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解讀港獨臺獨青年(四)
——本末倒置
中國大陸閩南人 權璟畧
【香港占中事件與旺角暴亂,臺灣太陽花學運,讓港獨臺獨青年群體凸顯在公眾面前,儼然成了促進與維護中國統一道路上所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群體,因而有必要好好來解讀這一群體。】
如果將心比心地來看待港獨臺獨青年引發社會運動,甚至抵制大陸,謀求獨立之原因,必定不難發現不論香港佔中,還是臺灣太陽花學運之所以會產生,根本上講還是港臺內部矛盾之使然,而內部矛盾的產生又含有很深的大陸因素。
從臺灣方面來看,經濟陷于長期停滯,由亞洲四小龍之首變尾,工資不漲,物價猛漲,大學畢業生工資相比二十年前不升反降,未來也看不到上升空間。由于看不到發展前景,必然會對現存秩序失望,對現有利益格局不滿。失望與不滿必然會促使年輕人去衝擊現在秩序,以求重新分配利益。若要沖擊秩序,只能發起社會運動,乃至走向革命。所以臺灣的內部矛盾困境是導致太陽花學運產生的內在根本原因。而大陸因素則是導致臺灣困境及內部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引進的外資大多數都是港澳臺及華人華僑的資本。大陸的確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化、習俗、血緣、情感等優勢引進了港臺資本。可是對臺灣而言則是資本外流,其中包含大量帶動臺灣就業的企業。所以在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看來,是兩岸經濟的融合造成了臺灣產業空洞化,才使得臺灣人缺乏就業機會,工資長久止于22K,看不到發展前景。
雖然在大陸人看來,吸引外資也給了臺灣同胞很多優惠政策及廣闊的舞臺,也正因為大陸廣闊的舞臺才成就了許多台企輝煌的今天。但在太陽花學運這些人看來,大陸的開放只是少數老闆賺了錢,廣大臺灣人則失了業。正是大陸利用語言、文化、政策上的優勢抽空了臺灣的產業,使臺灣產業結構失衡,不能像韓國那樣通過產業升級來保持發展前景。
雖然在大陸人看來,服貿既是互利共贏之舉,且做了有利于臺灣之傾斜。但在太陽花學運這些人看來,服貿只對有志于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有利。對于大多數缺乏競爭力或者不想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則不僅無多大意義,甚至還要造成衝擊。
從香港方面來看,香港產業也同樣在與大陸的經濟融合中空洞化,在與大陸的經濟交往中受益的主要也是香港的精英階層,這是香港與臺灣的相似之處。此外,大陸資本進入香港,大陸人到香港采購等種種因素都不免給香港帶來不良影響。
由此可見,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思考,那麼無論是太陽花學運的臺灣年輕人,還是佔中的香港年輕人,之所以對大陸有意見,甚至謀求獨立,并不僅僅只是教育那麼簡單,主要還是內部矛盾向外轉移的一個表現,恰好大陸又是造成這些內部矛盾的一個重要外在因素。所以他們對于大陸的指責與不滿也未非全無道理。
誠然如此,謀求獨立,拒絕大陸真的才是港臺的出路嗎?港臺青年才能因此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嗎?恰恰相反。
其一、臺灣人自己也清楚臺灣太小,閉關鎖島根本不行。當年李登輝面對臺資流向大陸并非沒有采取抑制措施。既以“戒急用忍”限制,又推出南向政策。結果雖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臺資轉移大陸的進程,但趨勢沒變,甚至愈演愈烈,以至于造成今天產業的空洞化。一些臺獨政客將原因都歸咎于馬英九與大陸走得太近,不過只是推卸責任、打壓對手的借口,其實都心知肚明,只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為何臺資不流向東南亞,甚至其他地方,卻集中流入大陸?必須承認有大陸的政策優惠因素,但更在于語言、文化、習俗的共通,及大陸基礎設施、治安環境等都優于其他地區,因而最有利于臺企發展。
不僅臺企如此,臺灣藝人也如此。基于共同的語言、文化、習俗、歷史等因素,及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臺灣的藝人都集中到大陸發展。即使那些高喊臺獨,信誓旦旦地聲稱寧願不到大陸賺錢也要維持臺灣獨立尊嚴的臺獨藝人,大多後來也恬不知恥的來大陸發展。他們為何不到日韓、歐美去發展,卻仍厚著臉皮來大陸?原因也在于此。
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人也好,資本也罷,都有趨利性。而大陸乃最有利之處。即使臺灣二十年前便已獨立,并千方面計阻撓,也改變不了今天產業的空洞化。臺灣尚且改變不了,那麼作為面積與人口遠小于臺灣,與大陸聯系更為密切的香港,且作為沒有自主權的英國殖民地,更不可能改變。
所以不應片面的把造成自身困境的因素都歸咎于大陸,也不可能以獨立來抗拒經濟的融合。因為同文同種,語言、文化、習俗之共通,使得大陸成為港臺之人及資本的最佳發展場所。即使不承認是中國人,但中華根仍在。把責任都處歸咎于大陸,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顯然本末倒置。
其二、臺灣為何不能向韓國那樣產業轉型升級?很多臺灣人認為是大陸造成了臺灣產業的空洞化,使臺灣喪失產業升級的基礎。不論此觀點是否正確,退一步講,即便全盤承認,但事已至此,再來鬧獨立還有意義嗎?
獨立就能扭轉與大陸經濟融合的趨勢嗎?就能改變臺灣產業的空洞化,讓出走的資本再回流嗎?就能讓臺灣產業升級嗎?顯然根本不可能。獨立根本不能扭轉困境。
其三,大陸的確造成了臺灣產業的空洞化,影響了臺灣的經濟轉型,但也給臺灣帶來了種種機遇。臺灣可以充分利用與大陸在語言、文化、思想、血緣等的共通優勢,因而比任何國家和地區都能更充分利用大陸廣闊市場等利源。雖然不能像韓國那樣產業升級,卻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大陸的產業分工。例如,農業及服務業。
倘若臺灣不搞獨立,不排斥大陸,反而積極融入大陸。那麼臺灣的農業、服務業等方面都必然會有高速發展,這將給臺灣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臺灣青年的職業或創業都創造了良好條件,而且也可以到大陸發展。
然而利用大陸利源來扭轉困境之機遇都受困于臺獨。例如正是民進黨一心臺獨,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才重創了臺灣的服務業及農業。正是臺獨民眾對陸客的種種不友好行為持續性地影響著臺灣的旅遊業。
由此看來,正是臺獨困住了臺灣,限制了臺灣利用大陸資源來促進自身發展與轉型的機會。不僅如此,臺獨狹隘的地方主義思想嚴重制約了廣大臺灣青年的格局、視野、志向、胸懷,使他們日益安逸于小確幸中,喪失了放眼島外的視野格局,開拓進取精神,及憂患與競爭意識,使臺灣青年集體安逸、保守、自閉,缺乏競爭力。這既使得臺灣青年缺乏創業等進取精神,不能充分挖掘臺灣優勢領域,不能利用大陸廣闊之市場來為自己開拓發展空間,又因缺乏進取心與競爭力而難以到大陸尋求發展機遇。
臺灣并非沒有扭轉困境的途徑,年輕人并非沒有前景,只是為臺獨所困。倘若臺灣年輕人不囿于臺獨狹隘的地方主義,能放眼島外,看到大陸青年的奮發進取,因此產生憂患與競爭意識,找到開拓進取精神,積極發現兩岸的機會,那麼臺灣必定會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當今的臺灣年輕人面對內部困境,不求自強,反求自閉。臺獨青年則一心求獨,恐懼、排斥、敵視大陸,將經濟融合視為洪水猛獸。
綜而言之:一、港臺今天的困境的確有大陸因素,但把原因都歸咎于大陸不免偏頗,甚至是一些人為鬧獨立或轉移內部矛盾而別有用心的結果;二、既然困境已經造成,以獨立來排斥大陸因素也不可能,又何必自欺欺人;三、臺獨思想既困住港臺年輕人的思想,又制約了港臺的發展前景,尤其是臺灣。使得港臺年輕人不求奮發圖強,不思開拓進取,不敢面對憂患與競爭,不愿利用大陸之利源來裨益自身之發展,反而極力想擺脫大陸,閉關鎖島,保守自閉。結局只能是本末倒置,加劇自身之困境。
——摘自《致告主張臺獨民眾書》第十二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