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簡化歷史
沒了歷史感
就會發生以下的畫面
某人穿越到先秦。
「裡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碗西紅柿雞蛋麵。」
「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紅柿現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麼鳥店!連碗麵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諸葛丞相討伐孟獲的時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瞧你說的。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亞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半斤女兒紅,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乾嘛?」
「客官,小點聲!官府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再說女兒紅是吳越才有,咱是在關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乾!那就不吃飯了,來根煮玉米吧!看電視劇大秦帝國里不是有玉米地嗎?」
「那是導演瞎拍。玉米現在還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
「那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北宋末年,才從契丹傳到漢地……」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西洋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中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麼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蘿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裡到底有什麼?」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現在還在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去你大爺的!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中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
「……」
「客官您還要什麼?」
「……」
「餵,客官……客官您別走啊!」這則笑話雖然很冷,但告訴了我們很多歷史知識,所以我轉發了。
草莓印電視劇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演員丹尼.高德曼(Danny Goldman)辭世,享壽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外科醫生》(M*A*S*H ,1970)、《新科學怪人》(Young Frankenstein ,1974)和卡通影集《藍色小精靈》(Smurfs ,1981-1989)的配音演出。
.
丹尼.高德曼出生紐約,自1960年代初期踏上表演,第一部出演的電影便是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執導的名作《外科醫生》以及寫實處理學生社運議題聞名的《草莓宣言》(The Strawberry Statement ,1970)。在1974年的《新科學怪人》,他飾演一個公然挑戰教授的醫學生,與金.懷德(Gene Wilder)的對手戲也令人印象深刻。
.
他演藝生涯的突破是在卡通影集《藍色小精靈》中的聲音演出,他為戴眼鏡的藍色小精靈聰聰(Brainy Smurf)配音,雖然作品是在八〇年代播出,但隨著卡通不斷地重播,也使之獲得了一定的聲譽,受到年輕世代觀眾的歡迎。其晚期作品與電視劇集為主,並且同時擔任選角導演,在2012年參與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 ,2005-2020)的演出後退休。
.
2020年4月12日因為中風在家人面前溘然長逝,為了避免外界誤會,其經紀人特別強調高德曼之死與疫情毫無關聯。
.
.
(圖為《新科學怪人》中的丹尼.高德曼。)
草莓印電視劇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少為老闆瞎操心】
蘋果壹週刊轉為註冊訂閱,聲稱參考美國紐約時報模式。如果美國紐約時報證明成功賺錢,香港的壹蘋果沒有理由不行。
台灣有女知識分子博客列舉黎老闆五大「誤區」,頭一條就是「錯誤自我品牌認知」,為老闆擔憂。
她說,隨便挑那一天看看,蘋果的三大頭條,迎合低俗趣味,例如這一天,第一條:騙女矇眼性愛,台男遭痛毆賠償敗訴;二,台灣黑幫大哥謝惠仁出獄,兩千兄弟列隊迎駕;三,總理經理人死後家屬爭遺產。
而人家美國紐約時報呢?同一天頭三條:一,商業與全球暖化關係議題深度報道;二,白宮與移民問題;三,維基解密老闆阿桑奇洩密深度追蹤報道。
言下之意,是紐約時報內容高級,視野廣闊,有知識分子中產品味。你蘋果壹週刊怎跟人家比。結論是:這種垃圾新聞居然想收錢,一定不成功,因為你蘋果壹週刊不是紐約時報。
該博客確實說出了痛處。但是在邏輯上,同樣可以說:紐約時報是辦給英語世界的白人行政精英和爬得上此階層的少數黑人看的。而全球的華人,包括台灣,追看新聞,品味格調,就是這種水準。因為華人不是美國人。
台灣的電視,新聞全部是島內兩黨雞毛蒜皮小事放大的所謂風波、閩南語的家庭倫理兇案改編之劇集、陸客大閙華西街夜市遭到民進黨議員譴責、木柵動物園猩猩生了雙胞胎之類。
推而廣之,美國人看的電視劇集是紙牌屋、Game of Thrones、比華利山;與清宮女人爭風吃醋劇與手撕鬼子抗日愛國主義產品,論品味之優劣,一樣不能比。
美國的CNN或國家地理雜誌,當然不是中央台或TVB,因為美國人絕對不是中國人。台灣出版人沈登恩,斥巨資印行中譯精裝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欠一身巨債,倒閉收場。
有什麼質素的民族,自然有什麼質素的政府(或政權)。什麼時候中國人開始脫離口腔期、大媽期、停止盯着自己的肚臍眼打量縫中的泥垢,數落梳理自己的毛髮叢中的跳蚤然後吱吱叫的互相指罵;或者開始對世界的天文地理、歷史藝術、國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氣候暖化和環保問題,發生真正的興趣,相信任何老闆,都會非常樂意跟着潮流,將每日的頭條提升到紐約時報的文明水準。
正如責怪當年的邵氏片為何齣齣都是拳頭枕頭之暴力色情,答案是港台星馬之華人市場,師奶大叔、飛仔加工廠妹,如果有一天突然情迷費里尼和英瑪褒曼,邵氏每年頭三部大製作一定依次為:華人版之「八部半」、國語版「秋光奏鳴曲」、粵語版「野草莓」。
邵老闆方小姐最明白此一常識,以及華人之欣賞品味DNA。請問紐約時報也有中文版,又有幾多收入和點擊率?
若台灣男生個個情迷龍應台,咄,林志玲蔡依林尚有得撈乎。
【一夕狂掉上萬粉,黎智英推訂閱制誤踩的5大誤區】https://link.medium.com/A3NJdXIoQV
【圖片來源:SAM YEH/AFP/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