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傳遞給人一種良性暗示,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
來自他們的讚美和期待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一個人得到他信任和崇拜的人的讚美和期待,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能夠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讓自己脫離原本的負面情緒,使平庸的人也變得優秀起來。
不要吝於讚許你的朋友、伴侶、孩子,因為你的讚許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陽光,照亮他們的人生,同時也幫助你獲得更多友誼、信任和尊重。
取自《大人的心理學》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有個重要的價值,這些道理都超級平凡,但容易被忽略,缺少實踐。像鼓舞一個人,尤其是我們在乎的人,其實對大家都有好處。可是,大部分人常用否定,而不是肯定,這常常損人不利己。
基於事實肯定孩子,孩子會更有力量。我們內在以正向語言整理過一遍,能量也能相對飽滿,觀照也全面。不管是暗示或明示,衷心盼望,也就是我們在心中不斷重複的內語,可以產生力量,度過難關。
祝願您,願意把簡單可行的道理放在心裡,讓它滋養我們的生命!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955537721129175
pps. 這本書的內容很生活化,我想今天晚上9點半直播討論這本書,這次直播沒送書
... ... ... ... ... ... ... ... ... ... ... ... ... ... ...
畢馬龍效應—想激發潛能,先給自己正確的暗示
【文/ 夏林】
畢馬龍是希臘神話裡賽普勒斯的一位國王,他非常喜愛雕塑,於是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美女像,並為她取名「蓋拉蒂」。不久,人們發現這位國王愛上了自己傾注全部心血和情感的塑像,並喃喃禱告期望塑像復活。上帝聽到了畢馬龍的讚美和期待,於是使象牙塑像獲得了生命,成為了他夢寐以求的伴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根據這一「期望與讚美創造奇蹟」的結論,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羅森塔爾在考察某所學校時,隨意從每個班級抽出三名學生,一共十八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並告訴他那些學生是科學鑑定的智商型學生。半年後,他發現這些學生的表現的確超過一般學生,進步幅度很大。他們長大以後果然都在不同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績。
其實這就是暗示的影響,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暗示在本質上使人的情感和觀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因為羅森塔爾的謊言對學校的教師產生了某種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的心理則透過情緒、語言、行為等方式傳遞給了學生,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期待,於是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這就是暗示的積極作用,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和欽佩的人的暗示和影響。
來自他們的讚美和期待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一個人得到他信任和崇拜的人的讚美和期待,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能夠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讓自己脫離原本的負面情緒,使平庸的人也變得優秀起來。
想要使周圍的人或者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就要給他無限的期待和讚許,給予他「你必將前程遠大」的暗示,這種暗示能夠創造奇蹟,使被期待者向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戴爾.卡內基很小就失去了母親,變成一個鎮上最討人嫌的「搗蛋鬼」。他九歲時,父親為他娶了一個「繼母」。卡內基一直認為「繼母」這個名詞會為他帶來霉運,心中抗拒她的到來,並打算戲弄她一番。他與繼母見面時,父親指著他的鼻子說:「以後妳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妳就會被這個倒楣蛋害得頭疼不已。」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內基的預料,她微笑著走到小男孩的身邊,摸著卡內基的頭說道:「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看,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
她的話深深打動了卡內基,因為從來沒有人讚許過他。就憑著繼母的一句話,卡內基對她產生了好感,與她建立了友誼。也是因為這句激勵,卡內基長大後成了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幫助無數人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吝於讚許你的朋友、伴侶、孩子,因為你的讚許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陽光,照亮他們的人生,同時也幫助你獲得更多友誼、信任和尊重。
始終傳遞給人一種良性暗示,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而如果始終向他傳遞不良暗示,事情往往會變得很糟糕,所以不要說「謹防……變壞」或者「小心……」,而應當多說「我希望會非常順利」、「你會做得很好」,因為肯定的語言傳遞的是一種信心,這種信心會影響做事的人,使事情變得更完美,過程更順利。
「鼓勵與讚美能夠使白痴變成天才,批評與謾罵會使天才變成白痴。」請記住這句話。
【心理應用】
(一) 如果對某個人抱有一個希望,就要按照那個標準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種人來對待,就會激發他的潛能,使他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
(二) 多給予別人稱讚會溫暖別人的心,使之變得更加優秀,並為自己帶來友誼。
(三) 管理者對於事情的預先期待,要用肯定性的語言去表述,不要事先將風險誇大或者將過程說成曲折的,否則就可能真的變成「曲折的」。
.
以上文字取自
大人的心理學:看完可以馬上用的心理學定律,人際溝通、職場應變全對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175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著名心理學 效應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立委集體貪汙與路西法效應
陶在樸/陸委會前諮詢委員(桃園市)
蘇震清等立委抗告失敗,北院認定「放出來可能串供」。圖為立委廖國棟(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目前最驚人的新聞莫過於立委集體貪汙,為什麼神聖的民主殿堂藏著這麼多惡魔?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金巴多早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二○○七年他出版《路西法效應:好人如何變惡魔》,次年該書獲得美國心理學會「詹姆斯書獎」。
路西法是上帝鍾愛的天使,他從上帝恩典中墮落為撒旦般的惡魔。所謂路西法效應要從「史丹福監獄試驗」談起。一九七一年金巴多在史丹福大學開展一項影響深遠的心理行為試驗。他選擇了廿四名精神正常的學生受試,並把他們隨機分配到「囚犯」和「看守」兩組,金巴多自己則擔任「警司」。看守們被告知責任和權力,並供以制服和警棍讓他們看起來就是看守;另一方面對囚犯們宣布人格已被剝奪,他們沒有姓名只有囚號。果然,看守組的受試者很快進入角色,他們竭力對囚犯羞辱和凌遲,而且手段不斷升級,最後強迫囚犯脫光衣服站在烈日下。金巴多的試驗原定兩個星期但僅六天就終止,因為兩個囚犯受試者心理崩潰退出試驗。
為什麼史丹福的受試學生把扮演惡魔的戲演得如此繪聲繪色呢?原來在一個被邪惡占據的時空場中,好像太空的黑洞一樣,一切都將扭曲和變形,就連試驗設計者金巴多「警司」也不例外,據他妻子回憶金巴多在那些日子裡,已經成了打人罵人的加害狂。金巴多最後說,這場瘋狂的試驗證明一個定律:在一定情況下幾乎所有正常人都可能成為邪惡的代理人。
前不久媒體透露幾位涉案立委曾對經濟部人員施壓、咆哮等,這不就是史丹福監獄試驗搬到了台灣嗎?二○○三年美國占領軍在伊拉克監獄虐待俘虜種種醜聞,是史丹福監獄試驗更早的翻版。鑒於商業價值,二○一五年阿爾瓦雷斯執導的電影「史丹福監獄試驗」問世。
墮落是怎樣發生的,坊間流行「爛蘋果」論,著眼點是個體,判斷的標準是道德,這是一種結果論。但是金巴多的試驗宣示了新的系統論,如果蘋果掉進了「壞木桶」系統狀態都要腐爛。壞木桶是誰製造的?史丹福監獄試驗證明「爛蘋果,壞木桶,製造商」是三位一體的系統。分析貪腐既要從「個體」的視角看爛蘋果是否存在,也要從「狀態」的角度看有沒有壞木桶,最後從「系統」的觀點考察誰是製造商。
台灣社會目前的爭論焦點僅僅停留在個體的法律層面,大家急於了解押了誰放走誰有沒有自己人,一種分裂社會所特有的典型心態。對於立法院是不是壞木桶無人發問,至於執政黨是不是壞木桶製造商更沒有人敢問了。
在金巴多監獄試驗前的一九六三年耶魯大學社會學家米爾格拉姆進行過「權威」試驗,他企圖測量當「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的拒絕力量究竟有多大」。很遺憾每個國家每個發展階段都不一樣,台灣社會雖已走出威權時代,但並沒有走到執政黨不再玩弄權威的時代,不管經歷了幾次政黨輪替,難道不是這樣嗎?
著名心理學 效應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外科醫師評<<72分鐘轉變一個好人為殺人犯>>影片
#史上最用力的一次超長分析文
節目依舊太多破綻
1.沒了呼吸、摸心跳呀!叫叫CAB急救啊!
現場有無AED?扒開衣服摸胸口急救總該識破假人模型吧
#多些知識可以讓你認出誰在騙
2.此種實驗設計違反倫理道德
當然知道為了節目效果可能很多剪接
#甚至有可能我們觀眾被告知的受試者也都是假的
#就跟當年大衛魔術一樣電視前全部假的
但
對於這類違反倫理道德的實驗其實很危險(見後文)
3.
影片中隨手將人推下後
受試者轉頭接受演員群的安慰
中間是甚麼情緒流動我不太能理解?
影片強調72分鐘
但實際上這類心理逼到極限設定環境都需要封閉加上長時間
#除非72分鐘內簽下了甚麼鉅額賠款或不對等條約
基本上
面對這樣不公義不正確的時間
隨時只要拍桌起身大喊"停!"
一切就能結束...
--
節目中提到的知名心理實驗: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年出版的著作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於1971年實行了舉世知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中安排了二十四名身心健全的男性,一半的人扮演囚犯,另一半則扮演獄卒;在原本預計持續兩週的計畫中,僅執行了六天便被迫中斷,因為當時無論監獄內外,情況皆已全然失控。
津巴多在書中首次詳細敘述了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經過,並且對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案中美軍獄警虐待囚犯的現象作出了社會心理學解釋。
所謂路西法效應,是指一些平凡人或社會團體,在特定情形下,人格、思維和行為方式會忽然墮落,將人性中邪惡一面釋放出來,集體作出有違道德的行為,甚至反人類罪。
路西法效應成因如下:
1.盲目服從權威與紀律,使人漸漸地放棄獨立意識,失去自我決斷力,從而不經批判地接受上司或權威人士的不人道命令。(例:紅色高棉大屠殺,軍人盲目服從獨裁政權命令,血腥鎮壓異見人士)
2.被下令去集體作惡,分散與推諉個人之責任。(例:希特勒命令黨衛軍及德軍集體執行屠殺猶太人)
3.將其他人或個體去人性化,減低對其作惡的罪疚感。(例:納粹德國在政治宣傳中將猶太人比喻為「老鼠、寄生蟲」;盧安達大屠殺時,胡圖族人稱圖西族人為「蟑螂」)
4.將自己去識別化。透過匿名、變裝等方式,避免為自己的惡行承擔責任。(例:三K黨戴頭套匿藏身分屠殺黑人)
5.群體情緒化,互相加強彼此共同作惡的認同感,不再容易接受外來的意見,在有意無意下跨越自己的道德底線。
#提出這樣知名效應的心理學家卻後來評價兩極甚至被指造假
--
好的
面對這種"在自由開放環境下憑藉自我意識自覺"如你我
看了都會不舒服的負面傷害他人畫面
下意識會想要閃躲那是正常的
但
有沒有聯想到近來哪個國家
哪個曾經美麗的城市
一年來如火如荼上演了真實的恐怖實境秀?
#是的我就是說香港
#世界萬物都跟政治有關
近來分享香港的揭露報導時都會發現
如同石沉大海般觸及量銳減
少數幾則留言會看到網友們說"太沉重了"
沒錯
誰不想要每則發文都是陽光沙灘猛男萌犬美食加小笑話呢?
--
但真實就發生在那邊甚至步步逼近
"善與惡有時不是獨立而是模糊邊界共存的"
"路西法效應:權力、情境以及默許,讓結構中的人們都犯下惡行"
面對恐怖邪惡步步逼近
與其理論或是束諸於情都是無意義的
#因為邪惡就是要藉由疼痛達到目的
目的是奪取權力
然後更進一步的擴大控制整個情境
而我們
正常人如你我
看人流血會難受
看流浪動物被撞會哭泣的正常人你我
我們能做的就是
"直視"
然後勇敢地說"停!"
真實拍攝!特别节目邀請心理學家做實驗,他只用了72分钟,將一個好人瞬間變成殺人犯!(小編:人性难测!)
著名心理學 效應 在 有趣心理學理論、犯罪心理學效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在心理學著名效應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cyntasha也提到我大學讀公行系,四年都在寫申論題,然後研究所,我大概準備了兩個月多上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