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一起來聊聊創傷】
《創傷的智慧》紀錄片播放的時間結束了,當初推薦文的分享人數,還有之後繼續向我詢問的人數,都讓我感到很振奮。在我這個小小的粉專裡,一篇小小的推薦文,得到了比我預期更多的迴響,我認為這是在告訴我,已經累積了一定的人數對「創傷」這件事感到好奇,甚至隱約感覺到它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強大影響力。
在紀錄片的網站上,依然保存了活動期間的精彩對談,還有很多珍貴的資源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理解「創傷」的各種面向,感覺導演和專家們,是希望能透過紀錄片當作一個起頭,一次拓展整個社會對於「創傷」的理解,還有對話的深度和廣度。然而這些座談都是英文,同時美國社會在談論情緒與感受方面跟我們的經驗很不同,如果在這方面沒有經過一些文化上專業上的「翻譯」,有時就算是語言能力足夠,理解上和實行上還是會有一些隔閡。
如果這一切只停留在這裡,那就太可惜了。
我想起跟「創傷」這個詞彙相遇之前的漫長追尋。
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強烈地感覺「我以後絕對不要變成跟我媽一樣的人」。甚至在高中的時候,還曾經跟同學互相約定,「如果以後你看到我有變成我媽的跡象,請你立刻過來打死我」。
話講得很毒,其實反映出內心極大的恐懼,因為我的母親真的就是我外婆的樣子。
我的母親長年有一個非常激怒我的習慣。當我在他面前跟他說明一些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是會在我說話的當中突然伸手,摸我臉上的痣或是耳垂或是任何其他「缺陷」,感嘆:「哎呀這個鼻子要是再挺一點就好了。」
然後我就會因此抓狂,跟他大吵一架。
大學畢業沒多久,有一回外公因為小中風在家裡跌倒,緊急送醫,大家都趕到醫院,由母親代表去聽主治醫師的報告。他消失了好一陣子,回來的時候第一個走向祖母,跟他轉告醫師的診斷。只見外婆盯著母親的臉,毫無表情的聽了一陣,然後突然伸手撥開正在講話的母親的瀏海:「你這頭髮很難看耶,是去哪一間理髮店弄的?」
母親大爆炸的瞬間我忍不住笑出來,你看看你,但是一轉身心裡卻打了一個大寒顫。
總是聽到人說,女兒以後會變成媽媽的樣子,居然被我親眼目睹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媽媽的樣子很糟糕的人,一輩子不就毀了?我不相信這是一種預言,一定有人可以逃過這種詛咒,可是這樣的人在哪裡?他們又是怎麼找到走上不同道路的方法?
有害怕成為自己母親的女兒,就會有害怕步上父親後塵的兒子,或是在自己身上重蹈任何家族覆轍的孩子。每個人都在跟一個看不見的敵人戰得灰頭土臉,弄不懂為什麼馴服不了自己,活不出自己更好的樣子,沒有辦法跟所愛的人更接近。
我看著螢幕上每一個,受邀到講座上侃侃而談的講師,一來一往,大家在談笑之間分享自己多年來鑽研的成果和領悟,相互補上不同角度對「創傷」的理解和連結,一層一層教給我更多思考的方向。但是最珍貴的,是在這些專業的對話之間,大家不經意地透露出來的,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傷痛。
丹尼爾・席格醫生,也許是大家最熟悉的講師,他所寫的《不是孩子不乖,是爸媽不懂》,還有《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系列,都曾是台灣很暢銷的教養書。他在《建立對跨世代創傷的敏感度和覺知》那場座談裡提到:「我家族裡就是有毒癮的歷史,常常在我的演講裡分享完我的故事之後,都會有人來跟我說:『我覺得你一定有吸毒!!』」他哈哈大笑,「我把這個當做對我至高的讚美。」
Gabor Mate醫生在《關係是一面照出創傷的鏡子》座談會上自陳:「我跟我太太之間的問題是,我自己覺得是一隻醜青蛙,我坐在角落希望他來吻我,讓我可以變成王子;可是他不要啊,他覺得他沒事幹嘛要吻醜青蛙,他希望我直接就是一個王子向他走過來。」
而在另一場關於《破裂的關係》的座談裡,Mate醫生朗讀了他母親當年,在Mate醫生才只有三週大時的育兒日記:「現在是清晨兩點,你已經哭了整整一個半小時,希望我餵你。但是我無法,因為我已經答應醫生,我必須按照時刻表給你吃東西。」讀到這裡他按耐不住內心的情緒,伸手搓揉自己的額頭。剛剛才分享自己的母親因為讀了當年的暢銷教養書,相信「嬰兒是暴君,我們不能讓他們控制我們」,所以在他哭泣的時候都會起身離開的依附關係創傷專家Diane Poole Heller博士,臉上露出非常凝重的表情。
這些瞬間,有些讓我深吸一口氣,有些讓我會心一笑,有些讓我的眼淚毫無預警的就落下來,有些讓我必須把影片暫停,陷入沈思。
這真是美夢成真的一刻啊。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是勇敢的戰士,他們放膽伸手去觸摸自己的傷痛,找到了逃過詛咒的方法。而今他們聚集在一起,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身上遺留著創傷的痕跡並不可恥或悲慘,當我們找對方法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創傷轉化成個人的成長,讓我們更加成熟,更能夠給予和接受深刻的愛。
「但是,我可沒說這是一件簡單的事。」Diane笑著警告大家。
這樣的交換和對談裡,有一種非常迷人的力量。不單單是在創傷的這條路上,有人可以懂的感覺真好。對我而言,當越多人開始承認「我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我們才能夠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基礎,去探討「錯誤的教養」跟「教養風格不同」之間的差異,讓更多人可以很有自信地表達:「請不要這樣對待我/我的孩子,這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在這個時間點獲得這麼多寶貴的資源,讓我興起一股很強的動力,想要在這裡也營造出一個,讓大家可以試著談論創傷的空間。
我還不是很確定會怎麼做,但是目前的想法是,我會分批把各個講座裡非常觸動我的部分節錄出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理解,還有我自己的相關經驗。然後我也會像之前一樣,在文末貼上一個匿名的塗鴉牆,讓想說話但是有些顧忌的讀者,可以在裡面抒發感想。
從這個現有的形式當作起點,我想試試看可以引起什麼樣的互動和變化。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或者是對互動的形式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可以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嗎?並不是說如果有興趣的人數很少,我就不會寫了,我這個人天生任性,想做的事情就是會去做沒人可以阻止我(傑克握拳)。但是,確切知道有多少人在關注這個主題,會給我很大的鼓舞。所以,請大家無論長短,出個聲讓我聽見吧!
PS. 閉關中拍不了什麼特別的照片,只好叫書籤們出來排排站會客。有個孩子的個性比較彆扭,也不讓我伸手幫忙,不過我相信他的本質是很美麗的XD
臉上痣很多代表什麼 在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有人詢問朱醫師,到底整形外科醫師在進行鼻整形、正顎手術或是削骨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臉部比例的依據可以遵循?
答案當然是有囉!
先找出三個比較大的原則跟各位觀眾介紹,以後有機會再細部說明一些特殊構造的比例~
首先,黃色的線代表著上中下臉的範圍,大約是髮線到眉心,眉心到鼻翼底,鼻翼底到下顎下緣。這三個部位的最佳比例需是1:1:1。
其次,綠色的線代表著人中加上唇,以及下唇加下巴,這個部分最佳比例需是1:2。
最後藍色的線代表側髮線到外眼眥,眼長,眼距,這三個部位的最佳比例是1:1:1.1。
不用多,光達到這三項比例條件就搞沒完> <不管你是想要削骨、墊下巴、豐唇、正顎、鼻整形、眼整形,幾乎任何臉部的手術,整形醫師都會盡量不要偏離這個比例太遠。
每個人的臉部條件不同,有時候達成一個比例,就達不成另一個,怎麼辦???
經驗告訴我們,看整體的協調度比看局部的協調度重要,所以必須先符合上中下臉的比例,才能去檢視上下嘴唇的比例。
美是一種協調的感覺,並不是一個規則。
另外臉部瑕疵長在越中間,看起來會越令人不爽,長在外眼角旁的楊丞琳痣看起來就嫵媚妖嬈😂,相反的長在鼻子正中間的痣就讓人覺得彷彿是沾到一顆正露丸@@這也是當我們在點痣的時候,是否建議點掉某痣的依據之一。(當然如果你說你那顆是發財痣,我也不會去點啦^^,搞不好我還會畫一顆在我臉上)
你會發現,太多要遵守的了啦> < 根本遵守不完啊~ 所以真正優質的整形,是針對每個個案臉部的協調和優缺來評斷,而沒有辦法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雖然聽起來老生常談,但是很多人仍然會選擇性遺忘這個重要的準則。
不過這些臉部黃金比例可以幫助我們的是,在化妝或髮型打扮上,可以盡量讓「臉部視覺效果」符合這些比例,照相上,也可以選擇更適切的角度來凸顯自己的優點。例如額頭太高的人,可以下巴微抬地照相,下巴很寬的人,可以略低頭照相等等,這些你平常就知道如何操作,卻不知理論基礎的小細節^^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美麗動人的一面囉~
#這圖畫得我廢寢忘食的🤪🤪🤪
#有些痣的黑色素很深,點好幾次都一直長,我就會當作命中該當有此痣,就不再點惹😂
#外在要美內在也要修行
#修圖軟體太好用,連畫出來的人臉都能電腦上妝兼修下巴😆
臉上痣很多代表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前的法國仕女臉上都會裝飾一顆美人痣,但是,點哪裡?每一處的意義都不同。你們可以告訴我,你們喜歡哪個位置的美人痣?我再告訴你們,那位置的痣代表什麼意思!
※法國的三月,國定為女人月mois de la femme 所以,很多介紹都繞著女人為話題。※
這個點痣話題,真的可以延伸成一個有趣的派對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