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修改錯字,竟然莫名其妙的取消掉連結,於是我只好重發,臉書真的好棒棒)
本周的H&M,有點遲到了,但絕對不會不介紹。
這周有提到「尖峰時刻」,我突然很感慨成龍這位演員呀。
回想我小時候的成龍,他的威望超級高,每部動作片更是票房上的巨大號召。成龍也是後來在好萊塢發展最順利的華人演員,甚至還有特別為他製作動畫─「成龍小子」(說真的,裡面對應十二生肖的十二種能力我覺得挺酷的,雖然現實中有其他更實用生肖功能,例如百病不侵的馬、會隱形的蛇,但我還是最想要拿到會噴射光束的龍,除了我有想發氣功以及光波的中二病,我實在很想打爆某些煩人的人物)。
我小時候喜歡模仿醉拳以及蛇形刁手,然後我也想跟各位說,後來成龍發展他所謂的「有喜劇元素的武打」,然後有人會調侃他在電影中就是「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丟一直丟」,但以我有接觸很粗淺的武術以及防身概念而言,成龍的這種武打設計,反而是最接近現實的自保手段(不要再想像自己可以想李小龍或是甄子丹的開無雙場面,遇到任何危險,一定是要先自保或是盡速脫離危險呀),所以有人說到防身的話題,我通常都會說:「去看成龍電影(但不是蛇形刁手或是醉拳呀)。」
而成龍在警察故事,以及號稱不用替身的拼命三郎拍攝手法,這其中所展現的英雄形象,讓我童年的成龍,可謂是高大上到了巔峰的高度。
但現在的成龍......唉......
其實作為一個演員,我還是很肯定成龍的。除了直到現在還在拍戲,並多少仍具有一定票房號召(而且在好萊塢也還是具有作品產出,例如「功夫熊貓」中的猴子就是請他配音),前一段時間,成龍也試圖轉型以免被侷限在武打明星的框架。在這其中拍攝的「新宿事件」,描述日本底層非法移民的處境,我就覺得是相當觸動人心的作品(而且成龍在本片還完全沒有武打,更是提升其中腳色處境的真實性),就算後來他依舊無法擺脫定型的命運,我還是很肯定他的。
但他發表的言論,以及他待人處事方面的缺陷,真的是讓他早年塑造的形象顯得格外諷刺以及讓我搖頭。(最著名的就是在外遇事件中,講「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老兄,你別硬扯說這是指說謊話,不是全天下男人都會搞外遇好嗎?)
說回電影,「尖峰時刻」雖然後來拍的一集不如一集(尤其第三集的劇情莫名到我覺得跟坨屎沒啥區別),但華人為主的電影能拍成系列作,這真的是值得讓他驕傲的成就了,也算是我兒時的歡樂回憶吧。
本周其他的電影我都沒看過,如果真要我挑一部去看,我大概會選擇「戰爭與和平」。
除了我對拿破崙一向很有興趣(就連庫布里克這樣的名導也是夢想拍有關拿破崙的電影),主因在於......我大概一輩子都部會去看《戰爭與和平》的小書原著吧,真的太長了!
我大學的教授有此一說說俄羅斯人由於冬天很漫長,所以會把小說寫的很浩大以及長篇幅,讓俄羅斯人能在屋內打發無聊的冬季時光。
我是不知道我教授說的有無根據,但當我看到《戰爭與和平》那可以把泡麵杯給壓垮的厚度......我可沒無聊或有耐心到能嗑完這部作品呀。
那大家對於本周的作品又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電影、聊歷史喔。
華人 移民 在外 的處境 在 港女移民台灣創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港人移民次選?
先旨聲明,這篇文章是我的基於個人感受、觀察和經歷而寫的。
最近我和一位香港朋友聊天,他提到移民台灣是近年才興起,香港人通常移民首選都是英美澳加,他說了一句 “如果有能力,香港人首選都不會是台灣”。
我繼續追問為何首選不會是台灣,他說台灣薪水太低。
隨着英國推出了BNO 5+1 移民計劃,加拿大又放寬了給青年人移民的門檻,另外一邊台灣又不斷收緊了投資移民政策,其實現時移民台灣的門檻,至少比去英國更高。
當港女在辦移民時,當時英美澳加仍未放寬港人移民的條件,當時移民台灣的門檻的確比這些國家低。但就算港女符合全部國家的條件,最終港女的首選仍是台灣。
港女曾經在美國和歐洲生活過, 感覺華人成年後移民到歐美國家是很難融入主流社會。港女以前在香港工作時,公司內有很多同事都是在外國大學畢業,然後回流到香港找工作,就連港女兩個老闆,他們從小便在加拿大和澳洲長大,幾乎不會中文,也到香港發展。可見華裔人士在外國工作發展空間並沒有在亞洲區多。
至於台灣薪水低的問題,其實大多數香港人如果不是以依親或專業移民身份移民台灣,是以投資移民或創業家簽證方式移民,那麼他們本來就是應該要開公司創業,而不是出去打工。台灣創業的一個好處就是租金成本較低,而且台灣商界佔大部份都是中小企,沒有像香港被少數大集團壟斷。港女聽過很多在台灣開小型工作室的老闆,生意很不錯。例如有一位在台中開果酸美容小店的朋友,他的小店只有三張床,但長期約滿,他月入20多萬台幣 (約五萬多港元),生活已經很好。有很多越南移民也在台灣開美甲店,也是生意滔滔不絕。當然做生意要有人際關係,和商業技巧, 這可以藉着參加各種商業交流活動和課程,和長期實際的操作練習,和不停修正去建立。
如果就生活指數來看,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 (EIU)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美國紐約全世界排名第三, 洛杉磯排名第八,台灣排名57。根據 Numero 數字,加拿大多倫多生活指數比台北高11.57%, 澳洲悉尼比台北高27.43%。就這樣而言,台北比歐美很多地方適宜居住得多了。
最重要的,是港女遇見的台灣人,大部份都是關注香港情況,亦同情香港人移民台灣的處境,這種能夠融入社會和得到接納的感覺,恐怕在很多歐美國家未必常見。
華人 移民 在外 的處境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際線的年輕人:
〔在老華僑和竹升之間 – 1.5世代的狹縫掙扎〕
廿來歲的Annisa(化名)的打扮,和一般香港女大學生無異,白波鞋白T恤配短褲,一頭長髮配圓型眼鏡,眼鏡後是一對靈巧而敏感的眼睛。小耳環和小頸鍊帶出少女味道,用來綁頭髮的彩色橡膠圈套在瘦削的手腕上。但她一開口,用語和香港學生又有不同。「我唔Get,最Bug我」;她會用北美洲政治正確的字眼「Partner」去形容一對戀人。
數年前Annisa在香港中學畢業後, 到加拿大升讀大學,在大學圈子她結交了竹升友好,也認識老一輩的香港移民。反修例運動前,她沒有特別想過自己的定位:
「以前我們這批香港來的留學生,好像潛了水一樣,最多在大學搞一些廣東話辯論比賽或學術座談會,大部份時間會被當作是CBC同類(Canadian 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華人,又稱竹升),但一場反修例運動後,我們幫手籌辦聲援香港的活動,取態明顯和竹升不同;但又和來了幾十年的老華僑有區別。如果竹升是移民第2代,華僑是移民第1代,我們就是『移民 1.5世代』(Generation 1.5)。」
反修例運動在海外華人圈子引起關注,與香港人有連系的移民人口之中,以往只有「老華僑」和「竹升」兩類人,1.5世代的崛起,是反修例運動所引發,於海外漸漸成形的一個嶄新群體。
Annisa形容:「我們人數不多,在每個大城市可能只有數百人,都是18-25歲,於香港讀完高中才過來,於這邊讀大學。大學生的心態較開放,既能明白西方主流社會,也對香港有深厚的感情。」互聯網亦把不同西方國家的1.5世代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超越個別國家界線的虛擬群體。
1.5 世代使用社交媒體習慣是這樣的, Annisa 主要用臉書接收資訊:「香港的資訊,我們會直接follow社運界年輕領袖,根本不需要從香港媒體拿消息;另外也會看加拿大主流媒體新聞。中文和英文資訊比例,各佔一半一半。」
這種「一半一半」剛好反映1.5世代的處境,夾在西方主流社會和華人圈子之間。老華僑在加拿大,主要從廣東話傳媒接收資訊,看TVB、聽華人電台、看中文報紙;竹升則接收純英語主流社會資訊。「我們的難處,就是無論跟那一邊講嘢,華僑定竹升,都一定會出現分歧點。」
老華僑不是跟1.5世代一樣緊張香港嗎?
她留意到老華僑,即使關注香港新聞,但有一種「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的態度。「老華僑好鍾意講,以前香港有幾好,現在香港有幾差,所以當年來了加拿大這個決定很對,好彩走了到加拿大,上了救生艇。華僑心態係只要加拿大畀個避風港畀佢,等佢安全,搵到錢,佢就唔理主流社會發生咩事。」
至於竹升,Annisa也溝通不了。「竹升覺得,Why care about Hong Kong? 香港對竹升來說,簡直係irrelevant,係『一個唔關事既地方』。即使父母是香港人,他們也會只關心北美洲發生的事。」
華僑留在唐人圈,竹升已融入西方,1.5世代在青春期才離港遠赴海外,記得香港的一切,對香港仍然着緊,亦擁有與主流社會溝通的能力。
去年反修例運動,Annisa天天留意資訊,籌劃支援活動,差點影響學業。 反修例運動後,他們可以用英語與主流社會溝通,也擅於把香港故事解釋給外國人聽。
Annisa去年接受不少傳媒受訪,諷刺是,面對西方傳媒反而較自在,「西方傳媒最多是不明白甚麼叫『一國兩制』;但海外中文傳媒訪問我時,常追問我『認唔認自己係中國人』這些題目,把我視在作『現在新一代年青人』的代表。我感覺自己和那些華人傳媒的主持,好像處於對立面一樣。」
與華僑有別,又未致變成完全的外國人,這種身份認同的遊移和不確定,令1. 5世代感到孤單。Annisa留意到一個有趣現象,關於語言運用上:
「竹升自己圍埋會講英文;我們這班1.5走在一起一定講廣東話。但當竹升和1.5相遇,大家會先講廣東話,如果有爭拗,竹升就會變番講英語,這是明顯竹升想和1.5拉遠距離的做法。」
爭拗的話題是甚麼?Annisa記憶中,例如談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衝突,竹升會用英語回應,批評香港人不應如此針對來自內地的人,多數是關於中港矛盾的題目。
最令人訝異是,留學數年,亦令 Annisa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香港同輩年輕人有所出入。Annisa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經常思考社會公義問題。
「有啲香港朋友會話,你做乜會分享Black Lives Matter的新聞,香港已經夠多問題,根本沒有餘力去關心這些,叫我別浪費時間去分享外國新聞,多點分享香港新聞,這些都令我氣結。」
她說,1.5世代在西方社會生活,對國際線的想法,明顯和留在香港的同輩有差異:
「我們不能只要求其他國家的人關心香港,你要人地外國人care你的同時,你都要care番人地外國人。你不是要向外國人討拖捨拿同情,希望別人可憐你才出手幫你。你要讓外國人明白,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北美洲警暴和香港警暴,表面上看起來或相似,但整個脈絡不同,他們有種族歧視的歷史背景,所以要深入明白別人社會發生甚麼事,才可以為香港進行遊說。」
Annisa說,隨着香港近日局勢發展,很多港人把西方國家想像得越發美好:「香港人對對歐美國家有種Fantasy,覺得西方國家有民主,好羨慕,怎樣也一定比香港好,覺得別人沒有社會問題。坦白講,裡面有種『崇洋』心態,甚至是對白人有種『優越想像』。以為去到外國生活,就會見到白人,講牛津英語。但其實西方主流社會,特別是大城市,現正嚴厲批判緊白人至上心態。」
她看到一些華僑父母,沒辦法融入主流社會,不肯接受西方價值,最終與竹升子女衝突:「希望子女與華人或者白人拍拖,若果子女跟非洲裔、印度裔、原住民加拿大人拍拖,一定爭拗,因為有些華僑骨子裡看不起非華人的其他少數裔族;又或者要求子女讀書選科一定要實際,例如要讀工商管理和理科。」
Annisa的朋友在大學選科上受父母影響,她則逆流而上,挑選了甚少華人修讀的人文學科。去年更常把香港納入功課作研究命題:「以前研究香港,老師同學都沒有反應,唔明我做乜在加拿大研究香港;反修例之後,我交功課研究香港,同學老師都好接受,好喜歡,覺得好hit,因為常在新聞見到香港,認知多咗。我感覺好奇怪,我從來都做緊同一樣的研究。」
Annisa承認,在1.5群體之中,她這種修讀人文學科,常思考社會公義的性格,是異數。「面對加拿大選舉,1.5世代圈子裡,想的也是很實際,這個政黨是不是會促進經濟,那個政黨有沒有機會贏。去年加拿大選舉,我也是含淚投票,策略上不想另一個黨贏而投,都好無奈。」民主在西方社會實踐起來,Annisa明白還有很多問題。
近來有人提出在海外建立「新香港」方案,Annisa瞪大眼,語氣有點重:「幻想要在外國建立另一個理想香港,把整個香港搬過來,那真是不妥,令我想起『白人殖民』的歷史,你把自己那一大堆人和那一套文化搬過來,把本來這裡的人逼走,把自己那一套成為主流,那真是令我很困擾。」
對於很多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她亦有一些想法:「香港人去到外國, 別圍爐取暖,只圍埋和香港人一起。也不要把外國國籍變成一種工具,只想避開香港的風頭火勢,去拿別人的福利,躲在自己的社區。要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當地社區的問題,要思考如何和主流社會結合,和當地人建立關係。」
對於未來,Annisa說,竹升視西方社會為家,華僑亦已落地生根,1.5世代的將來十分不確定:「我覺得留在加拿大可以,回香港亦可以,我們這一批人要思考的是,回香港去面對現況,又或者留在外國繼續國際線,建立自己在海外的事業。」
畢竟年青,還可以選擇。Annisa 說,近來香港局勢緊張,仍留港的父母勸告她:「最好唔好返來,香港而家咁差。但是我的反應是,吓?我對香港有感情,唔係話斷絕就斷絕,唔係話唔 care就可以唔care。」
有一種心痛,沒法逃避:「相比起華僑果種抽離,竹升果種唔關事,我們1.5世代,可以話係心態上在海外最 care香港的那一批人。」
華人 移民 在外 的處境 在 移民美国华人生活留学工作婚恋 - YouTube 的必吃
移民 美国华人生活留学工作婚恋 ... 关注美国689万华人的现状,从多视角反应我们大伙的学习,工作,生活,婚恋,度假… ... 和大家聊一聊我们海外华人今天的处境如何? ... <看更多>
華人 移民 在外 的處境 在 美國華人移民法律史 的必吃
美國華人移民法律史,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大約50%相比,落後整整29個百分點,外界相信西裔及非裔學生被名校排除在外後,需要轉到其他競爭較小的其他院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