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丸湯》第25期〈#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發刊!一起打開充滿驚奇的竹塹紙芝居!
「紙芝居(かみしばい,Kamishibai)」是日本曾經流行的一種廣告、教育手法,泛指日本昭和時代一種用紙幻燈片講述故事的藝術形式,由西洋幻燈片放映技術演化而來。創作者們將欲傳達的故事簡化為一幅幅圖片,依序裝進一只小木箱裡。這樣的表現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在娛樂、教育、傳教,甚至是戰爭時的國族意識建議、民防安全宣導中。在有限的篇幅裡以圖面表示情節演進,也影響了後世漫畫、繪本的創作。其中,也有許多民間藝人踩著腳踏車,用街頭賣藝的方式進行「街頭紙芝居」演出,在電視機尚未出現的年代十分受歡迎。
《貢丸湯》第25期主題「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我們不僅用文字來說清楚、講明白新竹與日本的關聯,更希望在設計表現上也能取法和風精神,讓讀者更立體地感受內容所蘊含的魅力。希望頁數有限的紙本刊物能如「紙芝居」一般,用生動的圖像,帶領讀者們遨遊在創作者所描繪出來的世界裡,那如萬花筒般豐富的宇宙!
「新竹和日本到底有什麼關係?」翻閱這一刊,你一定會倍感驚奇!
#新刊附贈張張有獎刮刮樂,每本實體書附贈一張。最大獎和牛等你抽!快入手一本,放大你的五倍券!
●精彩內容
01|編輯室筆記
02|目錄
04|【封面故事】打開充滿驚奇的竹塹紙芝居
06|下班後喝一杯吧!在新竹工作的日本人
10|為什麼我們都要在臺灣談論日本?
《 秋刀魚 》、《貢丸湯》與《 季刊薰風 》的紙上聊天室
18|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幽默職人:勝山家酒肴料亭主理人勝山大毅
26|到小店裡交朋友:獨居新竹的日本工程師
32|紅豆泥?八個你不知道的風城日本小知識
36|好大的新竹!新竹州與臺灣行政區劃變遷
46|【路上觀察學】街道即政治
54|【歷史任意門】1895年的竹塹城
60|廣編特輯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3qbpt3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3q89pc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3phgyv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pse.is/3pvsmc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10的網紅紐約沒有斑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1:00) 「運動家精神」民調、劉翔事件&殞落、一胎化 vs. 三胎化、阿甘式結紮 (00:18:00) 一胎化歷史、五歲小孩寫履歷、中國內捲化、各種生小孩口號&社會扶養費 (00:34:00) 一胎化深遠影響、兄弟姊妹重要嗎?經典老二情節、百日無小孩&情婦文化 (00:49:00) 徐志...
藝術在戰爭中的影響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藝術在戰爭中的影響 在 電影狂人-影評情報交流平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狂迷投稿】文:Alvin Tsang
《#沙丘瀚戰》 // 一個史詩的浩瀚開端 //
「很悶」、「沒有刺激場面」等評語,自《沙丘瀚戰》(Dune)上映不久就陷入了這個兩極的評價氛圍。的確,《沙丘瀚戰》沒有《星球大戰》、《MCU》般密集的打機式科幻戰鬥場面,一般的觀眾會因而認為悶並不足為奇。不過,這不代表本片是差。從本片的節奏、世界觀建構和攝影等方面看,它仍然是一部出色的史詩科幻片。是否令你滿足,相當取決於你用何種心態觀看。如果是抱著觀看《銀翼殺手》般的期望入場,那《沙丘瀚戰》應該不會令你失望。
.
震撼教育的成長之路/ 《沙丘瀚戰》講述保羅(Timothée Chalamet 飾)是宇宙貴族 – 阿特雷斯家族的公子,一次跟隨父親雷托(Oscar Isaac 飾)奉帝王之命接管香料豐厚的星球 – 阿拉吉斯。保羅一心希望自強面對宇宙間的腥風血雨,卻未能全得家族的認同,連自己都對自身充滿質疑。在阿拉克斯中哈根尼的入侵,致使保羅和母親流亡於異星上,亦令他要開始面對長期夢境的糾纏和命運的安排。
.
保羅一角的描寫立體,即使心態直至電影結束時尚未對完全命運覺醒,但是身邊的側面描寫為保羅作了十分多的襯托,令角色的心理和動機有了合理的說服力。例如貝尼哲斯姐妹會聖母以生死測試試驗保羅的恐懼心和勇氣,道出保羅最初對自我充滿疑惑;保羅的武術導師哥尼(Josh Brolin 飾)對他語重心長的訓話和訓練中實力的對比都體現了保羅有地位卻作為不多的無奈;而弗雷曼人在結尾與保羅由敵視轉為融合的戰鬥亦反映了保羅由自我質疑到逐步接受自我的心態轉變。當然,畢竟《沙丘瀚戰》已經開宗明義是以Part One自居,保羅的轉變仍然有待未來於續集有更多的建立,包括身份的轉變和自我能力與責任的探索。
.
除了保羅,由Zendaya飾演的采寧固然是本片另一大關注點。她在今集出鏡不多,大部分時間是在保羅的夢境中出現,成為保羅對命運和身分糾纏不清的關鍵。這個角色既神秘又充滿魅力,如果有續集,定必擔當關鍵角色和與保羅有更密不可分的關係。
.
浩瀚的宇宙觀/ 《沙丘瀚戰》設定在一萬多年後的世界,帝國下的各大勢力視香料為兵家必爭之物。香料在片中被視為能源般看待,是宇宙航行的必要原料。為了得到更多香料以強化自身勢力,除了阿特雷斯家族外,其他諸如哈根尼人都用野蠻的方式四處開戰以搶奪香料。香料的爭奪可比現實中各國對新能源虎視眈眈的態度,單是石油都可以引發戰爭起來。作為一部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的小說的電影,電影加入了一些針對現代的想法以貼近時局和符合當下的訊息。例如問採香料的過程中會引起沙蟲的狙擊,暗示過分開採能源後,大自然都會有相應的行動警示人類。
.
電影針對不同勢力都有深刻的刻劃。政策和善的阿特雷斯家族、滿懷野心的哈根尼人、與自然共存的弗雷曼人等,形象突出又鮮明。電影開首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他們的特徵和彼此之間的關係,當中充滿黑暗的政治角力,例如真實身分神秘的帝王把阿特雷斯家族置於阿拉吉斯成為帝國的犧牲品,暴露了政治世界下毫無人情可言的權力和慾望之爭。成為電影節奏較慢的其中一個原因。然而,充裕而鮮明的世界觀建立對於一部史詩片非常重要,而《沙丘瀚戰》採取文藝風的方式正是令世界觀飽滿的因素。
.
除此之外,一些大小的設定同樣深刻和吸引。當中在沙丘徘徊的沙蟲雖然出鏡不多,但每次出場都有強大的壓場感,彷彿無人能匹敵。而一些設定如音言等具有宗教般的深度和哲理,豐富了電影的資訊性。而資料性之豐富成為了電影節奏較慢的其中一個原因。然而,充裕而鮮明的世界觀建立對於一部史詩片非常重要,而《沙丘瀚戰》採取文藝風的方式正是令世界觀飽滿的因素。
.
另外,電影其他技術層面都十分優秀,光是攝影都應記一功。無論是廣闊的沙漠,抑或具古老和科幻色彩的建築都拍得浩瀚唯美,亦對演員神態捕捉清晰。而Hans Zimmer的配樂一如以往水準之上,結合壯麗的鏡頭更把史詩感推到極致。
.
觀眾期待甚麼?/ 受電影的節奏影響,導致《沙丘瀚戰》與一般觀眾對本片的期望存有很大落差,引起兩極的評價。其實,文藝向的科幻片在電影史中並非甚麼新奇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Ridley Scott的《銀翼殺手》、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等都是影史中著名走文藝向的科幻片,早年同樣面對與現昤觀眾類近的評價,但隨著日子漸去,亦得到了輿論重新看待。或許像MCU、星球大戰等爆谷片方向的科幻片太多了,觀眾未能接受《沙丘瀚戰》這種節奏緩慢、講求觀影耐性的科幻風格。
.
所謂各花入各眼,《沙丘瀚戰》從各方面看已經盡可能達致雅俗共賞的程度。豐富的劇情、唯美的攝影等已經足以讓觀眾多番探究。當然,像電影劇本上的問題都並非完美。電影結尾的處理似乎比較單調,保羅母子與弗雷曼人之間的芥蒂、融合等其實可以再有多點鋪陳,讓結局更飽滿,不至於一場生死決鬥就完結。
.
總結/ 《沙丘瀚戰》從各方面看都是一部出色的科幻史詩片。作為一個可能得以持續開發的系列首集,無論劇本、攝影、演員演技、配樂等方面都甚具藝術視野,話題性高。希望華納會認真考慮為這個史詩開發續集。
.
同場加映:
★加入狂友fb群組【 #狂氏電影綜合症候群 】
★*// http://bit.ly/32xJWLp //
★直接交流 × 影患有救!
藝術在戰爭中的影響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00:01:00) 「運動家精神」民調、劉翔事件&殞落、一胎化 vs. 三胎化、阿甘式結紮
(00:18:00) 一胎化歷史、五歲小孩寫履歷、中國內捲化、各種生小孩口號&社會扶養費
(00:34:00) 一胎化深遠影響、兄弟姊妹重要嗎?經典老二情節、百日無小孩&情婦文化
(00:49:00) 徐志摩與三個女人、第一個離婚的人、肥皂劇婚禮&證婚人、文藝青年把妹
(01:03:00) 賽珍珠&大地、孫子兵法精髓不在贏?談談戰爭的藝術、東坡肉&左宗棠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哈佛研究生、《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行作家、品牌行銷人、講師、《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www.instagram.com/NYZebra
各大平台收聽/收看: http://www.linktr.ee/NYZebra
Email: thenyzebra@gmail.com
*小額贊助我們,請我們喝咖啡!: https://pay.firstory.me/user/nyzebra
藝術在戰爭中的影響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藝術在戰爭中的影響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點擊參加集資👉:https://bit.ly/3mYJdMF
遊戲將帶您重返日本戰國時代,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與理想,玩家將扮演一位戰國大名,運用自己擅長的經濟策略以築城佔地、資源轉換、人脈經營、收購名物等方式獲得影響力。『唯有支配經濟才能掌握天下』,善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效益的人,才能夠終結亂世獲得『天下人』的稱號!
#戰國總裁 #硬盒子桌遊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百貨公司 #週年慶 #滿千送百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3:30 「週年慶」怎麼來的?
04:53 為什麼週年慶都在10-11月?
06:59 週年慶的促銷為什麼可以這麼強?
09:12 超級無敵重要的週年慶
10:50 我們的觀點
11:48 提問
12:0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企鵝
|腳本:企鵝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百貨周年慶遇週末 報復性消費人潮爆滿-民視新聞:https://bit.ly/3ksmHtY
→週年慶最大檔 SOGO喊衝108億元 八大民生新聞 2020102814:https://bit.ly/2IxvuOj
→百貨公司史/1978 首創台灣周年慶:永琦百貨:https://bit.ly/3ksmIOy
→永琦百貨wiki:https://bit.ly/3ksNy92
→梅西百貨wiki:https://bit.ly/2JYQbD3
→台灣百貨列表wiki:https://bit.ly/38FtEFM
→所有百貨公司都在年底開幕嗎?為什麼週年慶都在10月 、11月?:https://bit.ly/3eX46ox
→百貨周年慶集中在年底,不會互搶客源?用經濟學破解價格戰迷思!:https://bit.ly/36xpdtP
→消費心理學 —— 爲何人們總喜歡節日購物?:https://bit.ly/32B5dFJ
→百貨業銷售時程揭密!原來百貨公司是這樣滾動營收、帶動買氣:https://bit.ly/35rDtFq
→嚴寒難擋熱情 梅西感恩節遊行熱鬧登場:https://bit.ly/35rvs3l
→掌握消費者心理學|電商的6大買單原則|電商消費者心理統計數據報告:https://bit.ly/32WWxd5
→電商消費心理學:六大法則讓消費者Buy的秘訣:https://bit.ly/2UnaOuD
→「兵不厭詐,這是戰爭」:淺析週年慶的消費者心理攻防戰:https://bit.ly/3kArRUZ
→二十天 決定百貨公司全年勝負:https://bit.ly/32FgHbi
→促銷的藝術:https://bit.ly/3pmIB5r
→搞懂週年慶的趕集消費學:https://bit.ly/3ko1uS1
→破解無感漏財的三大消費陷阱:https://bit.ly/3eWXF5e
【 延伸閱讀 】
→(博客來)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https://bit.ly/3nm2W9m
→促銷玩過頭?週年慶的兩難:https://bit.ly/32GEJm3
→透視「衝動性購物」:戰勝自己的心魔,遠離那些引誘你的手段:https://bit.ly/3lug8rZ
→零售業者應放棄假日購物季?:https://bit.ly/3eWfmla
→美國「黑色星期五」折扣戰開打:https://bit.ly/36y5SZK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