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幫助傷友恢復日常生活行動!
現在除了中壢華揚醫院與台中達明醫院,板橋的 #中英醫院 也啟用機器人復健中心,讓許多深受行走不便之苦的患者找回健康的踏步足跡。
今早,國春也到中英醫院參加機器人復健中心開幕茶會,重新認識到醫療新科技,「#外骨骼機器人」,因具備動力輔助,整合機器人控制、人因工程、電磁系統、軟體、與大數據運算等技術,將透過行動感測器感應髖關節、膝蓋角度變化,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協助行動不便的民眾能再次日常行走。
📧加入國春LINE官方帳號,重要訊息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linkuochun
🖼更多國春日常都在IG裡面,趕緊來follow:
https://www.instagram.com/go.chun__/
行走復健機器人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
「如魚逆河上流」的故事
➡️ 潛水夫病⬅️
(復健科醫師繪畫小故事)
🐟一位42歲潛水教練,
育有兩個小孩,家庭美滿,
從事潛水教學及船艙工作20年,
🐟 3年前因一次潛水意外,
在菲律賓外海遇到食人魚攻擊,
從海平面下深度35米處,
緊急救學生上岸時,
🐟 因來不及做好減壓平衡(緩和從海深處慢慢上至海平面),
帶完六位學生上岸後,
在陸地上2小時後開始出現「胸悶、頭暈、全身虛弱疼痛」等情形,
緊急送醫。
🐟 因海邊距離醫院要3小時車程,
病人在送醫途中出現下肢完全無力,
甚至失去知覺(感覺)。
🐟 至當地醫院緊急治療,
因該醫院無再壓艙或高壓氧艙,
給予高濃度之氧氣,
胸悶及關節痛情形有些微改善,
但雙腳還是完全無力。
✈️ 兩日後坐飛機回台灣接受高壓氧治療,
核磁共振檢查為脊椎多節血管被小氣泡堵塞,
往下肢的血管不通缺氧,
導致「胸椎第7節下之脊椎中風」,
位置以下所控制的運動和感覺完全喪失,
大小便失禁,
從肚臍之上皮膚感覺異常。
🐟 病人表示非常沮喪,
對於自己失能,
一輩子恐怕無法再工作,
無法養活一家四口。
看著自己無法移動又沒知覺的雙腳,
包裹成人紙尿布,
連移動到輪椅上、洗澡都需要人幫忙,
每天復健時間長,
進展又慢,
太太為了養家又回去上班,
在醫院則由年邁的父母輪流照顧、換尿布、洗大便、搬上搬下。
🐟 三個月時候病人有了自殺念頭,
常常拒絕復健治療、拒絕吃藥。
即便派出他兩個可愛的小孩幫忙勸說也沒有幫助,
社工及心理師介入後效益仍不大。
🐟 半年後我們邀請他到脊髓損傷協會病友會,
受到其他病友之鼓勵,
看到其他雙腳完全無力病人也可以獨立生活,
🐟甚至更高位更嚴重的女孩
穿戴下肢行走機器腳(re-walk)步入禮堂結婚,
其他病友有人穿戴機器人去旅行或跑馬拉松。
他終於燃起希望,
開始接受下肢機器人之復健。
🐟 住院期間,
病人學習如何自我導尿、自我塞肛門軟便塞劑,
🐟 一年內,
從毫無任何運動的下肢
恢復至膝蓋輕微伸直,
雖還無法獨立站立、行走,
但可扶著助行器跟牆壁站立,
手撐著稍微水平移動10公尺。
🐟 三年後,
他可靠著助行器獨自行走,
雖時間跟距離不長,
但從無到有的過程有,
如登陸月球得讓人鼓舞,
雖出遠門大部分時間仍還是要靠輪椅代步,
已脫離全輪椅生活,
並重新當起海中學生,
下到海中潛水當復健。
🐟 我最後一次遇到他是在墾丁的海邊,
那最特別的潛將,
身上有一條繩子和太太繫在一起,
❤️
他說這條繩子也繫住他們堅毅的婚姻。
回岸上我們要背著鉛塊爬過難走的礁岩,
潛水衣帶著重重海水不易行走,
他用粗壯的雙手臂用腋下拐杖,
在極不平穩的大塊高低起伏岩石上如跳耀般前進。
🐟 他說:
這三年一次次站起來、跌倒、再站起來過程,
是他兩個寶貝他旁邊加油吶喊,
是他父母跟妻子一遍遍攙扶和陪伴,
一切都是那麼得來不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走過了就看到生命及寶貴又強韌。
雖然未來還有很多未知數,
但不怕了!
🐟🐟🐟🐟
這是我遇過這麼多潛水夫病最嚴重的一個,
也是我遇過脊椎受傷後最感動的一個,
原以為不可能的,
都在努力及信仰中突破。
🌟🌟🌟🌟🌟🌟
潛水夫病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
當快速壓力下降時,
氮氣會被釋放到離開身體的氣體中,
若氮氣被逼離體液的速度太快時,
氣泡會在身體內形成,
造成潛水夫病,
造成症狀有皮膚皮疹、虛脫、關節痛、視覺障礙、平衡障礙、呼吸困難、乏力、痲痺、癱瘓、人事不省及死亡,
而中央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就顯示有嚴重的創傷。
🌟 雖然我也熱愛潛水,
但還是要冷不防提醒所有極限運動愛好者,
要隨時小心安全,
當發生任何不適時,
請儘速就醫,
小心終身之憾!
🌟 而我更祝福
所有因潛水夫病所苦的病人,
期待康復的那一天!
行走復健機器人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慧當道 輔助科技開啟應用新頁
增進行動能力
【作者: 王岫晨】 2020年03月10日 星期二
全球醫療照護人力短缺,改善醫事人力規劃已成為重要的推動項目。智慧輔助科技包含設備與服務,可協助失能者享受有尊嚴的生活。在未來,輔具科技還將進一步向外延伸至更廣泛的應用領域。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人們行動不便的輔助工具也越來越完善。醫療輔具市場不僅逐漸完善,也加入了更多智慧的元素,而全球智能醫療輔助工具也隨著這波智慧化的發展趨勢持續成長。
回顧2018年,高齡者及失能者的輔具市場規模達到約410億美元,隨著未來需求人口的增加,以及醫療保健設施與先進技術的突破,將帶動全球輔具科技市場加速發展。預計2025年將會成長至571億美元的規模,2018年至202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到4.8%。
智慧輔助科技問世
在社會福利政策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例如北美與歐洲等地,已成為智慧輔具科技的主要市場,在2018年大約佔整體市場規模七成。亞太地區各國政府近年來也開始重視高齡化所衍生的問題,並擬定出相關的醫療照護政策,隨著亞太當地民眾健康意識與衛教水準的提升之下,開始透過智慧輔助科技產品來提升生活品質,這也使得亞太地區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區域市場,估計2018~202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7.5%。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研究組研究員簡惠蓮指出,根據WHO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醫療照護人力短缺,而在中等收入國家預計將會面臨最大與最快速成長的需求,到2030年估計將達到1460萬人的照護人力短缺。WHO已經將改善醫事人力規劃、優化醫事人員教育等,列為重要的推動項目。而也正是因為全球少子化所造成的人口結構改變,非專業照護的人力問題有嚴重的隱憂,如何提供照護者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提高照護效率,並同時減輕照護負擔,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嚴峻議題,使得相關產業與照護需求也隨之蓬勃發展。
提供行動補償能力
智慧輔助科技包含了設備與服務等,可協助高齡者與失能者享受有尊嚴的生活。一般來說,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nlgy;AT)包含了輔助科技設備,以及輔助科技服務等兩種。輔助科技設備是任何設備的零件或配件、或者完整的產品,無論是市售、改裝、或訂做,只要其目的是用於提昇、維持或增強身心障礙者功能的設備,都歸類於輔助設備。至於輔助科技服務則是指任何可以直接協助身障者選擇、獲得或使用輔助設備的服務。
簡惠蓮說,輔助科技主要針對的對象,包括高齡者、殘疾者、身體功能逐漸減退者、非傳染性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等。透過輔助科技,讓這些族群的人們可以擁有補償能力、減輕功能退化影響、減少照護者的需求、預防源發與續發的健康問題,並降低其醫療費用。而輔助科技的最終目標,在於讓患者可以擺脫臥床走出戶外、獲得教育與工作就業機會、擺脫貧困與飢餓、增進行動能力與自由獨立性、並增加融入與參與度,以享受有尊嚴的生活。
輔具科技三大主軸
傳統輔具加入了資通訊科技,成為了數位輔具。而近年來,整合了人工智慧技術之後,進一步為輔具導入了智慧化。
事實上,輔助科技的發展契機,在於預防與延緩失能、並提高照護品質與效率。輔助科技可依據不同應用屬性,分類為居家輔具、溝通輔具、義肢矯具、行動輔具、復健治療等五大項。傳統輔具加入了資通訊科技,成為了數位輔具。而近年來,整合了人工智慧技術之後,進一步為輔具導入了智慧化。
智慧輔具的發展趨勢,重點是要能夠實現遠距離治療、提升復健療效,並聚焦疾病預防與監控等任務。而智慧輔具發展的三個主軸,包括重視銀髮族科技、結合穿戴式裝置,並結合數位化的復健器材等。
智慧輔具科技除了常見的一般穿戴式醫療設備之外,類似外骨骼機器人這樣的輔具設備,更能讓行動不便的患者達到快速訓練與輔助行走的目的。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分為固定式與行動式兩種,固定式大多是用來提供便利化、精準化與個人化的訓練內容,協助患者進行步態模式的訓練過程。行動式則是用來讓患者可以透過穿戴機器外骨骼輔助行走,發展的重點則是穿戴與操作需要更簡易,適用範圍也必須更廣泛。
延伸應用領域
當然,輔具科技如果進一步向外延伸至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在醫療機器人,以及智能眼鏡、智慧助聽等視聽輔具也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領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研究組研究員郭大維指出,在醫療機器人方面,機器人手術協助正朝向更廣泛的醫療應用來進行開發,除了協助手術導航與定位之外,機奇人還可協助篩檢、治療與按摩等,未來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範疇將會更廣泛。例如可以提供更精確的手術,包括微創及醫師不易處理之精細手術,此外使用機器人還可以大幅降低醫療人員接受到輻射量的風險。
因為有了這樣的需要,智慧手術室開始整合各種不同資訊平台,透過整合資訊系統、病患系統及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DICOM),可以讓手術資訊更加完整。而單一化的平台操作,則可以將手術室硬體(包括X光機、CT與手術導航)、資訊軟體及影像等資訊操作,整合於單一平台上,將會達到更快速與便利的目的。最後更有利於資訊的分享,從手術過程到影像整合,都可以簡易進行教學與研究討論。
結語
為輔具加入數位化與智慧化,關鍵在於能夠透過大數據的分析,加上臨床資料的支持,不只讓資料安全與隱私防護更有效率,且也有助於發展整合性解決方案。
展望智慧輔助科技的未來,穿戴式設備健康照護方案將主導遠距離治療產業的發展。數位化能提供標準評估、簡易追蹤與精準訓練,提升訓練質與量。遊戲化可提供趣味訓練與互動治療,增加復健意願與持續度。智慧化能提供個人化療程、即時調整任務,增進復健療效等。而虛擬實境則可以提供多重感覺刺激、能有效突破傳統治療的限制。
在復健方面,設計輕巧、使用便利、功能智慧、訓練趣味將是復健器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輕巧型的設計,更便利的使用方式,有助於提升居家使用的可能性。而智慧功能與趣味化的訓練,都能夠更精準化訓練療程,加速療效。
至於銀髮族的照護,跌倒的預防與疾病的早期診斷,是未來銀髮輔具科技的發展重點趨勢。更重視隱私與更便利的使用,將可提升銀髮族使用意願。而即時的監控與智慧的運算,也更能增進監控的效果。
附圖:圖一 : 傳統輔具加入了資通訊科技,成為了數位輔具。
圖二 : 智慧輔助科技可協助高齡者與失能者享受有尊嚴的生活。
圖三 : 輔具科技在醫療機器人方面,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領域。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Art/tw/%E9%86%AB%E7%99%82%E8%BC%94%E5%85%B7/%E6%95%B8%E4%BD%8D%E8%BC%94%E5%85%B7/%E8%B3%87%E9%80%9A%E8%A8%8A/%E9%86%AB%E7%99%82%E7%85%A7%E8%AD%B7/20031011061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