西晉末年,匈奴羯氐羌,統統不是外國人。大家都合法的居住在西晉統治的領域。這麼說都有點客氣。事實上,從西漢後期,宣帝中興開始,這些民族就是中國人了。你還是可以稱西晉末年的事件為「五胡亂華」,但至少要知道,一開始,這就是一場內亂。
《三國志》也常常演的,曹操打烏丸,孫權戰山越,孔明伐南蠻……都是內戰,不是外患。
https://www.herostory.tw/article/7196
史前文話 的「魏晉風雲」▶ https://pse.is/3es8gx
西晉 內亂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國魏晉時期的將軍職位有哪些?都督、車騎、四征、四鎮哪個權位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看三國魏晉的史書也好,小說也罷,我們總是被各式各樣的官職名稱繞暈,文官還好,多看幾遍也就明白了,像丞相、尚書、州牧、刺史、太守等,大多能搞清楚,可輪到武職,徹底抓瞎了。
不少人知道武職中的級別高低,例如最高級別的大將軍,次一級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次一些的四鎮(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征、平也是加方位)、四征、四平,以及最後的雜號將軍。
這些將軍名號大多是瞭解的,可對於護軍、領軍以及三國兩晉時期的「都督」就有點懵了,護軍、領軍、都督同我們上述的將軍,哪個權位更重呢?
兩漢時期,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並不常設,朝廷有戰事,便會任命一位大將為車騎將軍或車騎大將軍,帶不帶「大」字,須得看這位大將的威望、資歷的高低。
東漢外戚鄧騭、竇憲,領兵討伐匈奴、西羌等,皆是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出征。兩漢時期,一旦出現驃騎、車騎名號,便是時局不穩有了戰亂。
東漢末年的曹操,雖然大多沿用漢朝制度,卻也有所變化,比如驃騎、車騎的名號,就不能隨便用,畢竟曹操沒有當皇帝,劉備登基前不過是左將軍,驃騎、車騎地位太高,誰又有資格做呢?
三國時期不同於兩漢,它時局混亂,因此兵制在不斷完善變革中,車騎、驃騎、大將軍僅僅代表官位,具體實權,其實在護軍、領軍、都督手裡。我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下魏晉(以魏國、西晉)的兵制。
魏晉時期,朝廷的軍隊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央軍,由中樞朝廷直接掌控,另一種是地方兵,由刺史(管州兵)、太守(管郡兵)、縣令(管縣兵)等掌管。
漢末諸侯,董卓、袁紹、袁術等人,都是靠地方兵割據一方。因此司馬炎滅吳後,決定「罷州兵」,不允許州郡建立地方兵,這是有歷史根據的。
地方兵一般僅僅負責本地防務,防備敵方、維護治安等,有的時候還得接受中央軍指揮,開赴戰場。中央軍是曹魏作戰主力,分為中軍、外軍。
三國早期(曹操時期),各方勢力都在擴張發展中,制度都不完善,沒有所謂的中軍、外軍之說。直到曹丕黃初三年,命大將軍曹真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有了中外軍的說法。
曹魏的中軍的根基是虎豹騎,虎豹騎最早是曹操親軍,從這也能看出中軍的大致作用——保衛君主安全。一般來說,中軍是拱衛都城、皇宮的軍隊,也會參與對外作戰,這並不是死規定。
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都是中軍將軍,而四鎮、四征等確是外軍將軍,兩者不僅有地位上的差別,還有職權上的區別。
曹魏的中軍由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五營組成,其中武衛營為精銳主力,許褚便是武衛將軍,負責保衛曹操、曹丕安全。
中軍的統帥便是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為正,負責皇宮、城內防務,中護軍為副負責京城外部防務。司馬師借助中護軍的職務之便,才能私養3000死士,最後有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資本。
外軍更好理解——中央軍駐守地方的軍隊,外軍的指揮權在「都督」手中。司馬懿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儉、諸葛誕,都屬於四鎮將軍,也掛有「都督」銜。四鎮頭銜,只是表面毌丘儉、諸葛誕二人級別高,都督保證了二人手中權力大小。
毌丘儉是鎮東將軍,揚州都督,諸葛誕也曾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正是二人能執掌一揚州的外軍(都督銜),才有反抗司馬氏的資本,不過司馬氏實力更為強大。
司馬氏篡魏過程中,為了收攏大權,不斷將中軍規模擴大,到了後期,司馬氏手中握有20萬中軍,以絕對實力碾壓曹魏,自不存在被曹魏翻盤的可能。
兩晉時期,兵制發展逐步完善,能讓我們一窺究竟。同曹魏一樣,西晉也分中央軍、地方軍,雖然司馬炎下旨罷州兵,但是不少州郡仍握有兵權,這是世家的「特權」。
東漢時期,大將軍為軍事首領(其實皇帝才是,只不過被外戚架空),西晉卻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所以司馬炎一朝,僅有司馬孚擔任過,便一直空著,防備權臣篡權。
中央軍同樣分為中、外二軍,中軍也是西晉的精銳以及主力。西晉中軍分為宿衛軍、牙門軍二部,宿衛軍拱衛皇宮、京城,牙門軍駐守於城外,起著機動部隊和預備役的作用。
宿衛軍只是一種習慣上的稱呼,而非官方名,它整體建制有六軍、四軍、六校、二營。六軍指領軍、護軍、左衛軍、右衛軍、驍騎軍、游擊軍。六軍是中軍主力,負責守衛皇宮內部宮殿,地位較高於其他宿衛軍。
四軍指左右前後四軍,每軍有1000人,負責皇宮宮門警戒,前後左右表示方位,說白了就是東城門守衛軍、西城門守衛軍等。
六校營指原五校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加上新設立的細軍校尉。每個校營大約11000人。二營指積弩和積射二營,每營2500人,由積弩、積射將軍分別統領。
太子東宮同樣有宿衛力量,也可劃歸為宿衛軍,早期僅有左右衛率,後來又增加前、後衛率和中衛率,一共五軍總兵力1萬多。
外軍同曹魏一樣,中央軍派駐地方的軍隊,一般由帶有「都督某州諸軍事」頭銜的人(大多是西晉宗室)率領,都督制能促進西晉政局安穩,卻也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兩晉時期,車騎將軍沒有兩漢那麼顯赫了,當然這裡指的是權柄,而非地位,車騎將軍還是最高級別的那一波,不過權柄已經歸於「都督」手裡,東晉皇帝和地方士族平分權力,諸如王敦、桓溫都帶著「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而都督也成了權臣標配。
西晉的中軍、外軍在內亂中消耗殆盡,使得匈奴、鮮卑、羌、氐等趁虛而入,使得神州陸沉,偏安江左數百年。這算是制度的錯,還是人的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晉 內亂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枕戈待旦
《晉書 · 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西晉是司馬家族的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的大一統時期,但是建立後不
久,西晉就陷入內亂,此後還面對外族入侵,西晉的統治岌岌可危。而祖逖和劉琨這對好朋友,都是當時有名的仗義之士。
他們深知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次祖逖和劉琨談到深夜,劉琨不知不覺間睡著了。但忽然祖逖踢醒劉琨 說道「聽聽,雄雞都開始啼鳴了,我們快點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 來,在高坡上對舞。
從此他們每天清早聽到雞鳴,就一定會起來練劍。 劉琨有祖逖這樣的益友,常常都覺得自己要更加努力,不能落後於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邊......」
而劉琨也確實做出一番功績,當時匈奴王劉淵趁八王之亂已在并州起兵建 立政權,並威脅著西晉。劉琨帶領一千餘人駐守晉陽,雖然當時的晉陽經歷戰 亂,成了一座空城。但劉琨在安撫流民,發展生產,加強防禦,不到一年晉陽就恢復了生氣。
同時劉琨多次與匈奴抗戰,阻止匈奴的入侵。後世有很多詩人 寫詩,紀念劉琨在社稷將傾之際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例如陸游寫道:「劉琨死後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
歡迎在留言跟我們討論
更多歷史小知識👉🏻 @mychistory_ig
Facebook👉🏻知史
#語錄系列 #語錄 #諺語 #中文 #中史 #歷史 #小知識 #故事 #插畫 #文化 #hkig #hkd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