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的朝聖之路(勒皮 puy-en- velay)~
一早收拾完行李、 跟民宿主人道別後, 迫不及待的想離開這濕冷的山區,期待奔向陽光燦爛的南法風情。
從我們民宿到下一個目的地Ardèche ,國家自然風景區還有3-4小時車程。於是我們聽了民宿主人的建議,順路到另一個的美麗小村莊Blesle走走, 順便午餐。
這個小鎮座落在一片綠色的山谷內,這同時也是4000多年前查德柯勒(site de Chadecol)的遺址, 這片遺址上的石頭房屋,還是保留新石器時代搭建石頭屋的技術。
之後曾是高如羅馬人的重要居住地,九世紀後小村莊裡修建了許多的修道院,11世紀蓋了城堡,小鎮也隨之蓬勃發展。
11世紀後,勢力強大的梅爾克爾男爵決定在此落腳,並於修道院之間產生了封地之爭。最終男爵告敗。13世紀在王權的支持下, 男爵成為此地的領主。
為了平息與修道院的衝突, 男爵修建城堡、保護修道院, 同時為顯示家族權威, 不顧修道院的反對蓋了一座高塔,叫做20角塔樓( tour aux vingt angles).
法國大革命時,城中重要的教堂 saint Pierre 鐘樓被毀, 聖馬丁教堂被變賣為國家財產後也被摧毀。
直到20世紀開始, 旅遊業發展, 這保存了十多個世紀的歷史以及小鎮原有的木結構房屋、古老的修道院、才有機會讓大家認識。
這座小而美山城, 處處可見歷史的痕跡。找了間較正式的餐廳,讓像樣的美食撫慰一下前幾天空虛的味蕾。
吃完午餐,不疾不徐的逛著小鎮, 看著鐘樓、石屋、 河邊木造的房子,一切是如此平靜,好難想像隨著中世紀奪權、 法國大革命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裡的修道院、修女以及青年就在時代交替之下一一的犧牲、離去。
我們最後找到一條走上小丘的路, 俯瞰山城, 一切是如此美好。小鎮美麗的風景就此印入眼簾。
為了趕時間, 只好一一不捨的離開。
————————————————————————
前往下一站的路上, 看了地圖, 會經過Puy-en-Velay,也就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以及朝聖重地。
這城市又有什麼值得我們特別停下來一瞧的呢?
原來法國勒皮是有名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的其中一個起點。這條路就叫「波迪昂西斯之路(Via Podiensis)。
此外,蕾絲(Dentelle du Puy)、綠扁豆(Lentille verte du Puy)和維萊檸檬馬鞭草酒(Verveine du Velay)也是這城市的名產。
勒皮不但是宗教聖地,同時也是全法的蕾絲重鎮,這兒的蕾絲編織名列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en France);綠扁豆也有產地專利,(AOC),也就是說綠扁豆一定要在這區域且特定條件下種植、生產的才能被冠上「勒皮」二字;此外,馬鞭草為基底的利口酒也是全法最有名的特產。
這麼有特色的城市,既然我們就這麼巧的走過、路過、當然也就不能錯過這難得的機會,停下腳步隨著朝聖者好好的感受這偉大的宗教之城。
說起勒皮(puy- en-velay),它自古以來就是聖母朝聖地。來到勒皮,一定不會錯過聖母大教堂(1856年已升格為主教座堂)。
這座教堂聳立在山坡上, 一走進廣場, 抬頭看見這座仿羅馬式的教堂, 跟澳門大三巴牌坊很像,都是進入廣場後,一長條石階路, 最頂端就是三成樓高的教堂。
現今聖母大教堂歷經五世紀到15世紀陸陸續續的修建,形成各種風格的混搭,但主要結構還是在12世紀就建構。
爬上134階樓梯後, 從拱門往回看,景色非常漂亮。
聖母教堂風格融合現代但依舊看見舊時期的壁畫在裡頭。看到了傳說中的黑面聖母像( 原始的在法國大革命時,路易九世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歸途時敬贈的黑面聖母慘遭革命黨焚燬!)。
看完聖母升天大教堂,我們往後頭的老城區走去。
我們雖然不是教徒、也不是為了朝聖而走進這城市,不過真要好好了解、 看過每個角落幾個小時是不夠的。 多希望我們能有多一點時間可以好好接受這城市的洗禮。
在老城中,望向山丘,看見了新蓋的聖母及聖嬰雕像,原本拍張照就想離開趕路, 沒想小E興奮的說想爬上聖母的頭頂看看。 我們凹不過他的堅持,也只好陪他一起爬上去。
到了頂上俯瞰城市, 有居高臨下王者之風的感覺。 最後通過無止境的旋轉樓梯,一路爬上聖母頭頂。 其實頭頂的風光不如外頭美麗, 一次只能一個人爬上, 透過透明罩快速看一眼, 連照相都無法照(因為樓梯就是鐵條, 陡峭,必需雙手扶穩)更別說逗留, 因為下面一堆人盯著你的屁股, 等你下來換他們上去。
完成了小E登頂的願望後,我們就快馬加鞭的趕回車上,前往山中民宿報道。
#爺爺農場民宿是這趟旅行留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民宿。
下回待續~
教堂、山城影片請到IG或限動看
舊市凹逗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窺看粽子的島嶼遷徙和隱喻/
粽子的島嶼身世說來多元而複雜,它既是「外來」食物,卻也能從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飲食脈絡中發現蛛絲馬跡,但不論怎麼吃,都早已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風景。
.
金曲〈燒肉粽〉至今身邊長輩哼唱時還會落淚,歌詞精準傳遞出四五十年代勞苦庶民生活的縮影:失業還可賣粽求生,賣不完至少餵飽家人。
.
猶記得童年回鄉下老家,總會在黃昏巷口等待一騎腳踏車老伯,他把裝滿水煮粽的大鐵桶用皮帶加工綁緊在後座,下方小炭爐靜靜燒著,旁邊架上大喇叭重覆播放郭金發的歌,我和表哥聞聲而來,也不管燙,你一口我一口,老伯看似愁苦的臉總被我們逗得笑呵呵。
.
再大一點,每逢大考前夕,家人總叫我自己包顆粽子象徵成績「包中」,頭一次包得自然七零八落,但味道特別香;而親戚守喪期間如遇到過年或端午,長輩則會叮囑著把甜粿和粽子送過去……粽葉下,香味襲來,彷彿也是在同時咀嚼著人生數不盡的離合悲歡。
.
粽子古稱「角黍」,是祭祀食品,獻予神鬼和祖先,有此一說,以生料水煮而食的南部粽,較接近中國南方傳進來的吃法,口感軟糯有味,而先炒後蒸的北部粽,糯米粒粒分明,滋味較為厚重,外省粽的代表是湖州粽和潮州粽,客家人則有特色鹼粽以及用糯米混蓬萊米磨漿做的粄粽。
.
原住民文化中較接近的是「吉(奇)拿富(cinavu / cinabu)」和「阿粨(avay / abai)」,包料的澱粉以芋頭粉和小米為主,重要場合才吃,新住民粽首推越南粽,鹹甜都有,以綠豆仁肥豬肉芭蕉等入餡,是過年食物。粽子遷徙到台灣生根後,滋味可謂百花齊放。
.
但令我最難忘的,仍是以前過節時,阿嬤在家門前,雙手將粽葉凹疊成漏斗,騰入菜料,填米整平後,用咸水草緊繫的畫面,就像是要把家族情感圍攏住般,是隱喻,是提醒,也是期許。
.
#全文過去曾分享在台灣高鐵TLife美食地圖專欄的「粽子專題」,點連結看推薦店家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2365
_____
照片中是台北信維市場裡 #四喜食品行 的招牌湖州粽,好想念啊~ 下面是專欄裡的介紹:
.
隱身在信維市場舊大廈裡的「四喜」,幾十年來始終安靜地留在二樓那角落一隅點燈賣粽,能飄香三代,靠的是源自江蘇無錫的家傳做湖州粽的手藝,不只口味道地,入得,是人心。
.
長枕狀、內餡簡單是湖州粽特色,四喜在粽葉內騰入吸飽醃肉醬汁的圓糯米、梅花肉用了充滿上海風情的荳瓣伏油來醃,再疊上白花花豬板油,水煮六小時,軟糯米粒被化開的油脂浸淫到晶亮,肉汁被悉數封藏,咬一口,各種香氣交竄。甜吃的豆沙粽,內餡同樣按古法炒至噴香,鹹甜各一,好滿足吶~
_____
#雄好呷台北
#高雄以外___台灣好食106
舊市凹逗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雞不可失》充滿反差笑料的絕妙犯罪喜劇 (8.0/10)
痞客邦 #無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7561380
《雞不可失》是一部韓國警匪喜劇電影,由李炳憲執導,柳承龍、李東輝、李荷妮、陳善圭、孔明主演,劇情講述由5位二流警員組成的緝毒小組,因為多次辦案不力而面臨解散的命運,不過在某次聚餐時得到某位惡名昭彰的毒販即將回到韓國的情報,一行人決定到幫派據點附近一家炸雞店暗中監視,藉此取得幫派販毒的關鍵證據,在經歷一連串爆笑的埋伏過程後,究竟他們能不能以這次任務挽回自己的名聲?
雖說近年來韓國電影逐漸在台灣具有影響力,但自從去年兩部《與神同行》大賣後,多部在台上映的韓片除了《90分鐘末日倒數》搭著演員河正宇和跨年檔期的順風車之外,其他好作品如《北風》、《分秒幣爭》似乎因為題材關係並沒引發一般觀眾的話題與討論,不過這次的《雞不可失》則完全不同,全片己乎無冷場充斥著荒謬、胡鬧的喜劇元素,加上由全智賢在《來自星星的你》所帶來韓式炸雞風潮,相信非常有機會靠著好口碑在未來贏得亮眼票房。
《雞不可失》在宣傳時打著韓國影史票房第二、觀影人次超過1400萬的招牌不是沒有原因,光是從人口基數來看就能得知這項紀錄是多麼驚人。就我個人而言,一部喜劇電影要得到如此成就,最重要的不外乎正是片中角色要貼近觀眾、貼近生活,笑點要簡單通俗到能夠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但又不能太過廉價老套,而《雞不可失》正是完美達成這所有要素。
在進戲院之前,我從沒想過這部電影可以有趣到令我無法忍住盯著螢幕傻笑的行為,實在無法想像幾位平凡無奇的落魄小人物湊在一起,竟能製造出乎意料、極具火花的笑果。導演李炳憲完全掌握一部闔家觀賞喜劇片的精隨,不僅以演員陳善圭為首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明確定位,該讓觀眾爆笑的部分毫不手軟之外,當電影開始讓感到有些尷尬時,也有如「懸崖勒馬」地趕緊把故事轉場換到下一個橋段,整體節奏與氣氛的掌握實在拿捏得恰到好處。
打從《雞不可失》的開場,原本具有嚴肅正經形象的五位刑警,因為經費不足必須吊掛繩索,最終造成連環追撞事故,班長又以最後那台車的保險桿就有凹洞,故意撞上詐領賠償金來為自己間接導致的結果解套,至此就已經清楚奠定了全片荒謬與「認真講幹話」的風格。或許正是如此,不論是為了長期臥底而買下炸雞店,卻意外以特殊配方的口味引起網路爆紅風潮,還是原本幾人正認真討論著之後作戰計畫,在聽到顧客喊出:「老闆來瓶啤酒。」便瞬間忘記自己要揪出毒販的原始動機,電影都以混亂的角色身分與超乎預期的行為模式來充分製造出大量反差笑點。
然而這也代表如果無法享受片中搞笑橋段,對電影的觀感將會大打折扣,儘管《雞不可失》作為以「警匪」為主題的電影,但從中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故事細節其實並沒有太過縝密。反而是導演非常巧妙地利用喜劇元素把原先可能走向《犯罪都市》風格的題材,包裝成一部既輕鬆又帶有韓國庶民文化的電影,除此之外,更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背負經濟重擔,又必須兼顧自己家庭關係的兩難抉擇,尤其經歷事業低潮時,有沒有勇氣跟自己珍愛的人分享,共同分擔難以獨自宣洩的壓力,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雞不可失》劇本的用心之處。
整體而言,《雞不可失》故事清楚完整,也不會太過冗長,在韓國得到如此亮眼成績真的實至名歸。儘管片中有著許多能夠被事先預期的搞笑橋段,但等到一切真的發生時,觀眾仍舊會被角色行為或對話逗得捧腹大笑,這五個人就是具有這麼獨特的反差魅力,從為了成功監視埋伏而不得不經營的炸雞店,各司其職堅守自己的崗位,到片尾動作場面終於搖身一變成為帥氣的刑警,揭開幾位角色「棒球隊」、「喪屍」的背景,種種極具創意巧思的設計,相信《雞不可失》就跟下班跟三五好友啃個炸雞、喝杯啤酒一樣,絕對是假日紓壓放鬆的好選擇。
CATCH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