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這波疫情5月中升溫到現在受創情況僅次於印度,已是亞洲第二嚴重。Delta變異株肆虐下,最近7天平均單日新增3.2萬例確診、1640人不治,目前仍有49.7萬人在治療或隔離,累計達確診363.9萬例。
指揮中心6月底列印尼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後,8月底前往返雅加達的國籍航空航班取消,加上新加坡等國禁止來自印尼的旅客轉機,讓印尼台僑面臨難以返鄉困境。
華航登機證明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7年空中小姐的古典制服】#華航 #空姐
穿窄裙套裝的空姐常見,你見過穿繡花短襖長褲制服的空姐嗎?
54年前的華航空服員因新機試飛,也選在這天公佈了新的制服,
看來是讓大家體會賓至如歸的氣氛。
不知道有沒有粉絲見過這樣的制服?上了飛機就開始了旅程,
貼心的空姐太重要了,你也有空中小姐的故事要分享嗎?
一起來留言
報時光推出第一本老報旅聞主題手帳,
有1960年代大飯店大酒樓開張廣告,
還有民航空運航線開拓的珍貴圖像,
│出版品連結在留言處 一起來看看
#報時光UDNtime
#老派旅行手帳
日期:1967-3-30
圖說:中華航空公司新式客機「波音」七二七型試飛典禮,五位空中小姐穿著繡花短襖長褲的新制服,在新機艙口接待來賓。
來源:聯合報
攝影:王萬武
歷史新聞
【1967-03-31/聯合報/02版】
中華航空公司 台港日航線 四一起開航
噴射客機昨日試航
【本報訊】中華航空公司新式客機「波音」七二七型試飛典禮,於昨(三十)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舉行,由交通部長沈怡夫人剪綵。
剪綵儀式舉行後,五位空中小姐,穿著紅、黃、藍、淺黃色繡花短襖長褲,純中國式的女裝,在新機艙口接待來賓,將近千餘名的各界來賓,登機參觀這架價值美金六百餘萬元的新式噴射客機。
交通部長沈怡,在典禮中讚揚該公司近年來奮鬥中的成就,他說,由於中華航空公司六年來的努力,已充份證明國人在智力、體力上都足以在國際民航事業中競爭與奮鬥。他又說,「波音」七二七型的新機的增購,已使民航事業更向前邁進一步。
剪綵典禮結束後,該公司曾邀台北市各報記者乘新機飛往台南,下午二時即乘原機北返。新機試飛後即將於四月一日起飛行台、港、日三地國際航線。
華航登機證明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e: [問卦] 公衛的怎麼看這次感染事件 https://disp.cc/b/163-dwpn 『認真回一下好了,純血廢物公衛系出身,老闆主責校內防疫事務,有"比較"常閒聊討論這個
簡單來說,絕對不是普篩
就一句話:認真居家隔離檢疫,而且可能要考慮延長隔離期
原因有幾個:
1. 近期有越來越多持登機前三日陰性證明入境,結果隔離期滿前發病
2. 病毒株變異,臺灣現在已經進來英國株了,印度包機回台的應該有帶回印度株,疫苗到底有沒有用的證據力不足
3. 有人搞事,從上(政府)到下(民眾)都開始對防疫隨隨便便,想著反正台灣安全
有陰性證明但後來發病的可能有幾種:
(1) 如果是在境外感染:病毒變異導致潛伏期變長,或者登機篩檢前才被感染,以至於登機前三天還驗不出來(空窗期)
(2) 機上或機場感染:有登機前陰性證明也沒用,入境普篩也抓不到(剛感染的空窗),只能靠乖乖隔離抓出來
普篩很難對付第二種狀況,但你普篩後說沒事,叫你做自我健康監測的十之八九會直接覺得自己沒事了就開始到處噴毒(如果其實有感染的話),然後就一起炸鍋
所以你要最有效直接斷根源的方法就是回歸到最原本最有效的方法:入境一律隔離14天,如果懷疑病毒變異導致潛伏期變長,那就隔離21天,囉嗦那麼多?
.
普篩除了對付不到前面講的幾種可能之外,另外還要考慮PCR本身也有敏感性跟特異性的問題,通常你要靠普篩來抓的就是為了要降低隔離期,把疑似個案全部關起來隔離,但如果有相當比例可能驗不到的,那普篩反而是增加資源浪費又增加傳染風險
.
跟我說入境普篩的,就不要跟我說你是公衛系出身的,如果你喊普篩又說自己是公衛系?
你還是自盡吧。
.
至於疫苗,現有證據是對原有的毒株有相當保護力,對新毒株的保護力證據還在持續試驗公布當中,如果你本身是高風險環境的工作者(例如服務業、航空業等常接觸密集人群或室內人群的),就去打一打比較好
至於副作用嘛,應該這樣說,你平常吃任何藥都會有副作用,而且機率大概跟AZ疫苗的副作用機率差不多,只是「你不在意」
我在醫院看,每天跑來打的民眾有變多,聽他們等待中閒聊,也不見得是為了出國而打了,代表大家會怕
.
而最近這串問題,什麼華航諾副特的,很顯然就是一個「憑什麼縮短隔離期」的問題嘛,十之八九是政治跟人情問題壓過防疫理性,今天很早就知道飛機上是最危險的區域了,理論上機組員都是最高染疫風險族群,結果你反向操作讓高風險者的隔離期縮短,到底是哪招?
航空業要生存,啊國內防疫就不比你航空業生存來得重要是嗎?
縮短隔離期勒,真的是蠢無極限(要不就道德無下限)
以上』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COVI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