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扁壺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於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構不絕。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麼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虛扁壺起源
扁壺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700年)。隴縣曾出土高20cm,寬20cm的銅扁壺,作酒器用。戰國時代的銅扁壺就已經很精美了(見藏於史密斯博物館的戰國扁壺)。這就說明,扁壺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期的扁壺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介紹中說它是「扁體長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為龍形,後為龍形。腹飾大鳥紋,圈足飾波曲紋,間飾似雲紋。此器造型獨特,紋飾新奇流暢。一改西周時期造型及紋飾風格。
《中原地區歷史上的民族融合與同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中原地區是夏、商、週三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邊陲的蠻、戎、夷、狄等少數民族也乘機內徙,與中原諸夏雜居,至戰國時有些少數民族因融入華夏族而消失了,於是有了新的華夏族。從時間上看,經過夏商週三代長達數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語言、人種的變化,使用器具也必然會有互相的借鑒和演變。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即便是兩個對手之間也會通過學習對方的長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綜上,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時代,都不能擋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數民族和漢民族文化的交流,從大的方面有服裝,語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們的器具-水(酒)囊。
《土爾扈特部落史》詳細記載了蒙古族同胞們水囊的製作方法:「蒙古土爾扈特人盛酒皮囊,用氂牛皮或駱駝皮製成。製作時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壓上精美的圖案,在坑里煙薰十天左右,這樣就製成了長期不腐爛不發臭,而且有異香的皮革。將皮革用香腸線縫實,再用牲畜骨膠將針眼裡外抹密實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擠壓,不怕摔打,不怕顛簸的優點,便於駝背上,馬背上攜帶。一個酒囊可用70~80年,傳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來的孫子製作2~3年酒囊做為遺傳紀念,不送給別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習俗想要,會得到說明式的婉拒。土爾扈特人的酒囊也從不製作往外賣」。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後形狀扁圓。形狀扁圓不佔空間,背負在腰間或是駝在牲畜上都比較方便,用獸皮製作,取材容易。有資料顯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駱駝俑上,所馱兩件酒器都是扁體的,而左側的小扁壺與北齊釉陶扁壺一模一樣。以此兩點來看,扁的造型非常適合於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使用。中原漢族人為定居生活,從他們的使用習慣來看,並不以方便為首要目標。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於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慮的目標。裝飾,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們也都是從實用器皿發展而來的。漢族人製作盛器材質以陶和金屬為主。以青銅器或陶器製作扁壺會出現一、容量小,二、擺放不穩定的後果。因此無論是為了抽象的表現美觀還是實際使用來說都不會,也沒有必要發明出這種造型。至此,唯一結論就是從少數民族的實用盛器「囊」借鑒而來。
由此初步有了扁壺的形成過程。
春秋之後,宋元明清歷代均有扁壺的製作,但是材質從金屬逐步的轉變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於質地相近,紫砂的興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從業者轉變到了紫砂工藝裡面來。他們的轉變也同時使陶瓷的造型創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來。時大彬,這個紫砂歷史上的奇才,他創作了的玉蘭花瓣、印包、僧帽等壺的造型都是通過借鑒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煉抽象而來的。下面的松石綠魚藻紋高執扁壺圖片給了我們一個階段性的實物演變參考,從最早的囊演變到青銅器,嘴、蓋、頸部都更接近於紫砂壺了。然後,紫砂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還是考慮到了實用性,因為以前的扁壺多做酒壺用,不必頻繁的淋水,沖洗,也不必考慮到功夫茶衝泡時候高壺身對於茶葉、茶湯的控制上的影響,也不必更多的考慮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將壺身放倒,首先不會水位太高悶茶,而且實用時候擺放更加穩定,放倒後的壺身高度恰巧和當時一本線裝書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書桌上泡茶品飲時所用,所以,取了個名字叫「書扁」。這位紫砂壺歷史上的奇才也許就是通過瓷器的扁酒壺而發明瞭紫砂壺的虛扁。
虛扁,它隨著歷史一路演變而來。從少數民族的皮具到漢族的青銅器—陶瓷,從馬背上的實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們書桌上發閒遠悠思的雅玩,從盛水酒到注滿幽香的茶湯,頗具粗獷的美,通過紫砂轉變為了含蓄,包容,典雅……。
虛扁壺簡介
「虛扁壺」又叫「水扁壺」、「書扁壺」。因發音相近,宜昌發音幾乎相同,指的是同一紫砂壺樣式。意思上,書扁更恰當,水扁或虛扁都不大通順,但虛扁用得較多。「虛扁」散見於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作不絕。「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麼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蒙古族起源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出彩中國人 十米距離“箭穿”啤酒桶
蒙古角弓起源於兩千多年前,是蒙古族重要的精神符號。蒙古小夥登金從小就練習射箭,在央視的舞臺上,他也讓我們見識到了角弓的威力。#CCTV #中國範兒 #中國文化
蒙古族起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這幾年突然流行起冬天到北國去「滑雪」,那麼滑雪這項運動的起源有多早呢?最早在滑雪的人又是誰呢?
這篇來自NY Times上的文章,帶我們到阿爾泰山的哈薩克族社會,追溯滑雪可能的發源,以及這些在發源地的人今日如何滑雪以及他們的生活。
-------------------
在阿爾泰山脈起伏的低地的一個淺露頭下,四個男人沿著光影斑駁的岩石表面滑行,他們隱約的身影在悄悄跟蹤一群毫無戒備的野山羊。在他們左側,第五個男人向山下猛衝,用手裡的長矛圍捕獵物。
他那用顏料塗染的身形向左彎,向右彎,再返回來——這可能是有記載以來最古老的滑雪轉身。
這些狩獵者出現在中國新疆北端的一幅岩畫上,那是向北延伸的一塊楔形區域,東鄰蒙古,西鄰哈薩克斯坦。據中國考古學家稱,這幅畫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比有記載的第二早的滑雪文物要早2000年。
現在,在習近平主席的號令下——到2022年舉辦冬季奧運會時,全國將有三億冬季運動愛好者——冬季運動在中國興盛起來,滑雪旅遊公司開始在這個偏遠的地區開設業務。今年冬季,首個直升機滑雪和雪地摩托遊覽項目開始在附近的禾木村啟動,提供深入阿爾泰山腹地的旅行。
雖然國際學者和史學家正慢慢轉變觀念,認為滑雪可能的確起源於這裡,而不是長期以來被視為滑雪搖籃的斯堪地那維亞山脈,但在中國內部,關於滑雪起源的更深刻的鬥爭已經展開。在這場鬥爭中,人們擔心,長期生活在這些山脈中的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將被慢慢滲入的現代生活以及該國的主要民族漢族所扼殺。由漢族主導的政府,會毫不猶豫地以自身的形象來塑造中國文化。
一名傳統滑雪者表示,漢族人「從沒用過這些滑雪板,卻聲稱很迷它們」。他在禾木村的自家木屋上插著哈薩克族旗幟。這個村莊是以流經這個山谷的河流的名字命名的。他說:「也許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但現實是,在滑雪的是我們的祖先。」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蒙古族起源 在 蒙古族文化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的热情。 历来待人热情 ... 的必吃
蒙古族 ,从苍狼 白鹿的传说中走来,在成吉思汗的战旗下一路奔驰,横 贯大陆,直到天与海 ... ... <看更多>
蒙古族起源 在 去野:蒙古族文化起源之旅(下集) - YouTube 的必吃
加入车友谈天说地微信群:http://t.cn/ESPhN6Y 订阅我们:http://bit.ly/Laosiji_officia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