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畫畫。」
「但你已經四十歲了。」
「所以我才覺得要趕緊開始。」
史崔蘭是一個原本過著優渥生活的證券經紀人,年屆中年的時候,卻突然回應內心的呼喚,拋下家庭和一切成就,奔向巴黎學習繪畫,即使眾人唾棄、窮困潦倒、病痛纏身,他也在所不惜......人到中年,你是否有勇氣拋棄安穩,拚盡一切,只為追尋心中那一直呼喚著你的夢想?
.
最近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被稱為「跨時代的追夢經典」的小說,這本書的譯者在關鍵評論網導讀文章裡寫下:「精神優於物質、個體大於社會;而這種反世俗、反傳統的立場,正是幾代讀者為之潸然淚下的關鍵所在。」究竟,你選擇為金錢閃耀?還是被夢想照亮?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moon-and-sixpence/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故事聖手」的英國知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這本書的情節取材自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Gauguin)的生平改編,毛姆透過第一人稱的說書人視角,娓娓道來這一段看似離經叛道卻耐人尋味的追夢故事。
你是否有未完成的夢想、卻又必須屈就現實而低頭?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這段故事的主角名叫「史崔蘭」,他選擇追逐月亮。
史崔蘭是一位過著優渥生活的證券經紀人,家有賢妻又有子女。但在中年四十歲的時候,突然回應內心的呼喚,拋妻棄子,捨棄原本優渥的生活,先是兩手空空奔赴巴黎,後來又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與土著一起生活。無論是否能實現理想與熱情,他只知道他要不停地畫,就算最後被眾人唾罵、窮困潦倒、病痛纏身……
.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本小說的寫作角度很特別,講這段故事的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提起自己的名字,我姑且叫他「敘事者」。這個敘事者的角色設定是個懷才不遇的年輕作家,他描述起這段史崔蘭的故事,帶有一種很中性、克制的語調,每次當他批評別人的時候,還會反省自己不應該這麼武斷。
整本書隨著敘事者的視角,前半段他從史崔蘭的妻子口中,推敲出史崔蘭外表的大致模樣。中段他前往巴黎,遇見史崔蘭本人後,卻跟他想像中的截然不同。後半段他到了大溪地遊玩,這個時候史崔蘭雖然已經過世,敘事者仍然從當地人的口中,拼湊出史崔然餘生的最後樣貌。
我們只能聽見敘事者對這場故事的描述,卻沒辦法真正聽見史崔蘭內心的聲音。當我們只能從外表、談吐、甚至是旁人的轉述來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真的認識這個人嗎?就像敘事者在第一次目睹史崔藍的畫作時,他雖然覺得令人震撼,但他卻看不懂也無法參透史崔蘭究竟想表達的意思。
當時敘事者的內心說道:「人在世間無不孤獨,他被關在一座黃銅塔中,僅能透過符號與同伴溝通,而符號並無共通的價值,因此其意義依然曖昧不明。我們可悲地想對他人傳達我們內心的珍寶,但他們卻無接收的能力,因此我們終究孤獨,比肩而立卻不同行,無法了解對方,也不被對方了解。」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史崔蘭這個令人費解的追夢者,我仍無法瞭解他背後真正的動機。毛姆似乎很刻意地把這個動機埋藏起來,連敘事者的描述中也不透漏蛛絲馬跡。回頭想想,這種昂首追夢的烈火,我們就算從第三人口中得知了其動機,又如何?可能,我們終究無法完全評斷,史崔蘭也毫不在乎旁人的看法,他只在乎他的月亮。
.
【後記:低頭還是昂首?】
在這本書的後半段,敘事者講述了他碰到兩名師出同門,而命運截然相反的醫生的故事:醫術高超的亞伯拉罕聽從內心的召喚,丟下倫敦的優職厚祿,到港口當起樸素的檢疫員;技藝稍遜的卡邁克爾則幸運地頂替了亞伯拉罕留下的醫師空缺,成為趾高氣揚的社會名流。
卡邁克爾吹噓著自己幸運頂替這個位置的時候,敘事者的內心浮現這段話:「從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底下,自己過得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還是成為知名的外科醫師,年收上萬英鎊,取得美嬌娘,這樣就算成功了嗎?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個人的要求。」
回到這本書拋給我們的問題:「你選擇為金錢閃耀?還是被夢想照亮?」我想,現在很多人可能想回答:「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兩個都要。」如何在朝夢想邁進的路上,同時取得收穫豐富的金錢報酬?不同於以往,或許在資本主義和數位時代的結合之下,這是個更有意思且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薩爾達畫家位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語錄· 法國2024 Olympic 創意》
* 不論何等輝煌,也比不上青春時代真正自由的片刻歡樂。—-盧梭《懺悔錄》
* 如果世間真有這麼一種狀態:心靈十分充實和寧靜,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在,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普魯斯特
* .任何一樣東西,你渴望擁有它,它就盛開。一旦你擁有它,它就凋謝。——普魯斯特
*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雨果
*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雨果
* 一片樹葉受到陽光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陰影,陽光越亮,陰影越深。—-雨果
* 面對生者,我們應予以尊重;面對死者,我們應還以真相。—-伏爾泰(Voltaire)
* 我過往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問題意識,我不必提出解答,人們也沒有權利要我提供答案。正是這件事使我偶爾會對公眾人物的身分——亦即人們對我的關注——感到困擾。我覺得這當中有種苛求之意是有點愚蠢的〔⋯⋯〕它徬彿將我完全禁錮在名為女性主義的水泥塊中。—-西蒙波娃
* 理性是唯一出路。—-雷蒙阿宏
* 人生——只有兩分鐘的時間,一分鐘微笑,半分鐘嘆息,半分鐘的愛。—左拉
* 一個民族,只有一條法律——善良。—-左拉
* 她總是站在岔路口的某個位置,這導致
愛情成了命運的遊戲
成了數字與偶然的遊戲
當兩條特定的路
意外卻不可避免地
交叉,爆發出
一種驚人的喜悅。
我們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成雙成對
可以不將事物聯結在一起
真正重要的是
讓每個深度失明的人
聚集,他們甚至看不見
一臂的距離之外,自己握住了什麼
說不清的東西。
遲鈍!
他們成群酣睡在這裡
而其他人知道
怎樣睜著眼。
因為那幽深的住處
位於睡眠巨大的巖穴裏
生命的另一端
沈入黑夜。
在睡眠的貨棧、陳列、
閱覽室和博物館裡
黑夜多麼活躍多麼豐盛!
女人擦身而過。
哦,請原諒,我睡著了!
我渴望去抓住機會
我伸出手……
愛是一個沒有邊界的詞。
它也是它依舊是
一種人類的創造一次嘗試
一份偉大事業。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被視作「功能主義之父」和現代建築的先驅,也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同時也是畫家、雕塑家、設計師和作家。
——圖片:東京奧運宣佈閉幕移交會旗,巴黎鐵塔立即出現法國🇫🇷三個顏色的煙火,分秒不差。既創意又執行精確完美。
法國國歌《馬賽曲》由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室內奏起,隨後在多個法國標誌性建築里將音符接力。
長笛獨奏家西爾維亞·卡雷德杜站在法蘭西體育場的屋頂進行吹奏。這裡未來也是2024 年舉辦開幕式、閉幕式、田徑和七人制橄欖球賽事的場地。
小提琴藝術家們在瓦爾嘉朗廣場上栗子樹環繞,這裡是法國同時可以欣賞塞納河、盧浮宮和巴黎造幣廠三大美景而成為最受歡迎的浪漫漫步場所之一。
馬林巴琴和三角琴演奏家在羅浮宮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雕塑前優雅地輕輕敲擊,而鼓手在聖丹尼滑板公園的板仔板妹旁充滿節奏地敲打。
鋼琴家佛朗茲米歇爾在巴黎綠步道上演奏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廢棄高架鐵路軌道回收再造項目,以樓梯、屋頂、公園、廣場的形式,將多餘的鐵路空間改造成生態綠道,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也吸引諸多藝術家入駐,成為實驗性創意的溫床。
最終傳達法國人浪漫的一幕,是法國國際空間站吹奏薩克斯的太空人托馬斯·佩斯凱,該鏡頭致敬的是2018年上映的紀錄片《16次日出》。
薩爾達畫家位置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月亮與六便士》x2本有聲書
最近我讀了一本被稱為「跨時代的追夢經典」的小說,這本書的譯者在關鍵評論網導讀文章裡寫下:「精神優於物質、個體大於社會;而這種反世俗、反傳統的立場,正是幾代讀者為之潸然淚下的關鍵所在。」究竟,你選擇為金錢閃耀?還是被夢想照亮?
讀後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moon-and-sixpence/
中文有聲書連結 https://readmoo.com/book/290162354000101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故事聖手」的英國知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這本書的情節取材自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Gauguin)的生平改編,毛姆透過第一人稱的說書人視角,娓娓道來這一段看似離經叛道卻耐人尋味的追夢故事。
你是否有未完成的夢想、卻又必須屈就現實而低頭?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這段故事的主角名叫「史崔蘭」,他選擇追逐月亮。
史崔蘭是一位過著優渥生活的證券經紀人,家有賢妻又有子女。但在中年四十歲的時候,突然回應內心的呼喚,拋妻棄子,捨棄原本優渥的生活,先是兩手空空奔赴巴黎,後來又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與土著一起生活。無論是否能實現理想與熱情,他只知道他要不停地畫,就算最後被眾人唾罵、窮困潦倒、病痛纏身……
.
| 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
【麥田出版的有聲書版本】
.
這本小說我是聽中文有聲書版本。朗讀者是徐偉翔,他對自己的介紹詞是:「資訊工程學系畢業,卻不務正業,現今為輕小說作家與配音員,目前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同致力於推廣中文配音。」我覺得他的聲音聽起來非常舒服,聲音的年紀跟這本書的敘事者設定年齡相仿,有一種斯文卻又勇於冒險的特質。
用有聲書來聽小說是很棒的體驗,朗讀者在各種角色的聲音之間切換自如,完美地演繹了角色對話時候的場景。在聽的時候腦中會浮出很鮮明的畫面,每個性格的角色都有專屬的聲音,讓人無時無刻都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的中文有聲版。
.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
這本小說的寫作角度很特別,講這段故事的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提起自己的名字,我姑且叫他「敘事者」。這個敘事者的角色設定是個懷才不遇的年輕作家,他描述起這段史崔蘭的故事,帶有一種很中性、克制的語調,每次當他批評別人的時候,還會反省自己不應該這麼武斷。
整本書隨著敘事者的視角,前半段他從史崔蘭的妻子口中,推敲出崔克蘭的大致模樣。中段他前往巴黎,遇見史崔蘭本人後,卻跟他想像中的截然不同。後半段他到了大溪地遊玩,這個時候史崔蘭雖然已經過世,敘事者仍然從當地人的口中,拼湊出史崔然餘生的最後樣貌。
我們只能聽見敘事者對這場故事的描述,卻沒辦法真正聽見史崔蘭內心的聲音。當我們只能從外表、談吐、甚至是旁人的轉述來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真的認識這個人嗎?就像敘事者在第一次目睹史崔藍的畫作時,他雖然覺得令人震撼,但他卻看不懂也無法參透史崔蘭究竟想表達的意思。
當時敘事者的內心說道:「人在世間無不孤獨,他被關在一座黃銅塔中,僅能透過符號與同伴溝通,而符號並無共通的價值,因此其意義依然曖昧不明。我們可悲地想對他人傳達我們內心的珍寶,但他們卻無接收的能力,因此我們終究孤獨,比肩而立卻不同行,無法了解對方,也不被對方了解。」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史崔蘭這個令人費解的追夢者,我仍無法瞭解他背後真正的動機。毛姆似乎很刻意地把這個動機埋藏起來,連敘事者的描述中也不透漏蛛絲馬跡。回頭想想,這種昂首追夢的烈火,我們就算從第三人口中得知了其動機,又如何?可能,我們終究無法完全評斷,史崔蘭也毫不在乎旁人的看法,他只在乎他的月亮。
.
|作家更關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
【後記:低頭還是昂首?】
.
在這本書的後半段,敘事者講述了他碰到兩名師出同門,而命運截然相反的醫生的故事:醫術高超的亞伯拉罕聽從內心的召喚,丟下倫敦的優職厚祿,到港口當起樸素的檢疫員;技藝稍遜的卡邁克爾則幸運地頂替了亞伯拉罕留下的醫師空缺,成為趾高氣揚的社會名流。
卡邁克爾吹噓著自己幸運頂替這個位置的時候,敘事者的內心浮現這段話:「從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底下,自己過得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還是成為知名的外科醫師,年收上萬英鎊,取得美嬌娘,這樣就算成功了嗎?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個人的要求。」
回到這本書拋給我們的問題:「你選擇為金錢閃耀?還是被夢想照亮?」我想,現在很多人可能想回答:「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兩個都要。」如何在朝夢想邁進的路上,同時取得收穫豐富的金錢報酬?不同於以往,或許在資本主義和數位時代的結合之下,這是個更有意思且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
【抽獎辦法】感謝 麥田出版
1、抽出「2本」《月亮與六便士》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聽這本有聲書?例如:「我想知道奮不顧身追逐夢想的結果」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16(六)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7(日)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給我,領取讀墨有聲書兌換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