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lKit版矽谷群瞎傳
(這篇文章是昨天發表的〈 #獨立餐廳做MealKit有優勢嗎?〉 的補充,對於美國meal kit業者的發展過程有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一起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37269572/posts/343162000508373/?d=n
#BlueApron的暴起狂飆
曾經,meal kit是矽谷創投最看好的項目,皇冠上的那顆寶石。它被期待能改變消費習慣,撼動飲食產業,進軍全世界,the next big thing。這一切,卻在Blue Apron災難性的IPO後,大夢初醒。
Blue Apron是美國meal kit產業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但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始終走在前面。如果新創事業能像明星一夕爆紅,其成名時刻,就是有人拿大量的錢砸你。Blue Apron成立不到二年,就獲得三輪募資,估值5億美元。
活生生的《矽谷群瞎傳》劇情是這樣:Matt Salzberg從事投資業,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任職於知名投資機構Blackstone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Ilia Papas是一位軟體工程師,有十年的軟體工作經驗。二人想創業,原本的構想是給科學家使用的群眾募資平台,卻因為Papas某天花了大量時間買菜備料只為做一頓經典的牛排晚餐,而靈機一動:做飯這件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想到了meal kit,參考的對象是瑞典業者「Linas Matkasse」,但二人都不會做菜,於是找來Salzberg的家族友人、專業廚師Matt Wadiak一起合夥。
Blue Apron的第一份餐點在2012年8月送出。當時,三人在租來的商業廚房裡,親自烹煮、包裝餐點,如果臨時欠缺食材,其中一人還得跑去超市買。募資計畫也快速展開,2013年2月,Blue Apron從Bessemer、First Round等創投機構與其他投資人募得3百萬美元,公司估值9百萬美元;六個月後,他們又募得5百萬美元,公司估值3千萬美元;2014年4月,他們進一步募得5千萬美元,公司估值飆漲到5億美元,是一年二個月前的17倍。可以看出Matt Salzberg的學經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銀彈多到滿出來,Blue Apron進入一段瘋狂成長期。2014年,其營收是7千8百萬美元,至2016年,營收已衝破7.95億美元,員工人數擴增到5千人。然而,公司始終不賺錢,虧損隨同營收逐年擴大,2014年的營運成本與費用共1.08億美元,其中有 1千4百萬美元花在行銷上;至2016年,營運成本與費用已來到8.5億美元,行銷費用更飆漲到1.44億美元。
#MealKit賺錢嗎?
Blue Apron飆速成長的同時,美國meal kit產業也蓬勃發展。除了HelloFresh、Plated,其他競爭者如Sun Basket、Home Chef也積極搶市,Marley Spoon更找來美國生活產業教母Martha Stewart聯名,另也開始出現專攻某類飲食的meal kit公司,例如植物性飲食的Purple Carrot。2016年,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
Meal kit也成為創投鍾愛的項目。2011年,全世界只有一間得到創投支持的meal kit公司(應是德國的HelloFresh);2015年,創投業者投了25個meal kit業者,總金額3.08億美元。
然而,也就在這段時間,眾人發現meal kit的商業模式很難賺錢。從Blue Apron連級跳的行銷費用就可得知,開發新客非常花錢,而一旦客人上門,留住他們也很困難。2017年,Emory University的行銷學助理教授Daniel McCarthy就曾估算,Blue Apron有72%的用戶在頭六個月內取消訂閱。
Meal kit的供應鏈也暗藏許多風險。料理懶人包的設計天生複雜,一道菜的零組件很多,主食材、配料、醬汁都要分開包裝,有生鮮有調理,每樣零件要放進正確的地方,而消費者只要拿到一次裝箱有缺陷的meal kit,可能就沒有下次了;包裝也要小心,必須在低溫環境下,盒子要經過冷藏;從農場運食材到包裝中心,再從包裝中心運meal kit到消費者家,稍有不慎,也都有食安風險。
加總各項環節,你會得出這項結論:meal kit是一種資本密集的行業。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導致業者必須燒錢才開得下去。
#零售巨擘加入戰局
2015年6月,Blue Apron取得最後一輪創投募資,挹注資金高達1.35億美元,使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俱樂部。
然而,2016年、2017年,正是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創投開始收手的時期,幾間較大規模的meal kit業者都在尋求出場機會。Blue Apron並不求售,他們選擇的路是公開上市,向大眾募集資金。2017年6月1日,Blue Apron向紐約證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畫以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的價格銷售3千萬股。
好巧不巧,就在Blue Apron申請上市二週後,Amazon宣布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震撼彈炸開來,Amazon積極擴展生鮮雜貨事業,新創業者還要玩嗎?
2017年6月29日,Blue Apron正式在紐約公開上市,開盤價是每股10美元,比原先希望的15至17美元低上許多,公司估值也低於2015年最後一輪募資時的20億美元。市場信心明顯不足,除了質疑Blue Apron本身的獲利能力,Amazon併購Whole Foods也有影響。
2017年11月,HelloFresh在德國上市了,也發生公司估值低於最後一輪創投募資的情形。Plated則採取另一條出場路徑:被美國超市Albertsons收購,價格據傳為2億美元(有趣的是,Plated的二位創辦人其實是Matt Salzberg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2018年6月,則換Home Chef被另一美國超市Kroger收購。
你應該看出來了,meal kit新創業者的一條出路是傳統雜貨零售商。超市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成熟的供應鏈,可以解決meal kit一部分營運成本的問題,若在實體門店販售,也沒有線上綁定訂閱的沈重感。對於超市而言,它們獲得一種新產品,也打進一種新業態。
2018年3月,Walmart推出自己的meal kit,起初在美國250間門市上架,後推行到2000間門市。也曾與另一meal kit業者Gobble合作,在Walmart線上商店販售Gobble的產品。
Amazon則在2017年7月推出meal kit服務,原限定於芝加哥地區,2019年擴展至某些Whole Foods門市與Amazon Go無人超市,2020年才真正將線上訂購擴展至全美國。線上訂購,用戶必須是有訂閱Amazon Fresh(月費14.99美元)的Amazon Prime會員(年費99美元),訂閱的費用算在這裡,即便Amazon的meal kit定價比較便宜,加上這些訂閱費用,就沒有省到;原即Amazon Fresh的會員就有利了,等於新增一種產品可以買,繼續享受當日到貨的便利性。
#疫情推了一把
Blue Apron上市後,命運多舛。股價起不來,裁員頻頻,IPO 後不到四個月就裁了6%的員工(約300名),2018年11月又裁了4%的員工(約100名),同年12月,股價探到1美元以下。2019年5月,紐約證交所通知Blue Apron可能下市的危機,Blue Apron只好進行反向股票分割,減少股數、提高股價。
侵襲全球的COVID-19,卻像一場及時雨,灌溉了Blue Apron的業績。
2020年第二季,Blue Apron 新增2萬名客戶,IPO後首度轉虧為盈,獲利110萬美元,前一年同期可是虧損770萬美元。不過,2020年Blue Apron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和2019年相比,僅有微幅增長。
疫情下,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的德商HelloFresh則表現傑出許多。HelloFresh視美國為主要市場,從2018年起就超越Blue Apron,現為美國市占最高的meal kit業者,其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7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成長了99.3%,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送餐數也倍增,來到278萬份,更有260萬名活躍客戶。相較之下,同為2020年第四季數據,Blue Apron的活躍客戶只有35.3萬名。
不過,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疫苗施打普及、全面解封後,疫情推升的meal kit銷售熱潮,將會逐漸回穩。
#TheNextBigThing?
繼meal kit之後,下一個熱門的食物外送網路新創是什麼呢?我看到科技商業策略作者 Manny Li 分享 #生鮮雜貨10分鐘外送 的新創募資浪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4418342970627&set=a.214707742275030
他提到歐洲多家生鮮雜貨外送新創的募資成績,包括英國的Dija,主打10至20分鐘內到貨,2020年12月完成2000萬美元種子輪募資;英國的Weezy,同樣訴求,今年完成2000萬英鎊的A輪募資;德國的Gorillas,成立不到一年,今年3月完成2.9億美元B輪募資;德國的Flink,同樣成立不到一年,今年6月完成2.4億美元的A輪募資。
以後,當我們準備晚餐臨時欠一把蔥時,是否能按按手機就在10分鐘後開門取貨呢?
商業世界裡,永遠不缺改變世界的野心家。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的推薦目錄: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草國際新聞 中國振華數據情蒐全球240萬人 臺灣政要、名人、罪犯都入列!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情蒐的材料!中國振華公司情蒐全球 240 萬人,建立起龐大資料庫,多國政要、名人、罪犯都在其中,引起全球關注,擔憂可能是中國情報收集的一部分。臺灣部份則有前總統 #馬英九、外交部長 #吳釗燮、民進黨秘書長 #洪耀福、立委林昶佐之妻 #Doris 、藝人吳克群甚至是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等多人入列,範圍包括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名人及罪犯。
該消息是自臺灣時間上週一(14)由澳洲媒體《ABC》與《澳洲商業評論》首先揭露,隨後印度《印度快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本國人士遭情蒐的情況。《自由亞洲電台》在 9 月 15 日揭露解密資料庫中有至少 2,900 名臺灣人,並公佈一部分解密名單。《蘋果新聞網》則在週日(20)解密其中 1480 位臺籍名單。
#資料規模有多大
媒體報導指出,在已被外界破解的25萬名單中,已知至少有 5 萬 1,000 名美國人、4 萬名英國人、3 萬 5,000 名澳洲人、 5,000 名加拿大人與 558 名日本人在內,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平民、或是與「關鍵人物」有過接觸的周邊親友。目前仍不確定其他數百萬人的資料細節,對該公司取得數據的途徑與監控邏輯也不清楚。
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由中國「深圳 #振華數據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建置。該公司將其命名為「#海外核心信息庫」(#OKIDB: Oversea Key Information Database)。根據 Wayback Machine 2019 年對該公司官方網站抓取的頁庫存檔,這個資料庫由四大子資料庫:人物庫、機構庫、資訊庫、關係庫所組成。
同樣在該公司 2019 年的網站中,出現了強調包括媒體機構重要人物的「媒體數據庫」、包括軍隊領袖、高級軍官的「軍事人物數據庫」,其他還有「智庫數據庫」以及「政治人物數據庫」。此外,該公司也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境外數據採集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暗網數據」。
#資料是怎麼收集的
根據多國媒體報導,資料庫涵蓋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學者、名人及罪犯。這些人被建置包括家庭地址、生日、電子信箱、婚姻狀況、照片、社群媒體帳號(Faceobok, Twitter, LinkedIn, T 等等)、法庭文件與犯罪紀錄的個人資料。澳洲《ABC》表示,其中還包括銀行紀錄、工作申請與心理分析資料,相信部份資料來自「暗網」。
《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指出,該資料庫中使用了 Dow Jones 所開發的綜合型跨國新聞資料庫 Factiva 蒐集相關資訊。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的設計與 Factiva 相近。
這批資料對人際關係著力頗深,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某些人士的「前女友」。此外還有已過世的人物,其中最久遠者為1979年過世的前臺北市議員潘天祿(前國民黨立委潘維剛,現任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之父)。沃草編輯推斷,這可能是是針對新聞、個人關係或是法庭文件進一步分析、整理而另外建置的關係人物。
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其所掌握的資料中,有3000多人被給予 1-3 的評級,其中「 1 」多半為具有直接影響力者,如市長、高階文官、公務員等;「 2 」則為這些人的親友;「 3 」則為罪犯,多數為經濟罪犯。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罪犯名單中,也不少是屬於經濟犯罪。
《華盛頓郵報》則表示,該資料庫不乏直接自 Factiva、LexisNexis、LinkedIn 等美方資訊源直接複製貼上的內容,其中大部份社交媒體資訊,似乎都來自於可以公開存取的帳號。《華郵》引述了一名不具名的專家評估,認為其中可能有重要的資訊內容,但仍不足以作為軍事或情報蒐集上有用的資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指出大部分的學者資料,似乎來自對公開資訊的網路爬蟲。《環球郵報》則稱在 16, 000 份提及加拿大的資料做分析之後,發現很大一部份似乎直接取自 Crunchbase 一類的公開索引資料庫。
此外,《華盛頓郵報》與《每日電訊報》都指出,資料庫中有針對英、美軍方人物與軍艦活動的訊息整理。《每日電訊報》即指出英國國防參謀長 Nick Carter 等人名列其中,但多數為美國軍方人物。《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對艾森豪號( USS Dwight Eisenhower)、尼米茲號( USS Nimitz)航母都有指定 ID ,收集分類相應的社群貼文與網站內容。《華郵》報導,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 John M. Richardson 、前代理海軍部長 Thomas Modly 也名列其中。在資料庫的軍官檔案上,還以中文粗略地註記其服役、培訓經驗。
#資料庫拿來做什麼
儘管部份資料可能來自暗網,但不少專家認為,振華的 OKIDB 資料大多來自公開訊息,也欠缺進一步的分析整理,欠缺進一步的利用價值。其資料雖然較劍橋分析所蒐集的精密,但數量卻比劍橋分析所所蒐集的上千萬份資料相去甚遠,一般認為,也無法用於資訊戰。
但專家們仍不排除這些資料有供作情報或軍事部門使用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中國向來積極收集各類公開資料。此外,中國在 2017 年通過了《國家情報法》,規定民間企業有協助國家蒐集情報的義務。此外,《華盛頓郵報》指出,該公司曾申請涉及抓取新聞和訊息,管理數據、處理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操縱(manipulation)的專利。此外,該公司也在 2019 年 9 月註冊了「模擬社交媒體互動」的專利。
雖然沒有證據指明中國官方或軍方直接掌控振華數據,但該公司與中國官方、軍方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連結。網站首頁上便放上「聚合全球數據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語,也高調宣傳振華與多家與中國官方、公安、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如拓爾思、華融、中譯語通有合作關係。甚至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 99 所」,還曾發表與中共官方立場接近的批評香港民主運動文章。這些因素,都令專家們對振華是否僅是進行一般的商用資訊蒐集表示懷疑。在印度,官方已經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此事。
在回覆《環球郵報》的實地採訪時,振華職員也不避諱地告知客戶包含中國政府與軍方。但在回應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該公司的孫姓主管卻否認與官方、軍方有所往來。
這份資料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鮑丁(Christopher Balding)與澳洲網路安全公司 Internet 2.0 創 辦人波特(Robert Potter)揭露。他們向數家新聞機構提供了一份部份基礎數據庫。鮑丁指出,他在 2019 年時收到告密者提供這份資料庫的資料。在與波特的 Internet 2.0 合作後,下載並重建了約10%的完整數據庫,估計約有 1TB 的文本。
鮑丁是財經與經濟政策教授,曾於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職9年,因發起抗議中國政府施壓審查國際研究期刊的跨國聯署遭到「人身威脅」,在2018年離開中國,轉往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FUV)任教。
澳洲《ABC》報導指出,振華宣稱他們在海外有20個資料收集節點,其中兩個確認在美國堪薩斯州與韓國首爾。《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的作者 Clive Hamilton 向《ABC》表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在澳洲有一個。一位五眼聯盟的情報官則稱呼這種情報收集方式為「馬賽克式的情報收集」,只有當資料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時才有意義。這與西方的情報收集方式並不相同。
Facebook 與 LinkIn 的發言人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樣的收集違反了公司政策。 Facebook 表示已經封鎖了振華公司並向其發信要求停止行為。 Twitter 則表示與振華公司之間沒有任何資料共享協議。
針對各國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16 日表示,他注意到振華公司已公開作出回應,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有關公司已明確表示,「他們是一家私營企業,客戶是研究機構和商業團體,不收集數據,只做數據整合,有關數據都是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
📰 臺灣蘋果系列報導 https://waa.tw/ZoT4ot
📰 澳洲ABC https://waa.tw/3TRyTi
📰 美國《華盛頓郵報》 https://waa.tw/THHqOz
📰 加拿大《環球郵報》 https://waa.tw/ND7i5a
📰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s://waa.tw/USfAS9
📰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 https://waa.tw/svIG1G
#中國滲透 #資安危機
🆖 「便當助理」不支薪專喬事、成中國滲透破口 公督盟:別讓立委名片成犯法通行證! https://waa.tw/M0LvqP
🆖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https://waa.tw/yA3yIg
🆖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HWcpdb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TG_WatchoutTW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 在 歐洲大丈夫 Bonjour Jer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巴黎大丈夫 🇫🇷 法國留學和英法求職經驗分享
台灣每年到法國留學的學生逐年攀升,2018年已經達到1,250人,我自己是2014年赴法就讀高等商學院國際貿易碩士,當時就是看上法國商校高度國際化,又可以學習新的語言,再加上獲得法國在台協會提供的傅立葉獎學金前往法國的。修完碩士課程後留在法國新創公司實習、工作,後來又拿到英國打工度假簽證轉攻英國職場,直到現在在國外也五年的時間了,常常有人問我法國和英國的生活、職場、求學的狀況,我就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我的個人經驗。
🇫🇷 法國高等商學院介紹
一般人想到法國教育,都會想到藝術相關,其實法國商業教育也是非常突出,金融時報2018年歐洲商校排名裡,前一百名入榜學校法國有二十五間,英國有二十二間,法國其中有幾間學校跨了好幾國的校區,法國商學院突破國界的藩籬,廣聘來自世界各地有業界實務經驗的老師授課,全英文的課程吸引了各國學生,當時我上課的班級,我們同學有來自歐亞美非超過十幾個國籍,教師則有法國、瑞士、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這對於學習國際貿易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無論是老師們的國際經驗,或者是同儕間跨文化的衝擊,都是作為未來跨國就業做好提早準備。
法國商學院上課方式與台灣非常不同,在台灣每個學期大部分每門課都是貫穿一整個學期,但法國一門課可能就集中一週上完,或者散佈在幾周內密集上完,所以每週課表可能都不一樣,因為課程很密集,壓力有時也就會非常大,因為一門課要在一週完成的話,可能這週就包含小組報告、書面報告和最後的考試,所以週間的晚上也大部分時間都在準備作業,好處就是週末可以好好放鬆縱情享受城市的美,逛逛博物館去郊區走走,趁機會了解法國的文化。
除了法國商學院上課方式不同,與同學互動、相處也是一大學習機會,以前我在台灣上課時,每次上課大家發言意願不高之外,老師要是點學生發言,因為教育方式和生活背景相似,大家發表的意見常常大同小異,但在法國商學院課堂上,情況完全不同,西方同學常常說出我從未想過的看法,不同我們亞洲人課堂上總是安靜,我也都會積極發言,在討論中互相學習。此外,有同學也因為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夠好,被小組同學拒絕加入,雖然我也義憤填膺替她聲援,但這就是現實社會,法國學校提供這國際環境讓自己知道不足之處,在畢業前都可以補足欠缺之處。法國商學院的國際化,讓我有機會了解一件事情其實可以有好多面向去理解,儲備能與各國人才應有的溝通能力。
🇫🇷 法國留學後就業之新創公司
修完一年碩士課程後,我到了一間巴黎新創公司實習,負責公司市場行銷,後來轉為正職帶領中文和日文行銷團隊。其實出國前我已經有四年工作經歷,其中有兩年管理職經驗,但在法國職場,實習機會是非常重要甚至必須的,因為連本國人都非常難找到工作,他們必須要知道你的工作動機、能力、態度,甚至你有沒有辦法適應在法國工作文化,我在之前並不知道實習的必要性,但也因為這實習機會我展現工作能力,讓老闆賞識才有機會繼續待在同一間轉為公司正職機會。在新創公司一開始我是使用學校提供的實習合約(Convention de Stage),後來轉正職是使用學生可以使用一年共964小時的工作時數,如果有意願繼續待法國工作的人,其實還可以申請法國政府提供留法學生的一年工作簽證APS(Autorisation Provisoire de Séjour)繼續待在同公司或者找新工作。
法國這幾年新創產業蓬勃發展,光在巴黎就有超過三十間創新育成中心(法國育成中心清單),知名的Satation F擁有一萬坪(34000平方公尺)的空間,短短幾年來累積超過一千家新創公司受益,通過審核的公司可以以每個月195歐元租借辦公座位,甚至還有免費租借空間和使用裡面的資源,臉書、LVMH集團、愛迪達都有挹注資金和資源,提供課程、受訓、人脈扶持入選的新創團隊。法國新創大門並不只開放給本國人,外國人更可以參加French Tech Ticket創業競賽,取得免費入駐育成中心,還有取得法國創業簽證。
我在新創公司實習一開始就是在巴黎育成中心Numa,我們當時團隊就有法中日韓台員工,對新創公司算是有點規模了,所以公司很快就離開育成中心租借了一間足以容納我們的新辦公室,但在Numa短短這段期間也讓我見到法國創新環境的進展,中心內有很多免費空間和訓練,裡面的人都是資源,想要找幫你做網頁、設計APP,裡面各種人才應有盡有,是一個互利互惠、彼此扶持的環境。我們當時公司同性質的新創公司也很多,都是針對國際市場開發,所以法國這些新創公司對於我們這些在法外國人都是很好的機會,我們更因為團隊的多元化,累積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經驗。
🇫🇷 留法之後轉戰英國職場
五年前到法國讀書時,我完全沒想到幾年後自己現在會在英國工作,但我相信一路走來的經驗都是累積我挑戰不同就業環境的養分。當初會到英國工作的契機,是因為得知英國打工度假簽證並沒有局限只能做農場等勞力密集型工作,心想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岸因為說英文,面對市場可能更大,為何不試看看,沒想到參加簽證抽籤就拿到成功前往英國找工作了,記得當時在台灣準備旅行支票到英國時,被行員詢問我英國有沒有工作或者住宿,什麼都沒有的我,憑藉當年到法國讀書初生之犢的心態前往了。
抵達英國後找到一份正職工作,負責客戶都是跨國大公司,所有人都至少會兩三種語言,因為留學法國,我就因為會法語再加上已經有歐洲工作經驗取得這份工作,我當時和同事負責全球頂尖軟體公司全歐洲的行銷案子,該公司歐洲的行銷推廣、內容都通過我們統一管理、監督、執行,我過去在法國的國際經驗讓我更能設身處地去了解客戶的需求,甚至有另外一個法國客戶在收到我撰寫的美國和中國市場調查後,表示這兩份報告絕對會比他今年將收到的聖誕禮物還要更驚喜!
之前在法國讀書和工作時,我就發現對於行銷特別有興趣,這幾年為了讓自己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各國人才對抗,無論實體或者線上都上很多課程,持續累積專業知識,也常和同事切磋知識,這些準備讓我在之後的面試脫穎而出,取得無論工作內容或者是職稱都滿意的工作,讓公司在英國打工度假簽證到期後還願意贊助工作簽證,現在工作已經做了兩年,期待自己未來能在有所突破更上層樓。
🇫🇷 留學法國你也可以!
留學法國經驗提供我機會,連結歐洲和亞洲商業活動,除了法國工作還取得英國工作機會。還記得曾經參加一位留法前輩的演講,他就提到有次他在職場討論某個議題,因為他會法文,用法文查詢資料和與會人士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因為留法,他知道每件事情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另外留法前輩也提出類似觀點,有過在法國的讀書工作經歷,我現在回想起來,完全贊同他們說的話,我們的視野都因為這段經驗而增加了豐富性,也都獲得跨國公司工作機會。
最後,對留學法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好好利用法國教育中心(Campus France Taiwan 法國教育中心)提供免費留法諮詢服務,我當初出國前也參加很多次法國教育中心所舉辦活動和諮詢,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Choose France! 選擇法國,相信你會邁向精彩的求學之路,法國歡迎你! Bienvenue en France!
歡迎對留學法國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本週末(10/26-27)台北世貿三館13:00-18:00參加歐洲教育展與法國學校面對面討論,可以底下留言發問一起討論!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 在 #經驗分享英國商學院申請心得 - 留學板 | Dcard 的必吃
分享一下今年英美商學院申請的流程與建議,順便問一下有沒有人也確定要去LSE了~,«申請結果»,1. Admission:LSE MSc Accounting and Finance,10/17 ... ... <看更多>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 在 ️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成立於 ... 的必吃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成立於1964年,是英國最早成立的商學院,已連續多年被《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排行榜評為世界前十名。Mr. P透過申請文書展現在 ... ... <看更多>
英國 商學院 申請 時間 在 [心得] 2021/22英國商學院申請經驗分享(LSE, Im 的必吃
哈囉各位~
我跟朋友最近總算是塵埃落定,分別錄取LSE MSc Accounting & Finance與Imperial MSc Investment & Wealth Management,即將前往倫敦繼續共患難。
既然我們的申請都告一段落,並且獲得了超乎預期的結果,就決定總結一下申請經歷,一方面做一個回顧,一方面也回饋之前在版上所得到的資訊~
因為文章很長,先列一下大綱:
1. 背景與申請時程
2. 整體準備時程(含IELTS、GMAT、實習、文件撰寫 )
3. 留學代辦
4. 文件撰寫
5. 面試與數學測驗
6. 網路資源
7. 小結
[ 背景與申請時程 ]
國立政治大學 國貿雙會計
(以下簡稱J)
/
GPA 4.01/4.3(至大三下成績)
IELTS Overall7(L:7, R:8, S:6.5, W:6.5)
GMAT 650(V28Q49)
Intern 四大事務所暑期實習*1
特殊經歷
書卷獎*1/國際商學榮譽學會會員
社團幹部*1/志工服務*1
亞太經濟問題研討會(含Essay*1)
/
共申請6家:
LSE-Accounting & Finance
12/9→2/18 Con. Offer(Final decision)
Imperial-Finance & Accounting
12/10→2/26 Rejection(原因:競爭者過多)
Warwick-Accounting & Finance
11/1→2/11 Con. Offer
Edinburgh-Accounting & Finance
10/31→11/20 收到ID→2/16 Con. Offer
King’s college-Accounting, Accountability & Financial management
10/31→1/1 Con. Offer
Manchester-Accounting & Finance
11/15→12/7 收到ID→2/1 Con. Offer
國立臺灣大學 經濟輔社會
(以下簡稱N)
/
GPA 3.88/4.3(至大三下成績)
IELTS Overall7.5(L:7.5, R:8.5, S:6.5, W:6.5)
GMAT 660(沒有交給學校)
Intern 經濟研究院研究助理*1
特殊經歷 社團幹部*1
相關技能 R、Stata
/
Imperial-第一志願Finance、第二志願I&WM
12/23→12/30 送齊推薦信→1/11 FIN Rejection→1/26 I&WM面試邀請→2/25 I&WM Unofficial Offer→3/12 I&WM Official Con. Offer(Final decision)
UCL-Finance
12/23→12/30 送齊推薦信→2/25 數學測驗邀請→3/7面試邀請→?
Warwick-Finance
11/3→12/17 Con. Offer
Edinburgh-Finance
11/4→12/10 Con. Offer
King’s college-Economics & Finance
11/3→1/14 Con. Offer
Bath-Finance
11/4→12/10 Con. Offer
[ 整體準備時程 ]
// J
2020.01-04 IELTS
2020.05-06 諮詢代辦、選校
2020.07 實習、推薦人確認、GMAT補習
2020.08 準備文件(CV&推薦信)、準備GMAT
2020.09-10 準備文件(PS)、GMAT一戰
2020.11 準備文件(Essay)、GMAT二戰
2020.11-12 申請送件
2021.01-02 收到offer
/
因為2019秋冬在考托福和雅思之間猶豫太久,導致七月同時實習跟補習GMAT的時候特別崩潰,建議大家可以盡早準備,尤其是雙主修或輔系生,真的不要低估自己學期間課業的重量。(此點同樣適用於上班族)
另外,建議提早開始找推薦人(在學生可以趁六月學期結束前詢問教授),提供選校名單、是否需要由教授上傳等資訊,並詢問提供推薦信草稿、PS、CV等文件給教授的時間,以便文件撰寫的時間安排。而且找推薦人時,熟悉程度》》》名頭大小 (除非他真的超級大咖),不然就會容易淪為很罐頭的罐頭信。
/
除此之外,由於J整個申請的過程幾般波折,被N笑稱沒有在正常的時間用正常的方式收到過offer,因此想分享各種申請狀況,供申請焦慮的大家參(放)考(鬆):
1. 10/31 Edinburgh送出申請後過了20天才收到ID
2. 11/15 Manchester送出申請後,曾收過錯的ID,直到12/7收到正確ID
3. 在1/1元旦(聖誕假期間),收到KCL的con. offer
4. Manchester跟Edinburgh con. offer 未寄信通知,只在系統更新
5. LSE的offer被寄到垃圾信件(有聽過相同案例)
// N
2019.10 IELTS一戰
2020.02 IELTS二戰
2020.05-06 GMAT補習、諮詢代辦、選校、應徵實習
2020.07 實習、準備文件(CV)、推薦人確認、準備GMAT
2020.08 實習、準備文件(推薦信)、準備GMAT
2020.09-11 準備文件(PS&Essay)、GMAT一戰
2020.11-12 申請送件
2020.12-2021.3 數學測驗、面試、收到offer
/
除了面試時因為腎上腺素爆發講的特別順,自認為被Imperial錄取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出奇制勝且貼合人生經驗的PS,二是具有量化分析的能力,包括Stata、R、超基本的Python等等,尤其Imperial商學院主要是教R(對台大經濟系學生很有利xD),所以特別在PS、essay中詳細描述自己的程度,以及曾經用R做了哪些專案。
[ 留學代辦 ]
// 為何找代辦?
我們認為是否找代辦還是要以個人需求出發,每個人的忙碌程度、預算等都不盡相同,不可能有個最正確的答案。
而我們當時是考量到實習、文件、GMAT、雙主修/輔系必修的課業都尚未完成,為避免在秋冬猝死(?)之類的,而選擇找人幫忙,算是花錢消災的心態啦!
/
另外,代辦給學生的幫助是乘法,自己越努力、花越多時間,代辦能夠給予的幫助越多。假設代辦可以帶來1.1倍的效果,一個只付出50分的人就算有了代辦仍然只能達到55分,但是一個付出90分的人卻可以達到99分。
舉例來說,雖然代辦提供給我們很詳盡的選校報告書,但是我們也額外花了許多時間搜尋學校資訊,N就是自己跟代辦提出想要申請Imperial的(原本報告書內沒有推薦這家學校)。而文件編修的部分,除了代辦很有耐心地幫我們來回無限次的編修,我們也上網看了許多範本、請很多親朋好友給予建議。
// 選擇代辦的考量?
我們兩個人選擇代辦的需求差不多,主要考量包括:
1.使用共用信箱申請:方便學生自己追蹤進度、掌握情況
2.顧問專業度:先前有自己做過功課,會在對談中詢問學校、申請事宜,確認代辦是否了解情況
3.選校主控權:是否尊重學生的選校意願,也不會隨便亂推薦合作學校
4.文件編修:具備不錯的文件編修能力,不限制編修次數,不需要再找額外的編修師
/
經諮詢後,我們都選擇「劍橋教育」協助我們進行申請事宜,雖然負責的顧問不同,但都獲得了滿好的代辦體驗。
(提醒:每個人的需求、狀況不同且顧問也不相同,因此還是以個人諮詢後決定代辦為佳,若要深問此次體驗可以在下方留言,在此不多做贅述。)
[ 文件撰寫 ]
文件撰寫是申請中最重要的一環,可以凸顯出你的邏輯、想法、特色與經歷。尤其是想要申請LSE的人,由於LSE並沒有面試環節,因此書審便變得格外重要!
我們認為在撰寫文件之前,可以先花時間思考一下你的特點,以及想要透過這一堆文件形塑出怎麼樣的一個人,會有助於文件的撰寫。
// CV
主要是經歷的條列呈現。
建議可以用STAR方法將經歷、成就及收穫以數據方式呈現,並且維持排版與格式的一致性,給予審查委員舒服的閱讀體驗。
// 推薦信
部分教授會希望學生先提供推薦信草稿,因此擬草稿時建議讓兩封推薦信的內容凸顯不同的特點跟優勢,並試著用不同的語調撰寫,不然會很容易看出來是同一人代筆寫的(教授不一定會幫你大幅度調整、修正或是重寫)。
// PS
申請者的大魔王關!(我們兩個光在這邊就修了十次以上,怎麼寫都不太滿意QQ)
寫出自己的動機、最重要的特點、未來展望以及對學校的貢獻等等。
撰寫途中可以試著深入描述拿出來寫的經歷,寫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避免讓它變成另一個重複的履歷,只單純草草帶過。
由於PS涉及自己的邏輯、架構與想法,因此並不建議拿已經錄取學長姐的PS或是網路上的PS修改,而是建議要建立屬於自己的邏輯跟架構,才會凸顯出你自己的特色,而非只是模仿。
// Imperial essay問題集
這算是相較其他學校比較特別的一個文件項目,且各題有不同的字數、字元數限制,撰寫時需要多加留意。主要Fin、I&WM跟F&A的問題有:
1. 上過的數學相關課程(包含時間、內容)
2. 具備的軟體、程式技能(你用它來做什麼)
3. 未來求職目標的領域、職位、國家、公司(列出兩個志願)
4. 符合目標公司的三項要求特質(已經達成多少、為何)
5. 目前還有哪些特質未達到目標公司的要求(舉例說明、如何加強)
6. (在學生限定)大四修了什麼課、目前多少學分等等
7. (具工作經驗者限定)有多久正職經驗、年薪多少
[ 面試與數學測驗 ]
英國只有少數的商學院會碰到面試。以我們的狀況來說,J申請的Accounting&Finance都不需要面試;而N碰到面試的是Imperial和UCL兩家學校,其中UCL又要求了數學測驗。
以下針對Imperial I&WM還有UCL Finance分享N的面試與數學測驗經驗:
// 數學測驗
60分鐘共8題,不強制按題號順序作答。
學校發出測驗邀請後一週內要完成。
不開攝影機,所以你們知道的 xD
測驗範圍:線性代數、機率、複數、連續函數、極限、微積分、微分方程等等。
/
覺得其實算難欸QQ像微分方程其實有點超出商學院微積分的範圍了。N是寒假時拜託老弟每天特訓兩小時,大腿抱好抱滿才通過的,建議大家可以提早準備,老實說數學底子不夠好的話一週內有點難速成。
每一年都會有固定的題庫,個人感覺是大概30-40題抽8題吧。中國的論壇「追夢網」上面會有熱心人士分享自己遇到的題,因為題量其實算小,所以花時間多看多算,非常有幫助!
//面試
兩個學校都是使用線上錄影面試。
學校發出測驗邀請後一周內完成。
教授們會預錄好題目的影片,所以可以自己挑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進行面試。
/
UCL使用WePow進行面試。
共五題,每年換題,但是每年度所有申請者的題目都一樣。
每一題準備30-40秒,回答2分鐘-2分半(各題不一樣)。各題之間無限制休息時間。
UCL題目給我的感覺就是準備五題雅思part 2?但是題目較刁鑽,而且覺得網路介面蠻難用= =
/
Imperial使用Kira進行面試。
五題口說、一題寫作,從題庫中抽題。
每年題庫不變,Imperial商學院許多科系共用題庫。
口說每題準備30秒,回答1分鐘。寫作含審題時間5分鐘。各題之間無限制休息時間。
那個題庫量其實蠻大的 當初光整理考古題就花了一整個晚上,後來又花了四個整天把全部的題目都練習了(至少)一遍吧。而且英文打字太慢真的很累,平常就可以多練習英文打字速度了!
/
這時候又要大推「追夢網」了,上面有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面試經驗分享,可以善用關鍵字搜尋找出相關的文章。我也有加入UCL面試的微信群組,會有蠻多人分享面試相關的經驗。
面試乍看之下真的超級可怕,但是因為題目都預錄好,不存在被反問的機會,所以只要踏實地把每個考古題都準備過,每一題都努力講滿一分鐘,其實也沒有那麼崩潰啦。
[ 網路資源 ]
申請過程中,我們也參考了很多網路資源,以下統整除了學校官網,我們看過或用過的網站,希望可以幫助到接下來申請的人們:
// whatdotheyknow
查詢歷年申請數據。
曾經查過台灣人申請上Imperial的學校及人數、有無GMAT申請上/過面試關比例、平均GMAT成績、歷年申請人數等等。
// The Student Room
可以看到英美觀點的選校考量。
也可以追蹤申請學校的application trend,大概知道學校發offer的狀況。
// 追夢網
除了考古題還是考古題。
// 知乎
主要搜尋「在xx(學校名)就讀是怎樣的一番體驗」,了解過去學生的就讀體驗、學校實際情況、生活情報、硬體設備等。
另外,在等待offer期間也會去看April學姊的發文(每週一四發錄取彙整),雖然台灣跟中國那邊pool不同,但因為學校通常喜歡在同一時間段發大量offer,所以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網易新聞-英國大學申請中心
也是用來追蹤學校目前的錄取狀況,如:有沒有下offer雨,有時等待offer期間無聊會看下上面英國情報發文(僅參考用,有時不一定正確)。
[ 小結 ]
感謝大家願意看完我們這一長串貼文,也歡迎有疑惑的、還有什麼想知道的人在下面留言,我們兩個會盡量回答。
/
對於幾個月前的我們來說,絕對沒有想到未來一年能夠一起待在倫敦,甚至在收到Warwick的offer後N就做好與大鵝相依為命一整年的覺悟XD
因此我們想要鼓勵仍在追夢的同學勇往直前,不論你擔心自己的GMAT成績差強人意、沒有附GMAT成績會不會完蛋、當年度競爭爆炸激烈、沒有太多實習經驗不具有優勢、申請時間是不是有點晚、必修成績不太高等等等等,其實都不一定是錄取與否的絕對因素。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樣樣數據都完美的優勢,但找出你的特色、優點,並且呈現在文件之中,才是最能在眾多強者中凸顯自我的關鍵。
共勉之:)
/
最後的最後,
N:以下開放今年也要去Imperial的人留言認親 !!!
J:我們已經建了個今年度LSE Messenger台灣人群組,歡迎申請上還沒加入的人一起加加!
N&J:祝福版上的大家都能申請順利、就學順利、工作順利~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28.2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5912663.A.48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