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從基本面來分析一家公司
《當代財經大師的選股邏輯課》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邏輯架構
並且用實際的案例做為範例 帶你從無到有演練一次
到底投資人是如何從發現目標,蒐集資料與研究推論
到最後決定要投資這家公司,成為它的股東?
作者把這個流程分為五個步驟:
1. 搜尋機會,並建立觀察清單
市場上公司那麼多,怎麼找到值得投資的標的?
每位投資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公司類型、特殊事件與交易風格
偏好估值的投資人可能會用指標篩選
但偏好事件型交易的人可能會每天瀏覽大量資訊
從併購、拆分、內部人交易等消息找到可介入的機會
而熟悉總體經濟的投資人,也可以掌握循環來發掘商機
先了解自己最拿手的投資方式,才能更高效率的進行搜索
2. 從清單中篩選出優質股票
像我自己也有一份觀察列表,不一定在表上的公司就一定會投資
平常的研究功課就是挑選出列表中的公司
進行產業前景、業務內容、營運表現與管理層能力的評估
掌握愈多的資訊,幫助投資人愈了解這家公司
如果這些公司突然有重大的變化,就可以馬上做出反應
甚至在市場尚未發現公司的潛在優勢前先行布局
等待催化劑的發酵來獲利
3. 用「營運面」與「財務面」多面向的評估
我認為投資市場上沒有新鮮事,所有的結果都是經驗累積而來
而從商業的思維來評估企業也是
好公司具備的特質都類似,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不同的領域成為領導者
股價建立在公司過去的營運表現加上未來的預期成長
除了持續創新,提供好的產品與服務
更多時候還要了解公司管理層資金配置能力是否優異
能像飛輪一樣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
在高速成長的背後提供支持
4. 找出「目標價」及讓股價飆升的「催化劑」
有了前面的準備,剩下的就是評估買進時機
面對不同的資產種類,不同企業類型
用不同的估值方式來衡量它們的合理價格
作為買進的參考指標
而讓估值提升最好的方式仍是催化劑的發生
常見的催化劑包括亮眼財報、新產品與服務
企業重組或管理層變動等
投資人應視不同的催化劑來評估對企業的影響
是否具有重大性與可持續性才有意義
5. 利用買賣邏輯來打造投資組合
前述的步驟都是成功決策的基石,缺一不可
投資人往往是資源有限,但慾望無窮
該如何建立一個好的投資組合因人而異
你的資金規模、風險承受度與資產分配
在眾多投資機會中評估風險與報酬的比值來做出取捨
並且在買入後持續的追蹤你持有的公司
針對新進的資訊做出看法的調整
當然也會有需要賣出 停利停損的的時刻
如果你選擇做為一位主動投資人
這些工作不會停止 而是重複循環
而這本書可以為你帶來許多實用知識 理性建議
建構正確的選股邏輯 帶來令人滿意的報酬
對於企業的價值
除了現有資產的計算
許多時候建立在你對公司未來願景的規劃
就像每股3000美元的Tesla現在看起來遙遠
在2025年再看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景象
從1500-4000也是差很大🤣
衡量指標範例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說過一句話:
“Many things going on in exchange-traded funds are bordering on insanity.”
“許多在ETF發生的事,已經近於瘋狂。”
或許柏格當時是看到美國的ETF市場的狀況有感而發,但是,這些瘋狂在台灣ETF市場,恐怕也有不少顯而易見的例子。
第一,以為有波動就有投資價值。
經典範例,VIX恐慌指數ETF。
恐慌指數有什麼投資價值?它代表股市、債市或任何資產類別的表現嗎?
沒有,它只是一個財務工程上的算計。一個用來衡量整體市場參與者對未來市場波動程度預期的指標。
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只會有時好,有時壞。不會永遠會往樂觀靠近,也不會朝無盡悲觀持續墜落。
恐慌指數根本不是可以用來長期持有的指數,卻以ETF的形態大行其道。
許多投資人買了。什麼理由?
他覺得目前市場已經太高,就會崩盤。面對市場下跌的可能,於是用VIX”避險”。
結果市場愈漲愈高。投資組合中一年虧七十幾趴的,就是用來”避險”的VIX ETF。
業者說要給投資人”避險”的工具,其實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這種”投資工具”,就像賭場裡的輪盤。莊家說:
”下注試看看啊?看看球停了之後會落在幾號的位置。中了你就賺啊。”
VIX這種”投資工具”等同是邀請投資人:
”下注看看嘛。日後市場跌,你就賺啊。你看市場已經漲那麼久那麼多了,這樣下注不是很合理嗎?”
一個讓賭徒下注的工具,批上ETF的外皮,自稱是”投資工具”。這是其瘋狂之處。而結果也就如許多鎮日沉迷機會遊戲的賭徒,離開時,口袋中的錢又更少了。
第二種瘋狂的ETF,就是高費用、窄範圍,追逐單一主題的標的。
經典案例,5G ETF。
2008前的熱門主題,拉美、東歐、能源、世礦,無一不讓投資人損傷慘重。
再者,這類ETF往往有很高的費用率。譬如某家國內業者去年發行的5G ETF,經理費0.9%,保管費0.23%。光基本費用率每年就超過1%。加計其它成本後,內扣總開銷會是更高的數字。
光是主動型基金收取1%的費用,就已經是太高的收費了。一支ETF收到1%以上的費用,還可以狂銷熱賣,買進的投資人似乎完全不知道當初ETF的名聲與績效就是靠超低收費與大範圍投資建立起來的。
譬如1993發行的SPY,每年內扣總開銷0.09%,買美國大型股,取得近似整體美國股市的報酬。這才是ETF的專長。
ETF沒有辦法克服所有的投資缺點。
追逐熱門跟高投資成本,就是沒有辦法克服的問題。
以ETF為名,居然可以讓投資人無視這兩個大問題,蜂擁買進。是其瘋狂之處。
第三個瘋狂的地方為何,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07/etfthe-madness-of-etfs.html
衡量指標範例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x2本
⚔️ #從理論走進實戰 的一頁式計畫書:OGSM透過願景描繪出「最終目的」,讓我看到比OKR更宏觀的全貌;透過「策略」和「檢核」的關聯性,讓我對KPI的制定方式有了方向和依據。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ogsm-template/
【這本書在說什麼?】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的作者是知名的企業顧問張敏敏,她擁有豐富的業界諮詢與企業講師經驗。在這本書裡她分享了改變她管理團隊方法的經典工具:「OGSM一頁計畫書」,說明她如何將這套「理論」落實到日常管理的「實踐」方法。
作者先從「為什麼」要做目標管理出發,然後談到OGSM與傳統KPI與OKR方法的差異,提供具體的四個步驟帶領讀者一步步完成屬於自己的OGSM計畫書。進一步瞭解背後的精神之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同時適用於個人生活、團隊主管、企業領導的工具。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有實戰價值的書,尤其是後半段的「實際運用」章節,讓我收穫滿囊。作者分別以三種功能類型切入(企業型、專案型、功能型),逐步引導讀者先參考別人寫出來的案例,再講解她如何修改、調整成真正實戰可用的OGSM一頁計畫書。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台灣在去年颳起了一股OKR的風潮,連我公司的大老闆們也推薦大家讀暢銷書《OKR:做最重要的事》。讀完後發現,OKR的「目標」與「關鍵結果」之間的連結,其實本來就落實在自己工作中,當時總覺得還缺乏一種全貌性的思考。
此外,我任職的公司採取KPI績效評核方式,在年初訂立年度績效目標,年末時與員工進行績效面談。這個制度有個缺點,在年初訂立績效目標時,通常只帶著大致上的猜測與判斷,年末的績效面談也流於一種行禮如儀的形式,甚至讓許多員工覺得這是一種帶有懲罰性質的評核制度。
因此,我希望找到一個工具,來釐清我自己對這兩個傳統工具的盲點。這本書的OGSM方法,讓我看見一扇窗。它首先描繪出企業或團隊的願景,做為最高指導原則與前進方向,接著才往下推展出目標、策略、與衡量方式。
透過願景描繪出「最終目的」,讓我看到比OKR更宏觀的全貌;透過「策略」和「檢核」的關聯性,讓我對KPI的制定方式有了方向和依據。OGSM具有層次的規劃方式,適用於每個層級的職員,達到層層傳遞公司價值。
【什麼是OGSM?怎麼使用?】
OGSM又被稱為「一頁計畫表」,包含四個元素:Objective 最終目的、Goal 具體目標、Strategy 策略、Measure 檢核。使用方法是在一個願景之下,進行目標和指標管理,將理想化為可執行的具體行為。可以簡單地用手寫,或者是在Word和Excel上面呈現都可以。
💡元素1:Objective 最終目的
「當我們成功時,我們看起來像什麼樣子?」使用文字勾勒出一個願景,說明個人、團隊或企業的存在價值,指引領導者在中、長期的決策中擬定方向。
💡元素2:Goal 具體目標
「我們到底想要完成什麼?我們的具體目的地究竟在哪裡?」在一定時間內想要達到的目的地,必須是清晰、可衡量、具體的目標,可以用來指引團隊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資源。
💡元素3:Strategy 策略
「是否清楚描述策略,足夠讓大家對資源做出取捨?」進行一連串的活動,創造出獨特的價值,並且在創造的過程中指引方向。關鍵是透過定位與取捨,有效地使用資源。
💡元素4:Measure 檢核
「我們是否照著設定的小路標走,然後隨時檢查是否迷路?」功能是檢核選定的資源能夠被使用徹底。其中的兩個元素「Dashboard衡量指標」和「Plans行動計畫」分別用數字、百分比、時間區段、負責人等客觀描述組成。
【心得1.願景是達成目標的燃料】
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上多麼全力拚搏,總有不順遂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時常訂立目標,例如「我要減肥10公斤」、「我要慢跑10公里」、「業績提升10%」。但是你是否鮮少去注意這些目標背後的「為什麼」,也就是自己究竟「為何而戰」?
我很喜歡作者的這段提醒:「目標是讓我們抵達目的地,而願景就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燃料。」有燃料,才會有動力達標。沒有經常把為何而戰放在心上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可能偏離初衷、讓惰性蔓延、漸漸地喪失當初設定目標時的熱情。
OGSM的好處就是,它可以把企業與團隊的願景與目標在一頁之內呈現,讓人不至於再前往目標的路上迷失方向,也能時時提醒自己「為何而戰」。目標驅動我們前進,願景驅策我們偉大。
【心得2.時間區段取代截止日期】
另一個讓我有收穫的項目是,對於專案的「時間規劃」方式。許多有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訂立目標最簡單扼要的方式就是SMART法則,其中的T代表「有時間限制的」這個部分。以往我常常停在「截止時間」的迷思裡。
面對達成目標設定時間期限的觀念,讓我總是下意識地想要壓出Due Date,卻鮮少質疑要達成目標的合理「時間區段」。OGSM強調「時間區段」的重要,例如當你想要擴展分店,與其定義「在7月前擴展3間分店」,倒不如用「在5/1到7/30之間擴展3間分店」來的具體。
明確指出時間區段有一個明顯的好處,會讓團隊之間明白該將資源「如何運用」、「何時運用」。除了讓時程的規畫更合理之外,更能有效集中資源、對準方向,在特地時間區段內發揮團隊最大的火力密度。
【心得3.策略就是對資源做選擇】
關於「策略」的定義也讓我有所收穫。我們時常會說某個人很有策略,但這個概念其實很抽象。具體來說,策略就是一種「對資源做出的選擇」,資源包含了「人」、「錢」、「時間」。因此,採取哪一種策略,就代表選擇用什麼樣的資源組合,來達成目標。
一般來說,當手邊的資源越多,你能選擇的策略組合就越多種。當資源受到限制,你能發揮的策略就相對減少。策略也隱含一個最重要的涵義,你必須做出「取捨」。沒有縝密規劃的下場就是,什麼資源都想用,卻什麼資源都用不好。
所以,沒有對資源做出良好規劃的結果,可能會落到三種下場:(1)過度濫用資源、(2)資源分配不均、(3)資源嚴重不足。通常來說,最後一種狀況最為悽慘,因為你註定無法達成目標。
【後記:規劃自己的一頁企畫書】
學完OGSM之後,我認為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企業與團隊的規劃,還可以用在個人身上。之前讀過《一人公司》與《一個人的獲利世代》兩本書中都指出,你可以著把個人的成長,想像成是經營一家公司,有助於具體地規劃與經營自己的成長策略。
因此,運用這個方法與邏輯,可以規劃出自己的年度計劃,寫出願景、目標、策略、衡量。其實用這個方法規劃年度計畫,是非常好的方式,下一步我會試著在子彈筆記裡,寫出自己的2020下半年度計畫。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在活用OGSM之後得到的領悟:「以價值引導團隊,以邏輯執行細節」。OGSM簡單又親民,不但能拉近團隊的距離,還可以凝聚團隊的方向。對於個人而言,依循這個思考脈絡,將有助於你定義出自己「最重要的事」。
【抽獎辦法】感謝 商周讀書會
1、抽出「2本」《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做規劃的時候遇過最大的困難?例如:「我認為目標的設定最難」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6/02(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兩名正取,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6/04(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衡量指標範例 在 評估部門績效?公司營運KPI擬定策略暨實戰技巧|天地人學堂 的必吃
這些問題,對於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KPI,關鍵績效 指標 ,是一種審視專案效益的 衡量指標 ,若KPI與公司策略目標脫離,那麼 指標 的努力方向也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