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
歷史春秋網
作者:何紹庚
中國歷代統治者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以下簡稱「《四庫》」)的收書原則。四庫館臣明確提出:「聖朝納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四庫》收書無疑側重於儒家典籍,但乾隆也曾諭示對那些「發揮傳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而「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因此,《四庫》著錄和存目的科技文獻從總量上看還是不少。
據粗略統計,《四庫》著錄的科技文獻有300餘種,約佔全書著錄的十分之一,存目360餘種,約佔全書存目的二十分之一。其中以數學、天學、農學、醫學、生物學和地學方面的書籍最多,而工程技術方面書籍較少。工程技術書著錄和存目僅有100餘種,主要涉及建築、水利、交通運輸等,偏頗較甚。就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天、算、農、醫四大學科而言,當時采進的重要著作,《四庫》大多著錄,僅有少數列入存目。如天學的《新儀象法要》、《曉庵新法》,數學的「算經十書」、《數書九章》、《測圓海鏡》,農學的《齊民要術》、《陳農書》、《王禎農書》,醫學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以至金元四大醫家的主要論著等,都已悉數收錄。明代四大科學名著(《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也著錄了前三種。工程技術類著錄有《考工記》、《營造法式》、《武經總要》等,存目書則涉及建築、紡織、冶鑄、水利、交通運輸、造船、兵器、造紙、印刷、陶瓷、製糖、釀酒、製鹽等,名目不少,但數量不多。《四庫》收錄的一些綜合類著作,亦常為科技史家所徵引。如沈括《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兩項重大發明(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成果,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史上的名著。另外,在《尚書》、《詩經》、《周禮》、《禮記》、方志、筆記、文集等文獻中,也間有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情形的珍貴史料。由上可見,《四庫》中的科技文獻和科技史料是相當豐富的。
《四庫》不僅收有當時流傳的許多科技文獻,更為可貴的還是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了一批當時罕傳罕見之書。例如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在明末清初幾近失傳,南宋鮑瀚之刻本僅存五章且是孤本,另有一部這一殘本的影抄本。著名學者戴震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九章》及劉徽等注,使之成為全帙,並做了初步的整理與校勘。他還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秦九韶的《數學九章》。中國數學史上這兩大名著幸賴《四庫》保存下來,重顯於世,後經多次翻刻而流傳至今。又如《永樂大典》收錄的《熬波圖》,圖文並茂,是有關製鹽技術的重要文獻,也經《四庫》著錄而得以傳留。在《四庫》中這類文獻還有不少。在《永樂大典》絕大多數卷冊已經被毀無存的情況下,《四庫》保存和整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遺產的功績就不言自明了。
《四庫》中的科技文獻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於參與編纂《四庫全書》的人大多是學有專長的一流學者,如戴震、李潢、陳際新、郭長發、倪廷梅等都是精通天文數學的專家,因而他們在天文數學方面的選書和整理工作就比較細緻準確,水平也比較高。因而,這些文獻的存世對今人瞭解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非常重要。但也必須看到,《四庫》收錄的科技文獻與儒家典籍和各種文集相比,數量要少得多。即使有些已采進的重要科技文獻也未著錄,僅僅是存目而已,有的後來甚至連底本也散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它的缺陷。例如《算法統宗》、《甘石星經》、《飲膳正要》、《耒耜經》、《豳風廣義》、《安驥集》、《洗冤錄》、《南船紀》、《糖霜譜》、《酒譜》、《梓人遺制》等,都是相應領域的重要著作,但《四庫》皆存目而未著錄。另外,清政府雖曾在全國範圍發起大規模的征書活動,並給予獻書者某種獎勵,但不少皇戚貴胄、高官顯宦甚至民間藏書家,都不肯進獻或全部進獻所收藏的孤本、善本和抄本等珍籍。如《四元玉鑑》、《楊輝算法》等都是在《四庫》成書後才由阮元收集到的。又如清康熙時欽天監監正、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明安圖有關三角函數冪級展開式的數學成就當時已為人所知,而作為天文算學纂修兼分校官的陳際新,既是明安圖的得意弟子,又曾直接參與整理編成明安圖的數學名著《割圓密率捷法》,可《四庫》也未收錄該書。還有一些科技著作很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而未收錄。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的全部生產領域,但也不見於《四庫》,其原因就很可能是因為宋應星有反清思想,其兄又殉明自盡,所以被排斥在《四庫》之外。
《四庫》所收科技文獻都有或簡或繁的書目提要,但《四庫》書目達一萬餘種,卷帙浩繁,四庫館臣雖多飽學之士也難以仔細研究,因而書目提要紕繆疏漏之處亦復不少。如戴震輯錄的《九章算術》,其功績在於完整地恢復了這部數學經典著作的全貌,其校正的文字也不在少數,但也有師心自用、以意擅改而改錯了的文字。不過,各書提要中存在的種種缺陷也為進一步整理和研究這些歷史文獻提供了許多值得深入研討的課題。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就是學界公認的重要成果。
《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數千年來豐富多彩的科技文明。這些珍貴的科技文獻不僅對於保存、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深入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而且有些文獻如農書、醫書、動植物譜錄、地理方面的著作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這是前人傳留下來的一份極其寶貴的科技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惜。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裨海紀遊卷下 在 再生能源資訊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攝影競賽 #兒童劇劇本競賽 持續徵件中
Hello 大家好,能源特派員-阿能G 這次要帶大家換個口味,來到北臺灣的地熱區,帶大家認識更多綠能景點,推薦給喜歡大自然的你!
#北投地熱谷 #陽明山硫磺谷 #北投地熱發電計畫
位於臺北市的北投地熱谷,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也大屯山群區域內水溫最高的溫泉,硫磺煙霧的景色更擁有「礦泉玉霧」的美稱!因為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容以讓人聯想到陰森森的地獄,所以又被稱為「地獄谷」或「鬼湖」。
而鄰近的陽明山「龍鳳谷與硫磺谷遊憩區」,它的知名度,早在三百年前郁永河來台灣寫的《裨海紀遊》(卷中)就提過了!當時他是這樣說的,「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直到今日,我們到硫磺谷時,都還是能感受到濃烈的硫磺味,兩處都屬 #酸性泉,也總是白煙繚繞、熱氣逼人。
近幾年間,在臺北市政府與工研院的協助下,共同在泉源47號公園建置了一座全臺第一套的「耐酸蝕地熱發電試驗系統」,也是全臺第一套地熱發電結合溫泉泡湯的系統。未來還需將此試驗機組加以改良,讓地熱再也不只能泡溫泉,更能為再生能源貢獻
看完了介紹,不妨找一天好天氣,出門曬曬太陽☀️ 拍拍照片吧 📸 更重要的是,趕快拿起相機或電腦,將有關再生能源的靈感記錄下來,參與今年度 #2019綠攝影劇 攝影、兒童劇劇本創作競賽,就有機會獲得GoPro HERO7 Silver 防水運動相機等大獎喔!
-
2019綠攝影劇 再生能源攝影/兒童劇劇本創作競賽
▍徵件時間:即日起至 2019.7.5
▍報名方式
#攝影組 📷拍攝再生能源相關作品,於IG上傳寫下名稱及理念,hashtag #綠能攝影,同時追蹤並標註官方帳號 @BOEenergy,即可完成報名!(其他報名方式請見活動網站)
#劇本組 ✏️至活動網站下載格式規範,並寄出作品,即可完成報名!
▍徵件獎勵
🥇金賞各1名:GOPRO HERO7 Silver 4K防水攝影機 📷
🥈銀賞各1名:ASUS USB掌上式行動電源 LED投影機
🥉銅賞各1名:Canon PV-123 迷你相片印表機
🏅優選賞各3名:攝影:Transcend 創見 1TB 防震外接硬碟、劇本創作:SKB 文明鋼筆星紀元禮盒組
▍競賽官網在下方留言處 👇🏼
裨海紀遊卷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古代文人食話|文人私房菜|01 >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吃的文化。所以,中國的書大多散發著飯菜的香味——《水滸》是酒氣,《西遊記》是素齋,《三國演義》是宴會,《紅樓夢》則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總之,文化人總愛與吃發生點關系。從古到今,文人雅士吟誦飲食的辭章浩如煙海,正是這些文字,構成了永不散席的飲食文化閱讀盛宴,也讓我們得以追本溯源。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本味篇》】
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嬴政幼年即位,他繼任相國。
呂不韋掌權時,曾經組織門客編纂《呂氏春秋》26卷,《本味篇》為《呂氏春秋》第14卷,記載了伊尹以「至味」說湯的故事。其本義是說任用賢才,推行仁義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間所有美味佳肴。其中也保存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飪理論,提出了一份內容很廣的食單,記述了商湯時期天下的美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食評家小寬表示:「《東京夢華錄》最讓我感慨。如果能夠穿越,我想回到北宋,和孟元老一起去街邊吃小吃,喝酒,聊天。在我看來,北宋是中國民間文化最有趣的時候,也是街邊小吃最繁盛的時候。」
孟元老,號幽蘭居士,開封市人,北宋末葉在東京居住二十餘年。其書中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
如今,只要打開《東京夢華錄》,看看「州橋夜市」、「飲食果子」等章節,就會被書中的各種特色小吃、美食菜單看得不覺口水暗流。像如今依舊大受歡迎的火腿、火鍋、東坡肉、爆米花,都是宋代發明製作出來的美食。
【元·倪瓚《雲林堂飲食製度集》】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元末著名畫家,擅長以水墨畫江南景色。他家本豪富,因元末農民起義,故散其家產,自帶家眷乘舟往來於太湖和三泖之間,過著隱居生活。
這本菜譜集中收有50餘種菜點和飲料的材料與製作方法,其中不少菜,如燒鵝、青蝦卷、川豬頭、新法蟹、雪庵菜等,都獨具風味。有些菜肴的製法一直傳到現在,甚至傳到日本。作為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烹飪專著,這本書對研究中國烹飪史和元代蘇南地區的飲食風貌,大有裨益。
【明·劉若愚《明宮史》】
劉若愚,明萬歷年間太監,《明史》有傳,說他「善書、好學、有文」,曾入內直房管理文書筆墨之事。
由於身為太監,長年在內宮活動,劉若愚可以看到平常人無法窺視的宮遷實況,從而為人們提供了第一手宮苑生活的詳實材料。例如該書的「火集·飲食好尚」中,作者就逐月、逐日記錄了皇宮內的衣著服飾和各味應時飲食珍味,像正月過年時吃的炙羊肉、牛乳、乳皮、炙蛤蜊、炒鮮蝦、筍雞脯、鯊魚筋、炸鐵腳雀、鹵煮鵪鶉等,都記錄得非常詳細。
【清·李漁《閑情偶寄·飲饌部》】
李漁(1611~1679),清代戲曲理論家、戲劇作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閑情偶寄》為李漁的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其中的「飲饌部」,是李漁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正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的美的追求。
周作人先生對其推崇備至,認為本書唯一缺憾在於沒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則必有奇文妙論。它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黨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開創了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
【清·袁枚《隨園食單》】
袁枚(1716~1797),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乾隆四年,他中進士,後曆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袁枚是清乾隆年間的大名士,與紀曉嵐齊名,並稱為「北紀南袁」。
《隨園食單》是袁枚的四十多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餘種南北菜肴糕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袁枚還將菜的做法、出自何人,寫了出來。像如今研究清代宮廷的「滿漢全席」,就多引《隨園食單》,其記錄的「海鮮單」的序列與滿漢全席驚人相似,也為研究當時江浙官場飲宴的食俗具有提供了資料。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