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兩種蔓延全球的大流行:COVID和社交媒體思想病毒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COVID大流行已在全球肆虐大半年,全球確診人數超過5000萬,死亡人數超過130萬,全球經濟進入衰退,航空業更接近全面停擺。對全球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驗,唯一稍可作比較的是1918年春天開始,持續近兩年的所謂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當年大流行最初爆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其實發源地並非西班牙,真正起點懷疑是法國、英國,甚至美國,但這些國家的政府,因為正在打仗的原因,不想影響軍心,所以封鎖疫情消息,但後來病毒傳到當時中立的西班牙,就無顧忌地報道,結果反被冠名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真冤枉!
1918年距今已102年,年代久遠,當時醫學並不昌明,連盤尼西林都要等到1928年才被發明,只對bacteria(細菌)有效,virus(病毒)無效。統計也並不準確,估計感染人數可能高達當時全世界人口的40%,即約7億人,估計死亡人數由5000萬至1億!一般說法是該次疫情為豬流感,但我有點疑惑,通常豬流感死亡率(IFR)只有0.01%至0.03%左右,但1918年那次,死亡率似乎高達7%或甚至超過10%。有人解釋死亡率超高跟戰爭有關,很多染病士兵滯留在衛生環境極差的戰壕,未能獲得適當醫療照料。亦有可能病毒雖屬豬流感,但出現特別基因變異,加強殺傷力。亦有人懷疑,最厲害的病毒感染了士兵,本應就在原地病死,未必能把病毒大量散播出去(即R0較低),但因為當時已有蒸汽火車和輪船,所以仍能把不少傷兵運回後方,亦順帶把病毒傳播到全歐洲和甚至美洲,可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流行。
雖然數據不太準確,但我們仍知道1918年大流行的蔓延過程(圖1)。整個疫情經歷三波,由1918年北半球春季開始出現第一波,到初夏時稍有緩和,然後到入秋時出現更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第二波,然後到了1919年春天,再出現仍頗厲害的第三波。那次沒有發展出疫苗,為何大流行停下來也是個謎。會否是真的散播到了所謂群體免疫臨界點?還是病毒繼續變異,殺傷力逐漸減弱,很可能兩個因素都有。
今次COVID大流行的情况又怎樣呢?百年來的醫學突飛猛進,人民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升,這一切對應付疫情有多少幫助呢?到現時為止,感染人數比例和死亡人數都仍遠低於1918年,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兩種病毒的傳染度和殺傷力都很不同;除此之外,多月來各國對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的宣傳(洗手和戴口罩),亦應有一定作用,藥物和疫苗研發亦以破紀錄的極速進行。但可惜全球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圖形,跟1918年的仍非常相似,今年春天出現第一波,最近一個月就正出現更巨大的第二波!部分可能是季節問題,但部分亦肯定是人為因素。
對付全球大流行的最佳方法當然是各國合作,統一抗疫政策、旅遊控制和分享診治經驗和數據,然後共同發展疫苗和醫藥。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大部分國家只會各自為政,美國尤其自私,只會搶購和囤積口罩、保護衣物和醫藥,即使成功發展疫苗,相信初時亦不會讓其他國家人民分享。只有中國將比較大方及有能力幫助鄰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奈何某些國家如巴西,受到美國威脅,被迫暫答應將不使用中國疫苗。走着瞧吧,當這些國家找不到足夠疫苗,或發現負擔不起高昂的西方價格,到時或許對中國的態度將有所改變。
中國採最嚴厲措施 3個月內控制疫情
既然各自為政,每個國家的政策有別,疫情發展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國是首個出現COVID大爆發國家,初時武漢疫情嚴重,但中國採取了最嚴厲,但亦是最科學化,後來更證明是最有效亦是最整體人性化的封鎖、檢測、接觸追踪,以及緊急醫療措施,結果在3個月內就終能把疫情控制下來。至今幸運地仍未爆發第二波嚴重疫情,中國內地人民生活已逐漸回復正常。除政府努力外,人民的素質亦是成功抗疫的一個主要原因。據聞科興生物(Sinovac)的疫苗已通過臨牀測試,已為數十萬需要出國的醫療和政商界人士注射,有效率高近100%,比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的更高一點。
西方醫學本應更進步,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遠比中國差(圖2)。先看英國,感染率是經典的1918年雙波浪形,現正經歷更嚴重的第二波。英國政府錯在初期誤信反科學兼殘忍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現在逐漸發現COVID多種嚴重長期後遺症,包括血塊凝結、心臟發炎,高達兩成康復者在90天後,竟患有各種精神病,包括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癡呆(dementia)等!本來還有不少人被瑞典的自由民主形象所迷惑,對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半信半疑,現在多了研究結果,大家仍對群體免疫感興趣嗎?
後來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自己染病幾乎喪命才改變策略,但為時已晚,已不能完全控制疫情。英國的情况有點可惜,英國是個島國,加上已「成功」脫歐,目的不就是跟歐洲大陸斬斷關係嗎?為何仍不能成功抗疫?
毫無疑問,美國醫學是全球最先進的,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是遠遠最差的。美國感染率圖形比1918年更差,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總監福奇(Anthony Fauci)都承認美國的第一波根本從未停止過!1918年大流行,美國死亡人數約67萬,只佔全球1%左右,低於當時美國佔全球的人口比例。今年美國COVID死亡人數已約25萬,佔全球近20%,是美國佔全球人口比例的5倍,對比1918年是大退步!美國每百萬人的死亡率,是中國257倍,多恐怖!即使疫苗已在望,但廣泛應用仍需數月。即使拜登1月上台,較積極處理疫情,但他並非神仙,被拖延交接亦有代價,更難扭轉疫情,未來數月仍將有數以十萬計美國人無謂犧牲。
特朗普競選集會無助選情 卻助長疫情
到底美國出了什麼錯?最簡單的解釋當然是總統特朗普的無知、無能和混亂的瘋狂政策。1918年9月,費城舉行為一戰債券融資的大巡行,事前已有醫生反對,但結果無效。當日參加人數超過20萬,數天後逐漸有人發病,估計超過4萬,死亡人數約1.2萬,被喻為美國歷史上導致最嚴重傷亡的大巡行。102年後,特朗普當然完全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即使自己染病後,仍堅持舉行大型選舉集會,最終幫不了自己選情,但肯定助長了COVID!
為何變成這樣?真正解釋是其實美國(以至全球)正遭兩種大流行同時襲擊,除COVID外,還有一種經社交傳媒如facebook和Twitter傳播的「思想病毒」!原來經常散播反科學,錯誤COVID相關消息的極右媒體Fox news和Breitbart news的facebook點擊率,遠高於報道較正確,符合科學疫情消息的媒體如CNN和MSNBC等(圖3)。極右社交媒體抓準中低下層白人的不滿,藉此散播各種虛假、盲目、邪惡和充滿仇恨的「思想病毒」,連疫情都變得政治化。但結果害人亦害己,現在全國疫情非常嚴重,尤其最支持特朗普的紅色州份。
極右社媒散播「思想病毒」
特朗普支持者(不止在美國)已退化至完全非理性,願意相信任何荒謬陰謀論,包括COVID是蓋茨(Bill Gates)加索羅斯(George Soros)加福奇(加中國?)所發明出來的世紀疫症。特粉滿腦子只有仇恨、恐懼、歪理和種族歧視。近半美國人變成反科學,連最基本醫學常識如戴口罩防疫(1918年已知道)都不懂,反變成政治圖騰,被總統譏笑的對象。即使疫苗成功,相信過半美國人仍將拒絕注射。
2009年,facebook和Twitter,被利用為煽動新疆暴亂工具,被迫離開中國內地。中國因此被駡多年,初時我也有同感,覺得言論控制得過嚴,不習慣在中國內地不能使用facebook。但經歷了香港邪惡暴亂,和目睹美國各種瘋狂反理性行徑,不少「思想病毒」都是經缺乏監管,完全漠視事實的社交媒體散播,就開始有所反思。我是一個相信科學和接受事實的人,當見到社交媒體變質,危險性大增時,就逐漸明白中國頗嚴的社交媒體政策是具遠見,有道理和需要的!現在連美國也知道事態嚴重,國會不停舉行針對facebook和Twitter的聽證會,提出各種社交媒體的監管漏洞和社會責任問題。
政府監管社媒不容易
回頭想,為何社交媒體,以創新科技為名,就可得到優待,完全逃避傳統媒體的所有牌照和監管要求(其他行業如Uber和Airbnb也有同樣不合理優勢)?全球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有嚴厲的傳統媒體監管。過去美國要求所有媒體如電視台和報紙的大股東,都必須為美國人。最佳例子是梅鐸(Rupert Murdoch),澳洲出生,移民兩次,最後入籍美國,才可收購非常重要的Fox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近年政策稍有放鬆,有個別批准同聲同氣澳洲人的一些小型收購。電視台需要繳交牌照費,更需接受嚴謹審視尺度,但串流平台如Netflix,既不需牌照,更不受任何監管,色情、暴力、粗口,什麼都容許!Netflix、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媒體,已滲透全球,各國政府反面對巨大壓力放棄合理監管媒體的標準!如斗膽反抗,反必被指控為抑壓言論自由,和被扣上更嚴重的跟不上潮流帽子!
中國是最先和極少數有足夠自信和實力去抗拒社交傳媒失控的國家,現在連美國也開始跟隨,相信其他國家亦將有檢討。監管媒體永不容易,極難達到最佳平衡,監管必須以科學和整體社會利益為標準。政策絕不可縱容散播違反科學和事實的假消息,例如戴口罩有害,或某未經驗證的藥物有效醫治COVID等等。除此之外,亦必須防止社交媒體散播各種危險,可導致社會嚴重不穩定,煽動暴力,鼓吹種族、宗教、性別和性取向歧視等各種仇恨意識,反道德和人性的「思想病毒」。
(中環資產持有Moderna、Netflix及Uber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
「蒸汽火車發明者」的推薦目錄: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1764年底,詹姆斯瓦特在修復小型紐科門 ... 的評價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蒸汽火車發明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車訊TV:VOL.10 世界上的第一台車~蒸氣運行車! - YouTube 的評價
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永遠的蘇格蘭人
一般人知道他是初代007,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是獲獎無數的電影巨星。
但對蘇格蘭人來說,他是國寶。
他是 Sir Sean Connery (史恩康納萊)。
史恩康納萊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就半工半讀,14歲輟學,曾經送過牛奶、也曾當過禮儀師學徒,他16歲加入海軍,正式離開蘇格蘭。
他在海軍的期間,跟許多水手一樣,都有刺青。他在前臂上的刺青有兩個,像是徽章一樣,有劍、有鳥、有盾牌,最重要的是,一個上面寫「mum and dad」(爸爸與媽媽),一個上面寫「Scotland Forever」(永遠的蘇格蘭)。
在他因007情報員這個角色躍升為國際巨星後,蘇格蘭之子,回來故鄉的機率變少很多。但他就像個「蘇格蘭之光」一樣,無時不刻把他的蘇格蘭,帶在他的手上,帶在他的舌頭上。
他在倫敦接受戲劇訓練時,被要求要糾正他濃重的蘇格蘭腔,改講皇后英語,他一口回絕,「我不是英格蘭人,我從來不是個英格蘭人,我是個蘇格蘭人,以前是,以後永遠也都是」。
他曾在介紹愛丁堡的影片中說,「沒有任何城市能比得上愛丁堡,這就是北方的雅典。」
就這樣,縱使蘇格蘭代代有偉大的人物產出(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蒸汽機發明家瓦特等),但在當代的記憶裡,他是最有名的蘇格蘭人,正因為他的蘇格蘭腔口音太過獨特,這個神秘、迷人、而且還性感的蘇格蘭人,就在帶著蘇格蘭,讓全球認識。
他不只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蘇格蘭人,他也是最有名的蘇格蘭獨立運動支持者。
近期最有名的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雖然以大約55v45收場,獨立沒有成功,但是,這是近年來蘇獨得票的最高峰。而且,在蘇格蘭,長久以來推動獨立運動的,是左翼的SNP。所以不要再說,支持民族獨立、民族主義者,都是右派。在當代的「民主獨立運動」裡,左翼往往扮演最吃重的角色。(魁北克獨立運動也是如此)。
史恩康納萊,則在他在1960年代,成為好萊塢的超級巨星後,就開始長期資助蘇格蘭獨立運動。
蘇格蘭、愛爾蘭與英格蘭,在18世紀統一之後,一直都存在著追求自治的聲音與運動,原因之一,就是對英格蘭來說,這就是個「統一」,但對蘇格蘭與愛爾蘭而言,這是併吞。因為,三者合一的國協,理當應該要三者平等,但英格蘭決定了一切,政治、經濟重心,都座落於英格蘭。
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存在著。
在電影 Trainspotting (猜火車,1996)裡,一群朋友到戶外,看著蘇格蘭高地的大平原,一人說,「不覺得這裡很美嗎?讓人感覺做個蘇格蘭人真驕傲」。但另一人卻回:「我痛恨當蘇格蘭人。我們是最低等的,最慘、卑微、悲慘的垃圾被放到人類文明裡。有些人討厭英格蘭人,但我不會。他們只是一群白癡而已。而我們卻是被一群白癡所殖民。我們甚至無法選一個像樣的文化來殖民我們。」
蘇格蘭網球選手,Andy Murray (安迪莫瑞),在 2006 足球世界盃時,被問及他支持哪一隊,他說「誰都可以,就是不支持英格蘭」,引發輿論爭議,他事後學乖,閉上嘴巴,不敢再回應政治問題。
這是蘇格蘭的無奈,被一個巨大的鄰居的陰影籠罩,在文化上幾近失語,在政治上被支配,這種無奈,只有其他也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才會真的懂。
在外人看來都一樣,「你們不都是英國嗎?」但事實上,這不是。英蘇愛的歷史糾葛複雜,但一件事很清楚簡單,由外人來看中国、香港與台灣的關係,也是以為「看起來不都一樣」,只有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差別非常大。
但是,蘇格蘭不放棄,史恩康納萊也不放棄。蘇格蘭透過和平、民主的方式,一步一步來。史恩康納萊曾經說過,「我們(蘇格蘭)已經等待三百多年了」,「蘇格蘭獨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他把自己的名氣與財富,投注回到蘇格蘭上。在過往,他屢次回蘇格蘭幫忙站台助選,任何支持蘇格蘭獨立或自治的本土政黨,都曾被他幫忙過。(但他從不幫保守黨,因為保守黨不支持蘇獨)每次人問他,選舉他希望看到誰贏,他的一貫回答都是「我希望蘇格蘭贏」。
我記得,在2004年,台灣正在舉辦「228手牽手護台灣」的活動,曾經傳出,史恩康納萊有可能會來台灣擔任神秘嘉賓,雖然事後不知是烏龍,還是出了差錯而沒有成行。但是,我也是在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史恩康納萊不僅僅只是個性感的老傢伙,他原來是個獨立運動的夥伴。
今天,史恩康納萊以90歲高齡離世,很多人會細數他的影史事蹟。但對蘇格蘭來說,今天,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辭世了。
一位永遠的蘇格蘭人。
期許,我們也做永遠的台灣人,有像他一般的愛鄉之情、愛國之情,推動一個民主、尊嚴、美好的國家的建立。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永遠的蘇格蘭人
一般人知道他是初代007,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是獲獎無數的電影巨星。
但對蘇格蘭人來說,他是國寶。
他是 Sir Sean Connery (史恩康納萊)。
史恩康納萊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就半工半讀,14歲輟學,曾經送過牛奶、也曾當過禮儀師學徒,他16歲加入海軍,正式離開蘇格蘭。
他在海軍的期間,跟許多水手一樣,都有刺青。他在前臂上的刺青有兩個,像是徽章一樣,有劍、有鳥、有盾牌,最重要的是,一個上面寫「mum and dad」(爸爸與媽媽),一個上面寫「Scotland Forever」(永遠的蘇格蘭)。
在他因007情報員這個角色躍升為國際巨星後,蘇格蘭之子,回來故鄉的機率變少很多。但他就像個「蘇格蘭之光」一樣,無時不刻把他的蘇格蘭,帶在他的手上,帶在他的舌頭上。
他在倫敦接受戲劇訓練時,被要求要糾正他濃重的蘇格蘭腔,改講皇后英語,他一口回絕,「我不是英格蘭人,我從來不是個英格蘭人,我是個蘇格蘭人,以前是,以後永遠也都是」。
他曾在介紹愛丁堡的影片中說,「沒有任何城市能比得上愛丁堡,這就是北方的雅典。」
就這樣,縱使蘇格蘭代代有偉大的人物產出(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蒸汽機發明家瓦特等),但在當代的記憶裡,他是最有名的蘇格蘭人,正因為他的蘇格蘭腔口音太過獨特,這個神秘、迷人、而且還性感的蘇格蘭人,就在帶著蘇格蘭,讓全球認識。
他不只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蘇格蘭人,他也是最有名的蘇格蘭獨立運動支持者。
近期最有名的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雖然以大約55v45收場,獨立沒有成功,但是,這是近年來蘇獨得票的最高峰。而且,在蘇格蘭,長久以來推動獨立運動的,是左翼的SNP。所以不要再說,支持民族獨立、民族主義者,都是右派。在當代的「民主獨立運動」裡,左翼往往扮演最吃重的角色。(魁北克獨立運動也是如此)。
史恩康納萊,則在他在1960年代,成為好萊塢的超級巨星後,就開始長期資助蘇格蘭獨立運動。
蘇格蘭、愛爾蘭與英格蘭,在18世紀統一之後,一直都存在著追求自治的聲音與運動,原因之一,就是對英格蘭來說,這就是個「統一」,但對蘇格蘭與愛爾蘭而言,這是併吞。因為,三者合一的國協,理當應該要三者平等,但英格蘭決定了一切,政治、經濟重心,都座落於英格蘭。
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存在著。
在電影 Trainspotting (猜火車,1996)裡,一群朋友到戶外,看著蘇格蘭高地的大平原,一人說,「不覺得這裡很美嗎?讓人感覺做個蘇格蘭人真驕傲」。但另一人卻回:「我痛恨當蘇格蘭人。我們是最低等的,最慘、卑微、悲慘的垃圾被放到人類文明裡。有些人討厭英格蘭人,但我不會。他們只是一群白癡而已。而我們卻是被一群白癡所殖民。我們甚至無法選一個像樣的文化來殖民我們。」
蘇格蘭網球選手,Andy Murray (安迪莫瑞),在 2006 足球世界盃時,被問及他支持哪一隊,他說「誰都可以,就是不支持英格蘭」,引發輿論爭議,他事後學乖,閉上嘴巴,不敢再回應政治問題。
這是蘇格蘭的無奈,被一個巨大的鄰居的陰影籠罩,在文化上幾近失語,在政治上被支配,這種無奈,只有其他也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才會真的懂。
在外人看來都一樣,「你們不都是英國嗎?」但事實上,這不是。英蘇愛的歷史糾葛複雜,但一件事很清楚簡單,由外人來看中国、香港與台灣的關係,也是以為「看起來不都一樣」,只有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差別非常大。
但是,蘇格蘭不放棄,史恩康納萊也不放棄。蘇格蘭透過和平、民主的方式,一步一步來。史恩康納萊曾經說過,「我們(蘇格蘭)已經等待三百多年了」,「蘇格蘭獨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他把自己的名氣與財富,投注回到蘇格蘭上。在過往,他屢次回蘇格蘭幫忙站台助選,任何支持蘇格蘭獨立或自治的本土政黨,都曾被他幫忙過。(但他從不幫保守黨,因為保守黨不支持蘇獨)每次人問他,選舉他希望看到誰贏,他的一貫回答都是「我希望蘇格蘭贏」。
我記得,在2004年,台灣正在舉辦「228手牽手護台灣」的活動,曾經傳出,史恩康納萊有可能會來台灣擔任神秘嘉賓,雖然事後不知是烏龍,還是出了差錯而沒有成行。但是,我也是在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史恩康納萊不僅僅只是個性感的老傢伙,他原來是個獨立運動的夥伴。
今天,史恩康納萊以90歲高齡離世,很多人會細數他的影史事蹟。但對蘇格蘭來說,今天,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辭世了。
一位永遠的蘇格蘭人。
期許,我們也做永遠的台灣人,有像他一般的愛鄉之情、愛國之情,推動一個民主、尊嚴、美好的國家的建立。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市,排行老二的楊鎮遠,父親是一位機械技工;而母親是位樸實的家庭主婦,影響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美術的薰陶。童年沒什麼機會購買玩具的楊鎮遠,從國中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手工玩具:以文具店常見的鐵絲為材、偷偷使用父親的機械工具,將鐵絲凹折成各種人型與動作,加上路邊撿到的免費現成品 - 充滿台味的皮帶鐵鍊、金屬十字架和骷髏頭,將之合成於自己的作品中,開啟了對於金屬加工的喜好與基礎。
到了大學就讀台藝大雕塑系的鎮遠,發展出鐵絲人偶的進階版,他將金屬雷切為人型,加上精細的配件:刀、弓、矛,把象棋和棋盤立體化,可謂東方版的西洋棋,尺寸有整個桌面的棋盤十分壯觀生動,彷彿人型將會於夜間開始活動。
藝術家楊鎮遠覺得自己個性執著、在創作與待人處事上十分有耐性。雕塑系分組時,從小與金屬便有淵源的鎮遠,想當然爾選擇了金屬造形為他的分組第一志願。進入金屬造形組後,對於創作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期許,學校的金屬組的教學導向於意象與抽象性的、並且需配合上完整全面性的理論,在他表達出自己所想要創作的方向時,指導教授適時給予意見了,並且尊重於他的理念與思想,因此大學四年慢慢造就了這次展出的系列作品。
雖沒有各式商業玩具充斥童年,但電視卡通倒是沒有少看,可說是各類型皆有涉略,例如日本的海賊王,美國迪士尼的《亞特蘭提斯-失落的帝國》長篇動畫等更是能啟發他的想像力。說到DC美漫與日漫就侃侃而談的楊鎮遠,與筆者討論起2016年3月在台上映的電影《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英語: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分析起蝙蝠俠與超人的故事背景,以及雙方對立的原因。而另外一個影響楊鎮遠創作頗深的為日本動畫公司GAINAX出品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想必為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此部動畫描述在洪荒時代之後,因物理化學反應,地球上開始生長生命之樹,人類因『心的屏障』而產生隔閡,生命間冷漠而悲哀,孤寂充滿心靈,使得人類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原創的歷史與神話發展出福音戰士的新世界。其中動畫劇情結合了許多元素:宗教(ex.諾亞方舟、基督教的使徒)以及機械、生物科技等,加以縝密的細節設定與充滿科幻的劇情發展,引發楊鎮遠對於人類的未來的想像,創造出飛行系列。
根據考古學家提出的研究,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化始於500至700萬年前,古代人的遺骸指出人類某些生活特徵是近期快速演化而來,例如人類的狩獵與採集生活大約於1萬1千多年前,轉變為農耕與生火熟食;同時生理構造也跟著改變。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漸漸演化出現代人的外貌與身體構構造,例如隨著人類開始農耕,其後裔較容易產生較多的酵素利於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西元1837年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後,回到英國倫敦便有了生物並非不變的想法,之後所提出的演化論思想更影響了人類對於自身物種的探索,更成為近代生物學的主流學說。
如果要想像,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與世界?此次個展的主打系列作品-飛行系列,就是楊鎮遠對於未來世界的異想。
18世紀,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被發明且應用於各式機械上:紡織機、蒸氣機車(蒸氣火車),使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與人力勞動的時代,更造成社會的變革。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船、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愛迪生發明燈泡與留聲機等…都在此時期出現,便利了人類生活,同時開始高速生產、進入電力時代,強調速度與效率的時代來臨了!
當人們習慣了這些便利與高效,心態也隨之改變。楊鎮遠認為當未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已進步至一個極致時,即便人類仍不斷地在演化中,或許人將不再滿足於當前的演化速度,開始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把自身改造成賽博格,加快演化速度。(註:來自英文Cyborg,即為生化人或是機械化有機體)因此基因不再是人類演化的唯一條件。同時在未來世界,人類賴以為生的陸地有可能因為汙染嚴重而不再適合生物居住,比起飛到外太空,也許離開陸地往天空或是往海底發展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要如何在高空生存?在楊鎮遠腦中的演化日誌:人類將保有原本的形體,卻有著巨大的金屬翅翼,穿過平流層在空中飛行與自由行動,彌補人類發明的空中載具所缺乏的機動性。
此次展出作品以不鏽鋼為主材,輔以其它金屬作銜接或點綴。楊鎮遠之所以會選擇不鏽鋼,是因為其明亮光潔的表面材質帶有未來科技感,本身強烈的反光明暗對比、銳利的線條,也讓人類對未來的人類多了一層期許與想像。鎮遠的作品在造型上線條簡約,充份彰顯出堅韌材質的美感,他相信只要材質、造型配合能相得益彰,並且不間斷學習、進修,增加自身技能,終有一日將可應用於創作上。(文:金車文藝中心)
楊鎮遠簡歷:
2008 霧峰國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豐原高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就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車訊TV:VOL.10 世界上的第一台車~蒸氣運行車! - YouTube 的必吃
世界上的第一台車,其實並不是賓士 發明 的汽油車,而是法國人所 發明 的蒸氣運行 ... 復古與創新軌道拚經濟單元1| 蒸汽火車 穿梭今昔|華視新聞雜誌EP2256 ... ... <看更多>
蒸汽火車發明者 在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1764年底,詹姆斯瓦特在修復小型紐科門 ... 的必吃
通過三十年間蒸汽機的修改和改進,一些關鍵性發明如蒸汽火車、輪船和蒸汽珍妮紡織 ... 事實卻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瓦特是一個聰明的發明者,在十八世紀的後半個世紀提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