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魔粉,今天江魔和大家探討一下『活在當下』的迷思。
活在當下,甚至是佛家的正念禪(或稱內觀禪),被譽為能夠讓人更快樂,更能解脫煩惱,甚至是更專注。
正念禪就是學會把專注力擺在當前這一瞬間的內外感官體驗,而不沉溺於思維上的念頭。這也被身心靈界視為金科玉律的,都說要如此才能活在當下,如此才是人生的意義云云。
但,一般人認為自己找到真理時,會犯的一個偏見就是以偏概全,認為真理是放諸任何情況,都是真理。
更精準的問題是『注意現前的當下,有甚麼好處?』
我們可以再從其好處去審視要在甚麼情況下,可以多留意當下、活在當下,甚麼時候,其實不需要活在當下?
目前科學界有探討到的,有發現注意當下(正念療法)有疏解壓力的效益,能夠幫人不要『想太多』,能夠幫人更精準的感受自己身體的反應而沒有抽離。
疏解壓力的話,那很簡單啊,任何時候你覺得心裡面好像有點喘,你就稍微活在當下、感受當下,你的心理狀態可以在之後能夠更容易的面對生活。
想太多?例如你本來已經是訓練有素,對自己該明白的都瞭如指掌,但在緊張的時候,你的表現就失去水準。特別是運動員參加決賽的時候,他可能會被體育館裡的群眾,自己對於自己只差那一步就可以得冠軍,而開始過度在意,進而矯枉過正。這時候,如果能停下來,注意一下自己的呼吸、感受、可能就能更平靜的看待自己的環境。
吃飯的時候,不少人是抽離到刷手機或看電視,都沒把精神回歸到吃的味覺享受和肚子裡的有食感。不少人會吃得比自己需要的更多,往往就是沒有留意自己肚子裡面的感覺。
是的,我確實也有這問題,我很久以來都喜歡邊吃邊看書,再不然泡劇時吃東西是最爽的。這會造就了我的所謂的食量,沒有明確的體驗。而且一些說法是肚子要讓腦袋感受到已經吃飽,往往會遲了20分鐘,所以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飽的時候,其實之前一直機械式的吃了過多,這時候會覺得飽到脹了。
其實那20分鐘,如果你有一直學習注意自己吃的過程,你會發覺意識到自己已經吃飽的那20分鐘之前,還有其他信號,但因為你沒有留意,所以信號是比較微弱的。
但,再微弱,還是有信號。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很餓的感覺,對比吃了兩口食物後的感覺,你肚子的感覺是隱隱約約的跟之前空腹的時候是有分別的。再吃多幾口後,那感覺又跟先前兩口後的感覺不同。你只要一直追踪下去,其實你以後對於有多少食物在肚子裡的敏感度是越來越高的。
上面我舉的幾個例子,都是正念禪有功用的時候。
是的,我也明白一些佛教徒會不能苟同正念禪的世俗化,變成如同藥方一樣,因為這正念禪最後是讓你得正定進而再的解脫的智慧,最後脫離輪迴。
所以不少佛教徒甚至身心靈學派的人都鼓吹活在當下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但,我要提醒這些人就算你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義,也不代表其他沒太深意義的東西不重要。
接下來我就要說在甚麼時候,活在當下是沒有幫助,可能還會有害。
從一個很宏觀的角度,你可以遇到有壓力的時候,就用活在當下的正念禪來減掉壓力,但,你也必須明白如果你只是減掉了壓力看開了,不代表你就解決了問題。
你老婆不滿你們之間的感情關係,跟你討論時你可能會有壓力,這時候你要活在當下?還是活在未來?
是的,用正念來留意當下,靜靜的觀照著自己身心反應,可能真的能夠讓你壓力遞減,你看開了,卻也誤以為你已經解決了問題。其實你在老婆眼中就還是一個自私自利,毫不關心她感受的遲鈍麻木懶老公。
所以,你還要再靜觀這個被老婆講你自私自利的感受,繼續的解脫、看開下去嗎?那倒不如直接出家當和尚去?
你的錢財問題呢?
我告訴你,正念禪就只有你在花錢享受的時候,你活在當下的去感受你的美食、美景或美人,會有很大的用處。
但如果你面對錢財的問題時,就只能活在當下,你的經濟狀況必然會出現問題!
大部份人的經濟狀況,就是過於活在當下,所以看到一個他喜歡的東西,先買下。
要每個月有自律的把一小筆錢放在保險,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我不一定會遇到重病或意外啊!因為意外或重病,發生的機率也不高,每個月要節省千元來投保,到頭來我可能一生人都長壽平安無事,那不就浪費了我現在可以享樂嗎?人不是要活在當下嗎?生死有命啊!
大部份的卡奴債奴,是活在當下導致的,就是一味的迷信賺了一些錢就要對自己好一點。
老實說,如果真的只是好『一點』,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他們的『一點』,就是把未來錢近乎拿來現在花。
這個也間接和馬雲最近的一個金融計劃被國家終止有關。
他也明白人性是容易被當前的享樂消費吸引,對於大的貸款可能還會小心,因為生意貸款、房車貸款,算是人生大事,要做決定時,是需要用腦子去反覆思索。但,吃個460元漢堡,喝一瓶好年份的紅酒,我也不是常常吃啊!久久一次對自己好一點,不對嗎?網絡上不是常說,人要活在當下嗎?
這種小小的貸款才是恐怖的,人們會更容易忘了要看前面的一年、三年、五年,只看到近在咫尺的的當下或幾天。多個小小的『對自己好一點』,會如溫水煮青蛙般,最後自己也不明白為何會這麼笨的把自己鎖在熱鍋裡!
然後拜託你不要自己深陷債坑的時候,再來活在當下。這時候你的正念內觀禪再強,也未必能夠解除你面臨破產、孩子沒奶粉、老婆哀怒要離開你的壓力。
活在當下和活在未來,都各司其職。
只會活在當下的,將來的生活可能最多會變成很瀟灑的活得一團糟。
只會活在未來的,很多東西都可能早有準備,但你卻完全沒有品嚐過生命的美味,活得像個拘謹的太監。
要注意,我這裡所說的活在未來,不一定是指『自己一定要有大的夢想,瞄準天上的星星,就算你射不到星星也會打到飛機』。我這裡所指的是不讓自己掉進坑,就算你要射天上的星星,也不代表你不會掉進坑。
這裡指的活在未來,是指對風險的意識。
倘若你真的明白如何活在當下,其實一些小小的享樂也能被你延長來品嚐。。
是的,高潮確實很爽,但一個會做愛的人,就明白之前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無窮的享樂機會。硬和濕有硬和濕的享受,摩擦有摩擦的快感,看著對方的的爽態和聽着對方的呻吟也是很重要的情趣,所以他會每個部份都不急(除非還有十分鐘就要出門載孩子),逐個步驟都要活在當下的去品嚐。
你會說『反正搞這麼多步驟,最後就是高潮啊!那我前面的都不要,我只是要最後的高潮』嗎?
就算你是大富的話,也可以從小富的生活慢慢往上爬。每爬一小節,就活在當下的全情品嚐那小富的滋味。除了能夠得到更多生活過程中的快感,你也保留更多的彈藥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自利歸因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為什麼你總愛甩鍋歸因偏差自利性偏差基本歸因錯誤心理學心研館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錯誤歸因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錯誤歸因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自利歸因謬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自利歸因謬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偏誤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自利歸因例子 在 偏誤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自利歸因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資本主義是環保解方或病因?
#名人堂-盛治仁
環保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主流共識,但是該如何做卻有不同看法。減少消費是否能有效保護環境?回歸農村自然生活,能否降低汙染?如果有人說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您能接受嗎?如果有人說,資本主義是解決環保問題的解方而非病因,您相信嗎?
安德魯麥克費繼「第二次機器時代」和「機器、平台、群眾」之後,最近出版了「以少創多」,抱持的就是上述觀點。他這番挑戰許多先入為主觀念的理論,在我們決定接受或否定之前,可以先瞭解一下他的說法。
簡單地說,麥克費認為「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是驅動環保進步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會努力地研發科技,使用愈來愈少的天然資源。例如飲料罐,材質從鐵罐變鋁罐,且愈來愈輕,消耗的資源也越少。
再例如智慧型手機,一支就取代了計算機、手電筒、收音機、指南針和導航機等等設備,而越來越多的數位生活和運用,也同時減少了原料的使用,降低了地球的負荷。事實上,這種「去物質化」的趨勢,在美國相當明顯,每年的實質GDP雖然不斷成長,但有九成以上的資源在二○一五年前就已經過了消耗高峰,開始逐年下降。
用一個數字來說明:二○一七年美國能源總消耗量比二○○八年減少約二%,但經濟成長超過十五%。換句話說,過去我們認為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必須二擇一的命題不一定成立。
但光靠這兩者還不夠,畢竟自利的資本主義,不會積極處理汙染等外部性問題,所以還需要「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來設立規範,防止不當的行為並降低汙染。當這樂觀四騎士同時出現的時候,通常都能獲致良好的結果。一個例子就是一九七○年代美國通過的空氣清淨法:公民重視、政府立法、科技進步、商業競爭四個條件俱備。之後車子的汙染排放降低了九十九%,更加省油,且馬力更強。
為了環境的永續,我們一定要致力環保,但要用對方法。例如文初提問如果人口回歸農村是否對環境有益。事實上,小規模農耕使用資源的效率較低,且居住在都市大樓反而能源效率高、交通成本低,對整體環境比較有利。
作者為哈佛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其學術訓練讓他在闡述論點時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做支撐。我在閱讀時,有許多既定的觀念也不斷被挑戰。例如作者認為基改食品在科學研究上不但對人體無害,也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有重大貢獻。但是有許多消費者因為對未知害怕,進而影響許多政府限制基改食品的政策。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有機會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改善,但這不會自動發生,還是需要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來克服外部性的自私人性。另一方面,此書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打開心胸和既定的成見,從科學和證據來思考。
現在社會普遍信任感降低,疏離感增加,人們選擇相信資訊的來源越來越窄化。有人只相信所屬黨派立場的說法,或是認識的朋友和社群網路裡的訊息,而不願意接受客觀數據支撐的論點。在美國連戴不戴口罩都跟政黨立場有關,就是一個荒謬但現實的例子。希望一個築基於證據和數據的論述,可以刺激大家的思考,一起為環境保護來努力。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自利歸因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資本主義是環保解方或病因?
#名人堂-盛治仁
環保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主流共識,但是該如何做卻有不同看法。減少消費是否能有效保護環境?回歸農村自然生活,能否降低汙染?如果有人說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您能接受嗎?如果有人說,資本主義是解決環保問題的解方而非病因,您相信嗎?
安德魯麥克費繼「第二次機器時代」和「機器、平台、群眾」之後,最近出版了「以少創多」,抱持的就是上述觀點。他這番挑戰許多先入為主觀念的理論,在我們決定接受或否定之前,可以先瞭解一下他的說法。
簡單地說,麥克費認為「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是驅動環保進步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會努力地研發科技,使用愈來愈少的天然資源。例如飲料罐,材質從鐵罐變鋁罐,且愈來愈輕,消耗的資源也越少。
再例如智慧型手機,一支就取代了計算機、手電筒、收音機、指南針和導航機等等設備,而越來越多的數位生活和運用,也同時減少了原料的使用,降低了地球的負荷。事實上,這種「去物質化」的趨勢,在美國相當明顯,每年的實質GDP雖然不斷成長,但有九成以上的資源在二○一五年前就已經過了消耗高峰,開始逐年下降。
用一個數字來說明:二○一七年美國能源總消耗量比二○○八年減少約二%,但經濟成長超過十五%。換句話說,過去我們認為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必須二擇一的命題不一定成立。
但光靠這兩者還不夠,畢竟自利的資本主義,不會積極處理汙染等外部性問題,所以還需要「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來設立規範,防止不當的行為並降低汙染。當這樂觀四騎士同時出現的時候,通常都能獲致良好的結果。一個例子就是一九七○年代美國通過的空氣清淨法:公民重視、政府立法、科技進步、商業競爭四個條件俱備。之後車子的汙染排放降低了九十九%,更加省油,且馬力更強。
為了環境的永續,我們一定要致力環保,但要用對方法。例如文初提問如果人口回歸農村是否對環境有益。事實上,小規模農耕使用資源的效率較低,且居住在都市大樓反而能源效率高、交通成本低,對整體環境比較有利。
作者為哈佛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其學術訓練讓他在闡述論點時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做支撐。我在閱讀時,有許多既定的觀念也不斷被挑戰。例如作者認為基改食品在科學研究上不但對人體無害,也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有重大貢獻。但是有許多消費者因為對未知害怕,進而影響許多政府限制基改食品的政策。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有機會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改善,但這不會自動發生,還是需要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來克服外部性的自私人性。另一方面,此書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打開心胸和既定的成見,從科學和證據來思考。
現在社會普遍信任感降低,疏離感增加,人們選擇相信資訊的來源越來越窄化。有人只相信所屬黨派立場的說法,或是認識的朋友和社群網路裡的訊息,而不願意接受客觀數據支撐的論點。在美國連戴不戴口罩都跟政黨立場有關,就是一個荒謬但現實的例子。希望一個築基於證據和數據的論述,可以刺激大家的思考,一起為環境保護來努力。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自利歸因例子 在 錯誤歸因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必吃
取自"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9F%BA%E6%9C%AC%E5% ...归因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归因理论(英語: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 归 ... ... <看更多>
自利歸因例子 在 錯誤歸因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必吃
取自"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9F%BA%E6%9C%AC%E5% ...归因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归因理论(英語: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 归 ... ... <看更多>
自利歸因例子 在 為什麼你總愛甩鍋歸因偏差自利性偏差基本歸因錯誤心理學心研館 的必吃
Why do you always blame someone else, Attribution bias, Psychology. 169 views Jul 25, 2021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Attribution bias i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