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錢》
博物館:希望你可以幫我們重製《丹麥年均收入》和《奧地利年均收入》這兩幅作品,這裡是黏貼所需的328,000克朗和25,000歐元,以及你的酬勞,大約3,900美元。
藝術家:(機會來了)噢,今次我終於不需要問銀行借錢了。放心,到時你會收到兩件全新的作品。
速遞:你要的兩件貨送來了。
博物館:怎會這樣!怎會得兩個白框?錢呢?
藝術家:新作品叫《Take the Money and Run》。
博物館:我們沒錢的,這筆資金是留來維修用的,求求你不要偷走我們的錢,還給我們吧。
藝術家:我的工作就是拿走你們的錢,況且這不是偷,而是違約,而違約是工作的一部分——報復你畀得雞碎咁多。(轉向鏡頭)我奉勸其他跟我一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市民,如果你跟我一樣被迫要貼錢返工的話,就要盡你所能將他們擊潰。
博物館:可是,我們藝術館從不做行為藝術……
藝術家:如果有興趣將它做成系列,我很歡迎你們繼續貼錢我使。
工人:這下子怎麼辦?
博物館:唯有照掛上牆展出吧。
工人:不討還嗎?
博物館:等展覽期完了才入稟。
作者
同時也有6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的網紅林郁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5 黃淑蓮 -------------------- 藝術家簡介 -------------------- 出身於馬來西亞,現居台北。 創作上以實驗錄像,實驗聲音和行為藝術為創作媒介。觀察和感受生命並將日記和記憶轉化成影像與聲音。 ...
行為藝術藝術家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ews/行為藝術】
藝術家程展緯:「我想星島日報工作的員工一定很鬱結的,總要找一個出口。到星島要求登廣告,他們堅決拒絕!有種!一句都不能登!多做這些練習,儲一点勇氣說不!
柱国英明,領導有謊!
補充一句:他們做慣的不是獨家報導,而是獨家廣告。」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4466925370695&set=a.10151802229655695.1073741826.613255694&type=3&theater
#程展緯 #香港 #星島日報 #行為藝術
我想星島日報工作的員工一定很鬱結的,總要找一個出口。到星島要求登廣告,他們堅決拒絕!有種!一句都不能登!多做這些練習,儲一点勇氣說不!
柱国英明,領導有謊!
補充一句:他們做慣的不是獨家報導,而是獨家廣告。
行為藝術藝術家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5 黃淑蓮
--------------------
藝術家簡介
--------------------
出身於馬來西亞,現居台北。
創作上以實驗錄像,實驗聲音和行為藝術為創作媒介。觀察和感受生命並將日記和記憶轉化成影像與聲音。
--------------------
作品介紹
--------------------
情緒很不穩定時,所產生的視覺和聽覺,已無法準確判斷認知正確的資訊。對白以喃喃自語的方式提出問句與答句和對外界的提問句。自問自答you know? Yah I know下,個人或是兩人對話下問與答也同樣成立。是否真的是知道或同感深受? 你看和聽到的是否一切真實?是遐想或幻覺幻聽?一切來自實與虛的認知並讓自己處在情緒裡。透過這些視覺影像和對白產出對外界的訴求和認知自身的情緒感受。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行為藝術藝術家 在 Sex Chat 談性說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又在錄音室鼻酸落淚!
繼上次訪問小林老師還有漉露後,我幾乎沒有再鑽研 BDSM 相關知識,但也因為做節目久了,以為大概有了底,以為這集會聚焦在執行細節,沒想到泡泡跟小林老師還有漉露一樣,真的是好溫柔好溫柔的人,傳遞那些更重要的,名詞之外,情慾裡的溝通與交流。
感謝牽線的 Ryan,多幸運可以認識泡泡,還能將她的生命經驗分享給大家。
最後分享泡泡與眾友人的部落格,很好看!!!
第四片心型葉➡️ https://spankclover.blogspot.com/?zx=269c8a9015c60e98 ✨
(過去筆名是米米)
聯繫泡泡 ➡️ mimihuang0813@gmail.com
學生社團資源:台大BDSM愉虐社、師大性善社(多元性慾友善社)、成大禁羈社、清大愛慾社(愛慾實務社)
BDSM 行事曆➡️ https://todo.smertw.com/ ✨
-
(00:25) 我與來賓泡泡的認識過程
(01:25) 私人場人體速寫心得 feedback
(04:55) 『我是一名行為藝術家』
(05:55) 小時候對於情慾、性向的認識與探索
(14:02) 走入 BDSM 有沒有一定的路程?圈子到底在哪裡?
(15:20) 開始認識 BDSM 的朋友、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17:35) 我突然有感而發,BDSM 的朋友都好溫柔啊!
(22:03) 關於溝通、感受、尊重,BDSM 跟普通情慾是沒有差別的
(27:20) 什麼是 DDLG ? 什麼是 SP ? 有哪些可能的執行方式?
(42:57) 有所謂的角色開關轉換嗎?
(47:10) D/S , S/M 中的角色定義、作為女王的經驗
(53:50) 女王的角色比較少? 、角色的練習機會
(56:15) DDLG 的女孩與女王的角色會有所衝突混亂嗎?
(59:35) 還有什麼想嘗試的?
(61:03) 對於想探索 BDSM 的朋友的建議、資源分享
(66:35) BDSM 是藝術的做法,身體、情慾、性、幻想,都是藝術的媒材與主題
-----
歡迎來到 Sex Chat 談性說愛。
這是一個平凡女子為了找個好藉口學習性知識同時探索自我而開的廣播節目。
收聽節目 🎙
Spotify : https://spoti.fi/2UDa6Mp
Itunes : https://apple.co/2IMYXCs
Google Podcast : http://bit.ly/2TNY8f8
Soundcloud : https://soundcloud.com/sexchatpodcast
Firstory : https://bit.ly/33ewD2W
網站:http://sexchatpodcast.home.blog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xchatpodcast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sexchatpodcast3/
💰斗內我,記得留地址收謝卡
謝謝 Firstory 技術支援 ➡️ https://pay.firstory.me/user/sexchatpodcast ✨
行為藝術藝術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行為藝術藝術家 在 非池中藝術網- 今天是行為藝術之母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 的必吃
那年11月30日,她與德國藝術家烏雷(Uwe Laysiepen)相遇,這天是兩人共同的生日,兩人一拍即合。兩人隨即成為親密的表演組合,一次又一次的在表演中探索之間的關係。 Marina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