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境練習羅騰園日記
『兄妹父女情』寫於110年1月3日今天是我寫日記的第556天:
阿堅的女兒
今年已經11歲了
相差阿堅20多歲
兩個看起來像兄妹
感情非常的好
阿堅說他的女兒
很像是他的情人
他非常的愛他
每逢假日
他都一定回來
看他的女兒…
有一陣子
我非常的擔心
他跟她女兒過於接近
我的擔心有點過度了
她女兒喜歡跟父親一起玩耍
羅騰園有辦活動
阿堅跟女兒一起幫忙
他們很像是朋友
還會一起聊天..
女兒被判定是輕中度
其實阿堅也是輕中度的狀態
他現在獨立
在外面有工作做
而且也讀完了大學夜間部…
16年前他從育幼院
因為滿了20歲
必須離開育幼院
他一無所長
才35公斤
國中畢業
沒有地方可去
被介紹來到羅騰園義務收容…
羅騰園請他負責廚房的工作
也幫他趕快找學校就讀
之前他在育幼院
是做廚房的工作
他對唸餐飲科有興趣
讀高中夜校
每天騎腳踏車
到學校來回要一個多小時…
他也很努力
讀完了高職
還得到努力向學總統獎…
從台北回來之後
他卻跟裡面的院生
發生超友誼關係
他女朋友懷孕了3個月
我們才發現…
跟他們談論
兩個願意將孩子留下來
也為他們舉辦結婚儀式..
他女兒在廁所自然生產
我們趕快把他的女兒
送到婦產科
五官長得很漂亮
我們也很高興
歡迎羅騰園有新的生命來到…
總結
心得:
93天沒有做到,今日做到:寫第556篇日記喔!
恭錄聖經:啟示錄 3:5
那得勝的,將要同樣穿上白衣,我絕不從生命冊上抹去他的名字;而且我將要在我父面前、在我父的眾天使面前,承認他的名字。
蔣月惠寫於110年1月3日星期日17點05分
地點:屏東市和生路羅騰園中途之家。
羅騰園起緣略述 羅騰園起緣略述 「羅騰園」取自聖經列王紀上十九章語意:期望殘障青年都能在『羅騰園』的協助下認識自己的價值”重新得力、重新出發”
101年7月19日正式立案屏府社政字第10122249700號
親愛的朋友:
月惠承諾立委當選後 ,30元補助款,保證金20萬元 ,薪水七成全數捐給羅騰園。107年參選縣議員選舉得票數「10,806」 得票數一票補助30元和選舉保證金共得444,180元暨104年1月起,每月實領薪水60,000元,全數捐給羅騰園肢體殘障服務協會(94年選縣議員12萬保證金沒收,98年得2156票12萬元保證金退回捐羅騰園,99年選市代保證金4萬元,得1458票,一票補助30元,總共83,740元,103年選縣議員得4792票連保證金12萬共263,760元捐羅騰園)
主辦免費社區20多種才藝訓練課程,鼓勵白天躲在家裡,天天望著天花板,想不開的身心障礙者,走出自我.走出戶外,面對人群輔導挽救想輕生的憂鬱患者並義務收容六位社會邊緣人…。
一個月開銷近40萬元,沒有公部門補助,沒有財團企業主的贊助,全靠有心人士奉獻物品,自製手工皂、3D立體藝術品街頭販賣與獻藝小提琴獨奏,讓愛心人士,由一元至千元,隨喜購物、自由捐款,養活羅騰園全部的開銷,您的一分錢.一分力,可讓邊緣人生命不滅。
免費辦日間生活自理自立才藝訓練服務預計招收名額50名
劃撥帳號:41683532
銀 行別:土地銀行屏東分行帳號:036-001-096618
戶○○名:屏東縣基督教羅騰園肢體殘障服務協會
「蔣元贊父親」的推薦目錄: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請益] 從照片判別親子關係-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想請問一下蔣元贊到底是誰-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自由時報- 這樣要上演滴血認親嗎?大場面要來了嗎! #蔣萬安 ... 的評價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蔣元贊生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蔣元贊生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蔣元贊父親 在 Re: [新聞] 周玉蔻爆蔣家後代願提供毛髮做DNA比對 - PTT推薦 的評價
蔣元贊父親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幹什麼系列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ㄧ「國民黨的320台灣大清鄉「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
ㄧ「有些受難者都還沒年輕過 就被國民黨殺死了」
➡「「汙蔑元首」關7年! 王宏恩揭示蔣介石殘害無辜實例觸目驚心…」
中華民國難民果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難民。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02431029896973&id=584986081641475
陳柏宏-大痣:綠島除了潛水以外,
還承載著黨國時期對台灣人的歷史重罪!
了解台灣人權發展,從綠島出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844630002246340&id=2384421301600558
轉:誰能告訴我,這些即將被槍斃的年輕人,為何臉上能露出笑容?那麼自然,卻那麼令人不解。
想起蔡炳紅、傅如芝等人的笑容;也想起三十歲的蔡鐵城的笑容。這是世紀之謎吧?
這報導裡有鄒族方義仲的照片,第一次看到,真是一表人才,想起高一生原本相中他,要高菊花和他訂婚。而被黨國機器殘酷剝削的菊花阿姨也已離開人世了。
以前一直很想知道到底蔣介石用一隻筆「判死」多少人?到底剝奪了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後者加總起來有多少年呢?
一直以為要很久很久以後才有可能知道,甚至無法知道。竟然等得到這麼一天。
轉型正義就是必須由國家來做,由於有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政治檔案條例,以及作為執行端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這一切才有可能。
促轉會就算延,也只是一年。二二八之後,歷經四十三年白色恐怖的國度,哪裡是寫個報告繳卷就可以完成轉型正義的呢?二二八也有政府版的調查報告啊,但是真相、究責、司法平復都做到了嗎?更不要說撫平創傷了。
在二二八三月大屠殺的此刻,敬祈島嶼英靈得安息,我們無法還您們生命,無法還您們青春,能給的就是最微薄的「記得」。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097328?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4275774483072&id=1677205205
蔡焜霖:是誰殺了我無比純潔天真的朋友?
1946年16歲時被學校(台中一中)派去參加台灣省第一屆青年夏令營,與台南工學院(先成功大學)附屬高工派來的同齡好友曾錦堂君成為莫逆之交,想不到4年後的1950年,我因高中時期參加讀書會而被捕送到台北市青島東路的保安司令部軍法處被判10年徒刑時,聽說曾君也在學校涉案被捕,讓我一心期待著在牢獄裡有好友重逢的一天。但後來我自己被押解到綠島新生訓導處接受勞動改造時驚聞曾君才二十歲出頭就在馬場町刑場喪失了年輕的生命。而在綠島結識的好友蔡炳紅小我一歲,那年剛從台南師範畢業,被派去台南市公園國小教書才半年,也涉案被判5年徒刑,在綠島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但是炳紅君因偷偷寫信勉勵同案被押解來綠島的台南女中學生(才十七歲),在一次突擊檢查時該信被搜到,炳紅君馬上被關進碉堡,後來送回台北的軍法處重審,也是命喪馬場町。我出獄後找到炳紅君判決書才驚然發現,原來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的法官原判炳紅君在原來刑期屆滿後延長感訓3年,但這樣的判決經國防部(蔣經國任總政戰部主任)呈送總統府(蔣經國任機要室資料組主任)後,總統批示嚴予複審且要追究輕判責任,於是炳紅君跟其他十位年輕朋友(包括新竹女中十七歲被抓來的傅如芝)全遭受槍決。判決書上時任參謀總長彭孟緝、國防部長俞大維、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參軍長孫立人等都洋洋灑灑簽名背書,顯示當年黨政軍最高當局都欲把這幾位純潔好學的年輕人非置於死地不可。但是殺我朋友的真的是白紙黑字有簽署的這幾位大官嗎?是誰才是殺我朋友的真正兇手?午夜夢醒懷念當年無比天真陽光的男孩女孩,他們的人生才剛要開始即遭受莫須有罪名殘殺,我很想知道真相,且更無法接受幕後真正的兇手被造神、被封為青年的導師、或在柯P及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名人心上樹立一座無形的銅像繼續被膜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8762182771956&id=1834112897
林艾德:「我對自己的遭遇沒有怨恨,我可以活著回來,但是我一些很要好的朋友,根本回不來。所以,我還有一件事情還沒做,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這些當初被槍斃的年輕人,他們沒犯過任何的罪,我要把他們的清白,講給大家知道。」
90歲了,1930年生的蔡焜霖前輩,今年底就要滿90歲了,從幾年前還能在綠島上爬山涉水的解說,到今年需人攙扶、連拿著麥克風都略顯吃力,但他仍說自己「還有一件事情沒做」。
蔡焜霖前輩是因為高中時曾加入讀書會,在歷經刑求逼供後,被以「參加非法組織與散發傳單」的罪名判處10年徒刑並送往綠島,也是在綠島,他認識了他口中那些「很要好的朋友」。
已故的受難者黃石貴先生曾說,在綠島時由於牢房狹小,有一次他向蔡焜霖抱怨說晚上睡覺蔡焜霖的腳常常踢到他,沒想到隔天早上睡醒時,竟發現蔡焜霖把自己的腳綁在柱子上。「我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感動」,黃石貴先生哽咽地說,就是在這樣艱困的環境,這批綠島的新生們建立起了最真摯的交情。
而蔡炳紅可能是當時與蔡焜霖前輩交情最好的一個,他們兩人年紀相仿、興趣相投,服勞役之餘,兩人常常在一起唱歌聊天。當蔡炳紅因傳紙條與獄友互相鼓勵,被認為是意圖叛亂而關進島上碉堡時,蔡焜霖還曾冒著危險送水跟糧食進去,但沒過幾天,蔡炳紅就被送回台北軍法處,在那裡,他寫信給幾個朋友,說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在盛開杜鵑的花園裡飛舞,不久後蔡炳紅就被槍斃,年僅26歲。
雖然蔡焜霖前輩只說自己有一件事沒做,但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了,除了身兼人權博物館、二二八紀念館、鄭南榕基金會、陳文成基金會等等終身志工,近年來,蔡焜霖前輩更大量投入藝文活動中,希望能把這些故事散播給更多年輕的種子知道。
去年,夾腳拖劇團把描寫蔡焜霖人生故事的繪本《愛唱歌的小熊》改編成兒童劇,我帶著侄子到現場時,蔡焜霖前輩剛好就坐在我的身後,當劇中他的化身、那隻愛唱歌的小熊被壞國王抓進大牢嚴刑拷打時,侄子天真地轉頭問我:
「叔叔,為什麼小熊愛唱歌就要被抓走呀?」
我答不出來,只能不停地哭。因為叔叔不知道、已故的黃石貴不知道、被處死的蔡炳紅不知道,坐在我們身邊,那個終身為了轉型正義付出的老先生,至今也還不知道。
但他還沒放棄尋找答案。最近,蔡焜霖前輩又參與了兩場活動,在這裡推薦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呼朋引伴,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故事,讓我們一起完成前輩口中那個願望:把他們的清白,說給大家知道。
一場是台北景美人權紀念園區的攝影展,名字叫做《平行人生》,團隊從「平行時空」的概念出發,與包含蔡老前輩在內的13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共同討論「如果沒有白色恐怖,現在的你會是樣貌?」並進行一系列拍攝。
另一場則是由海島演劇舉辦的《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台語戲劇演出,目前正在全台巡迴中。兩場活動都是免費參加,希望大家可以幫忙分享給更多人知道,經濟上有所餘裕的朋友,也可以透過下列資訊捐款或募資支持他們,謝謝!
#平行人生ExtraordinarilyMundane
展覽日期:2020.10.24(六)- 2020.11.01(日)
開展時間:09:00 - 17:00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紀念園區禮堂(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募資贊助:https://reurl.cc/av4G1D
#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台語戲劇
演出時間:10/13至11/8全台巡迴
報名資訊:https://reurl.cc/XkaOg0
捐款戶名:海島演劇
捐款銀行:中國信託銀行北新莊分行
捐款帳號:82054022598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361628187220258&id=100001193286838
【回顧】
一「紅葉少棒之父-白色王子-蔡焜霖—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57478507596846&id=527566640588048
陳增芝:到過綠島的朋友,比較知道人權紀念公園的垂淚碑,上面寫著「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他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
為這塊〈垂淚碑〉題字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柏楊先生,他出生中國河南,隨國民黨來台。
柏楊從事記者工作時,被指暗諷蔣氏父子而遭判12年。這篇垂淚碑文,也是一位外省記者見證國家迫害人權的哀愴悲文。
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失敗後,惱羞成怒,厲行肅清匪諜的白色恐怖,政治犯爆增,造成新店軍事監獄無法負荷,1951年分批移送到綠島。
那個年代,不只台灣人參加讀書會有罪,連外省人連想念家鄉,都會變成匪諜罪。在報社工作的柏楊,只為了一篇漫畫翻譯,被指是嘲諷兩蔣也有罪。
如今,要為這些不分省籍族群的受難者,討個歷史公道,並不是製造仇恨對立,而是記取歷史教訓。
在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因為交通不便,有一個地方很不容易有觀光客,那就是所謂的「第十三中隊」。
1950年代,綠島的政治受難者大約維持兩千人左右,分成3大隊,每大隊再分4個中隊,共12中隊。
「第十三中隊」其實是燕子洞附近的「公墓」。年輕生命在綠島不幸身故的悲劇很多,病逝、自殺、刑求至死、槍決,也有遠來探監的妻子,因為丈夫提出離婚要求而悲痛跳海自盡。
台籍受難者遺體通常會被家人遷葬故鄉,但是,很多外省籍受難者,因為來台都是單身或家裡只有無助的妻小,很多都無聲無息的留在這裡,隔海遙望在台灣孤苦無助的家人,或更遠也永遠無從知情的中國雙親與妻小。
可憐岸邊飄零骨,猶是深閨夢中人~~佚名
這些悲劇,造成多少家庭破碎,國家暴力根本不分省籍族群。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870868867432&id=1467109395
【學者揭白色恐怖知名「虐囚監獄」真面目:毆打到接連吐血4天,蔣經國主導「文字獄」奪16命】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777806945833019&id=2496937133920003
蔣元贊父親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ㄧ「台灣非中國一部分!以色列學者撰寫首本希伯來文台灣專書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兩岸一家親還是基調 #中國有機會就吃吃我們豆腐 #台灣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統獨是個假議題 #你們台灣人 #說以後要統一或獨立的那現在打 #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 #惡性循環兩岸關係不會好 #兩岸一家親標籤化 #合作代替對抗 #你統我我也能統你 #沒必要逞口舌之快 #我們都是Chinese中國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584986081641475
「#台灣族人依舊在,#只是忘了我是誰!」
日本文獻,1895-7年,台灣居民分限處理手續通告記載:台灣現有華人16,474人,其中6,546人將於二年之內返回中國,其餘10,291人,將以華僑身份,繼續居留在台灣。另有257,104人,則將以台灣人身份居住台灣。
當時留下來的華人對全島平埔族群台灣人的比例僅約3.8%。這還是在清帝國時期純種平埔族人被大舉漢化後的結果。而根據記載1895-1945這50年間,台灣的華人僅僅增加4萬人。
「 #你我都是原住民」
台灣人的祖先很多人都以為是來自福建的中國移民,此種自認中國漢人乃台灣人祖先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透過有政治目的的教育所造成。如今,許多的歷史、考古及醫學研究都否定了這個說法,底下將就各方面的研究及資料,說明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漢化的後代。
台灣被列入歷史記載的時間始於1582年,葡萄牙船長在船行經過台灣時高呼「Ilha 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嶼,並紀錄於航海日誌中。然而,考古學上於台東"長濱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台灣早於據今五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不是荒蕪之島,而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更是遍佈台灣全島。 早期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南太平洋區域住民的語言同屬一系。 約略分為20多個族群,住在山區者稱為「高山族」(約九族),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族」(約十族)。
1616年已經有日本人來到台灣從事貿易, 荷蘭人於1624年佔據台灣,期間為了開墾及農耕需求,引進漢人從事耕作,然這些人力只是僱傭性質,而非移民。 荷人的政、教措施全不及漢人,未為漢人設置學校、教會, 荷人不視漢人為其屬民,教會亦視漢人為異教徒。因此所做的台灣「蕃社戶口調查」,均不將漢人計算在內。
根據荷蘭人的人口統計,荷據時期(1624-1662)台灣各地就有約30萬人的平埔族 (註1), 而在荷蘭駐台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所寫「被忽視的台灣」中有記載,當時漢人庸工人數為2.5萬人。然而荷蘭勢力範圍只涵蓋台灣西部,且主要統治地區為台南,高雄一帶。
沈建德博士以1624年為起點以日本學者(註1)及文獻會資料建立人口模型以人口年增率0.7%估計(同時期明朝人口平均成長率為1.054%), 認為荷蘭時期台灣平埔族約有38萬人,非歸附原住民(含平埔族及高山族)有25萬(註2)。
1662 年荷蘭降於鄭成功,鄭家的東寧王國治理平埔族,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人嚴苛激烈,對平埔族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使平埔族大為反感,並起來反抗。鄭式高舉反清復明大旗, 清帝國為消滅防堵鄭家勢力, 於1661年起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劃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以福建為例, 1048公里的海岸線居民都要遷移到界內。 鄭式王朝時期, 漢人為11萬左右(註3)。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可見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到了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清帝國納台灣入版圖,常駐在台灣的官士兵約1.5萬人,三年為一到就離開台灣輪調,為防止反清復明或造反再發生(事實上還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官士兵選有家眷者,但家眷不可攜往台灣, 以其家眷為人質,這樣官員到了台灣就不至造反。 於是海禁不但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別嚴格的禁令。
從1661 年起超過兩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1875年「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臺灣,清廷在外強壓境之下,採納沈葆楨之建言才廢止。 期間此禁令只有在1732(註4),1748,1760年短暫開過三次給官士兵能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台灣。
1724年藍鼎元「論治台灣事宜書」:「若云番地,則全台皆疆番……。宜先出示,令各土番自行墾闢,限一年之內,盡成田園,不墾者聽民墾耕」,可見1724年清帝國據台時,全台灣仍皆「番」地。
雖然清帝國嚴格禁止中國人民移民到台灣,然而犯罪者,逃犯,或是在中國生活不下去的人仍想辦法偷渡到台灣,這些人多為來自泉州漳州兩地的男性,也就是俗稱的"羅漢腳"。他們冒者生命危險通過"10去6死3留1回頭"的黑水溝到台灣謀生,羅漢腳到台灣後,因清帝國法律的規定,漢人不得進入生番(未歸附)及熟番(以歸附)地界開墾或佃田。但因全台非番地者非常少,兵律及戶律的規定,令偷渡者在台無法生存。於是透過結婚政策(入贅),同化政策,武力及騙取土地等手段(註5),取得土地,在台灣定居下來。
有些人認為康熙40年以後因海禁令漸為鬆弛,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然而根據《台灣府誌》記載,1691 (康熙30年) 至 1711(康熙50年) 二十年期間台灣漢移民戶數並沒有增加而丁口亦僅成長1,377人, 其中1691 (清康熙40年)至1,711(康熙50年) 間丁口僅增加 755 人。
可見或許有羅漢腳偷渡到台灣, 然能落地生根者仍在少數, 而能落地生根著也多以娶平埔族為妻。乾隆二年(1737)戶律又規定,漢民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 即行離異。
起因乃是因為羅漢腳藉入贅平埔族(母系社會)取得土地後,不但違反漢人不可進入平埔族地界開墾的禁令,且常引起漢人跟平埔族人的糾紛。 因此"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情形在1737年戶律規定之後必定減少甚至消失。
依照《台灣府誌》的記載1711年時漢人戶數為12,727 戶,丁口僅18,834 人,以一戶平均四口人計算,漢人(含混血)約49,088人,而此時的平埔族及非歸附原住民從1661的38萬及25萬以0.7%人口成長率計算, 則分別是54萬及35萬, 漢人(含混血)人口僅佔全台灣住民的5%。
這樣的估算雖然不夠精確, 然而漢人移民人口佔台灣人口比例不高仍是正確的。
根據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數(註6),1766年(乾隆三十年)為66萬6,380人,1768為68萬7,290人,1769 年為69萬1338人,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為76萬5,721人。這些數據顯現荷治時期平埔族人口以0.7%的人口成長率自然成長的結果跟清宮奏摺的數字是很接近的。
從1732年開始至1760三次開放攜眷只有3萬人不到的眷屬來台,因此漢人(含混血)人口佔全台灣住民比上升到7.6% 。 而最後一次開放則僅兩百多人,顯現台灣因為人口增加,謀生不易,加上渡海風險,以及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已經很少人願意冒著危險移民到台灣。
平埔族人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在命名上採連名制,簡單的說,新生嬰兒的名字,除了新名之外還加上母親的名字在後面(隨繼承法則)。清領時期採用賜姓政策當時的平埔族、賽夏族、排灣族等。漢姓是漢族血統與出身的一種表徵。《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所列,土番之姓有机、羅、李、卯、標、卓、萬、戴、穆、寧、來、毒、孽、乃、兵、竭白、北、鄂、岳、雙、尤、溫、鬱、大、蚋、月、落、璞、力、宜一字者,有道泌、埤弄、目加、舊來、之机、合萬、羅皆、池皆、加惹二字者,有弟其力、呂猫落三字者,不過這些姓並非由賜姓而來,而是藉由「番語家名」羅馬拼音的漢譯而來。
清國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乾隆23年(1758年),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其中以「潘」姓最多。
1763年,楊景素任台灣道任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除此,並奏請準,對其轄內平埔族眾,鼓勵改姓漢化。他任內共對平埔族賜了潘、陳、 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姓。
1772年(乾隆37年)朱景英《海東札記》載:「番以父名為姓,以祖名為名。如祖名甲,父名乙,即呼曰乙礁巴甲。礁巴者,番口語也。近時各社均延師課讀番童,出就道試,錄取樂舞生,給予頂戴,與新生一體簪掛。前學政就番字加水旁,姓以潘者,今則張、王、劉、李,自為姓者多矣。」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亦載:「初,熟番有名無姓,既准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可見,賜姓時,初以「潘」姓居多,之後漸有張、王、劉、李、趙諸姓。
有些番社,並不以「潘」姓為大宗,而是以「錢」姓最多,有些姓如黎、金,因繁衍數少,幾乎絕嗣。《新竹縣采訪冊》載,竹塹堡社(即新社)於乾隆年間,「丁口千餘,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錢姓丁口最繁盛,計有二百。衛、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數十,其黎、金兩姓則已絕嗣矣。」
1778年(乾隆42年):明令官方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
1879年(光緒5年),後山統領兼辦卑南廳撫番事務的吳光亮寫成〈化番俚言〉三十二條,其中有一條曰:「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當時所賜漢姓,係擇自百家姓,如恆春縣各番社賜潘姓、金姓,卑南廳各番社賜陳、吳、戴、林等姓。
1881年(光緒7年),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1886年(光緒12年),為了防止番姓之混冒,中路理番同知蔡嘉穀規定襲用漢姓或潘姓者必須於姓下加一「新」,成為「雙字姓」,以示區別,而且也規定各番姓之堂號。
日治初期為管理方便,在戶籍登記上又出現「生番」與「熟番」登記,日據申報戶口自動登記為「熟番」的應該是遷居近山區拒受漢化不願背祖的一群,但人口數已寥寥無幾。
至日昭和十年六月四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蕃」為高砂族,原「熟蕃」改為平埔族,寓賤視意味的「蕃」或「番」一名詞這才從官方文書中消失,但也造成台灣平埔族後裔考証的困難。
那麼平埔族又是怎麼漢化的?
從鄭家東寧王朝到清帝國,統治者的強勢文化加上透過開設學堂,教平埔族漢字,透過賜漢姓,賜漢人祖譜與平埔族人,以及利用稅賦及勞役上的差別讓平埔族人不得不漢化。 於是平埔族雖然擁有多數人口,但聚落型態為主的社會,缺乏大型社會組織,才會落入荷蘭、鄭家東寧王朝、清帝國等的統治。
經過外來政權兩百多年的統治,因而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而隨著人口的增加, 生活空間變小,以及不願意被同化,平埔族展開了族群遷移,沿海的往內地遷移,內地的往山邊遷移(註7)。
以筆者父親故鄉雲林西螺,以及母親彰化竹塘為例,根據沈建德博士的研究—
6、7千年前,鄒族從玉山下,順著陳有蘭溪、清水溪,到達濁水溪、北港溪流域的雲林,故全縣原都屬於鄒族。但,數千年前平埔族到達之後,兩族在平地開始混血,混血後的新種族,後人稱為洪安雅平埔族。雲林人本都是平埔族,因為漢化的緣故,現都自稱是和佬人或客家人。各鄉鎮市真正血統的大要如下:
斗六、古坑:斗六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中葉再降清,改稱柴裡社,頭目老眉德。斗六在清康熙時有客家人流浪到此,但並未把斗六變成客庄。
1689年,斗六社「社番」漢化者留下棄社名改稱和佬庄,不漢化者遷出,部分遷去埔里鹽土庄。
1850年左右,鹽土庄也漢化了,斗六社二度分家,不漢化者再遷埔里,1897年只剩21戶64人。
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屬洪安雅平埔族。斗南、大埤、虎尾:他里霧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時降清、就地漢化。1897年不漢化者只剩20戶57人。文獻記載,社男「多娶漢女」,其實娶的是漢化的平埔女性,否則,連平埔族都有漢女可娶,怎麼還會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傳說?
虎尾是荷治時期的行政中心
西螺、二崙、莿桐、林內:西螺社,屬貓霧拺平埔族。和彰化方面的血統相同。據說濁水溪以前是在西螺之南,改道之後才在西螺之北。故改道之前,西螺與彰化屬相同地理區域,因此同為貓霧拺族,而非雲嘉地區的洪安雅族。筆者的父母都是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人,只是父系的祖先在清殖時期就已漢化,母系祖先則直到日治時期後才遭漢化。
荷蘭血統:1641年荷蘭進入北港,在大埤築紅毛埤,虎尾為行政中心。這些地方現應仍可找到荷蘭血統。
筆者就讀雲林斗六正心中學時期,許多同學就有棕色眼珠、紅髮、捲髮等許多荷蘭血統的特徵。
1895年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當時台灣人口約255萬人,然當時清帝國的統治區域仍未及全台,日清和平條約第五條裡有規定寬限期間二年,給與台灣居民自由選擇留在台灣取得日本國藉成為日本國民,或把所有財產變賣而離開台灣,兩者擇取其一。實際上退離台灣者,一說約4,500人,另一說則為6,500人。
國藉選擇的期限過後,台灣總督府開始嚴格限制台灣中國之間的往來,清國要在台灣設領事館也加以拒絕,同時努力排除清國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戶口調查是始於日治時代1905年(明治38年)。當時的台灣人口約312萬人。其中平埔族人約46,432人,高山族約11萬人, 日本人約59,618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約8,223人, 其他本島人近290萬人。(註8)
日本於1945年於二次大戰中戰敗投降,當時台灣人口已經成長到約690萬人,其中日本人約42萬人,外國人士 5萬多人,平埔族約7萬人,高山族約17萬人,其他台灣本島人士約619萬人。
可見日本戰敗時仍有尚未漢化的平埔族人。而這些佔人口比例低的清國移民經過兩百多年與台灣平埔族的通婚,平埔族血源的比重早就遠遠超過了漢人的血源。而且歷經台灣被割讓後,這些人早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日治時代對台灣山地原住民仍採劃紅線封山圍堵政策,但仍尊重他們的姓氏、風俗、習慣,未強力干涉,甚至於實施土地居住權之保護;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立即下令要求他們改漢姓以達台灣全面漢化政策。目前原住民如果不是因面相輪廓更異於漢人及平埔人,尚可分辨,否則再經50年後原住民命運會與平埔族完全相同,就是所謂變成漢人了。
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的追擊,逃到台灣。跟據1956年「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逃到台灣的中國人不包括軍隊有64萬(註9),這裏面,女性只有21萬。
而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數量根據駐台美援機構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的1954年的調查報告約為50萬人,而1956年台灣人口為939萬(不含職業軍人,1970年前戶籍與兵籍是分開的),所以這些中國移民在1956年只佔台灣人口的 6.8%,即使加計軍隊也不過佔全台灣人口的11.5%。而這些中國移民,因女性人口不多,要通婚也勢必與台灣人通婚,經過幾代的通婚,這些中國移民的後代平埔族的血源比重又超過原有的漢人血源。
台灣目前的族群被略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個族群。其中閩南人及客家人都有「中原」祖籍。2001 年馬偕醫院檢驗科主任林媽利在國際組織抗原雜誌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由基因等遺傳標誌分析,台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並不屬中原漢人。很顯然的,族譜再度被證明並不可靠(註10)。
而且閩南人及客家人遺傳特質上確屬同源,無法分別。然而在中國閩南人,聚居於平原,客家人則散居於邊緣丘陵山區,兩族之間的交往和通婚並不頻繁(註11),如此經過兩、三千年的區隔,兩族群的遺傳特質會有分化,乃是生物進化學上常見的現象。
正如多數學者所主張,中國閩客兩族分屬不同遺傳族群,這是不難想像的。只是,中國閩客既屬不同族群,為何台灣閩客卻具有共同的遺傳特質?
唯一合理的解釋的就是因為台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皆屬平埔族漢化後被賜與漢姓及族譜, 加上清帝國時為了方便統治刻意分化操弄族群的結果。而此一現象就遺留到現在。時至今日,兩者之分只是語言及習慣等可以經由後天習得的特質。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清帝國時期台灣在未設省之前屬於福建省,而移民到台灣的羅漢腳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在平埔族漢化後形成一個以閩南語為主體的社會。
除此之外,林媽利醫師發現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現的抗原種類都很少,其基因的組合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沒有改變,成為全世界上最純的族群。每一族所具有的不同的組合數不只有限,且有很高頻率,其中賽夏族最高,成了最純的原住民。
而林醫師於2005年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logy發表的論文證明台灣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人母系血緣有直接相關,顯示台灣原住民與亞洲大陸的族群在冰河時期結束時即已分開, 除排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加上 Jared Diamond 於Nature (Vol。 403, 709, 2000)以"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發表的論文都在在證明了台灣原住民乃是目前南太平洋南島語系之源。
長久以來, 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以為自己的祖先乃是清帝國時期的閩南、廣東移民。如果真有此大規模的移民,史籍上必定會有所記載,然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閩南廣東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移民移向台灣。而且千人萬人之數對於族群遺傳特質的改變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差之千里。族群的全部取代〈Total Replacement〉非同小可,並非短短的兩、三百年可以達成。鄭昭任博士即認為DNA漸次變異的方向所得的證據,語言的淵源關係,都代表台灣原住民昔日在歐亞大陸的移動。其經由中國內到台灣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反之,經過印支半島中部或南部一帶由西向東或由南向北移動的可能性最大。林媽利醫師等HLA的研究顯示今日「台灣漢人」與古越南原住民的血緣最近。而林媽利醫師長期在血型上的研究,從亞孟買血型到米田堡 ( Milten-berger) 血型比例,顯現台灣人與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是近乎相同,而中國則與台灣有很大的落差。
這些結論與上述先民的移動路徑正好不謀而合。而林醫師的資料又顯示「台灣漢人」與平地原住民Pazeh(巴宰族)的HLA遺傳質十分相近,幾至不能分別(註12)。
綜上所述,目前的社會科學及醫學上的研究,都指向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非來自清帝國時期的漢移民,而外來移民,只佔了少數比例。 這些移民經過幾代的通婚後,也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這樣的結果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也讓台灣人得重新思考族群的關係。因為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現存的原住民,或是部分外省籍的後代,全部都是台灣原來住民的後代,只是大多數已經漢化,因此,我們要特別珍惜與保存目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多麼寶貴的文化資產。
同時,閩客的分野應該從此打破,雖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語言,卻有著相同的祖源。而從荷治時期到現在,短短三百多年,台灣人從部落文化開始逐漸與現代文明接軌,強大的學習能力與環境適應力,創造出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台灣的競爭力在世界名列前矛,科技實力更是倍受推崇,這樣的成果,舉世無雙,身為台灣人豈能不自豪,豈能不向我們的原住民祖先致上崇高的敬意。
�註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
�註 2: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註 3: 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註 4: 1732年(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新的限制是知縣以上的文職人員必須要超過四十歲,而且沒有兒子,方可攜眷.
�註 5: 中央研究院原始生產模式與歷代經營策略貳、歷代經營策略中第三節「有清時期之土地競爭及番課租稅」.
�註 6: http://www.sinica.edu.tw/…/library/…/npmdatabase/piah037.htm
�註 7: John Robert Shepherd (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Frontier 1600- 18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 8: 日治時期人口調查資料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POP/Mt49-2.xls
�註 9: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 第二卷第一冊
�註10: 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而由官方公佈,為了統治或政治目的,其祖譜往往不可靠。 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成風氣。 據王世慶的「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1218件現有族譜及93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1951年後編印的有835件,佔全數的63。7%;乾隆23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22件,佔1。6%。 可見台灣人的族譜,至少98。4%可疑。
�註11: 高木桂藏:客家:中國內的異邦人,講談社現代新書,1991
�註12: http://www.wufi.org.tw/taiwan/n020729a.htm
�註13: www.taiwannation.com.tw
文章來源:http://ppt.cc/Ucop
(圖片取材自網路)
《附記1》清帝國「化番俚言」
�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爾等將來置買田業、立契書券,一切皆照現改莊名辦理,以歸畫一。
�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
�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
清帝國平埔文獻之一《臺灣生熟番紀事》(1885年)
「化番俚言」 http://www.guoxue123.com/tw/02/051/006.htm
《附記2》清帝國「臺灣地圖」(地圖上方為原住民族遭統治年史)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附記3》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https://goo.gl/LcJu3t
《附記4》2019年3月林媽利醫師:「『台灣血緣』╴台灣人的DNA」最新演講影片。
https://goo.gl/ZbQNz3
《附記5》國家地理雜誌以人類細胞粒腺體的基因,追蹤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路徑
台灣原住民有五萬年人文歷史,比亞洲大陸支那人種還早四萬年。
https://s.yam.com/BVx4c
《附記6》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上半場)
https://s.yam.com/aNYvt
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下半場)
https://s.yam.com/PvKv3
《附記7》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https://s.yam.com/5c2fV
(註):上列「臺灣」的「臺」字為清帝國及華帝國殖民用詞,「台灣」的「台」為古字用法。
《後記》:由於本篇資料陸續有關心台灣民族史實脈絡的臉友提供寶貴資訊,在此將更多關於台灣人基因溯源的資料整理歸納如下:
台灣人溯源
科學解密生物密碼的核心脈絡叫「基因」,而現代的陸地板塊並不是幾萬年前的模樣。因為地球歷經過冰河期與大洪水。
截至目前為止,當代人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六萬年前人類從非洲出發後,有一支隊伍沿著陸地西方走,四萬年前抵達歐洲,而後混血融入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後,成為了歐洲人的祖先;另有一支沿著大陸棚南端一路經過當時還是大陸棚的中南半島,而後走到台灣。這批人選擇留在這邊生活,也就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當時是五萬年前。
而後有一支隊伍,選擇離開台灣,繼續前進。後來渡海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而後子孫再渡海到朝鮮,再翻閱長白山進入了支那大陸北方,成為蒙滿族人的祖先。
支那大陸傳說的蚩尤大戰黃帝,依邏輯推論,就是台灣先民後裔的那支北方民族,戰勝另一支循著歐洲路線過來的百越民族。而戰勝的北方民族後來進駐大陸河套中原地區,成為大陸人最重要成份的基因來源。
由於地球上人類出現過的痕跡有一大段空白,加上目前地球上的古文明都顯示地球曾出現大洪水,洪水直到約莫1萬2千年前才退去。大洪水當時只有少數高海拔的地區的人才有機會存活,而台灣島卻是全球唯一一個短短幾天步行的距離,就佈滿了268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陸地。當時這些留在台灣的祖先,就倖存了下來。
而後六、七千年前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爆發,影響遍及全島乃至附近海域。
當時台灣地底下的熔岩庫大噴發,岩漿流入台北盆地,形成了後來從湖乾涸逐步成為陸地,而後成為今天的台北市。
當時的熔岩不只從山頂噴發,也從遠在台灣宜蘭外海11公里海底地殼薄處噴發。74座海底火山噴發的結果,形成了如今我們稱呼為「龜山島」的島嶼。
由於這種大規模火山噴發,極度不利於作物與生物的生存,當時居住在台灣的先民,因為生存空間改變感到不安,被迫再向外移民,成為了後來整個太平洋南島民族共同的祖先。
甚至有哈佛大學的教授依其研究指出,台灣人很可能是多數當代智人共同的祖先。
或許真有少部份人從北方支那大陸在冰棚退去大洪水來臨前,循著陸地抵台台灣。但那些人在大洪水存活下來的機率遠比本島人低。而大洪水過後那邊的人要來的可能性,會遠比我們要過去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有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而那邊沒有。
也就是說,依造基因學的理論,台灣的基因之於亞洲種族相較是較為亙古的,而後陸續加入的百越民族血統,應該也都是台灣先民的後裔。這個只要從基因定序去看就能解開謎團了。
依照哈佛大學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東南亞民族的存在可追溯至500~7000年前,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東南亞的民族很可能是台灣的某支原住民族沿著海路抵達菲律賓、印尼定居後衍生。
這與台灣六、七千年大屯山火山爆發造成島民遷徙不謀而合。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估,支那大陸南方的百越民族,很可能也是當時台灣先民為躲避火山爆發後嚴苛的生存環境,向北移民後的後代。
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是航海民族居住的大本營。靠著優異的還海技術,這位台灣人(嚴格上來說,他是現今原住民的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再到印尼,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最東到復活島,最南到紐西蘭。
《遠見》MIT研究:台灣人可能是現今地球人類的共同祖先?
https://s.yam.com/pyJFZ
蔣元贊父親 在 想請問一下蔣元贊到底是誰- 時事板 - Dcard 的必吃
... 你自稱叫蔣經國叔公那蔣元贊的祖父一定是和蔣經國是親兄弟或堂兄弟最遠是令從堂兄弟,但蔣家習慣從老蔣的父親蔣肇聰還有其大伯蔣肇海開- 時事, ... ... <看更多>
蔣元贊父親 在 自由時報- 這樣要上演滴血認親嗎?大場面要來了嗎! #蔣萬安 ... 的必吃
蔣萬安#周玉蔻#蔣元贊. ... 移花接木,她主持的民視《辣新聞152》前晚討論蔣萬安的父親蔣孝嚴晶華開房醜聞內幕,再指控從章改姓蔣的DNA證據是世. ... <看更多>
蔣元贊父親 在 [請益] 從照片判別親子關係- 看板historia 的必吃
請問,
有沒有人或單位在從事利用影像或圖像
來判別親子關係
像蔣緯國自己說看照片就知自己是誰的孩子
後來也說過蔣經國不是蔣介石的孩子
看照片也不能說蔣緯國說的不對
有沒有誰對此有特別的技能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87.81.1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39676558.A.F2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