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7)
摸胸價值觀
(此文發表在2017年10月6日。聯繫到近來的蔡展鵬、區嘉宏、鄧以海、區志光,以及國企高層飯局,顯示香港自實行國安法以來,已「去香港化」,回歸「中國特色」。)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日前遊意大利時,摸茱麗葉雕像胸部並在微博發圖,引發大陸網民熱議,但萬萬想不到,共青團中央在官方Twitter發出以下短文:
「共青團中央@ComYouthLeague9月30日
【中國人出國旅遊要有大國的自信,文明與否不應該盲從西方標準】近日,某中國遊客在歐洲旅遊,摸銅像胸部留念,引發眾議。然而必須強調的是,價值觀沒有高下,中國的文明標準與歐洲不同。摸胸是中國流行的旅遊留念形式之一。中國人按中國的行為習慣處事,西方人應摘下有色眼鏡。」
大陸網頁有人留言:「孔某人無恥已為國人所知,但辯護者之『理』,其無恥程度,已令世人無言!」
「無言」是因為這個辯護者非一般網民,而是被官方指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的中國共青團。中共當今領導層許多人都曾經擔任共青團的領導。共青團的官方文宣,也就是共產黨的文宣。而共產黨,就是憲法規定在大陸「長期執政」,並由《環時》宣稱「對中國社會承擔着『無限責任』」的執政黨。「無恥程度」代表了中國,被代表又想同摸胸價值觀切割的中國人,能夠說甚麼呢?只好「無言」。
這段共青團短文,把孔慶東公開炫耀的猥瑣行為稱之為中國人的行為習慣,中國的文明標準,中國的價值觀。而且,認為對他的批評是西方人的有色眼鏡。
很好很好,所有不想追隨這種猥瑣行為、要跟猥瑣劃清界線的人類,包括我們華裔人,還配做中國人嗎?孔慶東和中國共青團給香港人不肯做中國人提供了依據:炫耀摸胸並以之為價值觀的中國人,我們真是沒有資格去做呀。
2012年初,孔慶東這個北京大學教授,在中國大陸《第一視頻》網絡電視台上,罵「香港很多人是狗」,他說:「很多香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總是開口就說我們香港啦,你們中國啦……這種人給人家英國殖民者當走狗當慣了,到現在都是狗,你們不是人。」當時香港各界許多人對他的言論表示反感。有了孔慶東的炫耀摸胸和共青團把這行為提升到「中國」的位階,現在的香港人對孔慶東當年之罵,應該沒有不滿了。因為他說的「人」既是摸胸自炫的猥瑣中國人,那麼即使是狗,也比這樣的人高貴。
北京大學算是全中國數一數二的名校,過去曾有過蔡元培、胡適、蔣夢麟當校長的榮光時代,現在出了這樣的一個以猥瑣來炫耀的教授,那真是甚麼榮光都丟盡了。以後人們再提及北大,應該稱之為中共國的北大,或孔慶東的北大,才算是實至名歸。
教授這名銜也玷污了。以後全世界包括香港的教授,都要在教授名銜前面加個地名,又或者所有大陸的教授都要稱為中國教授。
世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世上有兩種文明,一種是文明,一種是中國文明;有兩個北大,有兩種教授,當然也有兩個香港:一個是香港,一個是中國香港。
蔡元培後人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舊作選篇(之36)
世間再無蔡元培
(2014年和2018年,我寫過兩篇談蔡元培的文章。)
(2014年)課可以少上幾天,但對社會關懷、對不公表達抗議的活動卻最好不要缺席。即使抗爭無效,這也是塑造一生人格和人生追求的機會。五四運動的學生總指揮是傅斯年,起草《宣言》的是學生領袖羅家倫。傅斯年後來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任台灣大學校長。羅家倫後來任清華大學校長。五四運動的參與學生還有鄭振鐸、聞一多、瞿秋白、張國燾、羅隆基等對中國現代文化卓有貢獻的名人。支持及聲援的文化人則有胡適、陳獨秀、朱家驊、梁啟超、魯迅等,都非等閒之輩。北大校長蔡元培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這些中國現代史上的殿堂人物,沒有人說罷課耽誤學習,沒有人說罷課不會令政府態度改變,沒有人指火燒趙家樓行為激進,沒有人說學生受人唆擺。人生的青春要靠理想指引。蔡元培墓就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多年前曾有過把蔡元培墓遷葬北大之議,但蔡先生後人反對。蔡墓留在香港,是香港人的福份和對港人的策勵。
(2018年)1919年,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到中國,目睹了五四運動全過程,瞭解北大的角色後,他感慨地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個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他在就職演說中說:「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使北大自然而然地成為新思潮旋風中心。在這裡,有胡適、錢玄同等提倡白話文學,也有黃侃、劉師培等維護文言文學;胡適與梁漱溟對孔子的看法不同,可以各開一課;王寵惠信奉三民主義,李大釗、陳獨秀信奉共產主義,李石曾信奉無政府主義,蔡元培也毫不干涉。當時社會有多少學派,北大師生中就有多少學派。
蔡元培塑造了北大精神:相容並包,思想自由。於是北大人才輩出,學術碩果累累。北大也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陣地和學術之中心。如杜威所說:「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
蔡元培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大學應該是科學發展的火車頭,文化創新的發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會良知的大本營。儘管不少成功人士沒有完成大學課程,但大學在思想自由和創新方面,引領社會和時代。
蔡元培之後,民國時期將西方的大學模式傳入中國,還有八位為中國近代教育奠定基礎的大學校長,包括蔣夢麟、胡適、張伯苓、梅貽琦等,他們的文章、教育理念,他們的人格、見識、學養,引領社會,留下典範。可惜,這一切,在中共建政後,都一掃而空。北大紅樓今猶在,世間再無蔡元培。大學已非育人而是制器——製造黨的特別工具。北大校長公開發文貶低焦慮與質疑的價值、扼殺批判思維。若說大學仍是社會思潮引領者的話,那是引向假話時代,引向絕對服從的奴隸社會。香港現時是亦步亦趨。
1905 年,孫中山在倫敦拜訪晚清的西學先驅者嚴復。嚴復說:「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泯於丙者將發之於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對此,孫中山的回應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
經百多年革命實踐,害之存於甲者竟百倍見於乙,世人應該認識到:還是嚴復有道理。
蔡元培後人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一個崗位,都到了對良心交代的時候,包括大學校長。
認同鄒崇銘兄所言。理大滕校長率先報警拘捕學生,然後全程失蹤,至今除了形式主義露面,對危機撒手不管。定必名垂青史。
//蔡元培畢竟只是個異數,要後來者和他比較並不公平。作為一間尊貴學府之首,難免也要兼顧政、商和多方持份者的需要。單是看似獨立和超然的校董會,已不知牽扯了多少利益的討價還價。因此我們看見中大段崇智的例子,若非學生苦口婆心和循循善誘,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那一貫官僚的作風,放下身段為學生的安危四出奔走。段在危難時終能顧全大體,這亦將令他在歷史上留下美名。
與之相反的則是理大的滕錦光,先有在畢業禮上拒與戴口罩學生握手,保守態度已令人為之側目;在暴警11月11日衝入校園施放催淚彈後,滕便一直全程失蹤,儼如「棄校而逃」;其間只發過一兩封空洞無物的公開信,箇中亦全未有顧念學生之情;直到11月18日清晨才匆匆現身錄像講話,內容卻是要求學生接受暴警建議,和平離開校園;而當其他政學名人現身支援之後,滕才姍姍來遲看了兩眼;又反指暴警早前不讓他到場;被記者問及當時的感受,他竟擺一副嬉皮笑臉的態度,說對校園受破壞感到痛心,自始至終未有半句懷切學生之情。
假如蔡元培是大學校長的楷模,段崇智是個會講句人話的人,則滕錦光便是另一極致的人辦。他在鏡頭面前的表現清晰可見,無所遁形;他同樣將必被寫進理大以至香港歷史,是非功過留予後人評說。
......
個人的榮辱得失只是過眼煙雲,載入史冊的記憶卻永不磨滅。但無論是多麼尊貴的教授學者,泰半只會捨後者而取前者。在某些人眼中,原應珍如子弟的學生,只是官方口徑中暴徒:在他們口中咀嚼着的,則是由學生鮮血做的「人血饅頭」。//
蔡元培後人 在 《民國教育之父、北大校長——蔡元培》(一)17歲他割下自己 ... 的必吃
中華民國#北大校長# 蔡元培 #民国教育家本頻道講述在大陸被遺忘的民國人物 ... 自己的肉,為母親熬藥治病; 24歲,他金榜題名,兩年後成為翰林院編修。 ... <看更多>
蔡元培後人 在 香港60年前| 蔡元培墓並不孤單寂寞 - Facebook 的必吃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由大陸來港的北大校友逐漸增多,高峰期約二百多人。他們重組香港的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下稱北大同學會),每年都到蔡元培墓前舉行春秋二祭。由195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