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寶島」賞析心得分享
2019/09/13,就在上個禮拜五,正逢中秋佳節,台灣國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一場以「花」為主題的音樂會。「花」字並不僅僅存在於音樂標題之間,它更能在曲目間尋覓其蹤跡,聽著聽著,彷彿來到一座花園,一座隱藏在「寶島」中的花園。
第一首曲目是盧亮輝老師在2017年由台灣國樂團委託創作的《菅芒花幻想曲》,我們都清楚知道,如對曲子不熟,一定先以節目單上作曲家對於樂曲詮釋來初步認識。盧老師寫道:「菅芒花是台灣常見的花,卻常常被人忽視,鄧雨賢先生所創作的《菅芒花》歌詞也道出淒涼哀傷的情感,暗示當時婦女的心聲。」深入淺出的曲析幫助聽者更進一步去聆聽樂曲的脈絡與意境。樂曲開頭緩緩將音樂帶入,彷彿一陣風吹過,一根一根菅芒花順著風搖擺著,樂曲間隱約聽到鄧雨賢先生的《菅芒花》弦律,優美而動人,不經讓人沉醉其中。
第二首曲目是王乙聿老師在2018年創作的《繁花組曲》,之所以為組曲,代表音樂裡頭蘊含了各式花種。據王老師表示,裡頭共有:蒲公英、風信子、觀音蓮、扶桑花及鳶尾花五種花,每種花所給人的情感與氛圍都不同。欣賞時,王老師並不是非常寫實的將花寫入樂曲中,而是以一種抽象、富有意境的手法,將人們帶入花的想像中,聽起來有點像電影配樂,那種襯托在背景的音樂,給人一種舒服、放鬆的感覺,淡入又淡出,當下想到,如果背景上放著花朵的投影,我想這首會是非常完美的呈現!
第三首是由李哲藝老師在2018年創作的笛、揚琴與二胡協奏曲《木棉花開》,獨奏者們都身兼重任,就樂曲的演奏手法而言,是相當需要技巧的。當樂曲走入快板時,獨奏者們在樂曲間不停穿梭,時而一齊演奏;時而錯落有致,且不管是指揮或團員,乃至獨奏家們,都輕巧搖曳著活潑的律動,視覺上來看是有一定的動感在。在慢板時,弦律取材自馬兆駿作曲、洪光達作詞的《木棉道》,三位獨奏家合奏時默契十足,當下的眼神交會傳達出音樂想要表達的深度,這需要透過長時間相處,才能將曲子上所寫的音符傳遞出來。
下半場第一首是由王乙聿老師作曲、路寒袖老師作詞,在2019年創作的《臺灣花》,此曲為世界首演,以台語的方式演唱,若有對台語不「輪轉」的觀眾,節目單上也貼心的備有歌詞。女高音蔣啟真老師非常用心的處理國語與台語唱詞和文字上的轉換技巧。旋律及曲風上個人覺得如流行歌曲般,聽久後也許會成為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
壓軸是同為世界首演,由台灣國樂團委託李佳盈老師在2018年創作曲目《花漾寶島》,當我看到曲名時,不禁會心一笑,風雅且不失主題。先不論節目單內容所給予的第一印象,演奏時,彷彿來到一場屬於台灣音樂文化的同學會,從吹管、彈撥、弦樂等各地來到此處匯集而成的《六月茉莉》、《雨夜花》等等,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從音樂中穿插出來。曲目當中的音響效果上,也聽見一些較特殊的音色,例如從慢板準備進入快板時的過門,可以清楚分辨要開始在此進行變化,個人覺得是相當好的鋪成。
安口曲選擇了身在臺灣都能夠朗朗上口的《花好月圓》,當下的情緒再次被激起陣陣漣漪,第一點是整場音樂會的曲名上都加了「花」字,所以臺灣國樂團也同樣用心找到有關「花」字的安口曲;其二為當天正逢中秋節,中秋節為華人三大重要節慶之一,除了吃月餅與烤肉外,抬頭望月,享受月圓人團圓的天倫之樂也是必要行程。所有曲目裡的「花」與「月」,更令音樂會錦上添花。
除了安口曲外,其餘皆是近兩年所創作的新曲目,同時擁有兩首世界首演,此時更加證實指揮家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場音樂會的指揮家張佳韻老師,憑藉每一次的練習、排練與作曲家的溝通,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個人相信要完成這場音樂會是相當辛苦,當然也需要所有團員的配合,才能讓音樂會順利的完成,這使我相當欽佩。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