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由於當前聯準會賴以制定貨幣政策的深層參數值已較1990年代明顯下滑,菲利浦曲線也變得極度平坦,使其政策思維與操作模式已從維持通膨穩定與充分就業,轉變為提振通膨預期、增大貨幣政策執行空間、改善勞動市場結構等多種面向。難怪儘管諸多學術文獻紛紛對不斷加碼的寬鬆政策提出警示,且在2月PCE通膨率已升到疫後新高1.6%的時刻,主席鮑爾仍維持鴿派論點,並強調會讓通膨率平均維持在長期平均2%水準。只因聯準會相信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遭逢不可逆變化後的美國經濟,能朝往新政策目標的軌道前進。至於聯準會政策新路徑能否如願,抑或如學界與市場擔憂般會帶來新一輪經濟風險,大家不妨繼續看下去。」
菲利浦曲線平坦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0年至2020年,美國處於史上最長的景氣擴張期,且10年間通膨率鮮少超過2%的政策目標;再者,隨著工廠外移加上勞動管制的鬆綁,讓勞工的薪資議價能力減弱,而網路等科技發展促使零工經濟興起,季節性人力需求起伏較大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勞動成本推升物價的情況鮮少發生,導致菲利浦曲線失去應有的陡峭負斜率型態,變得非常平坦化,反映美國通膨率與失業率的抵換關係已明顯改變,通膨率不再隨著景氣變化而起伏。
...
從聯準會最新的架構聲明來看,未來貨幣政策將不再以「與最大就業水準之偏離程度為依歸」,而是改採「評估最大就業水準之短少差額」為判定標準。也就是說,在無通膨憂慮下,當勞動市場表現強勁時,聯準會將不會採行緊縮政策,貨幣政策也不再僅以失業率為單一評量準則,而是以更廣泛的就業市場表現來作綜合判定,這隱隱暗示著寬鬆政策除了要拉高通膨預期外,更帶有改善就業市場結構的意味。聯準會更強調貨幣政策的施行方向不能只考慮資產階層,還必須考慮不同族裔、不同教育水準下的不同群體。尤其是目前新冠疫情未退,勞動市場有許多弱勢勞工亟待政策協助,若聯準會貿然抽手,過早地停止寬鬆甚或採行緊縮政策,恐將對這些邊際勞工族群帶來就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