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AI顧客科學」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是企業的重要工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顧客的需求、渴望、不安、疑慮與痛苦,並且從中尋求開發新產品及新服務的正確切入點,進而提昇顧客整體的消費體驗。因此,「直面顧客」是品牌創新的關鍵要點,絕對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親力親為才能挖掘出隱藏於市場深處的成功祕笈。
過去,想要直接與顧客進行溝通與互動相對困難,企業不可能一一拜會或致電顧客,因為需要動員的人力及成本太高,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採取間接的方式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或是經由代理商、經營商、零售通路來負責銷售服務;或是由外包客服中心幫忙接聽顧客來電;又或者採取抽樣市場調查來理解顧客的基本圖像,這使得企業洞察顧客需求宛如瞎子摸象,往往只能知道市場部分的情況,不能全盤且深入的掌握市場全貌。
現在,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推進,企業擁有越來越多元的訊息溝通管道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加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從旁協助,市場的顧客圖像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可視化,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不再撲朔迷離且難以掌握。
根據微軟預測,到了2025年將有95%的顧客互動管道是通過AI來完成,如果預測成真,表示企業對於消費者旅程的理解能力將大幅度增強,無論是在搜尋、方案、選擇、下單、取貨、服務、維修、客訴的階段,顧客圖像都能夠取得更高的解析度,經營市場不用像過去一樣,在迷霧當中踽步前行。
市場藝術家vs.科學家
擁有清晰的顧客圖像,能幫助企業規劃出更加貼心的消費者旅程,屆時經理人評估經營績效時,不會再局限於單一層面,例如:訂單轉換率,而是可以更加細緻地從不同的角度與階段來剖析消費者的行為偏好。過去由於市場資訊嚴重不足,企業只能從銷售數字來評量市場成果,或者憑藉行業經驗與直覺來預估消費者的行為動向;現在由於人們對於數位科技的廣泛運用,使得企業更容易掌握顧客在實體與虛擬世界的數位足跡,無論是在實體商店、網站、APP、LINE、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線上線下互動點,我們都可以取得比過去更多元的消費數據。消費者瀏覽過那些商品資訊?關注的要點是什麼?考察過哪些「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的看法?分享的使用體驗是正面還是負面?是否進行重複採購?
實測驗證需求
唯有「直面顧客」才能了解顧客,然後做出正確的服務體驗設計。啟動永無止境的追蹤使用者的偏好與習慣,並且經由實地測試來驗證顧客洞察的結果,是影音串流龍頭Netflix能夠在市場異軍突起的關鍵要素。正確使用數位科技使得Netflix在殺成一片紅海的影音市場開創出新藍海,這是Netflix創辦人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刻意培養出來的企業傳承。如果說賈伯斯(Steve Jobs)是「市場藝術家」,那麼哈斯廷斯就是「市場科學家」。賈伯斯所帶領的Apple基本上不做市場調查與分析,而是著重於創建起獨特的美學風格及培養敏銳的顧客感知能力;哈斯廷斯認為自己並不具備與賈伯斯同等的市場洞察力,因此,在其掌舵下的Netflix另闢「顧客科學」(Consumer Science)的新航向以抵達賈伯斯的美麗境界。
同樣是「直面顧客」,Apple與Netflix的做法南轅北轍,不過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能夠取得顧客歡心就是正確的道路,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我們無法比較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好壞;無法論斷李白與杜甫的高低,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感性成分比較多的經理人可以考慮培養賈伯斯般的直覺感知;如果思維模式偏向於邏輯與數理思考,哈斯廷斯就是最佳的學習典範。學習不是全然的模仿,而是啟發自己內在本來就具備的潛能,至於採取何種直面顧客的演化路徑,最終還是要經營者不斷的在現場探索才能進行實證。
相對而言,賈伯斯的做法是比較難模仿的,除了認真、用心、努力外,多少要具備某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因此,我們鼓勵大部分的經理人採取類似Netflix「顧客科學」的做法來設計服務體驗,畢竟不需要感性天賦的標準作業流程比較容易學習、理解與模仿,包含蒐集資訊、形成假設、定性定量、市場調查、A/B測試等階段的「顧客科學」方法是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掌握,可以不斷的進行複製並且形成相同結果,想要效法賈伯斯以心印心的感性思維模式,恐怕要有相當高的悟性,沒有一定的感性天賦很難求成。
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
哈斯廷斯希望Netflix的產品經理能夠建立起大量實驗的組織文化,進而發展出令人驚嘆的顧客洞察力,從Netflix不斷的推進A/B測試就可以看出端倪。Netflix的產品團隊會由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品牌展現方式發展出不同的行銷方案,並且每2個星期就要針對非會員拜訪的網頁進行A/B測試,借助消費者進行評價與判斷的反覆驗證,Netflix設法調整出有效的內容呈現方式,前Netflix產品副總裁吉布森(Gibson Biddle)表示,Netflix希望藉此持續不斷的提昇以下2項衡量指標:
1. 試用比率
非會員網頁的訪客中,約有2%選擇免費試用Netflix。
2. 付費轉換率
當免費試用結束,約有90%顧客會轉變成Netflix付費會員。
對於Netflix而言,提昇試用及轉換比率的做法不能僅止於「聚焦顧客」(Customer Focus),而是要發展到「迷戀顧客」(Customer Obsession)的更高經營標準,此時落實策略佈局的重點不單是傾聽顧客怎麼說,不再是停滯於顧客現在的渴望與需求,不再是只追求顧客滿意。吉布森表示,「迷戀顧客」是要善用「組合式的研究技巧」(Mix of Research Techniques),將顧客安放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並且開始透過顧客的視角來看產品。吉布森發現利用科學方法來形成及測試假設,正是建立「迷戀顧客」文化的最佳途徑,這項努力使得Netflix在取悅顧客的做法上很難被競爭者複製。想要發展出「迷戀顧客」的組織文化,企業可以參酌吉布森所提出的建議,採用5種不同的途徑來超越過去聚焦於顧客的做法:
1. 經由顧客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測試與學習
2. 創造並落實非預期以及未來的市場需求
3. 追求長期的顧客喜悅
4. 成為新領域的先鋒以減少競爭
5. 顧客喜悅為先,確保難以複製,較高利潤就會來
這5個直面顧客的原則表面上很容易懂,不過要正確的執行並不簡單,因為有太多的主觀意識在影響經理人的判斷,Netflix的高層就曾經犯下這樣的思維錯誤。回顧2004年之際,Netflix在哈斯廷斯強力的支持下,推出Friends功能,Netflix的開發團隊堅信使用者必定樂於接受朋友的建議,而隨著使用這項功能的人越來越多,所形成的網絡效應就越強大。假設前提是藉由提昇顧客的好友推薦率,Netflix可以有效的降低行銷成本,取得穩固的市場口碑,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品牌定位。
6年的失敗教訓
然而,事與願違,事後證明Netflix高層想當然耳的直覺判斷是錯誤的,其實該公司最終的績效目標是提昇「顧客留存率」,而好友推薦率似乎是最好的先行指標。當顧客將產品及服務至少推薦給1位好友的比率越高,應該「顧客留存率」就越高吧?這個命題並沒有經過測試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在眾人樂觀的想像之下,使得Friends社群開發專案得到長期的投資與支持,長達6年的時間裡,Netflix的高層都以為社群策略是相當值得投入的關鍵項目,絕對不能半途而廢,他們堅信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做出成績來,更何況該公司已經在社群專案投資這麼多的時間與資金,加上沒有人願意將創始人充滿熱情的提案扼殺於搖籃之中,於是Friends這個專案就這麼堅持許久。
直到2010年,Netflix高層才痛下決心關閉這項功能,開發團隊終於意識到想要透過好友推薦來提高「顧客留存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根據推算至少要達到20%的好友推薦率才有可能實現。但Friends上線的初期只達到2%推薦率,再經過4年的努力也不過達到8%而已,離理想目標可說是遙遙無期。如果Netflix早些採用顧客科學的驗證方法來評估Friends的市場價值,或許可以有效排除直覺的偏見,訂定類似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不會太難,但是要落實原則往往會遭到人性謬誤的干擾。
經營企業要完全不犯錯很難,關鍵是要建立起自我校正的管理機制,而直面顧客正是幫助我們不斷調整市場策略的最佳驗證途徑,Netflix在好友推薦上面的努力並沒有完全白費,最終證實使用者對於分享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熱切,況且有時候他們不過是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進行推薦,結果親友反過頭來吐槽使用者的品味太差,這一點恐怕是Friends開發團隊事前無法察覺的情境。同時,正因為如此,使得許多人並不太願意全然公開自己收視的影片。犯錯不一定是壞事,失敗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有助於我們察覺潛藏於市場深處的商業祕密,沒有Friends專案,誰知道朋友會吐槽我們自己呢?
AI顧客科學
經營過程中的失敗是常態,通常只要大方向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企業在市場上的藍海佈局。多年來Netflix運用「顧客科學」針對直面顧客的行銷方案進行測試,充分發揮去蕪存菁的功能,有助於積極推升Netflix的品牌形象及產品開發的成效,該公司的影音串流服務因而獲得無數消費者的選擇與青睞。此外,近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許多人寧願待在家裡觀看影集打發時間,Netflix的影音服務平台因此成為市場最佳的選擇方案,光是2020年的第1季,Netflix就增加了1,600萬名顧客,使得該公司全球使用者增加到1.8億名,更有效將Netflix的股價一舉推上492美元的歷史新高峰。
談完失敗個案,讓我們來談談Netflix的成功故事,除吉布森所強調的「消費者試用率」及「付費轉換率」,如果再加上前文提及的「顧客留存率」,這3大績效衡量指標可說是Netflix最重視的市場經營指導方針,其中又以「顧客留存率」最為多數公司所經常採用,由於Netflix採取的是按月扣款的訂閱模式,如果訂戶對於平台所提供的服務感到不滿意就很容易退訂,因此,如何避免顧客流失就成為Netflix經營的關鍵要務,其實最簡單易懂的做法就是讓使用者永遠有好戲可看,保持每天追劇的良好習慣,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
Netflix運用的是大數據追蹤術,每當用戶進入Netflix的影音平台,他的一舉一動就被「顧客科學」完全掌握,無論是活動時段、搜尋電影、觀賞類型、收看清單、中斷收看、觀賞時長、演員喜好、內容評論等都將會列入追蹤,種種數據經過AI演算法處理之後,Netflix就會自動生成推薦內容,就算是推薦同一部電影給不同的人,電影選單所展現的演員介紹海報也是擁有個別化差異的。其實Netflix的底層基因和Google很類似,2家公司主要目的都是讓顧客很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當然最好是能達到完全不用找,想要看的內容就能自動上門來的境界。
根據使用者的數位旅程來分析顧客的行為偏好是目前的顯學,有助於企業創造個人化的貼心服務體驗,而且隨著AI工具的越來越平民化,顧客科學不再是Amazon、Google、Netflix這樣的大公司才能實踐的商業模式,未來有一天,就算是最不起眼的小公司也能操作同樣的工具。不過或許Netflix提出的「迷戀顧客」的5大途徑才是策略求勝的最終決戰點,畢竟取悅顧客才是最高指導原則,顧客科學則是強大的管理工具,誰是主,誰是從,我們應該分辨清楚才成。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4010?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藍象廷定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幾天,非常多關心國民黨的朋友,來找我討論黨的未來!由於人太多,我講話講到燒聲😅!因此,我在此統一回應大家的看法!首先,我非常認同大部分朋友的主張,即國民黨未來的主席應定位為「專職黨主席」!
所謂專職,我認為應該包含專任與專心兩個部分。專任,就是黨主席不應該再去爭取公職選舉提名,特別是總統,並以超然的立場,全力確保黨內各項提名作業公平公正公開,特別是總統提名!若是黨主席執意參選,應請辭由副主席代理黨務,以徹底維護提名的公平性!
而專心則是指黨主席應該全心於黨務之上,不兼任公職,以避免陷入蠟燭幾頭燒的窘狀!
國民黨過去幾年來,許多內部紛爭,都是源自國民黨主席在掌握了黨機器之後,開始想要去競選或提名自己擔任公職,尤其是總統!從而引發黨務不中立,黨主席濫用黨部資源,任意修改黨章制度為自己量身訂做,等等重大爭議!最後黨內實質分裂,導致各種重大選舉都是敗在國民黨自己無法團結,讓支持者痛徹心扉!
黨機器真的就像電影魔戒中的魔戒,即使國民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幾乎毫無資源的地步,但往往黨主席一但握有黨機器就會心動,再加上身旁一群人積極勸進,最後無法避免的,就會去爭取大位,而開始排擠或打壓黨內不同意見,並嘗試修改或制訂對自己有利的制度。民進黨在2019年總統初選時,也是同樣情形,但最後卻能團結,為何國民黨剛好相反?
自私就是最大的原因!在國民黨內總統初選提名過程中,若黨主席外,出現一位強而有力的競爭者時,當該競爭者輸了,必會質疑黨務不中立、控訴初選不公,嚴重者就退黨參選!要不就是面合心不合,表面上團結、私底下抵制!而若該競爭者贏了、黨主席輸了,則黨主席跟黨機器最有可能就是變成消極處理黨務,反而變成候選人最大的累贅!
這就是為什麼黨內許多有志之士會提出這樣專職黨主席的主張,因為這種戲碼,包括我在內許多國民黨人士都已經無法再忍受下去了!
而第二個重點,就是專心!在黨已經極度欠缺資源,同時黨事如麻的情況下,我很難想像未來黨主席要如何專注做好自己的公職,還要同時處理黨內各種極為複雜的事務?
特別是在2022或2024的大選當中,黨主席若非專職,又要如何同時幫自己競選連任,又要全國輔選?黨主席募款是要先幫自己,還是幫其他候選人?黨主席兼任公職若是競選連任,勢必成為民進黨重點攻擊對象,在自己深陷戰場的情況之下,又要如何能夠多面作戰,同時幫助其他艱困選區的候選人?
同時,黨主席對黨的未來,應該要有宏觀的思考,在不同的領域中,特別是兩岸問題,更需具備深度策略性的應對能力,絕不能僅基於個別選區中藍綠的態勢而作出決斷!
未來黨主席的工作應該是要全力支援在前線作戰的同志,而非把所有焦點、資源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因為如果自己沒要爭取大位,就不會、也不需要一天到晚幫自己造神,平時就應該把舞台讓出來,去成就更多在第一線的縣市首長,而在戰時,更應把有限的資源全力投注在面臨艱苦選戰的各級黨籍候選人!
我真的不想再看到國民黨持續這種「卡位黨主席、掌握黨機器、再徐圖大位」的傳統宮廷戲碼了!這種舊式的「救世主思維」真的需要改變,不然國民黨就只能一再重蹈覆轍,永遠也不會因慘敗而去改革國民黨深層的核心問題!最終就是讓我們的支持者痛心疾首、然後讓民進黨予取予求!我們決不能坐視國民黨走向這條錯誤的道路!
《國民黨主席無私 很難嗎?》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104004607-262101
藍象廷定位 在 吳文遠 Avery 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紅媒」攝記鏡頭下的 #721元朗襲擊】
「影相是為自己,不是為了公司。」Y(化名)是大家眼中的「紅色媒體」攝影記者,他時常為自己的身份感到矛盾,但許多年後他沒有忘記一位前輩對自己說過這句話。
去年7月21日,示威者於港島區舉行大型遊行,本身休假的Y在家中整晚盯住熒幕,留意事態發展,「晚上10時左右,我觀看《 #立場新聞 》直播,見到記者(在元朗西鐵站)被人追打,因為當時還在工作的行家都集中在西環,沒有人在元朗,只有她一個人。我害怕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當天晚上大批身穿白衣的人士,手持木棒及其他武器在元朗站集合,其後衝上月台,向站內和一列駛往屯門方向列車上的乘客進行無差別襲擊,有人被嚇至痛哭,有人跪下請白衣人停止施襲,有傷者被打到頭破血流。
《立場新聞》、《 #Now 》和《 #蘋果日報 》的記者都在直播期間受傷。Y說,自己也考慮了一陣子是否要落場採訪,但還是帶齊裝備出發。「不是想做些甚麼,只是心想救到幾多個行家便救幾多。」
警方在接報39分鐘後的11時20分到達現場。「到達元朗大概11:30pm,其他台的行家已經趕到,西鐵站有一隊約20多人的警察,他們進來看過情況後覺得沒有問題便打算離開。」有片段拍到兩名警員曾經出現在元朗站,但看見白衣人的情形後轉身離開,事後警方否認兩人「逃走」,聲稱兩人只是離開請求增援。
「那時候大家的情緒也很憤怒,市民圍着警員質疑他們為何不執法,警方向質疑他們的街坊和市民舉起胡椒噴霧,叫人們不要靠近,一番擾攘後才撤退。我自己也不明白警察上來的用意。」Y提到一個較少人注意的細節,「而警員離開的那道閘口,正是後來白衣人拉起鐵閘衝進來的地方。」
——————————————————————
拍下白衣人圍打黑衣人畫面
警察離開後,Y打算到上一層的月台拍攝襲擊留下的痕跡,「後來才聽到下面『打到飛起』,我立即衝回下層拍攝,下來的時候已經看到南哥已躺在地上。」元朗勢力人士飛天南,持長棍揮舞後突然倒地昏迷,需要送院救治。
他看見從大堂到月台也爆發混亂,有示威者不滿白衣人再次聚集,拿雨傘敲打了鐵閘一下,白衣人拉起鐵閘衝進來襲擊所有人。令Y最深印象是期間有人嘗試衝過來攻擊他們,他馬上大喝:「咪打落嚟!」那人才走開。他形容:「那天行家們把口都好『硬淨』,一起喝止他們。後來白衣人再來一次, #柳俊江 都出事,在進入形點商場那邊的位置。」傳媒人柳俊江,被白衣人襲擊頭部流血坐在地上,元朗區議會副主席 #王威信 亦受傷。
Y的照片拍攝到,一位黑衣男子被20多位手持武器的白衣人包圍,有人猛力向男子揮棍,男子頭破血流拼命向前逃跑。照片構圖「四正」地將黑衣男子置於中央,平衡的畫面中凝住了棍棒擊落前的一瞬間,令人觸目驚心。
那一刻Y身穿反光衣,戴上頭盔等裝備、身上掛上記者證。拍照時感到十分恐懼,「其實是害怕的,我站在垃圾筒旁邊,與白衣人保持小小距離。」後來白衣人離開了,「我看見正在流血的傷者。之後傳來會有南亞刀手的消息,大家只好離開。」他說:「那時候721乜都驚。」在大家都以為事情完結紛紛離去後,Y沒想過,後來防暴警察會進來,發生南邊圍那邊的事情。
後來白衣人退至南邊圍村,期間附近有數輛汽車被白衣人打破玻璃。凌晨1時,防暴警察先後進入元朗站及圍村,有傳媒拍攝到防暴警察和白衣人傾談後輕拍他們膊頭的畫面。凌晨5時,元朗警區助理指揮官(刑事)游乃強指看不到任何人持有攻擊性武器,穿着白衣不等於有參與毆鬥等,令社會嘩然。事件中至少45人受傷,包括一名孕婦。至2020年4月25日,有37人被捕,只有7人被起訴。
當晚立法會議員 #林卓廷 到達元朗站,亦被多名白衣人襲擊。Y說:「大家都知道7.21發生甚麼事,我自己亦好嬲。後來說法變成了林卓廷帶人入元朗搞事,以我所知白衣人7時多已在雞地聚集。就算是林卓廷帶人入來,不代表警方可以就這樣離開,當初你大可以事前將他拘捕,而非『馬後炮』地去說件事是他搞出來的。這件事無可否認係白衣人所講『保衛家園』,但『保衛家園』也不是係人都打。」
——————————————————————
沉澱一年仍令人震撼的新聞照
Y有把照片傳回公司,但公司沒有採用。後來Y把照片放上臉書,朋友和行家們紛紛表示尊敬,更有人私下把照片傳開去,成為抗爭者的文宣。一位任職多年攝影師的朋友留言說:「記者當刻下可能做不到甚麼,歷史自然會有評價。」
那位攝記向筆者表示,一年過後,依然覺得這是一張非常重要的照片,「我覺得一張好的新聞照片,應該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再重看,仍然能夠給予你那種震撼。這張相做到這個效果。相中清楚交代到黑衣人同白衣人的人數差異,完全談不上警方口中說的『兩班人互毆』。黑衣人血流披面地逃走,會令人想像他下1秒的下場如何。」
儘管作為前線攝影記者,很難控制公司後期對照片的處理,公司立場可能會讓一些畫面被埋沒,但他認為今天網絡發達,「工作平台只是少少的一部分,好的相片自然會有人欣賞。」不必擔心沒有機會面世。
不久後有一天,有朋友對Y說,見到他這張照片在微博上面流傳,內地網友對照片的內容沒有具體談及甚麼,但有人稱讚照片拍得好,說拍這張照片的攝影師要「加雞腿」。
Y其實有想過,把照片留在2019年算了,不想照片再次掀起大家的憤怒,但轉念又想,自己不過是將看見的事實紀錄下來,「有一班白衣人追擊一個人。或者我這樣說,我不是由一開始就去到現場,也沒有留到去最後,我所知的不算很全面。但在我曾經身處的那段時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這件事是存在的。攝影記者在現場拍到每一張相,都是將那個瞬間的事實定格下來。」
——————————————————————
任職「紅色媒體」=記者失格?
他認為這張照片能看見自己的恐懼。這一年在反修例運動,中資媒體沒有特別得到警方優待,他們與其他媒體的記者一樣,不時受警方驅趕、威嚇、甚至用胡椒噴霧和武器對準。像許多經歷過運動的記者都表示在心靈和身體上,有不同的創傷。Y也不例外,想起那晚的經歷,一年後他仍心有餘悸,「之後運動每一次出去我都提心吊膽,我好害怕,我會不想做。」
有朋友介紹他看醫生,但Y擔心對方如果得悉自己公司背景會怎樣想。透過自己公司安排的心理咨詢,又怕說出真實感受會被報告給上司知道,例如自己看見警察會害怕,覺得「香港人好慘,唔應該係咁樣」的心聲。今次接受訪問,Y也經過思前想後,但他認為自己只是講述他見到的事實。
直到現在,Y仍未找到自己的定位。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很好的新聞從業員,「從進入這間公司開始,我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說自己是個稱職的攝影記者。」他坦言,「我常常覺得新聞在我的眼中只是『打份工』而已,我沒有大家說的那種宏大理想,在我的角度,新聞只不過是工具。」他指無論左派或右派媒體,新聞都會成為他們宣傳自己理念的工具。
說到這裏,Y才透露他在多年前已對香港失去希望,「我對香港死了心。我記得,有一年採訪 #高鐵 追加撥款,看着議案很粗暴地通過了。那次我就覺得香港沒救了。」Y說的是2016年3月,立法會審議196億廣深港高鐵追加撥款,代主席陳鑑林「 #剪布 」直接進入表決程序,在泛民主派議員離席下,舉手不記名方式表決通過撥款。
有次他坐的士遇到反對運動的司機罵記者,說記者只顧拍攝警方執法,不將鏡頭指向示威者,但Y覺得:「因為你們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而已,」他指就算支持運動的報章,也會刊登示威者使用武器的照片,「好多事情都是很中立的報道,或者這樣說吧,其實攝影記者見到甚麼便會拍攝甚麼。」
攝影:Y(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 #難分
延伸閱讀:
鏗鏘集:7.21誰主真相
https://bit.ly/2COpQEg
#七二一事件 #元朗黑夜 #元朗恐襲 #白衣人
#紀實攝影 #新聞攝影 #攝影記者
柳俊江 Lauyeah 元居民 何桂藍 Gwyneth Ho
藍象廷定位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藍象廷定位 在 藍象廷泰鍋 的必吃
藍象廷 泰鍋。 20706 個讚· 1136 人正在談論這個。有一種感動來自鍋中的美味各分店營業資訊請點入下面連結查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