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晚專欄】本多必勝?關鍵在資金控管
(全文請點連結 喜歡可以訂閱微股力哦)
「本多易勝」是投資界的經典語錄。不管做任何投資,本金大,複利效果就大,投資通常容易成功。這句話常常讓資金不充裕的小資族,以為只要開源節流累積資金,就能夠在股市獲利。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對不同本金的投資者來說,錢再多的大戶,資金也是100%,花掉100%,就是沒錢了,本金多大都一樣。沒做好資金管理,每次出手都重押,結果還沒佈局完,錢已經花光,無法透過加碼降低購買成本,最後往往大幅壓縮獲利,甚至虧損。
以這次股災為例,許多投資者想要趁股市修正時分批進場,資金1億的投資者,如果在初跌段就把資金用完,接下來股市繼續跌,子彈卻已經用完,一旦股價沒有回到初跌段,勢必面臨嚴重虧損。
相反的,一個100萬的投資者,如果遵守紀律,堅持分批進場,一直買到最低點,當股市反彈時,一路攤平上去,反彈到一定程度,就能夠獲利。獲利的關鍵,在於部位的控管,和抓準股市何時會進行反彈。
所以本多不一定贏,資金部位管理做得好,了解修正時間多久,分批入場才會必勝。投資人如果總是抱持著「本多必勝」的心態,最後一定是被市場淘汰。在投資市場,本多的人跟本少的人,在部位管理上可以完全一樣。
https://udn.com/news/story/7251/456312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經濟一週 EDige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的理財個案,是一名36歲女士,月入75,000元,有一層市值850萬元自住物業,尚欠435萬元未償還按揭貸款。另有一間市值700萬元深圳樓,尚欠100萬元未償還按揭貸款,每月收租5,000元。 同時,手持現金+股票合共30萬元。 至於其丈夫,37歲,月入48,000元,有一層600萬元物業,未償...
虧損相反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有媒體採訪我如何看待港交所主板上市新規。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首先,這對投資者、創業者和我們投資機構都是好消息,如果CDR再落定,就是好事成雙:新經濟公司以後不用再捨近求遠謀求海外上市,中國投資者也能更方便地分享中國頂級創新公司的投資價值。
第二,TMT、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通路更暢、選擇更多了,創業者可以更安心地專注于創新,選擇更能理解公司價值的資本市場。這是對創新創業者的重大利好。但機遇背後也有挑戰,就是這些公司的業務模式和真正的價值是否能被充分理解。和傳統行業公司不同,相比當下的盈利數字,這些新經濟公司的價值更要看成長性。
第三,上面提到的新的挑戰可能會出現很多方面,將對新規生效後申請IPO的創新獨角獸提出考驗。比如上市前的企業融資時向股東發行的優先股,因為會計準則常會被記做“虧損”,但這樣的“虧損”這個過程並沒有對企業產生實際的虧損,相反是公司價值成長的證明。公司價值越大,這項“虧損”值反而越高。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這種會給投資者帶來衝擊的現象,美圖在上市的時候就曾經歷過,需要市場理解、消化,也算我的一點經驗之談吧。
不論誰會是港股新規第一股,祝願他們一切順利,他們的成就會激勵更多的創業者邁向成功。
虧損相反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分享的推薦書單之一《Value Investing》,整理了一下之前的筆記分享。
什麼是價值投資?若以《證券分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價值投資是買入價格低於價值,具有安全邊際的股票。簡單來說,「用五毛的價格買進價值一塊的資產」,而價值投資人藉由價格與價值的差異或得報酬。
更進一步來說,價值投資是一種全面的投資哲學,應將所有可能影響價值與價格的因素納入考量。因此,投資人必須進行深入的基礎分析、抵抗從眾心理、控制風險,並追求長線的投資結果。
股海茫茫,這本書提供投資人建立框架的步驟,包含篩選的標準與評估的方式,以便於進行價值投資的決策:
1. 尋找合適的股票。
2. 衡量每檔股票的基本價值。
3. 計算每檔股票的安全邊際。
4. 決定投資組合的股票數量,以及每檔股票的資金配置。
4. 決定何時賣出股票。
如何蒐尋價值股,我們可以從幾項變數來評估:
1. 基本面變數:這是指公司的經營表現,而不是指經營表現與股價之間的關係。
通常我們會用ROE、ROA,每股盈餘成長、銷售成長、資產成長或利潤率來判斷公司的獲利能力。這些指標越高,代表公司的獲利能力越佳,但是否就代表這家公司可以馬上投資?
以統計數據來說,通常低ROE或收窄的獲利率的公司股票,反而給投資人帶來更高的收益。「In search of disaster.」(尋找災難)是一個好方法,當一家好公司,發生了倒楣事,導致股價大幅下滑時,或是有任何非預期因素發生,導致公司在短期之內受到影響,而投資人審慎評估後,可以確認不會影響公司的本質及長期經營展望,那麼投資人就可以考慮買進該公司的股票。
2. 股價變動:依據股價的變動選擇股票,而不依據基本面的數字。
很多人將之稱為「動能」投資,「Don’t fight the tape.」意思是趨勢是你的朋友,跟隨趨勢進出。不過動能有時結束的很快,投資人在當下的反應就相當重要,在買進的時候就應該先規劃出場機制,才不會在行情突然反轉時驚慌失措。
另外一個重點是,「sell your losers and let your winners run.」賣出你手上的輸家(虧損股票),讓獲利自己照顧自己。這其實是一種違反人性的做法,但是卻非常重要,一般人總是喜歡握著手上的虧損的股票,認為沒有賣出就不算虧損,相反的,迅速了結手上獲利的股票,到頭來反而看到這檔股票持續上攻而扼腕。
3.評價指標:例如本益比(P/E)、股價淨值比(P/B)、股價/現金流、股價/營收或股價/股利等指標。
這些指標告訴我們,價格處於低估的價值股,相對於其他高價的股票,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
4. 市值:市值是影響股東報酬的重要變數,通常市值較小的股票,帶給投資人的收益愈好。
在市值這個部分可能每個人的想法會有不同,市值小的股票,確實在長期有可能具有較大的上漲潛力,但同時受到經濟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相對敏感,因此波動較大。在衡量小公司的股票價值時,更應謹慎以對。而市值大的公司雖然不一定可以帶來顯著的收益,但大公司的缺點有時也可以作為它的優點,在適當的價格水準下買入,可以享受穩定的獲利,也不失為一件好投資。
「便宜是硬道理」是價值投資的最高法則,在評估一檔股票的時候,參考上述的所有參數,相互衡量與比較得出最佳的選擇,買入便宜的股票,長期來說可以帶來滿意的超額報酬。
以下兩點再度與我們平常理解的一些投資「常識」有所矛盾,我們可以在這邊稍為討論一下
1. 高報酬必須伴隨著高風險?
以價值來說,若投資人已經計算出公司的真實資產價值,並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入股票,你的風險是可以說是有限的。以葛拉漢的Net-Net投資法來說,可以提供最客觀的數據來評估企業的價值,即便公司進行清算,應該也可以得到對等的報償。但是,某些估值方法若是牽涉到預測的成分,則會提高投資的風險,因為預測也有可能會不準。
2. 你那麼聰明,為什麼還沒有成功?
答案是「偏誤」(bias)。不管是一般投資人或是機構投資人,都可能因為偏誤而使他們為贏家付出過高的價格,或是對輸家投入過小的注意力。不過也是因為偏誤,讓價值投資人可以有機可乘。
偏誤的類型非常多,比如說,許多基金經理人由於規定,不能投資小型公司的股票;或是小公司根本無法吸收基金的大量資金。分拆(spin-off)就是典型small company bias的一種,母公司分拆出其中一家子公司,導致新的公司股票被拋售。這些拋售事實上與公司本身的經營表現或未來展望無關,製造出低價買進好股票的機會。還有一項偏誤則是人類心理,例如群眾心理、過度自信或錨定等等,這在很多書中都有討論,就不再贅述了。
價值投資者是不斷的在搜尋股票,其價格與內在價值,或是價格與未來的價值存在差異,藉由價格回歸到價值的過程中獲取回報。下一篇則開始實際進入「估值」的領域,討論估值的原則與方法。
虧損相反 在 經濟一週 EDige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的理財個案,是一名36歲女士,月入75,000元,有一層市值850萬元自住物業,尚欠435萬元未償還按揭貸款。另有一間市值700萬元深圳樓,尚欠100萬元未償還按揭貸款,每月收租5,000元。
同時,手持現金+股票合共30萬元。
至於其丈夫,37歲,月入48,000元,有一層600萬元物業,未償還按揭貸款200萬元,另有15萬元汽車貸款,每月可儲15,000元。
讀者有3個願望:
(1)因為想與老人家同住,希望買一個四房單位。
(2)幫自己退休及讓小朋友日後海外升學。
(3)每月可儲萬多元,可買甚麼股票作投資?
今次諗sir先請來Homeblogger導師莫家強(Alex),解答有關股票的問題,Alex回答重點如下:
(1)如要買穩陣股,尋找的股票最好在過往多年來,即使經濟不景,這間公司業績都沒有虧損。如港交所(0388)是很難蝕錢,領展房產基金(0823)都好難會有虧損。
相反,如買工業股及零售股,當經濟不景時,該公司是有機會出現虧損。
(2)買股的手法亦很重要,最怕是在高位買貨,之後坐艇。初學投資股票者,又不想經常留意市況,月供股票都是不錯的選擇,透過長期儲貨,善用平均成本法。
(3)月供股票,可揀三幾隻不同行業的股票,分散風險,幾年後應有不錯的回報。
諗sir則解答讀者的理財部署問題,重點如下:
(1)讀者想買四房單位,但一般樓價都要1,600萬元以上,讀者現金不足。
(2)其丈夫的物業可加按,套現200萬元。
(3)讀者自己的香港及深圳物業,亦要盡量加按套現現金。
(4)預計進行上述加按後,可套現400萬元現金。
(5)400萬元可投資12至15厘的債基。債基不是保本投資,有風險,但流動性高兼高息。
(6)假設是12厘息,一個月可收息40,000至50,000元,再扣除加按後增加的物業供款,每月仍可有25,000元的額外被動收入。
▼▼查看更多▼▼
【理財真人Show】► https://goo.gl/cpcAmb
諗sir樓換樓► https://goo.gl/wdyI3E
星級理財 ►https://goo.gl/CgCLte
新盤速遞 ►https://goo.gl/JRL1j0
《經濟一週》FACEBOOK專頁 ►http://facebook.com/edige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oWegh9MEy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