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蠻喜歡運動的耶!」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講這句話!
一開始因為給自己下了一個30天的實測挑戰,所以我開始實施168,除了剛好出現了可以合作的好廠商,我整個飲食也真的超級健康、營養均衡,但我也發現自己的運動量明顯不足,後來朋友剛好找人要去健身我就跟著去了,沒想到自己可能有M傾向,很痠、很痛、很累,但真的是「痛並快樂著」!
運動後我明顯感受到身體的細胞、肌肉似乎都在回應,告訴我他們有多開心終於可以活動活動了!原來運動會讓人分泌腦內啡讓人快樂是真的~~
更有趣的事情來了!
在今年三月的時候,我曾經進行了一場許願儀式。
我將願望清楚的寫下來並且盡可能地列出我要怎麼執行,寫完後我就把願望紙收起來放下這件事情,專注在工作、育兒上。
前幾天我拿出願望紙一看,我整個大笑!
原來當初我有寫下:
「我可以健康的瘦下來。」
而且當時我列出執行的項目,就有吃的健康、不吃炸的、加工的精緻澱粉、運動健身!!(現在就差早睡早起還沒有做到了,哈)
我都跟學員們說,認真的許願後,就只要信任就好了!因為我們已經種下種子,它什麼時候發芽、怎麼長、什麼時候結果,就交給宇宙!
半年前我許的願,在這兩個月默默顯化、實現,沒有強迫、沒有用力,就是這麼自然的,在經歷之中慢慢地完成!
宇宙就是這麼直接的回應我們的願望,只要我們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實現這些願景,然後信任。
做,就對了!
#我用愛呵護我的身體並創造更美好的自己
#許願的方法我在我的導讀課上都有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狂人日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狂人日誌] 賞你一個痛快:Introduce, the F90 BMW M5! #狂人: 某種程度而言,這應該是最突破的一代M5,不單只是速度上的制霸,更甚者,是一段腦內啡爆炸的征途---不敢說有多麼緊繃到一發不可收拾,只是當昔日的精準依舊,電子系統令她刁鑽的淡定又沉著,慣性再也不足以約束你我;...
腦內啡不足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真的蠻喜歡運動的耶!」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講這句話!
一開始因為給自己下了一個30天的實測挑戰,所以我開始實施168,除了剛好出現了可以合作的好廠商,我整個飲食也真的超級健康、營養均衡,但我也發現自己的運動量明顯不足,導致身型還是有點不滿意,後來朋友剛好找我要去健身我就跟著去了,沒想到自己可能有M傾向,很痠、很痛、很累,但真的是「痛並快樂著」!
我明顯感受到身體的細胞、肌肉似乎都在回應,告訴我他們有多開心終於可以活動活動了!原來運動會讓人分泌腦內啡讓人快樂是真的~~
更有趣的事情來了!
在今年三月的時候,我曾經進行了一場許願儀式。
我將願望清楚的寫下來並且盡可能地列出我要怎麼執行,寫完後我就把願望紙收起來放下這件事情,專注在工作、育兒上。
前幾天我拿出願望紙一看,我整個大笑!
原來當初我有寫下:
「我可以健康的瘦下來。」
而且當時我列出執行的項目,就有吃的健康、不吃炸的、加工的精緻澱粉、運動健身!!(現在就差早睡早起還沒有做到了,哈)
我都跟學員們說,認真的許願後,就只要信任就好了!因為我們已經種下種子,它什麼時候發芽、怎麼長、什麼時候結果,就交給宇宙!
半年前我許的願,在這兩個月默默顯化、實現,沒有強迫、沒有用力,就是這麼自然的,在經歷之中慢慢地完成!
宇宙就是這麼直接的回應我們的願望,只要我們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實現這些願景,然後信任。
做,就對了!
#我用愛呵護我的身體並創造更美好的自己
#許願的方法我在我的導讀課上都有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腦內啡不足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腦內啡不足 在 狂人日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狂人日誌] 賞你一個痛快:Introduce, the F90 BMW M5!
#狂人:
某種程度而言,這應該是最突破的一代M5,不單只是速度上的制霸,更甚者,是一段腦內啡爆炸的征途---不敢說有多麼緊繃到一發不可收拾,只是當昔日的精準依舊,電子系統令她刁鑽的淡定又沉著,慣性再也不足以約束你我;以一種文明又可靠的方式一窺又進一階的上乘感官極限,何嘗不是另一種任性體驗世界的方式?
我垂涎,你的電子視界。
狂人日誌網站連結: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dvnzdiary/videos/264333367555238/
狂人日誌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dvnz/
Special thanks to:HUB Auto哈博汽車/MT
#MPower #HUBAuto #巴伐利亞火箭 #F90 #M5 #Above&BeyondBalanc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uSwKvGuc6k/hqdefault.jpg)
腦內啡不足 在 【12種快樂食物增加大腦幸福因子-血清素】... - Facebook 的必吃
「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 ... 開始走路20分鐘後,腦內就會開始分泌名為β(beta)腦內啡以及多巴胺的快樂賀爾蒙。 ... <看更多>
腦內啡不足 在 Re: [閒聊] 運動根本沒屁用- 精華區prozac 的必吃
以神經傳導物質的角度來看,運動(和冥想)是最有效能調節多巴胺濃度的自然方法,所以
才有醫生說“我們往往高估食物的療效,低估運動的功效”。
以神經可塑性角度來看,運動能促進某些新連結的產生。
以內分泌角度來看,運動促進腦內啡(endorphin也稱安多酚)的生成。和神經傳導物質的
差別是,腦內啡算是一種賀爾蒙,和嗎啡有類似的功效,有止痛和讓人feel good(類似鴉
片)的功效。
以中醫角度來看,運動能夠改善氣滯血瘀的體質,也就是憂鬱體質。鬱鬱寡歡的林戴玉是
這種體質的典型代表。
以社會角度來看,很多人運動是因為愛美而雕塑身形。體態優美的人比較具吸引力和自信
心。第一印象給人“這個人有在照顧自己”的比“這個人很邋遢”好,在職場和平常人際
相處方面都比較吃香,對於自我認同感的建立很有助益。
=======
個人經驗是,有運動比不運動好。
一開始運動的目的是抗憂鬱,
後來血液循環和心肺功能都改善了,頭腦也比較清楚,體態也比較好了。
我以前因為背肌太弱所以有習慣性駝背的問題,
長期跳舞後儀態方面改善,駝背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下消失了。
即使過了長高的年紀也還是增高了0.5cm,自信心也增強了一些。
這就是長期運動對我的改變。
我會選擇跳舞當運動是因為,
有資料說有音樂韻律的運動對抗憂鬱比較有幫助,剛好我也喜歡舞蹈,
所以就在youtube上找舞蹈影片,放慢速度自己跟著做動作,記住舞步後就變成身體記憶
,
就這樣學會了一支舞。
我想運動對我有效的另一個原因,是讓我感受到與憂鬱相反的生命力,
使我體會到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虛弱(雖然還是挺弱的啦)。
另外對於有飲食失調病史的我來說,學習愛惜與感受自己的身體非常重要,
強調美感的運動在這方面使我明顯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能耐與活力。
其實除了跳舞這種有氧運動,我也應該開始重訓才對,不過重訓實在太無聊了。
這麼說來,網路上好像有達人帶領重訓的影片,或許有人活潑的帶領可以讓我不再反感。
我一開始運動的難處是:
1. 萬事起頭難,建立新的習慣通常不容易。
憂鬱症患者都已經動不起來了還硬要動也是蠻困難的,我也是好到有點力氣的程度才push
自己去運動的。
重鬱的時候倒是動一動就哭起來了...真是不堪回首。
2. 找出適合又喜歡的運動需要時間去摸索。
3. 完美主義,認為如果沒有做到好就乾脆不做。
現在我不會一心求好,沒辦法運動30分鐘,動個5分鐘也比不動來得好。
4. 太忙,或有其他不方便。例如有時候我身體虛弱不舒服就不會強迫自己去動。
※ 引述《radiohead56 (電台頭5566)》之銘言:
: 我跑步游泳四年
: 健身三年
: 結果憂鬱 焦慮 恐慌一樣沒好
: 個性還是一樣軟弱
: 自信心也沒提升
: 肌肉也沒練出來
: 還復胖20幾公斤
這聽起來是該去抽血檢查一下
: 到底是哪個渾蛋說去運動就能改善情緒 有自信的???
: 我要打死他!!!!!!
好啊,請吧。
這樣我就可以毫無罪惡感的早點解脫,倒是幫了我個大忙。
畢竟康復的路很難走,要不是道德原因我早就放棄了。
還有鼓勵我運動的醫生。他的醫術和學識是不錯,
但以前有病患對他的處置不滿而動粗,他就告那個病患,所以你打他應該也會被告。
好在他和我的合作目前還算是不錯,現在我已經被減藥了。
這表示我的大腦已改變到一定程度,或是我的方式與力量已經能夠支撐起自己了。
當然除了運動以外我也有做其他事,運動只是治療的一部分。
抗憂鬱是多管齊下的,除了運動,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閱歷增加、思考模式的改變都使
我在這幾年的治療裡成熟了很多。
因此對我個人而言,運動在我的抗憂鬱方程式裡穩穩的佔了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比重。
從醫學研究的統計上看來,運動對多數人都是有助益的;
從我身邊看到的例子,大家對運動的評價也都是正面的。
不過統計這玩意嘛,總會出現outlier,不影響整體分析的結果就是。
而現代人普遍運動不足,也越來越多醫生表示久坐不利健康。
就算不是抗憂鬱,為了整體的身體健康,大家也一起動疵動疵動起來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1.11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ozac/M.1511437525.A.C8C.html
不知道這是否算是一種依賴別人或推卸責任的態度。
就算別人稱讚你(其實推文裡也不乏有人說你有進步),你還是在找各種理由自我否定。
你無法得知人心理想的和嘴巴說的是否一致,
也不知道別人是否有其他目的(例如職場上打擊活得升遷機會),
所以只是依賴別人的稱讚獲得自我肯定是非常不穩定的方式。
把自己的停滯/退步怪罪到運動上大概比較沒有罪惡感吧。
推卸責任是很常見又典型的防衛機制,因為不想承認自己的失敗而用來維護自尊。
影響自我認知、身心健康、自我價值感、別人的評價etc.的因素有很多,
建立運動習慣只是行為上的改變,然而你的認知(例:思考模式)卻依然如故。
有一種很傳統的療法,稱為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簡稱CBT),
就是透過幫助個案認識自己原有的行為和認知模式,在慢慢練習與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就跟其他版友說的那樣,我也鼓勵你試著改變思考模式。
這跟運動一樣,需要時間和努力。慢慢來吧。
※ 編輯: littlewren (123.193.21.115), 11/24/2017 15:26: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