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測試FSA新款功率計所延伸的期待】
FSA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品牌,很多產品都用了十年還是一樣好用,今年三月初試用了他們自主研發的一款功率計FSA PowerBox SC,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原本擔心這種萬元以下的功率計會不穩定,但測了好幾次,品質出乎意料的好。雖然還是有些小問題,但在這個價格下面,已經可以造福許多功率訓練的入門車友和鐵人三項愛好者了……下面分享幾次測試的紀錄、心得、建議與對功率計的期待。優缺點都有整理出來,疫情過後有興趣入手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看看。下面是幾次測試的過程和數據:
[測試課表一] 漸速騎50公里丘陵地,兩圈鯉魚山(一圈22.3公里),第一圈輕鬆騎不管強度,第二圈加快一點點,最後5公里再放鬆騎。
◎測試目的與過程:想知道穩定踩踏時功率計的穩定性,以及兩圈鯉魚山的時間跟NP與平均功率之間的關係。
→第一圈盡量放鬆騎,不管轉速,也不看功率,以最輕鬆的方式騎完,時間是48分22秒,NP是165瓦。
→第二圈略微加快,但以氣不喘腿不酸為原則騎完,最後快了三分鐘左右,騎45分06秒,NP是191瓦。
(因為下坡有停踩,又有被紅綠燈影響,所以這邊只看NP)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22.3公里
→單圈爬升:37公尺
→平均溫度:29度
→第一圈:NP 165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546w
→第二圈:NP 191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647w
◎測試結果:功率的即時顯示與最終呈現的數據都很穩定,也符合實際的表現。但在5秒平均最大功率上有誤差,出現在下坡路段,已反饋給廠商。
--
[測試課表二] 爬坡間歇✕3,一趟比一趟快 (第一趟最慢,第三趟最快)
Ⓞ測試目的與過程:因坡度的風阻影響最少,想在同樣騎姿下看「速度vs功率」是否成正比。一開始熱身騎三公里後,開始在熟悉的鯉魚山後山進行測試。為了使三趟的技術影響最小,所以皆沒有抽車,都是採坐姿爬坡。
→第一趟盡量放輕鬆騎,雖然腿還是會酸,但還算輕輕鬆,平均功率是269瓦;
→第二趟想騎得快一點就好,但沒控制好,快太多了,比第一趟快了近12秒,平均功率316瓦;
→第三趟超過九成力,雖還不到全力,但感覺上有比第二趟更用力,平均功率也達339瓦,的確是最高的一趟。
◎測試數據:
→單趟距離:430公尺
→單趟爬升:37公尺
→坡度:8.6%
→平均溫度:30度
→第一趟:平均功率 269w
→第一趟:平均功率316w
→第一趟:平均功率339w
◎測試結果分析與提問:
→平均功率跟費力程度的感覺一致,也跟實際的速度一致:同樣的坡度、在無風的狀況下,騎得愈快,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確愈高。
→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都是一趟比一趟高,跟實際騎乘感受和表現出來的速度很一致。想確認的問題是:「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是Garmin錶頭計算的?還是Garmin Connect計算的?」回覆:「都是錶頭做計算的,功率計只負責丟出數據讓Garmin接收端做處理。」
→從前一個問題所衍生的下個問題是:「Power Box SC 目前是多久傳輸一次數據給車錶的錶頭或鐵人錶?1秒傳一次數據?或2秒傳一次?……」回覆:「3秒傳一次」
—
[測試課表三] 強度3區40分鐘(穩定騎乘,想像自己在半超鐵的自行車賽段上)
◎測試目的與過程:功率計的穩定性。先花三十分鐘做一些技術和三趟短程高強度爬坡間歇當作熱身後,騎往東華大學外環道,開始今天的測試。全程都以盡量穩定的轉速與功率進行騎乘,每圈按一次錶(紀錄分配平均數據)。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三十分鐘熱身):32分鐘
◎測試結果分析:從NP和平均功率來看,這四圈的功率都很穩定。但最大功率(尤其是第二圈)忽然飆高到411瓦,這個數據應是誤差,過程中沒有抽車,也沒忽然重踩。從幾次測試發現,「最大功率」這個數據有時比實際來得高。
—
[測試課表四] 強度4區20分鐘(用接近FTP的強度騎東華大學外環道兩圈)
◎測試目的:功率計的穩定性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前兩圈熱身)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二十分鐘熱身):43分鐘
→第一圈:NP 122
→第二圈:NP 159
→第三圈:NP 236
→第四圈:NP 239
◎測試過程與結果:
→前兩圈熱身,主要是在第三與第四圈進行測試,結果很ok,第四圈有試著在同轉速與最小限度下再多輸出一些,功率計有反應出來。
→此次最大功率飆高的情況沒有發生。
→經過這兩次測試,在強度3區與4區穩定騎乘時,實際成績與功率計的輸出關係是十分相符的,good!
—
[優點]
● 價格親民,目前查到的網路售價是9000元。
● NP與平均功率都很穩定,就算是小幅改變輸出也能測量出來,多次測試都跟實際表現相符。
● 安裝與配對車錶與手錶的過程簡潔/方便,而且直接有轉數和功率,不用再另外黏貼磁鐵。
●「齒比」和「曲柄長」還有九種選擇,這點在許多同是大盤和屈柄功率計的產品上來看就個性化很多了,其他品牌比較少有這麼多元的選擇。
[缺點]
●雖有模擬的兩腿平衡數據,但沒有實際的功率數據。
●瞬時最大功率的數據有時會有誤差(有時正常),已回饋,這應該可以透過韌體調整。
[建議]
下面是個人提供給廠商的建議:
●可以了解為了推廣,所以9000元只有單腿數據,雖然有模擬的平衡數據,但還是期望將來有另一版本是有雙腿的「實際數據」,會比較滿足一些進階的需求。尤其是若將來可以實際分別測出兩腳在不同位置所用的「力量」與「方向」,將能幫助運動員量化踩踏效率。
●因為FSA現在有自己的APP,食望之後FSA的APP能寫好方便給其他APP串接的「API」接口(使用者同意後可以把自己數據自動導出到使用者習慣使用的APP或網站),有助於使用者把功率數據匯整到自己慣用的平台上,但希望開放「API」後能讓更多平台授權取得使用者的原始數據,做更細緻且個人化的分析。
●期待將來可以跟「電子變速」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交叉比對」在不同齒比與阻力、轉數的對應關係。可以了解選手在「不同阻力」下所偏好的齒比與轉數;或是反過來,在不同齒比下,偏好處理何種大小的阻力。然而,從功率和轉速只能換算出「總踩踏阻力」,要實際知道車手「每一圈踩踏所面對的實際阻力」,則需要有「踩踏力量向量化」技術的功率計才行。我也知道這個技術門檻很高,不容易做得出來。
●如果是自主研發,我更期待的是能把踩踏的「效率」在不同轉換階段計算出來。多數騎乘在加速時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但其實「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還有很多環節會損失功率。
Effort → Force → Torque → Power → Gross Power Released, GPR → Form and Wind Resistance → Performance
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此外,對踏板所施加的力量不等於力矩;功率計上的總功率也不等於GPR,這裡是未來的功率計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若能把箭頭「Force(→)Toruqe」 以及「Power (→) GPR」中的兩個箭頭的「效率」計算出來,更有助於自行車訓練愛好者進行更精確的科學化訓練。
「自行車訓練app」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Sam Hsieh(謝昇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張嘉哲Chia-Che Ch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Re: [心得]虛擬騎車App:Whiizu簡單體驗- 看板bicycle 的評價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訓練好幫手】 相當實用的訓練app- Nike+ Training... - 單車 ... 的評價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單車app、自行車路線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自行車訓練app 在 [問題] 討論功率訓練使用軟體Zwift,TrainingPeaks,WKO4等 的評價
自行車訓練app 在 Sam Hsieh(謝昇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ona結束已經三個禮拜,Off Season的休息週期三週也結束了,新的訓練週期開始,跟教練討論2019的參賽計畫和訓練計畫之後,決定了比賽的行程,也決定訓練上不做太大的更動。
首先調養腳傷,保持健康的身體,接著維持每週25-30h的訓練時數,其中騎車就佔了將近一半,在Kona前的自行車訓練,一周四次,有三次總計10-12小時在訓練台上完成,這麼長的時間除了注意電腦上輸出的數據之外,需要找一些電影或影片陪我度過漫長的訓練台時光,網路上鐵人賽的影片重複無數次了,有時都看到放空,Kona結束之後決定下載Fox+的app,Fox+除了有電影和電視劇之外,還有體育賽事的頻道和很吸引我的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
開訓第一天就是2小時訓練台,趕快來追一下職棒總冠軍賽的賽況(對對對...我知道已經比完了,G4的時候我人在武嶺,留著騎訓練台時看也不錯啊!)
看完總冠軍戰G4還可以再看G5,總冠軍賽追完還有UFC、HBL和MLB,這麼多體育頻道可以看,加上熱門電影跟電視劇,明年第一場比賽前將近四個月的訓練期,沒有理由說無聊也沒有理由偷懶了...XD
對了,Fox+目前有 #一個月免費試用,大家趕快下載來體驗看看嘍 https://foxplus.onelink.me/QvhY/sd
自行車訓練app 在 張嘉哲Chia-Che Ch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夢想,值得用心去追!
人們常提及夢想,但是夢想卻是很抽象的,唯有開始去做,夢想的輪廓才會越來越明。如柯P的一日雙塔夢想,在他心中埋藏多年,終於在多方專業人士協助科學化訓練的幫助下,先完成了一日雙城,為自己的夢想邁前一大步。一位耳順之年的歐基尚,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中又要有效的自行車訓練,「訓練的效率」變得極為重要。
回想兩年前的我,因為過度訓練的疲勞,造成左腿脛後肌肌腱完全斷裂,我沒有辦法做腳掌內旋的動作,連走路也一跛一跛,最終進手術房,用左手掌長肌做了移植手術,所以現在我「手」,隨時都放在我的腳上。手術後的我,熱愛跑步的奧運馬拉松國手變得連上廁所都無法自理。經過四週的完全休養,手術的傷口與感染都癒合,但相對的,身體的脂肪也堆積在我的肚子上,當時無法正常走路的我,連走進泳池都萬分困難,但心中還想要繼續奔跑,心想著還有許多經典賽事未參加,我還能明顯感覺到這個夢想在我心中的熱度。
長跑運動員最重視有氧耐力,我的雙腳無法使用如何做有氧訓練?所以我先開始上半身的肌耐力訓練,利用重量訓練、阻力訓練,除了重建肌力,也可提升因為手術休養期間退化的心肺耐力,現今最流行的TABATA,便是利用循環間歇的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除了值與量的調配,相要利用阻力達到有效提升有氧能力,這時就必須搭配「心率」。
所謂的心率就是心跳次數,通常以分鐘為單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訓練結束是立刻測量脈搏跳動次數,但這樣的手動測量多少都有誤差,因為當你運動停止,心跳也會慢慢降低。所以我都佩戴能及時測量與顯示心率的心率量測手錶,在運動中就可以隨時監測自我,心率太高就應該停止,心率太低就要鞭策自我。我了解到,如果我需要再度的回到賽場上,就必須「更準確」的訓練,而不是只用意志力訓練,無端破壞自己身體,往往導致嚴重運動傷害。
手術後八週,我進入泳池做水中跑步訓練,利用水的浮力減輕我身體重量,減經開刀後左腳的負擔,我也嘗試過無重力跑步機,但在經濟能力的限制下,我還是選擇門票只要一百塊的水中跑步訓練。水中走路或跑步,主要是利用水中的阻力來恢復退化肌力與肌耐力,當然,也可以利用水中跑步來從事有氧訓練。訓練同時配戴穿戴式心率裝置,我就可以評估在水中的運動效果,而且搭配可即時呈現心率表現與運動心率曲線的JoiiSports APP,每次訓練後都能記錄在手機中,我很容易就可以分享給我的醫師與物理治療師,方便討論之後的訓練計劃。
我水中跑步與重量訓練以交叉形式安排,一日水中跑步、一日重量訓練,兩天訓練就會有一天的休息,讓身體能得到完全的修復才能在完成下次的訓練。水中跑步時我讓自己心率維持在最大心跳的60%,鍛鍊我的有氧系統,而重量訓練則是將心率提升超過最大心率80%,在30秒至45秒內盡可能的多次數訓練,所以重量是相當輕的,或是完全不負重,休息時間則是一分鐘,從每動作三組漸進式提升至六組。術後五個月,我可以開始嘗試快走與慢跑,但因為只能每公里七分速,所以心跳率就無法達到60%的強度,期間還是繼續使用交叉式訓練,利用游泳與重量訓練來提升心率與肌力。八個月後,肌力恢復可以跑階梯與上坡衝刺,之後游泳只用於放鬆日的動態恢復。
一年後我參加台北市五千公尺測驗賽,成績是16分27秒,當時氣喘如牛。心想練了快一年,以前用五千公尺16分20秒可以連跑八個,想起來令人氣餒,但回顧我的JoiiSports心率紀錄,發現我的心率與配速都有正向線性的進步!記錄與分析讓我找回信心,繼續保持科學化訓練,觀測每日的安靜心跳率與訓練心率。
一年八個月後,我以每五公里17分29秒跑完防府讀賣馬拉松,一年十個月後也就是今年,我以每五公里16分20秒跑完香川丸龜半程馬拉松。今年四月十七日正式手術後滿兩年,我會在日本長野奧林匹克紀念馬拉松,以每五公里16分30秒的速度挑戰2016里約奧運馬拉松標準,或許只有10%機會,但這兩年的經歷,就如每次運動結束後看到的心率圖般,曲曲折折卻也因為每次心跳的奮力跳動,而繼續記錄,繼續向前。關於跑步這個夢想,我想到柯P說的:「夢想,出發就對了」。
#專欄
#張嘉哲
自行車訓練app 在 【訓練好幫手】 相當實用的訓練app- Nike+ Training... - 單車 ... 的必吃
【訓練好幫手】 相當實用的訓練app- Nike+ Training Club,裡頭訓練計畫看得到不少世界級選手,這次更可看到Cristiano Ronaldo羅納度現身於訓練計畫中,其它來看看”C ... ... <看更多>
自行車訓練app 在 單車app、自行車路線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此App 只能透過iPhone 及Apple Watch 的App Store 取得。 Strava GPS 跑步和自行車訓練4+. 單車app在騎單車探索台灣迷人風景!Strava GPS等四 ... ... <看更多>
自行車訓練app 在 Re: [心得]虛擬騎車App:Whiizu簡單體驗- 看板bicycle 的必吃
前幾天在單車時代看到對 WhiizU這個虛擬單車軟體的介紹。仔細看一下發表時間,
https://cyclingtime.com/tw/documents/10616.html
被吸引的原因是有台灣許多有名的單車路線,但仔細看,這篇報導是2020年年底的報導
,不過在單車版好像沒有太多的討論。爬文後,在2020年六月nucleus131兄有提到這
個軟體,不過好像沒有太多討論。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591874993.A.91C.html
延續nuclear131討論,也回報一下試用的結果。
裝備:
智慧練習台 邁金T300,
功率腿是邁金 p35雙邊功率計。
心律帶是雜牌藍牙、ANT+
平板是iPad五代...
目前在apple app store上可以下載的是3.2版....
下載後開始測試,第一次開啟軟體不是很順暢,第一次開到17%就停住了...
第二次開到27%,第三次才開到100%,順利進入到主頁。
先註冊,本來想用strava帳號註冊,不過一直失敗,就先用apple帳號註冊了。
接下來連接功率設備(右上角有標示),不知道是不是練習台的訊號比較強,
蓋掉了功率腿的訊號,開著練習台時,就是抓不到功率腿的訊號,後來是把練習台
電源拔掉,先抓功率腿的訊號,確認連接功率腿後,再把練習台打開,確認連接,
後面就都沒什麼問題了。心率帶,連接都沒有問題。
再來,選路線第一次騎好像都要下載路線資料,下載花了一點時間。
但是很多路線都有點短...
當然也有訓練課程可以選..
先試騎一下,這是實際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我的ipad有點年紀了,被直接設定為最低
畫質,畫質確實很生硬,但會覺得可以騎台灣的路線,對在外工作的人有種莫名的安慰。
騎完後的成績,目前還無法上傳strava的樣子,稍後再研究一下....
補充:在平板中安裝Strava app後,就可以順利上傳了。
因為裝備的問題,沒辦法騎rouvy,想體驗一下回台灣騎車的感覺,應該還是要靠這個
軟體,私心希望這個軟體更好,有更多的台灣路線可以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4.17.37.57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621953503.A.201.html
※ 編輯: kung1014tw (84.17.37.57 英國), 05/25/2021 22:52:55
※ 編輯: kung1014tw (194.5.48.247 美國), 05/26/2021 08:02: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