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柿多磨:澄黃香甜的柿餅】
#台灣小吃特輯
「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黃了皮。」
從農曆九月(約十月中)開始,市面上陸陸續續可以看到柿子的蹤跡。好柿與「好事」諧音,有吉祥之意,而印象中甜膩,偶爾會在路邊小販出現的「柿餅」又是打哪來的呢?
柿餅的製作極其費工,由刨去外皮的柿青,以九降風和日曬風乾脫澀;第三天後開始催熟,每天用雙手(拇指在上其他四指在下)轉動、捻壓、擠果肉一次,使內部的水分容易乾燥並有利糖分轉化,順道將柿餅整形。
前後需經七到九天才成柿餅,也可繼續讓水分完全蒸發而成柿乾,又是另一番可口的風味。
許多人望而卻步的「柿乾」,大家都以為是發霉,白色的粉末其實是是柿餅於低溫保存時,由內往外釋出的葡萄糖所產生的結晶,一般稱為「柿霜」。
傳統柿餅的生產,可說是靠天吃飯,其辛苦若非身歷其境,難以體會。除了過程繁複,另要考慮當天的天候及時間而有所調整,這裡我們把製作過程約略介紹,帶大家看好柿如何多磨。
#行員準備的柿餅
#請享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