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脫離歐盟了,
必須了解為何以及接下來面臨的是什麼!
這個圖表實在太精采了必須分享。
以年紀來劃分這次英國人的脫歐決定,18-24歲的年輕人是最主要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族群。接著,支持度就隨著就年紀升高而遞減。
這樣的世代認知差異,有一派分析說是年輕族群更懂得多方去消化資訊、思考脫歐可能為英國、為全球未來帶來的各種後果;還有,他們基本上一出生就活在一個歐洲共同體的世界觀。
相反,老一代的邏輯思維、決策方式,則是希望''脫歐''帶回他們記憶中英國的''美好年代'';戰後嬰兒潮(51~71歲)對二戰的沒有太多真實的記憶,只有戰後經濟復甦、工業發展、到歐盟建立、全球化加劇與新移民衝擊...
這幾年的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怎麼突然都覺得有好多的共通點。
#世代 #全球化 #資訊落差 #BREXIT
Updated number for 6/23 ( results are similar)
http://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On_the_Day_FINAL_pol…
Polling Data 6/17-6/19
https://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TimesResults_160620…
--
謝謝 Jia Ming 的提醒,
理解脫歐公投的結果,單用「世代」、「年齡」絕對過於簡化,僅能算是眾多變數之一。
節錄他的觀察分析:
''簡單用年紀分層無法解釋為何到青中壯年的24-49(勞動力的中堅)支持留歐的比率急降,15-24這個年齡段已經認同自己是歐盟公民,且享受留在歐盟的諸多好處,比如說移動自由,以及學歷互相承認。這次公投有很多科學家跳出來講話,很大原因是現在英國大學大筆的科研經費多半來自歐盟,若離開歐盟,這些大學(很多是知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會喪失這些經費,就不能開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搶好教授、好研究人員、好博士生。對教育影響深遠,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自然科學類),這代表他們再往上念的可能性也變低,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本地生9000鎊,相當於45萬台幣的學費,這已經占掉大學畢業生"稅前"薪資的一半了,研究所也準備上調了,生活費另計),沒有獎學金,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深造。
到24-49這個年紀段,踏入職場後,教育帶來的優勢差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名校者,有很大的機率進到大公司,對他們來說,歐盟所應許的工作與自由移動很重要,這代表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英國,他們可以到歐陸的國際組織找工作(國際組織很多都很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簽好不好處理)。
但對高中畢業或非常後段的大學畢業者來說,他們基本上只能在英國找工作,面臨歐洲移民和他們搶工作,例如波蘭,葡萄牙等這些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中東南歐國民(白人居多)(這些國家不少經濟不比台灣差,只是比英國差:P,英國是一個三明治120元起跳的國家),這些人對薪水或工作條件的要求較英國本地人低,一方面是為求溫飽,另一方面是不若英國本地人懂得爭取權利,所以很多中低階工作(看起來)被這些國家的人搶走了。說中低階工作其實也有點過分,因為目前外籍人士最多的工作中就包括護士與中小學教師,這些都是英國本地人興趣缺缺的工作,但薪水都不算太糟。--看看離歐和留歐票倉就可以知道─牛津劍橋倫敦這種經濟與教育精英希望留歐,劍橋投留歐比例高達70%,一個劍橋經濟碩士畢業在即的英國學生就告訴我,這次公投決定他畢業後的工作,所有的大銀行都在選前停止(早該在年初就開始的)招聘工作,如果確定留歐,他很快就能拿到offer,畢竟是劍橋畢業生,但如果確定脫歐,那這些銀行今年就不會招新人了,因為可能會轉移陣地,以因應英國脫離歐洲市場的效應。但對教育不利者來說─沒差,或許他們因此獲利,因為沒人和他們搶工作,中小企業也有比較高的脫歐率,因為它們不用受限於歐盟對商業相關的規定,且國家可以透過關稅壁壘讓中小企業欣欣向榮(?)。
此外,這次公投中有投票權的不只是英國人,還有符合部分條件的永久居民、common wealth(含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等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國家可以投票,其中common wealth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是外國人,不像歐盟人民享有免工作簽的待遇,但是有權力決定英國是否要脫歐,而且就像我一個common wealth朋友說的,投脫歐很吸引人,因為這樣歐洲人就和它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但common wealth很多人英文比歐洲人好很多,甚至母語就是英語,拉下歐洲人之後,他們確實有比較大的勝算找到好工作申請工作簽留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貿貿然套台灣思維模式,會誤讀整個歷史事件。''
英國學生 生活費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代 #資訊落差
這個圖表實在太精采了必須分享。
以年紀來劃分這次英國人的脫歐決定,18-24歲的年輕人是最主要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族群。接著,支持度就隨著就年紀升高而遞減。
這樣的世代認知差異,有一派分析說是年輕族群更懂得多方去消化資訊、思考脫歐可能為英國、為全球未來帶來的各種後果;還有,他們基本上一出生就活在一個歐洲共同體的世界觀。
相反,老一代的邏輯思維、決策方式,則是希望''脫歐''帶回他們記憶中英國的''美好年代'';戰後嬰兒潮(51~71歲)對二戰的沒有太多真實的記憶,只有戰後經濟復甦、工業發展、到歐盟建立、全球化加劇與新移民衝擊...
這幾年的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怎麼突然都覺得有好多的共通點。
#世代 #全球化 #資訊落差 #BREXIT
Updated number for 6/23 ( results are similar)
http://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On_the_Day_FINAL_pol…
Polling Data 6/17-6/19
https://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TimesResults_160620…
--
謝謝 Jia Ming 的提醒,
理解脫歐公投的結果,單用「世代」、「年齡」絕對過於簡化,僅能算是眾多變數之一。
節錄他的觀察分析:
''簡單用年紀分層無法解釋為何到青中壯年的24-49(勞動力的中堅)支持留歐的比率急降,15-24這個年齡段已經認同自己是歐盟公民,且享受留在歐盟的諸多好處,比如說移動自由,以及學歷互相承認。這次公投有很多科學家跳出來講話,很大原因是現在英國大學大筆的科研經費多半來自歐盟,若離開歐盟,這些大學(很多是知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會喪失這些經費,就不能開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搶好教授、好研究人員、好博士生。對教育影響深遠,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自然科學類),這代表他們再往上念的可能性也變低,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本地生9000鎊,相當於45萬台幣的學費,這已經占掉大學畢業生"稅前"薪資的一半了,研究所也準備上調了,生活費另計),沒有獎學金,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深造。
到24-49這個年紀段,踏入職場後,教育帶來的優勢差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名校者,有很大的機率進到大公司,對他們來說,歐盟所應許的工作與自由移動很重要,這代表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英國,他們可以到歐陸的國際組織找工作(國際組織很多都很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簽好不好處理)。
但對高中畢業或非常後段的大學畢業者來說,他們基本上只能在英國找工作,面臨歐洲移民和他們搶工作,例如波蘭,葡萄牙等這些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中東南歐國民(白人居多)(這些國家不少經濟不比台灣差,只是比英國差:P,英國是一個三明治120元起跳的國家),這些人對薪水或工作條件的要求較英國本地人低,一方面是為求溫飽,另一方面是不若英國本地人懂得爭取權利,所以很多中低階工作(看起來)被這些國家的人搶走了。說中低階工作其實也有點過分,因為目前外籍人士最多的工作中就包括護士與中小學教師,這些都是英國本地人興趣缺缺的工作,但薪水都不算太糟。--看看離歐和留歐票倉就可以知道─牛津劍橋倫敦這種經濟與教育精英希望留歐,劍橋投留歐比例高達70%,一個劍橋經濟碩士畢業在即的英國學生就告訴我,這次公投決定他畢業後的工作,所有的大銀行都在選前停止(早該在年初就開始的)招聘工作,如果確定留歐,他很快就能拿到offer,畢竟是劍橋畢業生,但如果確定脫歐,那這些銀行今年就不會招新人了,因為可能會轉移陣地,以因應英國脫離歐洲市場的效應。但對教育不利者來說─沒差,或許他們因此獲利,因為沒人和他們搶工作,中小企業也有比較高的脫歐率,因為它們不用受限於歐盟對商業相關的規定,且國家可以透過關稅壁壘讓中小企業欣欣向榮(?)。
此外,這次公投中有投票權的不只是英國人,還有符合部分條件的永久居民、common wealth(含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等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國家可以投票,其中common wealth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是外國人,不像歐盟人民享有免工作簽的待遇,但是有權力決定英國是否要脫歐,而且就像我一個common wealth朋友說的,投脫歐很吸引人,因為這樣歐洲人就和它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但common wealth很多人英文比歐洲人好很多,甚至母語就是英語,拉下歐洲人之後,他們確實有比較大的勝算找到好工作申請工作簽留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貿貿然套台灣思維模式,會誤讀整個歷史事件。''
英國學生 生活費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圖表實在太精采了必須分享。
以年紀來劃分這次英國人的脫歐決定,18-24歲的年輕人是最主要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族群。接著,支持度就隨著就年紀升高而遞減。
這樣的世代認知差異,有一派分析說是年輕族群更懂得多方去消化資訊、思考脫歐可能為英國、為全球未來帶來的各種後果;還有,他們基本上一出生就活在一個歐洲共同體的世界觀。
相反,老一代的邏輯思維、決策方式,則是希望''脫歐''帶回他們記憶中英國的''美好年代'';戰後嬰兒潮(51~71歲)對二戰的沒有太多真實的記憶,只有戰後經濟復甦、工業發展、到歐盟建立、全球化加劇與新移民衝擊...
這幾年的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怎麼突然都覺得有好多的共通點。
#世代 #全球化 #資訊落差 #BREXIT
Updated number for 6/23 ( results are similar)
http://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On_the_Day_FINAL_pol…
Polling Data 6/17-6/19
https://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TimesResults_160620…
--
謝謝 Jia Ming 的提醒,
理解脫歐公投的結果,單用「世代」、「年齡」絕對過於簡化,僅能算是眾多變數之一。
節錄他的觀察分析:
''簡單用年紀分層無法解釋為何到青中壯年的24-49(勞動力的中堅)支持留歐的比率急降,15-24這個年齡段已經認同自己是歐盟公民,且享受留在歐盟的諸多好處,比如說移動自由,以及學歷互相承認。這次公投有很多科學家跳出來講話,很大原因是現在英國大學大筆的科研經費多半來自歐盟,若離開歐盟,這些大學(很多是知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會喪失這些經費,就不能開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搶好教授、好研究人員、好博士生。對教育影響深遠,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自然科學類),這代表他們再往上念的可能性也變低,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本地生9000鎊,相當於45萬台幣的學費,這已經占掉大學畢業生"稅前"薪資的一半了,研究所也準備上調了,生活費另計),沒有獎學金,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深造。
到24-49這個年紀段,踏入職場後,教育帶來的優勢差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名校者,有很大的機率進到大公司,對他們來說,歐盟所應許的工作與自由移動很重要,這代表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英國,他們可以到歐陸的國際組織找工作(國際組織很多都很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簽好不好處理)。
但對高中畢業或非常後段的大學畢業者來說,他們基本上只能在英國找工作,面臨歐洲移民和他們搶工作,例如波蘭,葡萄牙等這些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中東南歐國民(白人居多)(這些國家不少經濟不比台灣差,只是比英國差:P,英國是一個三明治120元起跳的國家),這些人對薪水或工作條件的要求較英國本地人低,一方面是為求溫飽,另一方面是不若英國本地人懂得爭取權利,所以很多中低階工作(看起來)被這些國家的人搶走了。說中低階工作其實也有點過分,因為目前外籍人士最多的工作中就包括護士與中小學教師,這些都是英國本地人興趣缺缺的工作,但薪水都不算太糟。--看看離歐和留歐票倉就可以知道─牛津劍橋倫敦這種經濟與教育精英希望留歐,劍橋投留歐比例高達70%,一個劍橋經濟碩士畢業在即的英國學生就告訴我,這次公投決定他畢業後的工作,所有的大銀行都在選前停止(早該在年初就開始的)招聘工作,如果確定留歐,他很快就能拿到offer,畢竟是劍橋畢業生,但如果確定脫歐,那這些銀行今年就不會招新人了,因為可能會轉移陣地,以因應英國脫離歐洲市場的效應。但對教育不利者來說─沒差,或許他們因此獲利,因為沒人和他們搶工作,中小企業也有比較高的脫歐率,因為它們不用受限於歐盟對商業相關的規定,且國家可以透過關稅壁壘讓中小企業欣欣向榮(?)。
此外,這次公投中有投票權的不只是英國人,還有符合部分條件的永久居民、common wealth(含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等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國家可以投票,其中common wealth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是外國人,不像歐盟人民享有免工作簽的待遇,但是有權力決定英國是否要脫歐,而且就像我一個common wealth朋友說的,投脫歐很吸引人,因為這樣歐洲人就和它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但common wealth很多人英文比歐洲人好很多,甚至母語就是英語,拉下歐洲人之後,他們確實有比較大的勝算找到好工作申請工作簽留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貿貿然套台灣思維模式,會誤讀整個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