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中國今天如此巨大的發展成績是從何而來,大國崛起難道真的是靠國運嗎?】
作者: 六爺阿旦
今年的世界有點不比往常,病毒的沖擊之下,給世界各國有了一次公平的考驗,到現在今年已經過去大半,全世界突然發現,中國不光是疫情控制的好,經濟增長也拿了第一,這跟過去西方媒體宣傳的感覺完全是兩個味道,很多人都在想,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中國做的太好,還是偶爾我們襯托的好?
其實關於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績,一直以來就有很多疑問,包括我們國內也是如此,對於這個問題是如此的困惑,以至於有人認為是咱們國運太好,我也很好奇,我們的今天是從何而來,難道真的是靠國運嗎?
我回顧了二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歷程,與同時期,由美國主導的全球主要政策變化作為參照,進行了一次對比,正好是作為舊文《二十年來,美國在三個關鍵點上錯誤的選擇,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的下篇,來給出一個我認為的答案,看看到底是依靠所謂的國運,還是靠我們自己努力?
我把這二十年的時間,按照關鍵節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2001-2007年,2008-2015年,2015年之後。相信大家看了之後,對於我們的發展為什麽能夠成功,自然會有一個答案。
2001年:美國百鳥朝鳳,中國猛虎歸山。
2001年,對於中美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個年份,這一年分別發生了兩件大事,對美國來說是遭遇了“911事件”,對我們來說,是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那時候蘇聯解體,遺留下的資產被美國帶頭瓜分一空,美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軟實力,都傲世全球。
那一年中國又是個啥發展水平呢?我們2001年的GDP僅僅只有1.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而美國是10.6萬億美元,理所當然的世界第一,那時候美國的GDP是中國的將近8倍,是這二十年來差距最大的時刻。那個時候,美國要是有人說中國會威脅到美國的地位,別說美國人不信,中國也沒人相信。
美國當時聲望如日中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得意的時候,被人用飛機把標誌性建築世貿大廈給撞沒了,美國舉國上下氣抖冷,由此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全球反恐戰。之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最後都成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阿富汗戰爭持續了13年,伊拉克戰爭歷時7年多,兩場戰爭下來,據測算耗費最少超過6萬億美元的真金白銀。
而另一邊,趁著美國打仗,中國最終通過談判,趕在年底之前,加入了世貿組織,那一天是2001年11月10日。之所以在歷經多次波折之後能最終加入世貿組織,正是因為口頭上對於反恐戰爭的支持,讓美國卸下了最後的防備。在此之前,美國先後在1999年5月制造了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2001年4月制造了南海撞機事件,中國的隱忍克制,讓美國解除了最後的戒備,最終決定把中國納入到由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中來。
因為一旦加入到這個體系裏,意味著產業鏈的下遊將迎來大量的投資和布局,在美國看來,中國很顯然還不是他的盟友,所謂美國的盟友,基本上都有美國駐軍,在安全上完全敞開了由美國來掌控,但是即便沒有到那個程度,美國覺得好像完全能拿捏得住中國,再加上當時美國想的是,都已經拿下阿富汗了,中國被團團圍住,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所以最終放行,讓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
這一年發生的這兩件事,對美國而言,就好比百鳥朝鳳時出了點岔子,於是大張旗鼓的要收復天下人心,打仗那點事對美國來說太輕車熟路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無盡的利益會在勝利後滾滾而來。而2001年,對於中國來說,加入世貿組織,就是為幾十年來打造的工業基礎,終於找到了一個廣闊無邊的出口市場,從此以後就是大魚入海,猛虎歸山。
一個是打仗燒錢,一個是出口賺錢,兩個國家,就這樣在這一年,迎來了兩個不一樣的出發點。
2008年:美國上房,中國送梯。
2001年到2008年,美國先打阿富汗,後打伊拉克,小布什任上基本沒閑著,打仗雖然燒錢,但是那不是世貿大廈拆遷了嗎,家裏不差錢,但到了2008年,小國家是已經收拾的服服帖帖了,可驀然回首,自己國內出問題了,這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直到今天還在愈演愈烈。這場危機可以視作是國力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八年之後,美國在經濟層面真正的一個轉折點。
那2008年,我們又經歷了什麽呢?這一年的中國,經歷的是苦難輝煌,苦難的是在5月12日,我們遭遇了讓人心痛的汶川大地震;輝煌的是在8月份成功舉辦了世界歷史上最盛大的一屆奧運會。但這些在金融的角度,還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這一年影響最深遠的是我們為了對沖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進行了4萬億規模的基建投資計劃。
這項計劃進行了超前的天量基建投資,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高鐵建設開始了狂飆突進的旅程,下面這個圖是我們的鐵路投資規模,可以看到2008年以後,投資規模直接增加了4倍。
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化建設也是在2008年之後開始發力,當時看來這些投資都有點超前了,但是現在回過頭再看,發現高鐵和城鎮化的建設,也為我們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前者極大的提高了全社會的運行效率,後者改變了無數中小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條件。
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在想,當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如果不搞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去配合美聯儲進行貨幣放水擴張,可能會發展的更好。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反思一下,這個是非得失。
一個是在2008年時的中美實力對比情況。2008年的時候,經過入世後的高速增長,我們的GDP已經增加了4倍還多,達到了4.6萬億美元,可以排到世界第三了,排第二的還是日本,但差距已經很小了,排第一的當然還是美國,美國那一年的GDP是14.7萬億美元,還是我們的3.2倍。雖然經歷了入世之後快速的追趕,但是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今天比較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縱橫南北的高鐵網絡,特高壓輸電網絡,都是在那個時候起步。這些需要大量投資的產業,在2008年的時候,都還是地下面的筍尖,根本沒有冒出頭來,那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時間,讓這些產業發展壯大起來。
第二個是我們如果不配合,是否有機會贏得這麽長的和平發展時間。事實上2008年我們的股市也經歷了從牛市泡沫的破滅,只不過我們跟2015年類似,我們是提前於美國出手之前躺好,在2007年10月份大家差不多同一時間見頂,但是在2008年9月份,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美股才下到半山腰,我們的A股早已經撤到2000點躺好了。
雖然這形成了價值窪地,但是那時候的A股容量實在太小,只有12萬億的總市值規模,我們的資本市場規模小,跟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在制度建設上也還沒有打通,我們開始搞註冊制,建設國際資本市場,是這兩年才開始推進的。
資本市場只是一個縮影,這是想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是實力上,我們當時差距太大,如果2008年不配合,那很可能2018年的遭遇就會提前十年,我們有可能是扛不住的。第二個就單從金融角度而言,美國的金融危機就跟2002年的雪一樣,來的有點太快太直接,我們自身也沒做好迎接這種挑戰的準備。
2008年,雖然我們配合美聯儲一起進行了貨幣擴張,但是在這一年,兩個國家還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分水嶺,原因就在於,美聯儲放水都拿去搞金融投機了,一部分進入美股,催生了之後的十年大牛市,一部分進入了新興市場國家去追求高收益。而我們把錢重點投到了國家建設上,為接下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種方向,兩個不同的選擇,決定了十年後,兩種不同的命運。
2015年:美國收割失敗,中國自保成功。
美國之所以不顧風險,熱衷於金融投機,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們相信自己的金融實力,他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早已經計劃好,在下一輪加息周期,就準備發動金融戰,收割世界財富來填補他們的虧空。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驚心動魄的2015年,美國金融戰收割財富失敗,成了國運轉折點》中有詳細的介紹。
因為上篇文章我重點講的是美國如何布局,所以這裏我重點講下我們是如何應對的。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我們的危機感陡增,也是從那之後,我們提出了一項戰略,叫擴大內需。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三駕馬車,哪三駕馬車呢?分別是出口、投資和消費,其中出口這駕馬車最重要,在2008年的時候,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是將近60%,從2008年之後,我們就一直在主動往下降,降到去年是30%,而同時呢,把國內消費占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35%,提高到了去年的54%。
現在一提說經濟發展要搞內外雙循環,很多人就慌了,其實我們是在十多年以前就已經在推進這個戰略了,準備工作老早就做好了,未來就是再降,影響絕不會有2008年那麽大那麽突然了,畢竟進出口比重已經降到三成以下了。
到2012年,美國開始布局的時候,我們內部早就已經預計到了今天以及今後數年全球可能發生的一些關鍵變化,從而提早開始了一些關鍵布局,現在對比來看,預判非常精準,在2012年的這篇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裏,基本上已經把中國接下來要做的事都提及了,有哪些事呢?總結下來就是“三去一降一補”,這幾個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哪一年提出來的呢?是2015年。
也就是在美國開始準備發動金融戰的時候,我們也正在備戰。為什麽2012年已經提了這些了,到2015年才推進呢,那在2015年之前我們在幹嘛呢?那時候我們正在重點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要幹嘛?重點就是這“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為什麽有這些事情要做,這裏面是有個連貫的邏輯的。
2015年之前,我們有一個說法,叫打掃幹凈房子好請客,為的是要提高效率和凝聚力,這些準備工作好了之後,才能真正把後面這幾個事情做好。這幾個事情分別對應的又是什麽呢?
主要是在2008年我們的貨幣擴張也是有利有弊的,在經濟發展上,有利的一方面肯定是極大的加快了發展,有弊的一方面就是導致了很多工業產能過剩,產生了一些風險點,所以這裏面的幾個事,針對的就是這裏面的風險點提出來的。工業上是去產能,降低產能過剩風險;房地產是去庫存,降低經濟系統性風險;金融上去杠桿是降低金融風險。
當時的社會資金過剩,而房地產庫存又很高,外面天天有人煽動去兌外匯,如果這麽多資金在外面,大家都去換美元,我們那時候的外匯儲備會下降的更快,而且就算有再多外匯,那肯定也不夠換的,所以當時的政策是推動居民部門加杠桿,給房地產去庫存,然後給金融部門降杠桿,把風險降下來。
後面還有一個降成本和補短板,這裏面降成本主要是加快推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重點是補短板這個事,最大的補短板就是精準扶貧,幾年前搞精準扶貧,我們還體會不到這個事的深刻意義,今年疫情一爆發,很多人再回想起來肯定是倒吸一口涼氣,因為要是扶貧這個事沒有做,這麽居家隔離幾個月,過去那些扶貧對象會遭遇什麽樣的狀況,對社會穩定會帶來什麽沖擊?這都沒法預料,還好我們提前就做了這個補短板的工作,扶貧真的是縮小貧富差距,降低社會風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好事。
其實上面這些分析既有點片面,又有點拗口,不是太好理解,如果我用一句話去概括一下這些事情的核心指導精神,那就是:全面降低風險。為什麽要降低各種風險,就是為了做好準備,應對外部的沖擊。果不其然,這些沖擊是一波接著一波的,2015年美國收割財富的沖擊就是第一波,當然美國以失敗告終。
但是我們可以借助這個過程,看看2015年這個轉折點以來,兩個國家各自在幹什麽,美國跟我們正好是一個反的,美國是放水越來越多,還在推高金融市場的風險,而我們是在全方位補短板,想辦法在降低風險。也正是從2015年開始,我們采取措施全面降低系統風險,為的就是迎接更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在醞釀了兩年之後,美國最終還是出手了。
2018年:美國全面出擊,中國以守為攻
2016年大選之後,新的總統上臺,搞了兩年制造業回流,效果完全不理想,沒別的辦法,在2018年,美國正式開始降息,等於是放棄了原先加息收割財富計劃,惱羞成怒之下,全面的貿易摩擦就開始被挑起並升級了,同時針對華為的制裁,實際是針對整個高科技產業的遏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進行了。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想十年前,在2008年時的配合,客觀上為我們爭取到了寶貴的十年時間,因為到了2018年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是十年前還得時刻小心發展被打斷的情形了,這一年我們的GDP已經達到13.4萬億美元,美國GDP是20.5萬億美元,這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和第二,美國GDP這時候只有我們的1.5倍了,十年時間,從3.2倍降到了1.5倍,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當然比2008年有更大的底氣了。
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美國的要求是什麽?這十多年來,我們在玩命發展經濟,美國在全力推動金融收割計劃,而我們就是那個收割對象,這事我們不可能再配合了,而且我們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這時候的配合,美國必定是一刀致命,永絕後患,用錢還可以配合,用命這事擱誰也沒法配合。
2020年: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
世界的發展並不是線性,而是在某些節點就會開始加速,妳不加速老天爺會幫妳加速,歷史的進程往往就在這時候風雲突變。2020年的疫情,就是歷史按下的加速鍵。我在去年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到了我們其實有七個弱勢項,分別是糧食、能源、生物、科技、網絡、金融、國際規則,其中前三項是最弱的,萬萬沒想到,生物上的沖擊來的這麽快這麽突然,雖然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現在和將來可能都搞不清楚了,但是這個事我最意外的是,我只猜對了開頭,沒有猜到結局。
我沒想到我們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把疫情迅速控制住了,更沒想到傳說中強大的美國是這麽的不堪,到現在疫情都還在蔓延,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今年的衰退幅度已經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據國外的經濟學家測算,美國要恢復到2019年的經濟規模,要到2023年才有可能,而我們現在已經轉為正增長,後面幾年可能會逐年加速,恢復到超過6%的增速上。
在去年,我們的GDP是14.4萬億美元,美國是21萬億美元,如果美國在2023年恢復到21萬億美元的水平,那麽2023年我們的差距會縮小到3萬億左右。而實際上在工業生產總值上,我們早在2011年,就已經超過了美國,現在已經大概是美國的將近3倍了。
IMF還稱,2020中國GDP總量將首次突破15萬億美元,達到15.2萬億美元(約合10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速的成員。屆時中國GDP總量占美國GDP將首次突破70%大關,達到73%,比2019年67%的占比提高6個百分點。而且,這還將刷新20世紀日本創下的紀錄,當時日本GDP占美國GDP的71%,為近百年來GDP最接近美國的國家。
美聯儲為了拯救美股,在今年又搞了一次無限量放水,這一次疫情影響下的放水,只有我們沒有跟隨,美國在2008年和2014年兩度放水推高了全世界的資產價格,但這一次我們可以不用跟了,因為2015年以後我們貨幣改革不再直接跟單一美元掛鉤,再加上我們疫情控制的好,經濟恢復得很快,所以這一次我們就堅決不搞財政赤字貨幣化這一套變相放水的事,同時繼續牢牢堅持房住不炒,這麽下去,美國除了怨自己外,又能如何呢。
最後
回顧將近20年來的發展,可以看到,我們始終是在堅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沒有走捷徑,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發現短板就補足短板,像精準扶貧這種事,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是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去做,也不會想做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就是花大力氣去做了,而且出色的做好了。
然後當我們解決了很多著急的問題,降低了風險,這時候突然遭遇了疫情,將來可能還會有其他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等等影響,如果沒有做,我們一樣也會很被動,但是我們主動的把困難解決在前面,這都是自身的努力,哪裏有什麽國運這麽好的事。
所謂國運,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把自己這一代的使命完成,下一代人的國運自然就不會太差,正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助自信自立自強,才是根本。前輩的努力,換來我們的國運,我們努力了,後輩的國運也會好下去。
自在鉤 意味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事英文]金價創新高!
嗯……黃金聖鬥士的盔甲現在應該值蠻多💰💰💰
★★★★★★★★★★★★
《華爾街日報》:
💰 Gold has piqued the interest of Warren Buffett, whose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RK.B -0.60% has bought shares in Canadian mining company Barrick Gold Corp. The move brings the spotlight back on the precious metal, which notched new records this month, soaring above $2,000 a troy ounce for the first time in New York trading. The price of gold has jumped 30% in 2020—outstripping the rally in the technology-heavy Nasdaq Composite Index—in a bull run that began in late 2018 and has gathered momentum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1. piqued the interest of 激起;刺激…的興趣
2. share (n.) 股票;股份
3. a mining company 礦業公司
4. precious metal 貴金屬
5. notch (v.) 贏得 ; notch something ↔ up phrasal verb
to achieve something, especially a victory or a particular total or score: https://bit.ly/2YmZbpX
6. soar (v.) above 猛增;暴漲高於
7. troy ounce 金衡盎司(31.1048公克);金衡啢
8. outstrip (在數量、程度或成就上)超過,勝過
9. Nasdaq Composite Index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10. a bull market 牛市
11.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疫情
黃金已經激起巴菲特的興趣,他的波克夏公司買進了加拿大礦業公司巴里克黃金公司的股票。此舉讓人重新聚焦黃金。金價本月創下紀錄新高,在紐約市場交易中首次飆升至每金衡盎司2千美元以上。黃金這波牛市始自2018年末,並在新冠疫情期間積聚了動能,金價2020年迄今已上漲30%,超過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同期漲幅。
★★★★★★★★★★★★
💰Why are gold prices soaring?
The main reason is this year’s precipitous drop in yields on U.S. Treasurys to levels below the expected pace of inflation. Unlike bonds or bank deposits, gold doesn’t pay any income. As a result, owning gold means missing out on yields from other assets when interest rates are high. When real yields are negative, gold’s lack of yield becomes a strength.
12. a precipitous drop (n) 大幅下跌
13. yield (n.) 收益 ; (v.) 產生;出產;得出
14. inflation 通貨膨脹
15. bonds 債券;公債
16. deposit(尤指銀行帳戶的)存款
💰金價為何飆漲
主要原因是今年以來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跌,跌至低於預期通膨率的水平。與債券或銀行存款不同,黃金並非孳息資產。因此,當利率居於高位之際,持有黃金就意味著錯失其他資產的收益。當實際收益率為負時,黃金不支付利息就成為一種優勢。
★★★★★★★★★★★★
💰Will gold prices keep rising?
Gold prices tend to overshoot, according to Fergal O’Connor, an economist at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who has studied the market’s history. Still, he expects them to fall back to a higher level than they were before the pandemic becaus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re adding to their gold holdings, removing a chunk of available supply. The return of jewelry demand in China and India could also boost prices.
17. tend to 傾向;易於;往往會
18. overshoot (v.) 超過;超越
19. economist 經濟學家
20. fall back to 後退;撤退到
21. institutional investor 機構的投資者
22. a chunk of ……的很大一部分
23. boost 推動;促進
💰 金價還會繼續上漲嗎?
科克大學研究黃金市場歷史的經濟學家康納表示,金價往往會過度上漲。不過,他預計,即便金價出現回落,也將高於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平,因為機構投資者正在增持黃金,從而吸收了市面上很大一部分可用供應。此外,中國和印度對黃金飾品的需求回暖,可能也會提振價格。
★★★★★★★★★★★★
💰Is gold a commodity or a currency?
Both. Gold is a commodity in that it derives its value, in part, from its use in products like jewelry. Gold is also a currency. For millennia, the metal has functioned as a store of value, unit of account and medium of exchange. Bullion played a foundational role in the monetary system from 1717, when Isaac Newton, master of England’s Mint, established a price ratio between gold and silver, to 1971, when President Nixon ended the convertibility of dollars into the precious metal. Though gold stopped underpinning exchange rates after the “Nixon Shock,” the metal still plays a part in currency markets.
24. commodity 商品;日用品
25. currency 貨幣
26. millennia 一千年;千周年
27. a medium of exchange 交易的媒介
28. bullion 金銀條;金銀塊
29. play an important role/part in 在……中起重要的作用 ; 在……扮演重要的角色
30. monetary system 貨幣體系;貨幣制度
31. mint (n.) 鑄幣廠 ; (v.) 鑄造(硬幣)
32. a price ratio 價格比
33. convertibility 可兌性
34. underpin (v.) 支撐;加強;鞏固;構成(基礎)
💰黃金是商品還是貨幣?
兩者皆是。黃金是一種商品,因其價值部分來自在珠寶等產品中的使用。
黃金也是一種通貨。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黃金一直起著價值儲存、記帳單位和交換媒介的作用。1717年英國鑄幣局局長牛頓確定了金銀的價格比後,黃金一直在貨幣系統中起到基礎作用,直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讓美元與黃金脫鉤。雖然經歷尼克森震撼後,黃金不再支撐匯率,但仍在貨幣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
《華爾街日報》完整內容:https://on.wsj.com/3gdTvol
★★★★★★★★★★★★
📰 華爾街日報訂閱方案: https://bit.ly/39ULVh1
🎓 華爾街日報獎助學金計畫 (A20): https://bit.ly/2C2tUAI
★★★★★★★★★★★★
時事英文講義:https://bit.ly/2XmRYXc
自在鉤 意味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好人贈書場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現在就掏出你的好人卡,然後燒掉!
要是能這樣就好了。
坐在我對面的好人們,幾乎都有同樣的願望,他們一進會談室就開始掏皮夾,但掏的不是現金,而是一疊一疊的好人卡。每張好人卡儲存的不是貨幣,而是一堆沒人想還的人情債,好人心地良善,不知如何停卡,除了一把燒掉,別無他法。一想到這,他們會委屈地冒出一句:
「為什麼坐在這裡的是我?為什麼不是那些傢伙!」
很簡單,因為沒有界線,而沒界線是當好人的基本門檻。
其實好人很清楚,界線一直都在自己心中。遺憾的是,那條線很難畫進現實,因為真正的生活沒有刻度,縱深難以度量,於是好人無從下筆,也不敢想像一旦畫下界線,會帶來什麼後果。
畢竟畫那條線,需要硬起來,需要對某些後果做好心理準備。但正因為好人擔心面對衝突,不想被誰怨懟,所以最後坐在我對面的,不會是那些對他們造成困擾的傢伙。
但現在,你不一定要坐我對面,你需要的也不是一支賴打,而是一套關於好人卡的回收流程,本書作者朴民根剛好會教你怎麼做,回收流程一共五關,簡列如下:
●【理解情緒】:好人害怕被討厭,通常源於無法辨識自己與旁人的情緒,為了避免衝突,只好逆來順受平息難題,久了就吐血得內傷。對此,作者除了引用心理學知識協助讀者辨識情緒外,亦附帶「情緒量表」供讀者自我覺察。
●【忍痛斷捨】:「練習拒絕」一向是好人的切身課題。從嘗試拒絕、接納被拒絕的風險,到果敢放生損友,脫離假面關係,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實用技巧,供讀者刻意練習。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別讓自己受傷」。
●【人際重整】:好人不缺人際關係,缺的是「自己想要」的關係。如何主動爭取,除了在語氣與話題上下功夫,肢體語言也不可偏廢,但對好人而言,翻轉人際觀念才是重點,一如作者所言,「社交不用多,但一定要真心」。
●【堅定態度】:好人也有情緒,只不過是在冰層下翻湧,它們大多被壓制住,而非處理掉。因此,學習安撫自己的嫉妒、對不友善的關係釋懷,以及保持溫和而堅決的態度,是讓自己不委屈的關鍵。
●【關係維穩】:當好人明白自己所為何懼,硬起來斷開孽緣,只留下了對的人,並妥善處理負面情緒後,就可以開始學習經營一段真誠的關係。維持穩定的關鍵包括建立形象,培養同理心,並勇於練習道歉。
回收好人卡的過程中,好人必須釐清關係的親疏遠近,不斷調整人際分寸。薄弱的連繫會自動脫鉤,社群媒介的朋友串列會再度洗牌,清空關係後會悵然若失,經歷一段陣痛期,但這不代表世界末日。
燒掉好人卡,並非意味著燒掉所有的人際關係,而是燒掉過往的「人際策略」。繼續當好人沒問題,但最起碼要搞清楚自己「要什麼」,花點心思,仔細定位每段關係的距離,做出不讓自己委屈的回應,結交值得分享人生的朋友,才會不浪費你的好心。
好人不缺好心,但千萬別拿去換絕情。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不強迫分享,但若能順手分享更感謝),就有機會得到《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這本好人卡回收說明書。感謝 聯經出版 贊助贈書三本,希望藉由這本書,能讓大家更自在地做自己。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我想燒掉好人卡,因為我總是____________(請用幾句話分享你被迫當好人的原因或事蹟),寫完再補上"一起燒掉好人卡吧",然後於文末tag一至兩位好友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6/15(一)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6/17(三)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