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共學】不分科目班級顛覆傳統教育 港家長組瑟谷共學由孩子決定學甚麼
本地教育系統,能否容納一所顛覆傳統教育,在沒有教師、科目與級別的框架下,完全由兒童自主學習模式的「學校」?Michell近年與志同道合的家長,在香港自組具美國瑟谷學校辦學精神(Sudbury Valley School)的共學團體,按自主學習和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理念共學。
Michell婚前在美國修讀幼兒教育及心理學期間,造訪過有五十多年歷史的瑟谷模式學校:「原來有一所學校,是可以完全由小朋友決定去學甚麼,沒有任何強制課程⋯⋯就需要而言,未必是孩子有興趣範疇,不過他們知道需要學某種事物,才可解決生活難題,便會主動去學,那是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才令他們學得深入及學得更有意義。」
Michell過去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人母後與志同道合的家長自組瑟谷理念「學校」共學。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與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迥異,前者是社群中的兒童一起學習、計劃每天該如何度過:「不過,有一個基本的學校守則,是你可以做喜歡的事,卻不能影響他人;你的自由不可剝削他人自由⋯⋯」沒有老師,只要有想學的,可以找大人協助,「並不是校長、老師決定校規。」
就算年齡最小的孩子,也有權提出表決任何規則,甚至職員來年可否留任也是集體決議——「在學」兒童也是持份者,可決定怎營運「學校」,過程有大量辯論,從中鞏固邏輯思維。Michell解釋:「要兒童明白規矩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是必須讓他們參與(決定)才明白背後的意義⋯⋯你只『不准』他們做,他們遵守,是因為你是權威,或出於恐懼才聽話;如果兒童自主能力高,有批判思考,直接反應會問『為甚麼』,因為不明白;而在瑟谷的討論,對兒童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解釋自身行為,怎樣影響他人。」瑟谷有「法庭」機制解決孩子、甚至與大人間之紛爭。因沒有階級之別,就算是身為職員的大人,與兒童的地位是平等,沒有主流學校中師長權威的觀念。
瑟谷學校特色之一是混齡共學:「在美國是四、五歲至十八歲都是一起在社群內生活⋯⋯因為沒有級別,更多時候是由年長的孩子教導年紀小的;或小朋友不懂的事,未必找職員,而是找年長的同伴。」共學的孩子按需要去不同佈置的「課室」,如音樂、勞作、煮食室等:有共同興趣的,就算不同年齡也常聚在一起探究、交流。「好像有孩子喜歡恐龍,有人的焦點是恐龍喜歡吃甚麼,有人喜歡畫恐龍,有人喜歡史前年代⋯⋯彼此可互補,就算是年長都可以從年幼的孩子身上學習。」
Michell指瑟谷的幼兒每天幾乎以遊戲為主:「在主流角度一定覺得他們不在學習,只是玩。不過在瑟谷角度,玩,同時也學習。」不少人對完全由兒童主導學習權存疑,因兒童涉獵的知識層面未必夠廣夠闊讓他們下決定該學甚麼,且缺乏基礎知識去探究。她解釋,當兒童真正有興趣學習,自會在探究過程涉獵廣且深層的領域,當中已包含基礎知識:「像文字、數學,這些基礎(知識),就算沒有數學科,並不等於孩子無機會學得到、認識得到。」舉例說,當兒童對海洋生物有興趣,就算不懂艱澀名詞,亦因興趣而主動發問。
她覺得瑟谷教育能否在港實踐,視乎家長對學習的信念:「是要有很大的反思後,才能明白瑟谷自主學習到底是哪一回事,因為這是跟主流教育迥然不同。當大家都用主流的觀念看這種教育,必然是不理解⋯⋯家長是否了解兒童需要甚麼?而不是用現在既定的要求,填塞小朋友,要求他們跟自己的一套——那是『我』想要,而非對孩子好,特別現在廿一世紀,我們以為好,又是否仍適用?」
五歲的陳世原本在國際學校讀書,因父母非持外國護照未能原校升讀小學;父母毅然為他放棄主流教育,嘗試瑟谷學校自主學習共學。媽媽何比認為,父母不能先設定孩子需要學甚麼,「我跟丈夫也不曾在家自學過,不過,我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要學習的課題是自行尋找的,不論家長,還是我們參與(共學)團體的大人角色,都是將自己變做橋樑,不是主導,或加入agenda或設計一個課程,不是家長做老師⋯⋯」
有感跟丈夫也有正職,在家自學未必配合家庭需要,何比認同瑟谷共學理念,認為兒子這樣「上學」更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現在這種unschool模式,我們有固定時間,一星期有數天與志同道合的家庭相處,而不是完全靠父母發掘興趣、方向⋯⋯對我們的家庭來說,對他還是我們,都是一種自在模式。」就算成年人,每天都是學習狀態,隨着成長自會摸索學習階段,很難由旁人定論兒童應該哪個階段學甚麼:「我覺得無人有資格去教另一個人學習,是他用所有五官、全個人生去感受⋯⋯」
陳世家中每晚有閱讀時間,過程從不教認字、讀音,「主要靠聽,他已經記得很多情節⋯⋯透過反覆閱讀一個故事,他會再理解多些,靠自己理解,重要過由你告訴他故事精髓。」生活技能、價值觀等更多來自家長身教,「至於規矩,隨着成長,與更多人接觸、互動,很自然會知道規矩的作用,如何訂立自己的規矩與戒條,怎樣遵守人家的規矩⋯⋯我不擔心一定要有一個(學校)權威,或是專家去教他,甚麼是正確規矩,哪些是對、錯。那是需要透過成長去修正。」
瑟谷共學屬混齡學習,何比覺得兒童會視年長的孩子為榜樣;較自己年幼的,能學習擔戴,「他很自然會跟年長過自己的大哥哥姐姐相處,學習到更多技能」。
「他會否去到十歲,像文盲不識字?我願意去做這個實驗。外國很多例子告訴我,如果小朋友覺得某種知識需要有,才可以繼續自己人生的話,他學習會很快,用短時間去學畢整個小學課程,外國例子屢見不鮮。所以,我絕不擔心他跟不上主流。」
她坦言從沒有對兒子有任何學術要求,視父母角色如「堆肥」,做好自己,變成子女成長養份:「最後他成為大樹,抑或一粒番薯,對大自然來說,沒有好或不好,所有東西都必須要有,所以,我不會將自己的判斷加諸在他身上。」
瑟谷沒有前設學習環境,她覺得更切合時代需要:「主流教育仍然停留在對應工業社會的模式——工業社會下,人是螺絲要大量生產,不講求個人化,只需要將人調適至機械下,做到別人叫自己做的工作,日復日,那麼,工業社會才可運作順暢——所以,才有現在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世界已經完全脫離工業社會,已進入一個新世界,我們仍需要用舊有(教育)模式?」
https://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91229&s=6996647&a=60426368
#教育有選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