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NT疫苗 青少年「#心肌炎」機會高‼💥
BNT疫苗到台灣了,很多爸媽詢問我不是說青少年打BNT和莫德納心肌炎機會最高嗎⁉這樣還要讓自己小孩去打嗎❓今天就稍微說明一下這個大疑問🧐
--
🎯 首先目前新冠疫苗核可給12-17歲打得就是,mRNA疫苗的莫德納和輝瑞BNT
🎯 美國研究數據,12-19歲得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為:1-10/每百萬!
🎯 青少年/女得新冠可能會產生恐怖的併發症:#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
📌 發生機率:5.1/每百萬人 (每月)、316/每百萬感染新冠的人 (小於21歲)
📌 #亞洲人機會高3倍💣,黑人機會高9倍
📌 造成多重器官發炎反應 (消化道92%、心血管80%、血液76%、皮膚黏膜74%、肺及呼吸道70%…)
📌 造成休克、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動脈瘤...
☀️ 目前統計 #死亡率約2%
☀️ 主要影響 #大於五歲小孩 及青少年女👨🦱
✅ 打疫苗可以預防感染新冠後得恐怖的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
--
💗 但還是要注意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副作用。另外的確12-17歲發生 #機率最高😱
📌 最低機率:女生第一劑:1.1/每百萬劑mRNA疫苗
最高機率:男生第二劑:66.7/每百萬劑
📌 研究顯示多在第二劑注射2-3天後,出現胸痛、心悸、呼吸急促
📌 但mRNA疫苗造成心肌炎,『#預後很好』#低死亡率,不像上面恐怖的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
📝 疫苗造成心肌炎機轉:目前推測SARS-CoV2表面棘蛋白和自體抗原相似,#免疫反應失調 造成細胞激素攻擊自己的細胞😨
📝 #男性較高:推測可能與 #性荷爾蒙 對免疫系統有不同反應🧑
👑 不過樂觀來想,之後這群國高中生是要打 #第一劑的BNT。所以發生心肌炎機會其實比第二劑低很多🤓
--
🌟 綜合以上利弊分析,青少年/女 施打BNT疫苗「利大於弊」,可以提供COVID-19保護力、感染後住院或重症機率。也可以避免恐怖的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
但就是要小心注意:
💢【#一週內】是否有胸痛、心悸、呼吸急促,保險是 #第一個月 都要提高警覺🆘有不舒服一定要趕緊到醫院做心電圖及抽血檢查‼⚡⚡
--
📃參考資料
📍 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 Circulation. 2021;144:471–484.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vaccines. Accessed July 6, 2021.
📍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uly 23, 2020. N Engl J Med 2020; 383:334-346
📍 Incidence of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Among US Person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JAMA Netw Open. 2021;4(6):e2116420.
自體抗原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身體有一類細胞,叫做「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 ,負責將抗原收集、分解、再「呈堂」交給免疫將軍T細胞。無論是自己人的抗原,還是敵人的抗原,APC都會呈遞給免疫細胞,指揮他們要攻擊,還是不要攻擊。
如何分辨是敵是友?其實是看APC有沒有同時呈遞「逮捕手令」,一些刺激免疫的訊號(co-stimulatory signals)。一般,在細菌病毒感染下,由於會出現細胞死亡,或其他炎症訊號,所以APC會同時呈遞co-stimulatory signal,指揮免疫系統攻擊。相反,自身的抗原,一般都在沒有炎症訊號下出現,所以APC不會呈遞co-stimulatory signal。
在部分情況,例如胸腺的APC,或者未成熟的樹狀細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都不表達co-stimulatory signal。因為胸腺是T細胞成長的地方,那裡的APC,主要負責教導T細胞不要對自體抗原反應。這也叫佢中央免疫耐受(Central Tolerance)。我們身體不單需要中央免疫耐受,同時需要「表層免疫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即是身體表層的免疫細胞,清除反骨仔的漏網之魚。
這些耐受性的APC,是不是只能辨認自體抗原呢?小鼠有種病毒叫Friend virus,故意入侵小鼠胸腺,令胸腺APC當它們是自己人,從而教導免疫系統不要攻擊它們。
mRNA疫苗,和其他疫苗不同,是直接在你細胞表達。所以在哪裡表達,在什麼細胞表達,同時附加表達什麼訊號,都很重要。這也是mRNA技術的好處,改變表達地點和共同訊號,就可以做到免疫耐受,治療自體免疫疾病。BioNTech和moderna的第三期臨床測試,都以肌肉注射。其他注射方法的效能和安全,都是未經第三期臨床測試的。
不過不要緊啦,科興都不用第三期啦~
=========================
(實際上免疫系統很複雜,我這裡只是極度簡化,有興趣可以看以下這篇有關T細胞耐受的論文。而T helper cell和B cell的關係,要另外讀了。)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6754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784209/
自體抗原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ioNTech這週發表了新的論文,做了新的mRNA「疫苗」,在小鼠中嘗試。我引著疫苗,是因為這次不是刺激免疫反應,反而是抑制免疫反應,以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在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統會錯將自體的抗原認作敵人,導致自己打自己。這篇論文,就是做了「自體抗原疫苗」,用mRNA表達自體抗原,從而教免疫系統,這是自己人,不要攻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打武漢病毒疫苗,會導致免疫反應(immune response),而打自體抗原疫苗,反而會導致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不打自己人)呢?
一般來說,免疫系統需要一些共同刺激訊號(co-stimulatory signals),才會有免疫反應。相反,缺乏了這些刺激訊號,有可能會發展成免疫耐受(即是這篇論文的例子)。在針對病毒的疫苗,一般會加入「佐劑」(Adjuvant),以刺激免疫反應,好等免疫系統懂得是敵人,要反應(就是經常被反疫苗群體詬病的物質...)。然而,BioNTech的武漢病毒mRNA疫苗,並沒有佐劑。
我個人猜想,分別如下:
一、攜帶病毒抗原的mRNA的脂粒載體,本身具有致炎性,所以自帶佐劑效果。而自體疫苗,可能選用了致炎性較低的脂粒載體版本。這我沒詳細看配方,要查一下。
二、病毒疫苗,是打到肌肉,可能會直接導致局部炎症。自體抗原疫苗,是打到血液,可能因此減低炎症可能。
而實際上為什麼有這個分別,是否能確保這個分別,我暫時不知道,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45/ta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