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入中」情切的迪士尼、拼湊主義的《花木蘭》】
多年之後,歷史老師(如果還有)教授國際形勢在 2020 年前後大變,大概也要援引迪士尼的《花木蘭》作為例子。如果沒有香港,沒有中美脫鈎,《花木蘭》大概只會是迪士尼復刻經典的失敗例子、一齣不好看的電影;但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花木蘭》被網民抵制,變成怒火年代的「犧牲品」。
劉亦菲撐警言論只是表象,迪士尼拍這齣戲,本來就是完全瞄準中國市場,表達出「入中」和參與「新世界秩序」的渴望。正如荷里活在 1930 年代封殺《大獨裁者》、與德國如膠似漆的情況。就算劉亦菲沒有出口撐警,反對者也會找到理由抵制。因為迪士尼「入中」情切,已經被打上天朝同路人的烙印。而外界也發現,真人版《花木蘭》拍攝有跟新疆官方合作,片未也有鳴謝。在這個背景下,你想表達甚麼女力覺醒、自我成長,在外界看來就一律顯得偽善。
2019-2020 又是一個跨國反抗運動此起彼落、彼此串聯的年代,抵制之風由香港傳到台灣,又傳到正在反對泰皇體制的泰國;感受到「東方威脅」的歐美人亦自然順道響應。
況且武漢肺炎襲擊過後,打亂全球上映節奏;中國人尤其要過緊日子,今年還有水災;今日的中國,跟迪士尼打算「入中」時想像的中國,已經完全不一樣。迪士尼的「入中」夢,提早夢醒。《花木蘭》的歷史定位,將由一套尋常爛片,變成「一套不幸趕上中美脫鈎、武漢肺炎、中國水災、一心取悅中國觀眾 — 但連中國人都不覺得好看,更得罪反中群眾的爛片」。
評論界開始討論,為何重拍《花木蘭》在鬼佬眼中被視為能賣給中國的人情、是一個能夠吸引中國觀眾的「中國故事」?花木蘭是「中國人」嗎?如果《花木蘭》不是上映於中國籠罩的當代,沒人會在乎「花木蘭的非中國性」。我們用自己的意志去製造過去的歷史,因此有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木蘭的詮釋史亦然。
迪士尼鬼佬版本的花木蘭,就將事情簡化為「皇帝」(the emperor)和柔然可汗的戰爭史詩,而花木蘭也「入中」,最後拯救了中國皇帝並殺死前來復仇的柔然可汗;但事實上,關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民間,起自北魏,而對抗柔然也是「原著」所有,但花木蘭原著的「克汗大點兵」,那克汗也就是北魏的汗,花木蘭是加入北魏軍去打柔然,她服務的不是中國皇帝。「原著」中段,木蘭得了戰功,是「可汗」問她要甚麼賞賜。
在那個年代,「中國」由幾個民族所佔領,中國人叫做「南北朝」。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擁有華北,北魏的南邊由東晉遺民 — 即當時的「中國人 / 南朝臣民」— 控制;北魏的更北面則是柔然控制,即北魏面對至少兩條大戰線。北魏人認為柔然是蠻族;而南朝人又認為北魏是蠻族。事實上鮮卑人和柔然人,都是東胡族分支出來,來自西伯利亞。所以有說花木蘭是蒙古人 ,不盡然正確,但比起「花木蘭是中國人」來得接近。
花木蘭的原型可能是正統鮮卑人,也可能是鮮卑化的漢人;「代父從軍」這一點就很有趣,鮮卑人即使入主中原,仍有遊牧民族的母系遺風,女人比較可能做軍人和政治家,這到了鮮卑入主之後的李唐初期,可以出到武則天,而武則天稱帝之前就已經被尊為「聖母神皇」,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就不是巧合。花木蘭是傳說版的武則天,武則天即為現實和皇族版的木蘭。
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人,或深受鮮卑文化影響的北漢人,是一個在亂世中建立過軍功的傳奇人物。《木蘭辭》的作成年份,據說是由北魏到唐朝之間。隋唐是「胡漢融合」的世紀,在此一傳說流傳的過程,正是鮮卑人逐漸放棄草原遊牧文化,過渡到大陸農耕文化,也就是逐漸走向「父權」的時候。因此一個女英雄的形象,也逐漸被裝入「父權」的敘事結構。怎麼解釋一個女英雄的起源故事呢?那就說她是為了代父從軍吧。胡人之間的混戰,被鑲嵌入深具漢人風格的「孝順」主題,最後成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中式故事」。
《木蘭辭》最後說花木蘭重新換回女裝,由男子「恢復」為女性;而盛載這個創作的歷史階段,其主題恰巧相反;東晉滅亡之後,大陸的主題是「遺忘」。鮮卑人不要「恢復」自身,而是要遺忘自己的蠻族根源,改為擁抱大陸的農耕制。所以通過書寫花木蘭,鮮卑化的漢人,或漢化的鮮卑人,留下一個自身煙滅和改宗的隱喻。
故此花木蘭的「原著」本來就充滿大遺忘的遺跡。既然鮮卑女英雄也被改為「代父從軍」,那找身材嬌小的南方小圓眼演員飾演花木蘭、說花木蘭是為「皇帝」(而非「汗」)效力,也是一種常見的、取悅中國觀眾的中原中心史觀。如果「忠於原著」,說花木蘭是鮮卑女英雄去打柔然,可能會令蒙古人、某些俄羅斯人感到親切,但中國觀眾就會覺得是一班「韃子」在混戰,毫無投入感,看得深則會覺得不舒服 — 原來我們的傳說,是別人的傳說。
當然,始終有很多中國人會說,花木蘭是中國文化。在網上看到有人說:
……在中國人中,現在還要糾結、辯論花木蘭是真是假,是漢人是鮮卑還是什麼人種,也比較好玩、天真。當然,現在有個別人士希望瓦解「中國」及「華夏文化」,也是處心積慮。不過,這些終究是沒用的。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人在繼承,是漢字書寫的典籍,就連花木蘭祠,都是漢人建立的,也是漢人在守,華夏文化的所謂博大精深,就是如此。博大精深的讓一些人咬牙切齒不知所措,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想想就有點滑稽。
這裡就是「漢化」概念的弔詭和聰明之處,是文化帝國主義。因為鮮卑語失傳了,只有漢字留下了紀錄,所以鮮卑「也是中國的」。然而如果用這個標準,那今日《花木蘭》是英語對白,那是否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繼承花木蘭呢?比較博大精深的會不會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雖然花木蘭是爛片,但說到底都是美資,也是大製作,那花木蘭其實應該納入英美流行文化多一點?如果這是荒謬的,那麼在中國大陸幾千年來出現過的東西都納入「中國文化」,也是荒謬的。因為「大雜薈」裡面,總有東西是互相矛盾、互相毀滅、互相廝殺。
就像歷史人有時會說的笑話:如果日本在 20 世紀侵華成功,他們就會推動日語教學,之後的華人也會自認為日本人,並認為那場戰爭只是「華夏民族之間漸次融合」;日語也是華語,日皇則是我們遺失了的聖王,大東亞共榮圈成立一刻,不只不是國破家亡,而是我們認祖歸宗的歡樂一刻。
至於「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其實幾百年前日本人就做過了。例如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1669 年成書,以文言文寫成,論證日本才是真正繼承「中國文化」的大國,而且也沒有異姓革命,一直是天皇一脈統治,所以日本是「中朝」,西邊的大陸已淪為蠻族。在現代看來,這也是離不開「中國中心主義」的框架,更疑似是軍國主義的先聲。不過「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一向是常見的。就像日本人也用筷子,但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現代中國人在花木蘭那個問題的「蠻族性否認」,其實跟現代發生的民族悲劇一樣。每個古老的地方,都出現過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分別只是滅絕者的後代是否認知曾經的做法有違常理。上天有「好生」之德,給予各種生物自行演化的寬容;耶和華拆毀了巴別塔,混亂所有人的口音,令每一個國族不會被人為強行統一起來。加拿大、美國、澳洲甚至台灣這類地方,很早就認知到自己今日的繁榮,與原住民的銳減乃至滅絕很有關係,所以表面上還是承認自己是佔地者,給予「原住民」一定的特權和保育資源。
現代中國的分別是,他們就算知道歷史上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官方也承認現存幾十個「少數民族」,他們對「非我族類」還是缺少必要的愧疚,甚至滿懷敵意。對於被煙滅了的文明和民族,他們不覺得可惜、沒打算補償,今日在蒙古還是要強推漢語教育,他們認為這是正義的,是中國「多元一體」國族內容的混血和擴大,是一種中國式的「昭昭天命」。作為基督教思想出來的帝國,歐美在殺人之後,會有一點點罪惡感和反省傳統,之後形成反對「白人霸權」的自由派和左派。中國是沒有甚麼自由派的,他們有一些會要求民主,但你問他們香港台灣新疆西藏蒙古問題,他們還是會跳起來說,這全都是中國人,大家應該命運與共,聽候宏大敘事的發落。
所以劉亦菲的話很難聽嗎?我不覺得。她只是說一個「中國人」應該說的話,就像中國的民主人士,也少有「作為特權階級的反省」。事實上中國民主派追求的,經常是「沒有皇帝的帝國」,也就是繼承大清的疆土,是合法的、應然的、本來就該如此,只是改革後給民主派掌權,給人民投票就好。所以對大部份人來說,再「開明」都好,中國都只有民主問題,而沒有民族問題,這種民主進路,正正反映他們深沉的帝國主義,超越政制上的民主與專制之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網友Kameyou提出突厥人和回紇人是純黃種人,這些說法我也看過很多。讀中國歷史近幾十年都有很大疑惑,其中一個是究竟匈奴人、突厥人和鮮卑是怎樣的,因為根據中國歷史是非常不清楚的,但這三個民族的長相的證據並不conclusive。 如果突厥人和回紇人是純黃種人,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他們的後代都是似...
「西伯利亞人種」的推薦目錄: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浪跡旅攝 Well Kang To World/康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2年3月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2年3月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動漫二維世界-2022年1月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動漫二維世界-2022年1月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的運費、客服和退貨,PTT ... - 電商問題疑難雜症解決指南 的評價
-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冬天的冠軍 - YouTube 的評價
西伯利亞人種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入中」情切的迪士尼、拼湊主義的《花木蘭》】
多年之後,歷史老師(如果還有)教授國際形勢在 2020 年前後大變,大概也要援引迪士尼的《花木蘭》作為例子。如果沒有香港,沒有中美脫鈎,《花木蘭》大概只會是迪士尼復刻經典的失敗例子、一齣不好看的電影;但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花木蘭》被網民抵制,變成怒火年代的「犧牲品」。
劉亦菲撐警言論只是表象,迪士尼拍這齣戲,本來就是完全瞄準中國市場,表達出「入中」和參與「新世界秩序」的渴望。正如荷里活在 1930 年代封殺《大獨裁者》、與德國如膠似漆的情況。就算劉亦菲沒有出口撐警,反對者也會找到理由抵制。因為迪士尼「入中」情切,已經被打上天朝同路人的烙印。而外界也發現,真人版《花木蘭》拍攝有跟新疆官方合作,片未也有鳴謝。在這個背景下,你想表達甚麼女力覺醒、自我成長,在外界看來就一律顯得偽善。
2019-2020 又是一個跨國反抗運動此起彼落、彼此串聯的年代,抵制之風由香港傳到台灣,又傳到正在反對泰皇體制的泰國;感受到「東方威脅」的歐美人亦自然順道響應。
況且武漢肺炎襲擊過後,打亂全球上映節奏;中國人尤其要過緊日子,今年還有水災;今日的中國,跟迪士尼打算「入中」時想像的中國,已經完全不一樣。迪士尼的「入中」夢,提早夢醒。《花木蘭》的歷史定位,將由一套尋常爛片,變成「一套不幸趕上中美脫鈎、武漢肺炎、中國水災、一心取悅中國觀眾 — 但連中國人都不覺得好看,更得罪反中群眾的爛片」。
評論界開始討論,為何重拍《花木蘭》在鬼佬眼中被視為能賣給中國的人情、是一個能夠吸引中國觀眾的「中國故事」?花木蘭是「中國人」嗎?如果《花木蘭》不是上映於中國籠罩的當代,沒人會在乎「花木蘭的非中國性」。我們用自己的意志去製造過去的歷史,因此有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木蘭的詮釋史亦然。
迪士尼鬼佬版本的花木蘭,就將事情簡化為「皇帝」(the emperor)和柔然可汗的戰爭史詩,而花木蘭也「入中」,最後拯救了中國皇帝並殺死前來復仇的柔然可汗;但事實上,關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民間,起自北魏,而對抗柔然也是「原著」所有,但花木蘭原著的「克汗大點兵」,那克汗也就是北魏的汗,花木蘭是加入北魏軍去打柔然,她服務的不是中國皇帝。「原著」中段,木蘭得了戰功,是「可汗」問她要甚麼賞賜。
在那個年代,「中國」由幾個民族所佔領,中國人叫做「南北朝」。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擁有華北,北魏的南邊由東晉遺民 — 即當時的「中國人 / 南朝臣民」— 控制;北魏的更北面則是柔然控制,即北魏面對至少兩條大戰線。北魏人認為柔然是蠻族;而南朝人又認為北魏是蠻族。事實上鮮卑人和柔然人,都是東胡族分支出來,來自西伯利亞。所以有說花木蘭是蒙古人 ,不盡然正確,但比起「花木蘭是中國人」來得接近。
花木蘭的原型可能是正統鮮卑人,也可能是鮮卑化的漢人;「代父從軍」這一點就很有趣,鮮卑人即使入主中原,仍有遊牧民族的母系遺風,女人比較可能做軍人和政治家,這到了鮮卑入主之後的李唐初期,可以出到武則天,而武則天稱帝之前就已經被尊為「聖母神皇」,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就不是巧合。花木蘭是傳說版的武則天,武則天即為現實和皇族版的木蘭。
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人,或深受鮮卑文化影響的北漢人,是一個在亂世中建立過軍功的傳奇人物。《木蘭辭》的作成年份,據說是由北魏到唐朝之間。隋唐是「胡漢融合」的世紀,在此一傳說流傳的過程,正是鮮卑人逐漸放棄草原遊牧文化,過渡到大陸農耕文化,也就是逐漸走向「父權」的時候。因此一個女英雄的形象,也逐漸被裝入「父權」的敘事結構。怎麼解釋一個女英雄的起源故事呢?那就說她是為了代父從軍吧。胡人之間的混戰,被鑲嵌入深具漢人風格的「孝順」主題,最後成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中式故事」。
《木蘭辭》最後說花木蘭重新換回女裝,由男子「恢復」為女性;而盛載這個創作的歷史階段,其主題恰巧相反;東晉滅亡之後,大陸的主題是「遺忘」。鮮卑人不要「恢復」自身,而是要遺忘自己的蠻族根源,改為擁抱大陸的農耕制。所以通過書寫花木蘭,鮮卑化的漢人,或漢化的鮮卑人,留下一個自身煙滅和改宗的隱喻。
故此花木蘭的「原著」本來就充滿大遺忘的遺跡。既然鮮卑女英雄也被改為「代父從軍」,那找身材嬌小的南方小圓眼演員飾演花木蘭、說花木蘭是為「皇帝」(而非「汗」)效力,也是一種常見的、取悅中國觀眾的中原中心史觀。如果「忠於原著」,說花木蘭是鮮卑女英雄去打柔然,可能會令蒙古人、某些俄羅斯人感到親切,但中國觀眾就會覺得是一班「韃子」在混戰,毫無投入感,看得深則會覺得不舒服 — 原來我們的傳說,是別人的傳說。
當然,始終有很多中國人會說,花木蘭是中國文化。在網上看到有人說:
……在中國人中,現在還要糾結、辯論花木蘭是真是假,是漢人是鮮卑還是什麼人種,也比較好玩、天真。當然,現在有個別人士希望瓦解「中國」及「華夏文化」,也是處心積慮。不過,這些終究是沒用的。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人在繼承,是漢字書寫的典籍,就連花木蘭祠,都是漢人建立的,也是漢人在守,華夏文化的所謂博大精深,就是如此。博大精深的讓一些人咬牙切齒不知所措,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想想就有點滑稽。
這裡就是「漢化」概念的弔詭和聰明之處,是文化帝國主義。因為鮮卑語失傳了,只有漢字留下了紀錄,所以鮮卑「也是中國的」。然而如果用這個標準,那今日《花木蘭》是英語對白,那是否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繼承花木蘭呢?比較博大精深的會不會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雖然花木蘭是爛片,但說到底都是美資,也是大製作,那花木蘭其實應該納入英美流行文化多一點?如果這是荒謬的,那麼在中國大陸幾千年來出現過的東西都納入「中國文化」,也是荒謬的。因為「大雜薈」裡面,總有東西是互相矛盾、互相毀滅、互相廝殺。
就像歷史人有時會說的笑話:如果日本在 20 世紀侵華成功,他們就會推動日語教學,之後的華人也會自認為日本人,並認為那場戰爭只是「華夏民族之間漸次融合」;日語也是華語,日皇則是我們遺失了的聖王,大東亞共榮圈成立一刻,不只不是國破家亡,而是我們認祖歸宗的歡樂一刻。
至於「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其實幾百年前日本人就做過了。例如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1669 年成書,以文言文寫成,論證日本才是真正繼承「中國文化」的大國,而且也沒有異姓革命,一直是天皇一脈統治,所以日本是「中朝」,西邊的大陸已淪為蠻族。在現代看來,這也是離不開「中國中心主義」的框架,更疑似是軍國主義的先聲。不過「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一向是常見的。就像日本人也用筷子,但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現代中國人在花木蘭那個問題的「蠻族性否認」,其實跟現代發生的民族悲劇一樣。每個古老的地方,都出現過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分別只是滅絕者的後代是否認知曾經的做法有違常理。上天有「好生」之德,給予各種生物自行演化的寬容;耶和華拆毀了巴別塔,混亂所有人的口音,令每一個國族不會被人為強行統一起來。加拿大、美國、澳洲甚至台灣這類地方,很早就認知到自己今日的繁榮,與原住民的銳減乃至滅絕很有關係,所以表面上還是承認自己是佔地者,給予「原住民」一定的特權和保育資源。
現代中國的分別是,他們就算知道歷史上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官方也承認現存幾十個「少數民族」,他們對「非我族類」還是缺少必要的愧疚,甚至滿懷敵意。對於被煙滅了的文明和民族,他們不覺得可惜、沒打算補償,今日在蒙古還是要強推漢語教育,他們認為這是正義的,是中國「多元一體」國族內容的混血和擴大,是一種中國式的「昭昭天命」。作為基督教思想出來的帝國,歐美在殺人之後,會有一點點罪惡感和反省傳統,之後形成反對「白人霸權」的自由派和左派。中國是沒有甚麼自由派的,他們有一些會要求民主,但你問他們香港台灣新疆西藏蒙古問題,他們還是會跳起來說,這全都是中國人,大家應該命運與共,聽候宏大敘事的發落。
所以劉亦菲的話很難聽嗎?我不覺得。她只是說一個「中國人」應該說的話,就像中國的民主人士,也少有「作為特權階級的反省」。事實上中國民主派追求的,經常是「沒有皇帝的帝國」,也就是繼承大清的疆土,是合法的、應然的、本來就該如此,只是改革後給民主派掌權,給人民投票就好。所以對大部份人來說,再「開明」都好,中國都只有民主問題,而沒有民族問題,這種民主進路,正正反映他們深沉的帝國主義,超越政制上的民主與專制之爭。
西伯利亞人種 在 浪跡旅攝 Well Kang To World/康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書贏瘟疫蔓延時
防疫期間,成為了家裡蹲。(咦?原本不就是嗎?)
前陣子,因為忙著完成手上的合作案,加上趕書稿,還有剪火山爆發vlog,倒也是過得很充實。
終於,燃眉之急的事情都完成了,目前有一些空檔時間,況且肺炎也不知道要持續多久,決定開始消化積到留油的書單,剛好深夜特急三部曲也啃完了,
時間多的時候,就是讀書和學習,充實自己的好時機,之後才能贏(?)。
書單太長,不可能一次買完,先是選了三本特別有興趣的,分別為 #文學、#學習、#興趣 不同的面向。
文學選書 - 「#苦雨之地」:
由於我前幾年選書,大多是讀外國文學的譯本,尤其米蘭•昆德拉和春上春樹讀特別多,本土也有一些,但都是30-70年前的經典類,現代文學倒是沒什麼接觸。
其實,若純粹閱讀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由於我有在寫作,初期經常會把文字弄得太古早味,去年開始有改善,但我也想參考一下,現代文學是什麼樣子?會不會對我的寫作有幫助?
翻了幾本現代文學書籍,找到這本苦雨之地,文風是我喜歡的類型,就決定買下來閱讀,除了沉浸於文學美感之外,也希望對我的寫作有啟發。
學習選書 - 「#3分鐘説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在部落格界打滾了一陣子,理解到會不會講故事,是很重要的能力,不只是寫作或日常事件分享,最近嘗試拍影片,甚至講座都需要有故事性,就算是一般工作的提案,也會有加分的效果。
所以,買了一本相關書籍,想精進闡述故事的能力和技巧。
興趣選書 - 「#絲綢之路」
本次的三本書,最沒有猶豫的一本。
幾個月前,看到出版社在打這本書,標題#絲綢之路 馬上吸引到我,但因為即將出國,一直沒下手購買,現在沒理由理由不下手啊!
為什麼我對絲路有興趣呢?應該有些粉絲知道,我對歷史有興趣,所以旅行分享會上都會講一些各國的歷史知識。
不過,原本對了解絲路其實沒那麼大的熱情,直到幾年前,去了一趟蒙古國。
蒙古歷史相當有趣,一路往回探索他們的祖先,發現了與突厥、回鵠、柔然、匈奴的連結。
這些名字出現在學生時期的歷史課本裡,撩起了許多心中的疑問,加上前女友也是其遊牧民族後代之一,讓我更想搞清楚他們的關係。
北匈奴、南匈奴,東西突厥分裂,使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匈人,還有著名的蒙古帝國,從西伯利亞經過中亞、中東、到歐洲,不只是人種的混血和文化融合,還有貿易路線的成型。
這些因素都和絲綢之路有所關係,旅行的國家愈來愈多,原本只是了解各國家的歷史,現在逐漸連結起來,理解到各個事件的前因後果,為什麼會發生某件事,成為了龐大的絲路樣貌。
修旦幾勒~
再寫下去會寫不完,這歷史版圖太大了,若是大家有興趣,有時間再來分享😂😂😂
不過,絲綢之路真的有夠厚,厚度堪比字典將近800頁,當成凶器我都不意外,而且還有第二級😱
大家最近有看什麼有趣的書?
西伯利亞人種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網友Kameyou提出突厥人和回紇人是純黃種人,這些說法我也看過很多。讀中國歷史近幾十年都有很大疑惑,其中一個是究竟匈奴人、突厥人和鮮卑是怎樣的,因為根據中國歷史是非常不清楚的,但這三個民族的長相的證據並不conclusive。
如果突厥人和回紇人是純黃種人,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他們的後代都是似Eurasian,歐亞人來的。回紇是現在維吾爾族的祖先。突厥族就有一億八千萬人,差不多沒有人似蒙古族的樣。Kameyou話他們去到中亞之後混了白種人的血統,但突厥幾百年之後已經在亞拉伯國家出現,那時已經和當地的閃族人沒有太大的分別。相反,蒙古人去到中亞已經一千年,但他們還是distinctly黃種人,在中亞任何地方看到蒙古族的人是會立即認得,這不會整個種族變了樣,這是非常奇特。何時他們混了Eurasian的種入去呢?我舉一個簡單例子,阿爾泰山語系三大語言,通古斯語主要去了西伯利亞北部,一個是蒙古語,一個是突厥語,其中蒙古語和突厥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如果蒙古人和突厥人的種這麼近,這又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我會想到突厥人樣貌和蒙古人不同,因為他東來遲很多。突厥大舉出現是隋唐之間,比匈奴是遲了很多,現在我們知道的是,我從來懷疑匈奴是似蒙古人多些還是突厥人多些。現在從皇宮和墳墓挖到的骨,用DNA檢驗,發現匈奴是似蒙古人多過似突厥人。這是截然的答案。匈奴是比較似蒙古人。
第二點,鮮卑人到底是怎樣?有些人話他們是黃種人,有人話他們是白虜,樣是很不同。兩種說法也見過。不過鮮卑人已經同化了,更難考證了。
謎米香港 memehk.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yofSOUXvSU/hqdefault.jpg)
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西伯利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匈奴、鲜卑、突厥、柔然等等各种民族都是从西伯利亚崛起的。 ... <看更多>
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2年3月 的必吃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西伯利亞人種-2021-06-25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西伯利亞人種相關資訊,西伯利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看更多>
西伯利亞人種 在 西伯利亞人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關於「西伯利亞人種」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西伯利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匈奴、鲜卑、突厥、柔然等等各种民族都是从西伯利亚崛起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