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聽完一本有聲書 #週一編輯室推薦
以女孩的澄澈雙眼,觀世間萬物,輕輕落下深沉之筆,撫摸心頭溫柔的肉,帶妳和你一同飛翔。2018年文化部第五屆「詩的復興——詩的蓓蕾獎」得主,李蘋芬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收錄四十九首詩作,詩人輕靈獻聲。
🎧️ 李蘋芬親唸詩集《初醒如飛行 》 ► https://bit.ly/3z9M4Jm
-
▍本週編輯:#煞氣a大雄
詩人的第一本詩集,難免緊抓著詩的定義。其實詩人的每一本詩集,總在訴說「詩是什麼」。大概也因為這樣的執著,才能讓文字成詩。聆聽《初醒如飛行》,又再次提醒自己寫詩的初衷及動機;那是幾乎無法用其它東西替代,只能透過寫詩來與世界建立關係,從想像一首詩到信任詩、信仰詩的過程。
蘋芬的聲音與詩,讓我聯想到輕盈並接近透明的氛圍。這氣味與「青春」的意象接近,不免感傷時光流逝,頻頻回頭張望如〈十年〉與〈青春自述〉等詩作。或不時透露日常與愛人相處點滴,捧在手心反覆觀看,以詩的形式表達珍惜。但詩人的視野是長鏡頭,隱藏在稍縱即逝的低調之下,並非節奏明快、非黑即白的對立或高調的那種青春。她用平緩的音色訴說,甚至讓情緒更為模糊。乍聽甜美的嗓音,還能察覺絲毫壓抑與叛逆,豐富閱聽的層次。
跟一般讀者的習慣不同,我可能是少數先聽詩再讀詩的人。聲音所造成的印象幾乎不可逆,往後讀到的字句皆被影響,會直接帶入詩人聲音。另一個效果是營造親密感,透過聲音拉近距離,就算無法參透字面意義,也能試著同理聲音表情。聲音化的詩無所不在,能伴我通勤及睡眠,如同想起那些沒被寫出的詩,那些留存於回憶或生活間隙、快速閃爍的詞彙。像用來搜尋的關鍵詞,窺視破碎背後的完整脈絡。
我想,有些詩不必說出口,也不必寫下來。雖然不清楚詩人究竟是透過文字,或聲音來指認世界,但建構一首詩本來就需要視覺、聽覺與嗅覺等多重刺激。在那過程逗留,介於半夢半醒的曖昧,是我寫詩的初衷。只有參與這段歷程,才有初醒如飛行的自由。
-
啟明出版 #鏡好聽製作 #鏡好聽聲音主播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有聲書 #聽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齊東詩舍慶周歲 本集邀請到齊東詩舍的 #顏艾琳舍監,來介紹一連串的慶周歲相關活動,還有介紹最重要的2015詩的蓓蕾獎與2015臺灣詩人流浪計畫,現代詩到底美在那裡?如何欣賞和創作?在節目中都有詳細的說明與介紹,歡迎聽眾朋友,一定要鎖定收聽。 齊東詩舍滿一周年了!自103年7...
蓓蕾獎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聲書新上架 #鏡好聽製作
🔥本月全新書單!現在就收聽 ►https://bit.ly/3i28NAR
-
這個月,讓我們在有聲書的字句呢喃中穿越時空,在老台北的巷弄中散步、在詩集裡飛行、在邊境之地繼續旅行,降落在1925年的美國見見海明威、再回到現實面對職場、面對自己...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洪愛珠
作者親自獻聲,朗讀出她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的飲食記憶!►https://bit.ly/3BDWClh
-
🕊《#初醒如飛行》作者/ 李蘋芬
「詩的蓓蕾獎」得主,李蘋芬第一本詩集!字句中細細描繪生活的日常,用獨特的敘事手法,旁觀他人與自己。在詩與生活的踐履中,迸發雙重鏡象,相互映照。►https://bit.ly/36Z5xjk
-
✈《#空橋上的少年》(下部)作者/ 蔡伯鑫
真實故事改編,精神科醫師首部長篇小說!結合心理治療與旅行,交織成一個充滿張力又療癒人心的故事。►https://bit.ly/371sjHc
🚩延伸收聽《空橋上的少年》(上部)►https://bit.ly/3kWinaa
-
🧊《#職場冷暴力》作者/ 林煜軒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https://bit.ly/3eS6kac
-
📚《#我們的時代》作者/海明威
海明威於美國文壇一鳴驚人之作!結構縝密、形式特別的短篇小說集,在當時夾帶著爆炸性的威力,一舉震撼了美國文壇。►https://bit.ly/2WhF8v3
-
心靈工坊文化 逗點文創結社 寶瓶文化 遠流粉絲團 啟明出版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有聲書 #聽書
蓓蕾獎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屬於自己的一塊曼荼羅地 #任其變換滋長生命
作家、文字記者 #陳昌遠,曾在報紙印刷廠當過十年印刷技術員,著有詩集《#工作記事》,在齒輪的吵雜與油墨的汙膩之間提煉出詩句,並以此作同時獲頒金典獎與新人專屬的蓓蕾獎🎊
本期 #書人生,陳昌遠經由文字回到5年前某日的傍晚7點,觀察自己在這期間的轉變,透過一本書、一個個採訪對象,文字、思考、用詞產生的「質變」……
.
(引文)最近因為疫情爆發在家工作,於是家中也像一塊可以長久觀察的曼荼羅地了,但要如何觀察?如何寫?還真是個難題。寫東西最令人恐懼的,就是你非得寫出一個什麼,那個什麼要嘛最好有微光隱隱,要嘛就深沉幽暗,得有個質地,偏偏我只會寫喇賽文,只好找《森林祕境》出來讀。
書架上的書因工作有過幾波輪替,但這本書始終存在,是書封破損的舊書了。我不太惜書,讀到喜歡的篇章時,往往折頁做記號,現在翻到折頁,剛好是6月20日的篇章,裡頭的曼荼羅地經過一周細雨,獐耳細辛這種植物的葉片在陽光下發亮,作者這天聽見有或萬或千的昆蟲同時振動翅膀,嗡嗡聲,他推測可能是遠方有蜂巢。
這樣我便能這麼寫了:此刻台灣準備進入梅雨季節,今天下起午後雷陣雨,公寓樓梯間窗戶沒關,灑進了許多雨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蓓蕾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齊東詩舍慶周歲
本集邀請到齊東詩舍的 #顏艾琳舍監,來介紹一連串的慶周歲相關活動,還有介紹最重要的2015詩的蓓蕾獎與2015臺灣詩人流浪計畫,現代詩到底美在那裡?如何欣賞和創作?在節目中都有詳細的說明與介紹,歡迎聽眾朋友,一定要鎖定收聽。
齊東詩舍滿一周年了!自103年7月31日開幕以來,作為「詩的復興」基地,致力推廣台灣文學,一年來,齊東詩舍展覽與教育活動已突破5萬人次參與,使位於濟南路上的兩棟日式木造歷史建築在修復後有了新生命,不但成為民眾休憩漫步的優雅藝文空間,也成為台北文學新地景。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VTxF_lDOt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