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已經知道,海綿寶寶裡面有一些基礎設定:蛤蜊是鳥,海蠕蟲是狗,海蝸牛是貓,所以海綿寶寶的寵物小蝸會喵喵叫。
在我長夠大知道蝸牛的黏液裡可能有寄生蟲之前,我很喜歡在草叢裡抓蝸牛玩。
鄉下地方很多巨大的非洲蝸牛,光是蝸牛賽跑就可以玩一個下午。之後往北部發展,就很少再看到一大堆的蝸牛。
一直到多年後某次在白河片場拍戲,久違的再一次看到一大群的蝸牛,就爬在場景的牆壁上。
劇組的原住民同事一邊架設燈光,一邊盯著蝸牛牆,告訴我蝸牛怎麼煮才會好吃。
#daily_logbook #cat #illustration
「蝸牛黏液寄生蟲」的推薦目錄: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工作日誌 daily-log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寶寶] 孩子玩蝸牛恐誤食寄生蟲致死?專家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生菜殘留蝸牛黏液當心寄生蟲吃下肚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生菜殘留蝸牛黏液當心寄生蟲吃下肚| 蟲蟲危機要小心 〝菜〞不會吃 ... 的評價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小蝸牛寄生蟲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蝸牛寄生蟲感染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蝸牛寄生蟲感染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廣東住血線蟲
廣東住血線蟲是人畜共通寄生蟲,蝸牛、蛞蝓、青蛙或福壽螺等遭感染,體內會有幼蟲,若未煮熟便被人吃下肚,幼蟲可能侵腦;統計過去3年通報7例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其中4例是外籍人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黃高彬說,感染廣東住血線蟲未必會發病,但若幼蟲數量夠多,初期會發燒、頭痛,幼蟲經血液入侵腦脊髓液,恐引發嗜酸性腦膜炎,導致無法說話或四肢麻痺等,嚴重恐致命。
黃高彬醫師補充,國內曾有素食者遭感染,推測生菜被帶有廣東住血線幼蟲的蝸牛等爬過,黏液沾在生菜上且沒清洗便生吃,若愛吃生菜或用蔬菜打汁喝精力湯,務必洗淨蔬菜,尤其有機蔬菜因不灑農藥,被蝸牛等爬過風險更高。
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擒獸餐桌—蝸牛篇04》
「這是不勾芡的阿美族蝸牛羹!」
昨日是排灣族的南瓜蝸牛湯,今日是阿美族的野菜蝸牛湯,暱稱為土豆的朋友端上湯品,她的表情帶著一絲詭異,身為客家人的她,習慣將蝸牛的黏液處理乾淨,然而今天掌廚的Wusay,中文名叫陳艷庭,是位住在台東長濱的阿美族朋友,她表示族人喜歡讓蝸牛依舊保留些許黏液,這樣才有蝸牛味,因此蝸牛煮為湯品後,湯頭自帶勾芡效果。
說句實話,喝起來還不錯,只是難為了土豆,因為她不習慣「勾芡感」,然而我們都知道,Wusay已經盡力表現她的貼心,因為放在湯中的蔬菜只有地瓜葉,一點也不「阿美族」,非常符合我這都市閩南人的胃口。畢竟這個族群以熱愛苦味著名,每次加野菜時總挑苦的放,享受所謂的苦後回甘,這是我難以理解和享受的滋味。
「要讓蝸牛的黏液少一點,前處理很重要。」Wusay細心解釋她的觀點,若是將蝸牛碎殼取肉後,多數人喜歡以鹽巴、灰燼或可樂塗抹處理,但她認為應該先將蝸牛餓一星期,讓蝸牛體內的排泄物清掉,一如煮蛤仔前要先讓它吐沙,蝸牛也要,這樣煮出來的蝸牛不僅味道甘美,且黏液清洗不麻煩。
耳朵聽著Wusay解釋,我的腦中開始翻閱過往記憶,似乎曾看過一篇文獻,指出每隻蝸牛頂多分泌2cc的黏液,假設經過挨餓和烹煮後,每隻蝸牛剩下0.1cc的黏液,此時我回頭看看眼前這鍋湯,一、二、三、四……差不多有二十餘隻蝸牛。嗯!算了,數學不好有時是件好事,我真的不該在訪談時想太多。
Wusay表示在傳統的阿美族餐桌,吃蝸牛的方式就是帶殼煮湯,看看手邊找到什麼就丟進鍋中,有時蝸牛會和青蛙同煮,野菜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若是要說經典的蝸牛湯配料,應該是刺蔥和山茼蒿,這兩者的風味真不錯。若是蝸牛肉有煮熟,牙籤很容易就能將肉挑出,假使沒熟,肉不易挑出,那一定要繼續煮,因為沒煮熟的蝸牛肉有寄生蟲感染的問題。
「挑出肉後,我習慣將內臟去除,老一輩的族人則會一起吃,不過內臟的苦味太重了,我們這一代的阿美會選擇拿掉。」她歪著頭回想,說起內臟中只有一個部分會保留,那就是還未成型的卵,用快炒處理就是另一道菜,這個說法類似於排灣族的利曉鳳。
此時另外一位阿美族朋友插嘴,表示布農族似乎會在蝸牛湯中放蒜頭,還有一位表示蝸牛肉以蔥、薑、蒜、醬油和米酒一起快炒,這樣最好吃。在一片討論聲中,多數人談的都是美味,這樣很好,台灣本就擅長在餐桌上以創意彰顯活力,然而在創意之後,是否能夠被總結為文化共識?
這次的擒獸餐桌,我個人希望在記述之餘,思考什麼是台東的肉類滋味?譬如以蝸牛為例,這些天訪談了布農、阿美、排灣的朋友,他們對於蝸牛的傳統吃法是煮湯,偏向現代的方式是快炒,這些都是大方向,是否有辦法進一步做出規範?又或者要談談「規範」的必要性?
我想起法國有一道『勃艮第蝸牛(Escargots de Bourgogne)』,這道菜餚被法國人認為是種文化資產,明令規定蝸牛品種必需是羅馬蝸牛(圓殼),且配料也有規定,如果過於創意做出來的菜餚,就不能稱為『勃艮第蝸牛』,於是在規範之後,觀光客有了參照物,在地文化有了保存機制,餐館也以文化之名賺到經濟,然後多年之後,在法國的蝸牛瀕臨浩劫,戶外已經難以找到野生的羅馬蝸牛,大多來自養殖場,且多是進口貨。
這樣好嗎?
我認為答案很唯心論,要看角度和立場。目前原住民朋友的蝸牛多是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屬於尖殼種,不同於羅馬蝸牛的圓殼,且繁殖力頗高,甚至稱得上是農害,多多捕捉目前看來沒問題。多數台灣餐廳考慮供貨穩定時,都會找蝸牛農場協助,養殖的品種大多稱為白玉蝸牛,其實就是白子化的非洲大蝸牛,目前只有台灣、中國、韓國進行商業飼養,大約30克以上採收。在眾多蝸牛農的臉書或網頁中,最讓我訝嘆佩服的代表是位於花蓮鳳林的法農蝸牛農場,他在臉書分享的各種資料真是精采,收集了各國養殖蝸牛的心得和感想。
我看向一旁,幾位阿美族的少男少女歡樂吃著蝸牛,以手或筷子夾食,一臉滿足的幸福感,我突然想起電影麻雀變鳳凰中,茱莉亞羅勃茲不懂如何運用器具吃蝸牛的情景。
法國人以文化經濟著名,連吃個蝸牛都能發展專屬的食器和禮儀,然而吃個蝸牛搞成這樣,究竟是過度假掰?或是高度文創?為何談起台灣的非洲大蝸牛,多數人就聯想到寄生蟲,享用法國進口的蝸牛,大家就覺得嘗鮮驚嘆?想著想著,一回過神,蝸牛湯已快見底,之前炒好的蝸牛肉更被搶食一空…….,我知道,是我想太多了。
食物的本質在於快樂,吃不到,談什麼快樂?
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生菜殘留蝸牛黏液當心寄生蟲吃下肚 - YouTube 的必吃

像是蝸牛黏液如果殘留在生菜中就可能帶有一種廣東住血線蟲一旦吃下肚容易引發腦膜炎甚至有致命風險)強調健康飲食,不少人喜歡選購有機蔬果, ... ... <看更多>
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生菜殘留蝸牛黏液當心寄生蟲吃下肚| 蟲蟲危機要小心 〝菜〞不會吃 ... 的必吃
蟲蟲危機要小心 〝菜〞不會吃出病 #廣東住血線蟲. ... 生菜殘留蝸牛黏液當心寄生蟲吃下肚. 蟲蟲危機要小心 〝菜〞不會吃出病 #廣東住血線蟲. ... <看更多>
蝸牛黏液寄生蟲 在 [寶寶] 孩子玩蝸牛恐誤食寄生蟲致死?專家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必吃
春天快要到了,是可以「野放」孩子們的季節了!
小朋友的好奇心強,看到蟲子啊、蝸牛啊,都喜歡探索,
但是,蝸牛體內可能有叫做「廣東住血線蟲」,
如果不小心誤食感染,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種寄生蟲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症狀呢?要怎麼保護小朋友,預防感染呢?
就讓 Medpartner 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吧!
還有問題也歡迎推文提問喔,我們都會再整理給大家的!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u7Fjdt
正文: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則獵奇新聞,內容是說 2010 年雪梨有一名 19 歲橄欖球球員,
在派對上與人打賭吞下了活生生的蛞蝓( slug ),
沒想到因此被寄生在蛞蝓體內的「廣東住血線蟲」( Rat Lungworm )感染,
罹患了嗜酸性腦膜炎( eosinophilic meningo-encephalitis ),
在床上整整昏迷了 420 天才再度清醒,如今雖然恢復意識,
但已經四肢癱瘓,從此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過去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30 年前金蘭醬油家族因為聽信生吃非洲大蝸牛生可以進補,
結果吃下肚之後造成一家五口感染寄生蟲喪命。
這些新聞報導出現後,許多臺灣網友都驚呆了。
「蝸牛肉」是法式料理中的名菜,夜市小吃中深受饕客喜愛的「炒螺肉」,
除了常見螺類之外,也使用了「非洲大蝸牛」作為食材,我們可能都曾把蝸牛吃下肚。
難道寄生蟲也感染了腦部在我們體內發育成蟲了嗎?
造成這次橄欖球員腦膜炎感染的兇手,就是寄宿在蛞蝓體內的一種寄生蟲,
名字叫做「廣東住血線蟲」( Rat Lungworm ),這隻寄生蟲跟台灣有著很深遠的淵源。
事實上,全世界第一個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報告病例就發生在 1945 年的台灣,
在台南縣一名 15 歲日本男孩的腦脊髓液中首先發現了這隻寄生蟲,
早年在屏東、高雄一帶就曾經造成流行。
近十年臺灣偶爾也有零星的病例報告,其中以生食螺類造成的感染最為常見,
此外生機飲食者食用到沾有蝸牛分泌物(黏液)的蔬果,
或是孩童誤食螺類的感染事件也有發生。
《廣東住血線蟲是什麼?感染的話會有哪些症狀?》
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後並不一定會立刻發病,
發病的潛伏期約 2-3 天,最長甚至可達 47 天。
如果感染後經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可能會因為難以查出病因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人類通常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感染,
例如:食用到未完全煮熟的螺類,
或是生食的蔬果上殘留有蝸牛的分泌物,沒有清洗乾淨就吃下肚而感染。
如果僅吃入少量寄生蟲,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症狀比較輕微而自行痊癒,
但食入寄生蟲數量較多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危及生命。
「廣東住血線蟲」會侵入腦部、脊髓或神經根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
也可能造成嗜伊紅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常見的症狀包括急性劇烈頭痛、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
也有可能侵犯眼球,
造成視力受損、眼球疼痛、眼瞼痙攣、角膜周圍充血、角膜炎…等症狀。
《預防廣東住血線蟲感染:蝸牛及螺類要完全煮熟才能吃》
其實蝸牛及螺肉料理不是不能吃,
但要把握以下幾個重要原則,才可以安全無虞的吃下肚:
(一) 不要生吃蝸牛、福壽螺。
(二) 烹調軟體及甲殼類動物(如蝸牛、蛞蝓、淡水明蝦及蟹)時,
應煮沸 3-5 分鐘以上再食用。
(三) 生食蔬菜必須徹底洗淨,於流行地區避免生食蔬菜。
(四) 冰凍於 -15℃ 24 小時以上可以殺死幼蟲。
除了食用時的注意事項外,也要特別教育孩童不要接觸蝸牛、螺類及蛞蝓等生物,
因為可能寄宿有寄生蟲幼蟲,增加孩童感染的風險。
Reference
1.衛生署疾病管制署資訊
2.新聞:試膽吞下活蛞蝓 19歲猛男橄欖球員終身癱瘓
3.新聞:一家五口喪命!金蘭醬油家族險滅門,生吃蝸牛惹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4.155.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20601457.A.73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