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蜘蛛人離家日愛奇藝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蜘蛛人離家日愛奇藝 在 微博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微博送你去看電影📢📢
面對彈指後的崩壞世界,蜘蛛人需要新團隊!暑假最期待《蜘蛛人:離家日》上映🕷🕷🕷快跟著小編一起回味《蜘蛛人》的經典之作,現在只要參加活動就有機會獲得愛奇藝台灣站VIP序號,讓你不用離家也能把經典《蜘蛛人》看好看滿😉😉😉
📺《蜘蛛人》全系列線上看:https://lihi.one/mPDFa/wb
🔍活動辦法
Step1➡按讚「微博」粉絲團。
Step2➡在影片下方留言「我愛蜘蛛人,我想看電影」並tag一位好友。
Step3➡分享此則貼文並設定為公開。
🎁完成上述步驟就有機會得到【愛奇藝VIP季卡】哦!
🔍注意事項
1.活動期間:留言自即日起至7/21(日) 23:59止。
2.參加活動同時,即視同同意本活動之活動辦法與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留更動活動內容及贈品之權利。
愛奇藝台灣站
蜘蛛人離家日愛奇藝 在 iQIYI TW, profile picture 的必吃
蜘蛛人 | 全系列傳送門 https://lihi.one/mPDFa/qi #蜘蛛人離家日媒體好評爆棚! ... 那些年男朋友們追的蜘蛛人#看電影就來愛奇藝台灣站Marvel Sony Pictures 索尼影 ... ... <看更多>
蜘蛛人離家日愛奇藝 在 小蜘蛛來了- iQIYI TW 的必吃
蜘蛛人離家日 |小蜘蛛來了 https://lihi1.com/yCEOO/q1fb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小蜘蛛這次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 蜘蛛人 全系列都在 愛奇藝 台灣站#小 ... ... <看更多>
蜘蛛人離家日愛奇藝 在 蜘蛛人離家日線上看- Eventos Facebook - 伍楚瑩j 的必吃
蜘蛛人 :離家日(3部) 相關影片線上看(登入後即可觀看)。 ... 《蜘蛛人:新宇宙》 預告片-片花-高清影音線上看–愛奇藝臺灣站· 蜘蛛俠:決戰千里-在線觀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