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美上美皮膚科診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毒疣也可以稱疣,台語的所稱魚鱗贅,學名是人類乳突病毒,病毒疣是由某一型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造成病毒疣的原因有使用公共淋浴、從事肉類工作、濕疹患者及免疫力不佳者等等這些。 #病毒疣 可以分成這幾種: 1.尋常疣:外觀為往外凸起的棕色、粗糙角化的顆粒或斑塊,常出現於手部、指甲周圍或四...
「腳底長疣」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小佳媽咪 & 吃貨小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命運好好玩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大天使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白同學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心得] 長疣要怎麼治療?根治預防圖文完整攻略- 看板BeautySalon 的評價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中壢地區有推薦比較厲害的皮膚科醫生嗎?專看腳底長疣的嗎 ... 的評價
- 關於腳底長疣 在 長疣真的很討厭 - 女孩板 | Dcard 的評價
腳底長疣 在 小佳媽咪 & 吃貨小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妞的腳底 復發長了「病毒疣」😅
過年前,第一次發現小妞腳底有病毒疣,有帶他去皮膚科,醫生建議用 「 水楊酸+膠帶 」治療
小妞大約治療2個星期就全部消失了
.
.
最近又復發,今天換了一間皮膚科,醫生建議用「 冷凍 」治療
而且 一周要固定去一次,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
醫生說 這個是會傳染,只要小妞走過的地方,我們都要消毒 避免碰到被感染 有可能感染到 臉、手、腳⋯
一聽到,我們的頭皮都發麻了🤪
回家 妞爸立刻用 #病毒盾 把全家噴過一輪
.
.
現在 只要踏出家門就需要戴口罩
除了要有防護效果 現在 好看、好戴、舒服的口罩是必須的
我們一家都選擇 #愛比堤3D口罩 (有10個顏色)重點是⋯現在只要買病毒盾就免費喲❤️
#小佳媽咪 #吃貨小妞
#病毒疣不可輕忽
腳底長疣 在 命運好好玩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你還在困惑腳底長的那顆是雞眼還是繭的時候,
它可能已經開始擴散了!
病毒疣是什麼?常常赤腳踩在泳池地板、健身房的你千萬不可不知,
就讓京硯聯合診所皮膚科副院長胡怡萱醫師來解說病毒疣的相關知識。
分享訂閱訂起來!好運旺旺來 https://utm.to/3ejzwy
加入療日子@Line好友,健康新聞報你知 https://utm.to/3ajghz
腳底長疣 在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病毒疣也可以稱疣,台語的所稱魚鱗贅,學名是人類乳突病毒,病毒疣是由某一型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造成病毒疣的原因有使用公共淋浴、從事肉類工作、濕疹患者及免疫力不佳者等等這些。
#病毒疣 可以分成這幾種:
1.尋常疣:外觀為往外凸起的棕色、粗糙角化的顆粒或斑塊,常出現於手部、指甲周圍或四肢。
2.足部疣:出現在腳底,由於在足底不易提早發現,當病灶長太大時可能會疼痛紅腫,造成行走不適。
3.扁平疣:突起面與上述的疣不同,較平滑、扁平、粉膚色,常出現在前額、臉部、前臂和小腿,很常被忽略或誤以為是老人斑。
4.生殖器疣:俗稱的菜花,好發於男女生殖器及肛門周圍,主要是不安全性行為接觸所引起的,生殖器疣和上述的三種病毒疣是不一樣的表現和傳染途徑。
病毒疣外型通常很小,粗糙,堅硬、其顏色與其餘皮膚相似。
病毒疣經常發生的部位有哪些?
病毒疣可以100%預防不發生嗎?
這一集莊盈彥醫師跟蕭全佑醫師會跟大家分享如何 #治療病毒疣 以及 #預防病毒疣。
偷吃步時間表:
0:00 魚鱗贅??
0:48 菜花&病毒疣如何分辨
3:11 病毒疣病因及預防
5:30 病毒疣治療方法
6:50 關於子宮頸疫苗
延伸閱讀-什麼是協同式 #痘疤治療►►http://bit.ly/2HXSTns
延伸閱讀-#疤痕治療 的方法有這些►►https://reurl.cc/X27rR
延伸閱讀-如何做 #青春痘治療►►https://goo.gl/P4gWNR
『#美上美健康時尚生活』新頻道訂閱起來►►https://reurl.cc/WdK3xx
🔍加入Line了解及預約►►https://lin.ee/6tmwYge
🔍撥打電話立即了解►►02-89859060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官網:
https://www.drxmedgroup.com.tw/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電商網站:
https://drx.com.tw/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個人官網:
https://dracnescar.com/
※逛逛莊醫師蝦皮:
https://shp.ee/944ktr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mAYh-1XfTY/hqdefault.jpg)
腳底長疣 在 大天使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雞眼】雞眼、厚繭、病毒疣好煩人!藥師教你3步驟自行安全去除的特殊方法
許多人會發現自己身上的某個部位長了跟平常不一樣的東西
可能是雞眼、繭或是病毒疣,
不同的症狀,有不同的成因以及處理方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Peggie私藏多年的密技,
可以安全無痛又客制化地去除雞眼及厚繭,
有需要的話可以試試看喔~
當然情況嚴重要去找皮膚科醫師,
千萬不要延誤治療。
00:00 雞眼主題開場
00:39 身上尤其是腳底為什麼會長一些硬皮?或是顆粒?
01:14 雞眼跟病毒疣如何分辨:位置、外觀
01:53 病毒疣會傳染喔
02:06 醫師可能會處理病毒疣的方法
02:16 皮膚的多層結構
02:44 雞眼跟厚繭是角質過度增生的結果
03:20 外面賣的雞眼貼好用嗎?
03:35 Peggie自製雞眼貼密技分享!!!水楊酸溶液⭐️⭐️⭐️
04:11 要準備的東西 水楊酸藥水 透氣膠帶 凡士林 抗菌藥膏 治疣液 克疣液
06:01 水楊酸藥水不會超過凡士林的範圍
07:25 為什麼需要貼透氣膠帶?
08:37 真實把雞眼撕下來的照片!!!
09:10 如果連續使用水楊酸藥水會刺痛怎麼辦?
10:01 不要自己拿器具去剪雞眼或是病毒疣
☞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記得按👍讚並留言✍︎告訴我喔
▶︎ 訂閱大天使TV,第一時間通知你最新正確用藥資訊
‣‣ http://bit.ly/33JLAtk
▶︎大天使TV其它的平台更精彩 有IG與FB粉絲團◀︎
‣‣一鍵連結按這裡 ► https://joy.link/pharmapeggie
▶︎藥師如何投資美股?點連結免費參加分享會 ◀︎
‣‣ http://bit.ly/BOS-Peggie
#雞眼 #治疣液 #克疣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ALF9eQIsKk/hqdefault.jpg)
腳底長疣 在 中壢地區有推薦比較厲害的皮膚科醫生嗎?專看腳底長疣的嗎 ... 的必吃
中壢地區有推薦比較厲害的皮膚科醫生嗎?專看腳底長疣的嗎?要很有效的,小孩冷凍治療又怕痛. ... <看更多>
腳底長疣 在 長疣真的很討厭 - 女孩板 | Dcard 的必吃
我的腳已經是第二次長疣了想到又要花錢去做冷凍治療就很煩有誰跟我有一樣的經驗…… 疣到底要怎麼預防啊 莫名其妙就長了. ... <看更多>
腳底長疣 在 [心得] 長疣要怎麼治療?根治預防圖文完整攻略- 看板BeautySalon 的必吃
「疣」或是「病毒疣」,其實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
甚至有研究發現,高達兩成的小孩感染過病毒疣。
造成病毒疣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有很多種形態,
因此病毒疣也有很多不同的樣貌,也有不同的好發部位。
雖然有時候病毒疣會自己好,但如果長在臉上,可能會影響到美觀,
長在腳底也有可能會影響到行走。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又有傳染性,一不小心就會傳染給親近的人,
病毒疣要怎麼治療?常聽見的「冷凍治療」是什麼?
還聽說病毒疣是性病,是真的嗎?
網路上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
今天我們 Medpartner 團隊就要回顧文獻,幫大家整理出病毒疣的預防和治療全攻略!
有問題也可以推文提問,我們都會再整理回答大家的喔!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P5PezD
正文:
病毒疣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在一些國內外的研究中,
甚至可發現高達兩成以上的小朋友感染過病毒疣。
但病毒疣其實是個很廣泛的通稱,
因為造成病毒疣感染的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
就有超過 150 種,在全身各處都可能造成不同型態的感染。
長在臉上的病毒疣可能造成外觀上的問題,讓人非常困擾。
長在腳底的病毒疣則可能因為角質增厚,在行走的時候壓迫產生不舒服甚至疼痛,
而且跟雞眼常常不容易分辨。
長在生殖器的病毒疣更是讓人有說不出的困擾。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不只要擔心傳染給別人,
自己的手要是亂摳亂抓,還有可能長到身體別的地方去啊!
「冷凍治療到底是怎樣?」
「聽說病毒疣是手摸到髒東西才會被傳染的!」
「聽說病毒疣是性病誒!」
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在網路上到處傳來傳去,
為了幫助更多人解決病毒疣這個麻煩,團隊醫師今天將會回顧相關文獻,
完整說明關於病毒疣你需要知道治療與預防知識。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病毒疣是什麼?跟扁平疣是一樣的東西嗎?》
病毒疣是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感染表皮組織或粘膜組織
所產生的症狀。
在超過 150 種不同的 HPV 病毒中,有些會特別傾向感染人體特定的部位,
例如 HPV1 就特別常感染足跟,進而產生扁平疣( Plantar Warts )。
HPV6 跟 HPV11 就特別容易感染生殖器及肛門的粘膜,
造成生殖器疣( Genital Wart ),也就是俗稱的菜花。
這些由 HPV 病毒在身體不同地方發生,
型態看起來也略有不同的突起物,通通都可被稱做病毒疣。
所以長在臉上的扁平疣,其實也是病毒疣的一種喔!
醫學上我們通常以病毒疣發作的位置,或者是病灶的型態來命名。
因此你會聽到不同地方、不同型態的病毒疣被稱作不同名字。
以下我們從頭到腳列出四種常見的病毒疣做個簡單介紹。
〈病毒疣常見的四種態樣〉
‧扁平疣( flat warts ):臉部最常感染的病毒疣是扁平疣。
如同它的名稱,這種病毒疣在外觀上比較扁平。
顏色和旁邊的皮膚沒有太大差異,有時候偏粉粉的。
另扁平疣除了長在臉上以外,也可能出現在手臂以及小腿上喔!
長在眼睛附近的扁平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尋常疣( common warts ):是常生長在手指和指甲附近的一種病毒疣。
特色是外觀上有明顯突起,伴隨著高度角質化、摸起來偏硬的結節。
顏色通常是偏向棕色。
尋常疣除了外觀以外,通常是在影響手部動作(例如:寫字)的時候會特別被注意到。
尋常疣在外觀上有點像是魚鱗,老一輩有時會稱其為魚鱗刺,
但事實上這被魚鱗刺到完全無關喔!
長在手指的尋常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足部疣( plantar warts ):通常是長在腳底的一種病毒疣。
這種疣的特色是長得特別深、也特別厚,雖然在皮膚表面看起來只有一些凸起,
但其實在底下長得已經不淺了。
大家沒事很少會看自己腳底,所以常常會在已經長得比較大,
在行走或穿鞋時引發壓迫、紅腫或疼痛時,才會發現。
但有時跟雞眼長得很像,需要醫師憑藉經驗診斷。
長在腳底的足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Plantar Warts, CC BY-NC-ND 3.0 NZ
‧肛門生殖器疣( Anogenital Wart ):通常長在肛門或男女外生殖器的附近,
一開始會是輕微凸起,但嚴重時會慢慢擴大、整個變得像是花椰菜的形狀,
因此又被俗稱為「菜花」。
這種病毒疣因為沒有過度角化的外皮,因此比起足底疣和尋常疣摸比起來偏軟,
但傳染性很高。
長在肛門及會陰部的生殖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nogental Warts, CC BY-NC-ND 3.0 NZ
《病毒疣是怎麼傳染的?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病毒疣是一種接觸傳染性的疾病。
研究發現病毒疣特別容易發生在孩童以及年輕人身上,
而且特別常發生在處理肉品、家禽以及魚類的工作人員身上。
病毒疣如果發生在異位性皮膚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愛滋病患以及器官捐贈後的患者身上,通常會比一般人嚴重、發作的面積更大。
由此可見這個疾病跟皮膚的完整度還有免疫力有關。
但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答案是「可以算,也可以不算。」
性病的定義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
如果是生殖器疣,通常就是性接觸傳染,
但是許多長在手腳的扁平疣、尋常疣就未必是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囉!
病毒疣的感染通常是透過與親密的人接觸
(最常見是可能產生肌膚接觸的家人、親密的朋友、同學、鄰居),
雖然出入公共澡堂、浴室、游泳池等積水的地面也有可能傳染,但機率沒這麼高。
這類病毒的潛伏期大約是 2-6 個月,所以感染後可能有頗長一段時間不會發現症狀喔。
至於病毒疣的診斷主要是靠臨床診斷,也就是醫師憑藉臨床經驗,
觀察病灶的型態以及相關病史來做出診斷的。
一般來說在兩歲以內的病毒疣患者,有 2/3 的自己消除。
但年紀比較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自己消掉,
常常會拖到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且容易復發。
接下來大家一定會想問,既然有些人會自己好,那到底什麼狀況的病毒疣才需要治療呢?
常見的治療原因包含了:
1.疼痛、不舒服或影響正常身體功能。
例如腳底的足底疣走路會痛,或手上的尋常疣影響寫字
2.患者有外觀上的考量
3.持續一直無法復原的疣
4.免疫力低下,例如愛滋病、糖尿病或器官移植後的病人擔心大面積擴散,就要先治療
5.成年人的病毒疣較難自行癒合且復發率高,
有些長期可能增加癌化風險,建議最好治療。
《病毒疣該怎麼治療?擦藥和冷凍治療哪個好?》
病毒疣是一種表皮的病毒感染,不是全身系統性的感染,
因此理論上應該是把感染病毒的組織清除乾淨就算治療成功了。
由於病毒疣是異常的組織增生,所以治療方式就圍繞著用什麼方法可以最有效、
最沒有副作用地把感染、增生的組織處理掉。
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冷凍治療、電燒、外用藥劑以及手術切除這四大方向。
醫師會依照病灶的位置、大小、數目、深淺、患者的期待與預算等等理由全方面考量,
完整分析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後再進行治療。
以下分別說明各項治療的優缺點。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受感染的表皮組織壞死,間接就可以去除病毒疣。
目前液態氮治療有兩種使用方式。常見是用棉棒沾取液態氮之後加壓在病灶上,
但缺點是比較難維持低溫。
另外一種是使用噴槍噴射在病灶上。
冷凍治療通常需要評估病毒疣的大小以及深淺,越大越深就會需要越多次的治療,
但這樣的治療通常不會留下疤痕,是目前治療病毒疣的主流方式之一。
外用藥劑:最常用的成分是水楊酸,
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可以做成雞眼貼片或治疣液,讓民眾居家使用。
主要是利用水楊酸來軟化被感染的角質,進而產生破壞,
但務必依照醫囑使用,避免傷及正常的皮膚。
外用A酸也可以改善角化異常的情形。
https://www.medpartner.club/topical-retinoids-introduction/
在診間有時醫師會使用三氯醋酸( TCA )直接點在患部,
可更快速產生化學性燒灼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免疫調控劑 Imiquimod 對於病毒疣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比起酸類的成分更不具刺激性,因此適合使用在臉部的扁平疣、
或者是肛門、外生殖器上的生殖器疣(菜花)。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正常人應該絕對不會想拿很刺激的酸類擦在肛門或生殖器這麼敏感的部位吧?
電燒:通常會需要進行局部麻醉後,使用電燒器材直接將感染的組織燒掉。
但缺點是會產生開放性的傷口,也比較疼痛,因此通常使用在難治的病毒疣。
例如反覆冷凍治療後,仍然持續復發病毒疣,通常代表病毒感染可能比較深,
那使用電燒更強更深地破壞感染部位,就是個相對合理的做法。
手術切除:通常單一、體積較大的病毒疣,比較會考慮使用手術切除。
好處是一次可以搞定,壞處則是需要局部麻醉,也需要後續的傷口照護。
有關病毒疣的治療選擇很多,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醫師好好討論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再開始治療喔!
《病毒疣該如何預防與照護?避免接觸,千萬別抓!》
病毒疣的感染主要是透過「接觸感染」,
但目前醫學研究認為不一定要「直接」碰到感染的部位才會被傳染,
可能透過間接的接觸,例如使用了別人的毛巾、手帕、滑鼠、拖鞋...等狀況,
都還是有可能傳染,只是機率比直接接觸來得低。
而且病毒疣的潛伏期常會長達 2-6 個月,所以等你發現長了東西出來時,
往往也回想不起兇手到底是誰了...
要如何預防病毒疣的感染呢?以下幾點建議:
1.若身邊有病毒疣的患者,要避免直接的、各種程度的身體接觸。
例如握手、擁抱、親吻、性行為...等都會造成傳染風險。
2.少部分人可能透過間接接觸感染,應該避免使用他人的毛巾、拖鞋...等物品。
3.如果接觸到公共浴池、三溫暖、泳池的潮濕地面後,
可用清潔產品(沐浴乳、肥皂)清洗。
如果已經是病毒疣的患者,請做到以下幾點:
1.千萬不要抓!
搔抓病毒疣後又接觸了其他未感染的皮膚,可能會讓病毒疣的面積擴散。
2.避免皮膚產生傷口。
有傷口的位置或皮膚不健康的位置更容易感染病毒疣,
因此若是有汗皰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富貴手、
https://www.medpartner.club/keratodermia-tylodes-palmaris-progressiva-introduction/
香港腳或皮膚受傷的患者,
https://www.medpartner.club/tinea-pedis-treatment-prevention/
也要同時治療以上的問題喔!
3.如果可能,可以把病毒疣使用紗布或雞眼貼布、人工皮、OK繃貼著,
隔絕和外部接觸,避免傳染他人。
病毒疣是許多人都曾經得過,或正在奮戰中的皮膚疾病。
強傳染率和高復發率真的容易讓人不只是頭痛,有時候還會心灰意冷。
但只要對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和你的醫師完整討論各種治療的方式,
並完整進行整個療程,加上徹底的預防與保養,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病毒疣的!
Reference
1.UpToDate: Cutaneous warts (common, plantar, and flat warts)
2.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eyond the Basics)
3.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asics)
4.Kilkenny M, Marks R.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warts in the community.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6; 37:80.
5.Barbosa P. Plantar verrucae and HIV infection.
Clin Podiatr Med Surg 1998; 15:317.
6.Viac J, Thivolet J, Chardonnet Y.
Specific immunit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curring warts before and after
repetitive intradermal tests with human papilloma virus.
Br J Dermatol 1977; 97:365.
7.Sterling JC, Gibbs S, Haque Hussain SS, et al.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warts 2014.
Br J Dermatol 2014; 171:696.
8.Pyrhönen S, Johansson E. Regression of warts.
An immunological study. Lancet 1975; 1:592.
9.Rogozinski TT, Jablonska S, Jarzabek-Chorzelska M.
Role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lane warts.
Int J Dermatol 1988; 27:322.
10.van Haalen FM, Bruggink SC, Gussekloo J, Assendelft WJ, Eekhof JA.
Warts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Br J Dermatol. 2009;161(1):148-1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4.155.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eautySalon/M.1517837828.A.9CB.html
※ 編輯: medream (114.136.254.82), 02/06/2018 09:08: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