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 #好文分享
文字:薩提爾(來源: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
我是我自己。
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完全的像我。
有些人有某部份像我,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像我。
因此,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我自己,因為是我自己選擇的。
我擁有我的一切:
我的身體,和它所做的事情;
我的心智,和它所想所思;
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影像;
我的感受,不論是憤怒、喜悅、挫折、愛、失望、興奮;
我的嘴,和它所說的話,不論是禮貌、甜蜜或粗魯的,正確或不正確的;
我的聲音,大聲或小聲的;
和我所有的行動,不管是對別人或對自己的。
我擁有我的幻想、夢想、希望和害怕。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
也擁有所有的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全部的我,
因此我能對自己更認識、更親近。
也因此,
我能愛自己並友善的對待我的每一部份。
於是,
我就能夠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全力以赴。
我知道某些關於我的部份使我困惑,
有些我做的事我也不了解。
但是只要我能友善的、充滿愛的對待自己,
我就會充滿勇氣和希望去尋求方法來解決困惑,
並找到途徑更加發現自己。
任何時刻無論我所看到、聽到、所說、所做、所想、或所感覺的,
那都是我。
是真實的我,
也代表那時刻的我。
當我回顧過去我所看到、聽到、所說、所做、所想、或所感覺的,
有些可能並不合時宜。
我能去除那些不合適我的,
並且再創造新的部分來補足。
我能看、聽、感覺、思考、說和做。
我有方法使自己生存、親近別人、有生產力、能為自己由外在的人事物找到意義和次序。
我擁有我自己,
因此我能駕馭自己。
我是我自己,
而且我是好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wikipedia)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Rochor)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小印度...
薩 提 爾 人文發展中心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薩提爾冰山隱喻
還記得乃哥7 pupu 的故事嗎? ,生氣其實只是一個假面的表層情緒[8],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冰山,底下可能潛藏著的是「自卑、被誤會、不被接納、恐懼、害怕、脆弱」等等複雜的情緒。當一個人因為種種的原因,不習慣或者不被允許表達冰山底下那些情緒,那麼他所有的感受,都會用「生氣」表現出來。
換句話說,那些你身邊一天到晚總是愛森七七的人,內心其實真正的感受是脆弱的,但因為害怕脆弱被看見,所以用生氣來武裝自己。而如果從習慣心理學[9]的角度來看,或許他每次生氣的確也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反覆被增強下來,這個行為就會被維持。
根據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說法,其實,所有的人際互動,都隱藏著一個冰山(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Satir model)*:
1.事件:發生的故事線,在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是從從說話踩到了乃哥的爆點,乃哥勃然大怒森七七。
2.反應模式 / 行為(Behavior):就是溝通姿態(States),這裡可能是「指責型」(見下頁)。
3.感受(Affection):恐懼失去地位、怕被看扁。
4.信念或假設(Cognition):我不能先示弱、老虎不發威會被當作病貓。
5.期待(Expectation):希望自己是強大的、希望別人是服從的、也希望自己能夠符合別人的期待(例如,要有大哥的樣子、要做一個有肩膀的人)。
6.渴望(Desire):想要被愛、被接納、被認可
7.自己(Self):我是「真性情」的人
當然,這個冰山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別人猜的都不準自己想的最準啦(所以上面的分析不一定符合當事人狀況),不過也因為這樣才需要「對話」。當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問自己:在那生氣的冰山下面,隱藏的想法和期待是什麼?
生氣是一種情緒,沒有好壞之分[8]。
不過「總是」愛生氣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害怕受傷的靈魂。
因為怕受傷,所以先聲奪人,看起來像是在對別人生氣,實際上,是在氣自己。
----
*其實原文不完全是()內所述,不過為了方便記憶我做了更動(你仔細看剛好是ABCDE-S),想知道細節的可以參考[1]或
呂旭立文教基金會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的圖說
https://goo.gl/gohSQ4
#5分鐘讀懂薩提爾 http://bit.ly/2A0qxIq
薩 提 爾 人文發展中心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永遠是對的》新書出版前,我去找了當初領我進薩提爾模式,親自體驗了雕塑與家庭原型的應對模式,帶給了我巨大震撼的「成蒂」老師為這本書作序。
邀請成蒂老師推薦這本書,內在很是期待與焦慮,期待是源自於我的薩提爾模式因有成蒂老師帶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悟。焦慮是,出版社給予我邀約的時間太緊迫,而老師又太忙,我擔憂著這麼短的時間,老師會因為時間而婉拒書稿的邀約。
輾轉往返了四次書信的時間,做事細心仔細的成蒂老師出乎我意料的答允了這本書的推薦,而且她的認真,直到現在,我仍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她不止看了我送過去給她的書稿,她還自己上網查找我親子教養網站上所有的文章,將我如何運用薩提爾模式之精髓,實際融入在教養孩子的應對上,並且和我就其中一篇標題「情緒是教養的頭號殺手」,與我核對薩提爾女士對於「情緒」的認知並無正負和好壞之分。
成蒂老師在寫給我的信件裡提及:
「在教養中,父母往往因為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以至於阻礙了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所以大人有情緒是無法避免、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學會在自己有情緒時,不會讓情緒造成教養的障礙。
如妳(儀婷)所分享的,在幾個例子中,當妳有情緒時都有深刻的覺察和反省。並且避免影響到親子關係。這都是很棒的呈現!」
確實,我在教養一書中,強調的觀念,我們是可以有情緒,但是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如何與情緒共處,如何不讓情緒影響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這部份才是我所要呈現的重點,而不是指責「情緒」是壞的。
感謝成蒂老師提出看法與我核對,讓這本書更貼近薩提爾模式的精神。
底下,貼上成蒂老師的推薦序供大家參考。
這本書的出版,是集眾人的力量與意志,感謝插手完成這本書的每一個人(以及陪我走過育兒歲月的親愛家人與好朋友們)。
☆《孩子永遠是對的》於博客來正式上架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057
========================
新書《孩子永遠是對的》推薦序──
【讓生命力自由綻放】
文:成蒂/薩提爾模式-資深婚姻家庭治療師與教學導師 (旭立文教基會暨台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
做父母,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艱鉅困難的工作了。
許多人往往在成為父母後,不經思索直接沿襲原生家庭所習得的價值觀、溝通方式 、生活習慣和管教模式來教養孩子。這就像當年我們的父母一樣,一代一代自然而然的傳承下來。
大多數人則是在成為父母後才開始學習要如何當父母,然後跌跌撞撞、浮浮沉沉,不斷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努力想要為自己和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出路和方向。
不論你是哪種父母,大概都能體會自己常常淹沒在各種矛盾抽象的教育理念中,不知該如何進退取捨。不知不覺,孩子也就這樣長大了。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相信:「每個父母都在他所知所能的範圍中,盡力做到最好的了。」因此即使我們可能不完美、可能會犯錯、可能做不到學者專家所建議的好方法。但至少我們都會盡力去做,這樣就值得接納自己,並欣賞自己了。
因為身為父母者,如果能常常看見自己生命本質的價值,接觸內在脆弱的感受,接受人性中的不完美時,我們才會更有力量,穩固地成為子女的安全堡壘,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的千山萬水,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美麗。這是父母所能給予子女的最有價值的珍寶,即讓孩子們在父母的愛中看見自己、接納自己、並成為完整的自己。
非常欣喜地看見本書《孩子永遠是對的》作者李儀婷所分享的每篇故事中,她都是如以上所言,用自己的生命貼近孩子的心,在陪伴每個孩子成長的旅程中,讓他們都能真實的做自己,也因而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學習。
我最欣賞儀婷的是她願意等待,等待每個孩子特有的步調,等待孩子充分體驗和走過內心複雜的情感變化,也等待適合彼此分享的時刻到來。這需要為人父母者深深地相信,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急不來,也不會有速成班和特效藥,而是需要父母耐心持久的陪伴在他們身邊。
儀婷擁有特殊同理心的能力,能撥雲見日,聆聽孩子內心深處無法說出來的聲音。從孩子表面的行為反應,去接觸其底下未表達的深層渴望,溫暖地展開貼近孩子內在感受的對話模式,並且目標都朝向讓孩子經驗完整美好的自我。
她會從孩子外顯的、大人所認定的負向行為中,發掘她們獨特的品質與閃亮點,也相信孩子的行為都有重要的理由需要被聽見。因此,她與孩子們並肩站在一起,支持信任他們,共同面對失落和困境。如儀婷所說:「每個孩子都值得我們正向看待,並且溫柔的貼近,孩子將會回報我們無限的愛」。這是親子間多麼動人的經驗和畫面啊!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儀婷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真實一致的接觸自己的人性面,願意勇敢地承認自己雖是大人也會有情緒、並不完美、也有其脆弱的情感。因此,她更能接納孩子們,讓她們也同樣擁有真實的自我,允許她們呈現脆弱,並全然地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存在。
由於儀婷在書中毫不保留的展現他們一家人的對話細節,和她自己的反思與內在聲音,這樣開放坦誠的勇氣著實令人敬佩!正因為如此,讀者們─不論是身為父母者、教育者、助人者…,都可以很生動的看到她在與孩子、與先生、與老師、與其他家長、和與自己的互動過程中,是如何覺察自己的內在變化、如何當下或事後做出合適的選擇和決定、和每個行動之後對孩子和親子間所產生的影響。我們也都可以從這些溫潤細緻的對話中學習到,父母與子女之間,可以因為傾聽和引導啟發巨大的力量,在愛與規範中尋得雙方的平衡,並且因此深入地認識自己和認識我們心愛的寶貝。
在這樣充滿愛的流動中成長的孩子,我相信他們學會的是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他們內在會有穩固踏實的力量,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們則在與孩子間相互滋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療癒了自己小時候的傷。這種親子間心與心的相遇、生命與生命的連結,使父母和子女的生命力都得以自由美麗的綻放!
#李儀婷的親子教養部落格:https://goo.gl/XftzVi
#「李儀婷的親子教養」粉絲專頁:https://goo.gl/bHunxV,追蹤按讚,獲得更多好文章。
===================
#2017薩提爾親子教養工作坊 瞭解更多:
https://goo.gl/XftzVi
【薩提爾模式導入親子溝通工作坊】
父母經常要孩子學習獨立,卻又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要孩子勇敢挑戰未來,卻又同時要求孩子要「聽話」。
父母的話語充斥著太多矛盾的訊息,孩子的內在便會出現暴躁與不安定,隨時牽動親子關係。
擁有穩固的親子關係,是讓孩子擁有未來的基石,讓李儀婷老師帶領你進入薩提爾模式的學習……
課表:
1. 一秒讀懂孩子的情緒(非語言訊息):理解冰山理論
2. 三步驟解決親子&手足衝突: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五分鐘學會親子對話引導術: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4. 教養最終極的核心:建立孩子自我價值
薩 提 爾 人文發展中心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wikipedia)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Rochor)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小印度有別於珠烈甘榜區,後者在萊佛士計劃下,原本是新加坡殖民地的一個分區,在英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作為泰米爾人移民的居住區。然而,由於珠烈甘榜變得擁擠,對土地的競爭不斷升級,許多泰米爾人遂移居到現在的小印度(珠烈甘榜區已不再作為一個獨特的區域存在)。
小印度的位置沿實龍崗河,最初吸引了養牛業,該區的牲畜貿易一度相當突出。後來,其他經濟活動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該區開始看起來像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
雖然在現代人民行動黨的種族和諧政策下,泰米爾人不再如以往局限在一個地區,但為了保存文化遺產,許多泰米爾人商業 活動都集中在小印度。各個種族的人想要吃到或買到泰米爾人文化的東西,如咖喱或泰米爾服裝,就來到小印度。許多華人父母去小印度的商店,將大米磨粉,為嬰兒熬粥。這些商店的機器,主要是為了將香料磨成粉末,用來製作泰米爾美食。小印度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印度,包括道路建設和使用,與新加坡的其餘部分的衛生狀況大為不同。
實龍崗路是小印度主要的商業街,沿街有竹腳中心,竹腳廣場,小印度中心,實龍崗廣場,和穆斯塔法中心。花拉公園位於區內。區內有數座印度教寺廟,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場所,例如衛理公會福靈堂(Foochow Methodist Church)、衛理公會甘榜加埔堂、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安古利亞回教堂、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Jalan 回教堂、錫克教中央謁師所。阿督卡夫回教堂建於1859年,得名於一位泰米爾人律師,建築為阿拉伯-文藝復興風格。其祈禱廳裝飾着摩爾式的拱,體現伊斯蘭教的歷史。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沿實龍崗路,有一座高塔,於1855年建成。佛教的千光寺(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也沿着實龍崗路,最初是由一位泰國和尚於1927年創立。對面中國風格的龍山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小印度的貝當路,以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後來與納粹德國合作被定罪)命名,1916年建於排乾的沼澤上,體現了新加坡中國建築的特點。
新加坡地鐵在該區設有兩個站:小印度地鐵站和花拉公園地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