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與 阿橋社 所共同合作《原創的真相》相關推廣活動,已經於剛剛結束,齋主也抽出了得獎者名單。我覺得在這個資訊時代,模仿借鑒的尺度越來越模糊,時不時就能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創作者對模仿者們的批判。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也就越來越高,齋主除了再次推薦我的長文供大家一讀之外,也推薦齋友們《原創的真相》,非常值得一讀。
長文連結
《抄襲、致敬和挪用,有何不同?》
https://reurl.cc/m9Q7WM
購買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本次抽獎活動中幸運的得獎者如下:
Fu Mei
呂紹瑋
而本次優選留言太多,齋主額外提供兩名得獎名額
優選留言得獎者名單如下:
Vanessa Chou
Kevin Chen
Chi-Fan Chien
Yun Li
請以上六位得獎者,將以下資訊私訊給粉絲專頁。收件人姓名、地址、郵遞區號及手機號碼。
最後,再次感謝阿橋社照顧酸齋讀者,也感謝阿橋社出好書。
優選留言如下
一、Yun Li
同行之間的模仿,不明說感覺比較像抄襲,直接說明清楚算致敬,像是論文列出參考資料就有其必要。好比齊白石學習八大山人,張大千取法石濤。現代社會如果涉及利益就要對方同意的授權書。
二、Kevin Chen
在當代藝術擁有這麼多面相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用一種簡單的定義將這些概念去做區分。或抄襲、或致敬、或挪用,不要說一般大眾了,創作者與評論者的觀點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最近上映的經典修復電影《高跟鞋》為例,其中有一段劇情讓全場都笑出來了。主要角色是一對有扭曲情結的母女,女兒向母親問說:「你看過《秋光奏鳴曲》嗎?關於一個著名鋼琴家和平庸的女兒,就像我們一樣。」後來導演阿莫多瓦還藉著女兒之口,繼續詳述電影大師柏格曼的作品《秋光奏鳴曲》的劇情,並與自己和母親的現況對照,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實在非常有趣,《高跟鞋》與《秋光奏鳴曲》當中的母女,對彼此都有著非常複雜的情結。有影評人提及這段時,認為阿莫多瓦是在向柏格曼「致敬」,而且如此清楚且大膽地用法,實為「最高的致敬」。但導演阿莫多瓦卻說自己是擺明著要「剽竊」,這個意思就比較接近「抄襲」了。
確實,很少有電影導演用如此清楚的方式「致敬」電影大師,通常都會隱晦地暗示,觀眾若不仔細看,有時甚至不察。雖然不太符合齋主嚴格的定義,但阿莫多瓦的做法,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挪用」吧──至少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彙,而且也區別了與「致敬」的不同之處。
三、Chi-Fan Chien
我要很唯心論地說:
創作者在 「模仿」的當下(援引齋主用法),惡意不想/不願讓人發現其模仿對象、不承認有模仿的話,就是抄襲;想/願意讓人知道的話,就是致敬/挪用。
不過就我比較熟悉的音樂藝術來說,致敬/挪用其實很難用齋主一文中的定義區分,因為音樂藝術上要能夠做到讓受眾一「耳」聽出致敬/挪用的話,沒有至少一小段跟原著一樣的旋律節奏,真的很難發現。舉最近聽到的一首曲子為例,這裡面有好幾首其他曲子的元素,到底是致敬還是挪用?https://youtu.be/BTQga91HouQ
四、Vanessa Chou
我喜歡這本書!志在必得,感謝 #阿橋社 和齋主介紹《原創的真相》,你們不說,我還真的沒發現這本書呢?
正好上週日老師在談一則美術史懸案:達文西的兩幅《岩間聖母》存疑。這兩幅《岩間聖母》在色彩和個別細節差異外,兩張畫的大小、構圖基本一樣。
老師問我們,倒底哪一張是抄的?哪一張才是原作?
同學回答說,先看作品的完成年代就知道,最早的一定是原作。
好,我們再回頭看照片:這兩張《岩間聖母》一張屬於羅浮宮,估計是在1483年至1486年間完成的(有可能更早),第二張則屬於英國國立美術館,作品的創作時間在1491年至1508年之間。所以放在羅浮宮的《岩間聖母》就是最早出來的原作。老師給了答案:這兩張都是達文西自己做的,打草稿最早的一幅,才是最晚完成出來的那一幅。
我們要先看藝術家創作時的經歷和心境:達文西跑了很多地方,本來在X地構思出來的草圖,但他要急著去Z地幫貴族規劃戰地槍炮設計圖,來不及只能把X地草圖帶走,後來在Z地空出了時間,就繼續構思,甚至試驗技法,例如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就斷斷續續畫了四年。
藝術家不管住在任何地方,找時間畫畫是很正常的。
問題的是,為什麼一定要畫一樣的構圖和一樣的人物動作?這可能不是自由創作,而是一件委託案件,有買主指定的。尤其是要放在教堂供人觀賞的聖經故事。
網路文章有說可能是和買主起了糾紛,藝術家就賣給別人,後來又做了第二幅賣給原來的買家。老師說藝術家要賣給誰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而是要我們怎麼看待這兩張出自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
有X光鑑定那兩幅畫的年代,最晚出來的作品,才是第一張原作,因為打稿軌跡是最早的,但是被顏料蓋住看不到,我們稱達文西最早手頭上的草稿和準備作業的一幅畫為A畫;後來達文西為了工作,跑到別的地方,得空時就繼續試驗顏料特性和技法;用實驗的心態,把A畫的草稿經驗畫出第二幅,我們叫它B畫。
如此周而復始,達文西兩地跑,在X地畫,也在Z地畫。其實,對來回跑的達文西來說,哪一張才是正式作品,恐怕連他自己也分不清楚了。
因為時間得以連續的關係,達文西先把B畫完成了,它就是世人眼中最早完成的第一幅,掛在羅浮宮的那幅。B畫,就是靠著A畫最早的草稿畫的。後來回到X地,他已經有畫過第一幅的經驗了,再把從B畫得到的經驗,繼續去畫被擱著的A畫。
所以有人說,這第二幅畫(A畫)畫的比第一幅(B畫)好!
A畫現在掛在英國國立美術館,就是世人說的最晚出來的第二幅。
現在問題的是,究竟是A畫抄自B畫的?還是B畫抄自A畫的?
同學說,兩幅都是原作。(好模糊啊)
老師說這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如果從觀者來看,他認知中知道只有一幅原作,那麼他看到的就是原作。(好模糊啊)(老師又扯到國旗本身是一幅畫還是畫了一幅國旗的畫?長篇大論淘淘不絕...)也有人說,買主不喜歡B畫裡面人物的動作,退貨了,達文西回去把A畫重新畫過再還給買主,買主才接受。所以如果從買主立場來看,第二幅才是他要的,在他眼中才是貨真價實的正牌原作,第一幅不過是被退貨的瑕疵品。(同學說那達文西應該銷毀才對!)
觀者知道原作有兩幅的話,就有了比較的心態,就看你喜歡哪一幅,你認同就好,這不用急著去註冊的?(啥?我喜歡幹嘛要去註冊啊?)
總之,光是看同一位藝術家的兩幅一樣的作品,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逐一釐清;遑論其它?
接下來還有另一波爭議:沃荷的普普藝術。說到這個大家一定會知道,瑪麗夢露、貓王、毛澤東等名人的肖像不斷印製的大量印刷。這又牽涉到複製和原作之間的討論....
《抄襲、致敬和挪用,有何不同?》
https://reurl.cc/m9Q7WM
齋主這文章是好文,也幫我們把上面的詞彙釐清了。
真的,要釐清很久,好燒腦啊!相信不止我一個,喜歡藝術、動漫和同人誌的人,也想了解這些觀念的差異。現在看到 #阿橋社 和齋主介紹《原創的真相》,正好可以幫我逐一整理。很想看看這本書。心頭上的疑雲才能放下。沒抽到的話,我還是會從別的管道去找那本書來研究看看,感謝 #阿橋社 和齋主的介紹。
蒙娜麗莎的微笑影評 在 女人真的得依賴男人嗎?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 的必吃
《 蒙娜麗莎的微笑 》是美國革命電影工作室於2003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邁克·內威爾執導,朱莉婭·羅伯茨、克斯汀·鄧斯特和朱麗婭·斯蒂爾斯等聯袂 ... ... <看更多>
蒙娜麗莎的微笑影評 在 紀實影視- 【你所不知道的蒙娜麗莎】 仔細觀察好來塢的電影情節 的必吃
科學家在蒙娜麗莎畫像的底層發現另一幅蒙娜麗莎的畫像,與目前羅浮宮版的畫像略有出入,眼神似乎不再那麼具神韻, 招牌微笑似乎也不那麼具吸引力。 ... <看更多>
蒙娜麗莎的微笑影評 在 [心得]蒙娜麗莎的微笑- 精華區movie 的必吃
應該不算有雷吧,不過還是有點簡單的劇情提要,如果想看
又不想馬上被雷到,那先不要看我胡說八道的吧XD
這部片是在HBO看的,大概看了兩次,也沒有說全神灌注的通通看完。
(剛好轉到的機運?)
剛剛搜了中英文,板上好像沒有特別提及這部片。
所以我去維基上找了下基本資料,原來也不過是03年的作品。
先簡單介紹劇情好了,茱莉亞蘿勃茲飾演一個藝術美術史教授凱薩琳,原本在加州的她,
意外的進入「傳統」的麻州(衛斯理大學)擔任代課老師。
最初的劇情就讓貝蒂--Kirsten Dunst(中文我不知道該到底打什麼,
一堆翻譯= ="克莉絲汀˙鄧斯特?)與她對立,我覺得一開始的驕(嬌)氣,就表示出來
一個擁有不同思想與態度的老師,面對的是整體的、龐大的,傳統力量。
所以在設定上,貝蒂的母親在校友委員會具有影響力,並且在中間劇情開除女護士
(因為發避孕環的原因),證明種種難關以及凱薩琳的不適應。
衛斯理女子大學的目的不是讓女人讀書,而是學習如何當一個良好的婦女,在這期間
目標是找到丈夫,能夠在其間訂婚跟結婚是很棒的事情。
但是在凱薩林眼中這是很荒謬的,很希望這群聰明的女孩,能夠獨立思考自己到底
想要什麼。在劇情走向中,利用課堂的場景,帶出凱薩琳灌輸他們不同的視野之目標。
種種鋪陳到最後,轉變最大的人,可以說只有兩個女學生:貝蒂與瓊安
Julia Stiles所代表的瓊安,一開始接受凱薩琳的鼓勵,申請了耶魯法學院,但是最後
他選擇跟自己的丈夫到費城,幫助他唸研究所。
凱薩琳很希望瓊安不要放棄,但是瓊安卻說,這就是他想要的,這是他思考過的
他想要的是家庭。
"你以為我會後悔沒有考上律師?"
"是的,我怕妳以後會後悔。"
"可是你不是說要我們獨立思考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想要的。"
我打的對話不盡然對,所以不是使用引號。但是可以帶出凱薩琳這角色的盲點,
如同約會對象對她說,其實你根本不是來改變他們,你是來尋求你自己
希望有人可以改變你。
那到底凱薩琳追求的是什麼?
可惜到最後電影反而沒有交代清楚,最後重點變成女學生依依不捨地讓老師離開麻州
。草草交代貝蒂,毅然決然和表面幸福的婚姻說再見,不再聽從母親論調,離開
早有女人的丈夫,選擇去紐約闖蕩。
可是,其他女學生呢?
康妮和吉賽兒的支線,我覺得很可惜。
吉賽兒父母離異之後,尋求愛情的對象,老師、已婚者都是,但是從一開始
劇情來看,他很喜歡比爾老師,還有冷風等老師回家的場景、故意帶老師去凱薩琳在的
酒吧。並且故意對比爾老師說,你配不上她(凱薩琳)。可是又突然勾撘上另外一個已婚男人
,並且最後莫名奇妙和貝蒂一同去紐約。
前面聰明、獨具慧眼、冷眼旁觀的設定,好像完全被抹煞掉。至少在前面的劇情中,
吉賽兒是有很多秘密的。
如果這是一個帶有著勵志、女性獨立思考等額外的目標,那為什麼最後變成貝蒂
與瓊安當對比?
(幸福的婚姻與不幸福的婚姻,彼此選擇不同的路線)
這樣在前面被鋪陳,康妮沒有出色的外表,但是善良又聰明的她,最後被編寫因為
貝蒂情報錯誤,而誤以為自己男朋友劈腿,最後歡喜大和局?
必須承認,我蠻喜歡這部片的,有很多觀點,其實並沒有很表態完全偏愛凱薩琳的,
卡爾校長和凱薩琳爭吵的一段話很有意思
凱薩琳被貝蒂用報紙攻擊的時候,氣到跑去和校長理論,認為這裡太過傳統、太過
守舊(因為貝蒂說他是在藐視婦女的天職)
校長用很慧詰的語調說
"至少我們有進步啊"
(和戰前女孩無法受到高等教育的情況相比)
如同其他人跟她說
進步不是很快的,有很多時候,要慢慢來。
但是就考量到最後,凱薩琳遠去歐洲,但是究竟他本身還缺少了什麼?
又被改變了什麼?
沒有收的很好
應該說,他改變了衛斯理裡面的女孩;同樣的他也被改變了。
看他最後受到感動的身影,但我卻不知道,那你去歐洲的目的是什麼?
最後貝蒂用社論文章帶出:凱薩琳要去歐洲改變那邊的觀點
這讓我看到最後有點被澆了冷水。
什麼時候,又被拉回那在任教前的凱薩琳了?
尤其是貝蒂一直到最後,都還是跟老師在對立上,突然馬上變成最熱愛老師的人
讓我覺得很遺憾,因為他連婚姻的不順遂,都不曾給老師告知過,突然示好
就是在最後一場景的畢業典禮上。
請求老師幫他安排畢業後的事情。
這.....我覺得很可惜。
而且凱薩琳一開始就有個不清不楚的男朋友,推開求婚這段,我認為台詞是表達
心裡已經有別人了(要不不會說成比爾,還對男朋友說我們明明就三個月沒見面了,
為什麼還可以求婚。)
可是他對女學生卻是說成,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每一段感情不一定要走入婚姻。
這樣我會覺得只是為了,塑造出她獨立自主有目標,不輕易妥協的個性
而且馬上就和比爾打得火熱,這算什麼為了追求自己?
所以這部電影如果想要深思回味,會變成有些質疑角色的矛盾。
當下看我是挺動心的啦哈哈哈
可是整體上,不夠完整,也很可惜。
但是也是一個小品電影,可以放鬆心情觀看,並且想一些關於
主觀意識、自主思考的問題。
凱薩琳在諷刺一邊做家事、還可以邊唸詩的他們;還可以成為計算出最健康料理的
家庭主婦之餘
也同時是在替女性這角色
感到茫然。
台下的女學生,一樣很茫然。
而最後應該是說,人,是要追尋自己想要的。
可是,不一定追尋大眾的觀點,就是沒想法的人。
凱薩琳一直到最後,都還是讓我認為他落入了自己的窠臼,為了特別而獨立
;為了獨立思考而特別了,變成把自己一些行為給特別化的老師。
這一段一直沒有交代的很清楚,很可惜。
不知道,凱薩琳離開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在女學生歡送他之餘,開心的認為自己改變了他們嗎?
實在可惜的結尾。
--
正妹:對不起,我不喜歡宅宅
宅宅:相信我~我可以變回來阿!
宅宅之神:科科 你確定嗎? 只要變成宅宅,就一輩子都變不回去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225.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