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怪力亂神 亦非幻覺妄想:當臨終病患夢到往生者要帶他走】
有天早上爸爸告訴我,我的母親、他的太太昨晚來到他身邊,他說:「我看起來像是迷失了,差點忘記我將會和她再度相聚。我很快就會去找她。」
臨終病患常會夢到或者看到往生的親戚朋友來看他或要帶他走,這叫「臨終覺知」。這並非危言聳聽或怪力亂神,臨床上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臨終 #安寧醫護 #已故親人 #臨終覺知 #好文重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介紹 訪問作者:吳品瑜 內容簡介: 從試圖扛起一切,到接受自己面對生命衰敗的無能為力; 從依附與壓抑,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渴望被人認可,到洞見自己的價值; 從永別親人,到彼此心靈相通,現實的永...
臨終覺知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命的盡頭並不孤獨,親愛的家人朋友會在那裡守候著你】
臨終病患常會夢到或者看到往生的親戚朋友來看他或要帶他走,這是「臨終覺知」的一種。這並非危言聳聽或怪力亂神,臨床上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臨終覺知對病患充滿意義,滿足了臨終病患的精神需求,可能是見到一個重要的人來替曾經犯下的錯誤解套、可能是過去生命經驗的總結…
臨終覺知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些臨終的病患會說看見或夢見已經過世的親友,這就是所謂的臨終覺知(End-of-life dreams and visions)。有些照顧者遇到這種情況會害怕或是擔憂,以為病患出現了幻覺或妄想的症狀。不過這種現象與妄想不同,且有助於病患的心理安適。
我很喜歡此文作者最後總結的話:
原來,生命的盡頭並不孤獨,親愛的家人朋友會在那裡守候著你。
臨終覺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介紹
訪問作者:吳品瑜
內容簡介:
從試圖扛起一切,到接受自己面對生命衰敗的無能為力;
從依附與壓抑,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渴望被人認可,到洞見自己的價值;
從永別親人,到彼此心靈相通,現實的永別反而成了內在的貼近;
用愛陪伴與被陪伴,不僅完整了自己,也有圓滿的人生。
❤最完美的陪伴是,在愛裡陪伴不完美的自己❤
在人生懸崖邊,
與另一位更接近實相的自己相遇,
並且以愛安在於陪伴與被陪伴的循環共生裡。
作者吳品瑜身為長年旅居國外的媳婦,回德國陪伴癌末的婆婆至往生。期間歷經各種自我的內在掙扎、與孩子的衝突、和婆婆的磨合、身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漸漸明白被照顧者的心情……她最終領悟:
活著的美好不是物質世界的執持與擁有,
而是目睹了生命自然周序的律動與和諧,
更能踏實地在眼前這一刻,充分地活著、享受著、更覺知著,
並毫無抗拒地隨順滑入下一個階段。
她說:
在回首的長長黑暗甬道裡,
我與婆婆的身影交錯、故事重疊,
原來早在病榻邊的一線之間,
我已從照顧者翻轉成臨終者,
嘗試思索躺著的自己的所有想望與最後完成。
於是,「善終」成了活著的每一刻的在乎,
並且為自己許下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陪伴。
作者介紹:吳品瑜
政大廣告、中正電傳所畢業,多倫多大學麥克魯漢中心研究,國際扶輪社駐加親善大使與訪問學人。
曾任職文化總會、天下雜誌與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
城市光榮感極強的府城女兒,研究日治臺南仕紳史與臺語古典詩,也嘗試臺語書寫創作。熱愛榮格學說的童話分析,嗜好蒐集與分享「夠好(good enough)陪伴」的生命故事,並且積極實踐「愛的業力法則」,期盼每個人都能在愛與被愛的無限循環共生裡。
住遊加、英、德、中、馬二十年,目前與女兒們旅居德國海德堡,繼續學習「那些女兒教會我的事」,特別是與才六歲的小女兒紫晴共同成長歡樂,享受「半個阿嬤半個媽」的返老還童生活。
臨終覺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好書介紹
專訪: 王浴(前台大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內容簡介:
二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最療癒人心的對話,最實用的靈性關懷手冊!
【我該如何說再見?說再見了,之後呢?】
《生死奧祕》為您揭開生死謎團 讓人生不留遺憾
當醫療到了極限,生命無法被治癒時,怎麼辦?
這時,我們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生死問題,容易陷入死亡恐懼。
「這麼苦,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我沒做壞事啊!這是報應嗎?」
「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還來不及享受人生,我不甘願!」
「五十年來的恩怨,我該如何原諒?」
「除了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
「我該如何說再見?」
「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我聽到隔壁床往生前的喘息聲,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
「如果我死了,會去哪裡?極樂世界嗎?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如何讓我相信呢?」
面對這麼多關於生命與生死疑惑,該如何回應呢?
本書描寫十六個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彷若身歷其境,走過十六個不同的人生與生死課題。他們在與作者對話中,回顧自己的一生,對生命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療癒了對生死的恐懼,看見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出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身、心、靈會經歷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回事?面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合西方安寧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台大緩和醫療團隊結合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出來、非常適合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了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作者簡介:釋德嘉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蓮花基金會諮詢專線諮商宗教師
‧蓮花基金會「本土化靈性關懷培訓課程」及「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研習課程」講師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
‧三學苑住持
‧大悲學苑監苑
‧大悲學苑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宗教師
作者簡介:釋宗惇
‧大悲學苑住持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委員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