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裡的那些愛恨別離,敘述著 #香港回歸 前後的多少焦慮憂愁?】
全文:https://bit.ly/31HROL7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愁緒,好比度日如年⋯⋯」當飾演 #如花 的梅艷芳 開口唱起這首《客途秋恨》,#香港人 在 #九七 前後面對浮華的焦慮與迷惘娓娓入耳。對香港人來說,「後殖民困境」就是從一個殖民者(#英國)手中、交到另一個殖民者(#中國大陸)手上,諸多擔憂甚囂塵上。
因而,電影《#胭脂扣》中,當 #張國榮 飾演的 #十二少 與如花這對戀人間「#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最終化為謊言,正呼籲著港人對「九七大限」後所謂「#高度自治」的不信任。但正如如花的「妓女」身份,#香港 在 #英殖時代 只能是一個「被凝視」與「物化」的對象。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關鍵影人 #關錦鵬, 正是用電影角色開口唱的那些歌,默默地表達著那段「後殖民時代」的困局。一部部電影無法展映、一個個電台節目被臨時抽起,香港當初說好的「五十年不變」,似乎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面對身分上的重重危機於迷惘,香港只能處身於被操控的一方嗎?而如今愈發收緊的審查制度,又在如何不斷地擺佈、注視著香港的電影創作?https://bit.ly/31HROL7
#延伸閱讀
內地就是香港的「鬼」?香港電影中「公安」形象三十年來大變遷👉https://bit.ly/3ugSdjV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香港 #音樂 #電影
胭脂扣十二少形象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前的 #香港電影 是怎樣談政治的? #關錦鵬 電影音樂中的政治暗喻,你聽懂了多少?】
第45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 剛於4月1日開幕,為人矚目的焦點影人是香港導演關錦鵬。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因抽起講述六十年代警察貪腐的 《#風再起時》,陷入了「藝術創作自由」的爭議。
關錦鵬曾說,再個人化的電影,就是不欲涉及政治問題,但底層還是有些想法,不是以直接的方法展現,而是以一種迂迴方式。而在他電影中的音樂,或多或少有著政治隱喻:
📌在 #胭脂扣 裏, #梅艷芳 扮演的如花唱著《客途秋恨》,而十二少與如花這對戀人間「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頓成謊言,呼應著港人對「九七大限」後「高度自治」的不信任。
📌在 #愈快樂愈墮落 的電影尾聲中, #黃耀明 唱著低沉版本的 #暗湧,青馬大橋在搖動的主觀鏡頭下歪歪斜斜,既說著情慾的暗湧,也道出九七前後,有著身份迷惘的香港的暗湧。
那些我們不曾留意的關錦鵬電影中的音樂,試圖在表達什麼?在國安法時代的我們,對這些暗喻是否又有新的解讀?https://bit.ly/3dtAmzl
#延伸閱讀
內地就是香港的「鬼」?香港電影中「公安」形象三十年來大變遷👉https://bit.ly/3ugSdjV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香港 #音樂 #電影
胭脂扣十二少形象 在 金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還盒】
三月號《美紙》用了梅艷芳畫像做封面,出版前惹來內部一些異議,沒有得到甚麼支持。說有點陰森,像鬼魂。我聽到像鬼,反而心就定下來,封面畫的是如花,如花的確是頭等待愛郎五十年失望而回的女鬼,難免會有怨懟也帶有寒意。但最重要是,即使她是鬼,如果你明白《胭脂扣》,你也會愛上這頭女鬼。梅艷芳真不算命好,生前也許好多人會畏怯或臣服在她的強大名氣,會評論她在台上的表演超凡脫俗,但只要她稍為失了點勢,氣牆稍為軟弱,許多人的臉會變得快,口裡說過愛她的人會忽然左閃右避,或者說,她欠缺讓人愛到死心塌地的福氣。當年她做《胭脂扣》,參加台灣金馬,有位讀過李碧華原著的潑辣女記者,在首映前大罵梅艷芳不漂亮,沒資格做如花,然後她終於看了電影,完場後失聲痛哭,從此封了梅艷芳做超級偶像。
今年初知道要做關錦鵬,整個心神都先放在《胭脂扣》,來來回回看過好幾遍,期間不斷想著電影的畫面,口裡經常不由自主在哼著歌詞。會想像自己是如花是十二少,還是萬梓良演的永定,可以說有點沉溺的地步。比三十多年前看到更多傷心和遺憾,年輕時愛得火熱,好輕易許下山盟海誓,年歲長了就知道,那個把心一橫抱著跳崖的衝動可以有三分鐘熱度,經過深思熟慮共飲砒霜,相約下生再相見的盟約卻不易徹底執行,會更深深感動如花那份癡情和勇敢。未必會效法她的至死不渝,但我可以愛上這女鬼。
《胭脂扣》第一組鏡頭,她的眼神茫然臉無血色,靠咬含著紅紙把嘴唇染個血紅,那對比異常慘烈淒厲,不言而知是個沒有溫度的冤魂狀態。電影跟小說最大差異,是先花了前半部交待十二少和如花的邂逅、相愛和殉情,五十年後如花才以中陰身姿態來到人間,遇上萬梓良,要登報尋找十二少,也找師傅測字。萬子初感到不對勁,終於發現如花是鬼,嚇到幾乎跳電車,這過程很真實很流暢,不能說萬子演得差。後來知道如花的悲慘遭遇,他的善良和仗義克服了恐懼,決定幫忙如花尋找愛郎。我會想,如果我是永定,要經歷怎樣的思想掙扎,才可以變成不被這幽靈嚇怕,才可以堅定不移地站在她的立場,去理解她五十年來苦等愛人的哀痛,然後那個憐憫和慈悲,可以大到壓制那個畏懼,去跟鬼魂成為好友。
記得當年普遍評價都說萬梓良和朱寶意這對表演平庸。現在再看,就是剛剛好他們願意退居平庸,把篇幅都拱手相讓給如花和十二少,有足夠的蘊釀來營造他們的盪氣迴腸,如果是原角劉德華、鍾楚紅,便會變成一切都平分春色。我們大部分就像萬子和朱寶意這對,即使幾信誓旦旦甚至做到長相廝守也好,也不容易為對方抛開一切甚至犧牲性命!萬子和朱寶意雖然是陪襯,但他們至少坦誠地告訴對方,即使彼此都深愛著,說到底也做不到殉情這地步。如花可以,或者說,梅艷芳可以。
梅艷芳跟關錦鵬只合作過一次,就這麼一齣《胭脂扣》就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必須承認,近年內地演員的演技愈趨成熟,比香港演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提及再翻拍《胭脂扣》,在關錦鵬面前,卻沒有人提出可以跟張國榮和梅艷芳相提並論的名單。即使在內地電視節目《演員的誕生》,曾邀請過章子怡和一位男演員重演《胭脂扣》如花和十二少服毒自殺一場,公眾也沒有改變評價。其實在舞台上或其他電影,這對經常攬頭攬頸出現的天王天后組合不算罕見,甚至稱不上驚喜。他們在公眾面前「絕不可能相戀」的姊弟或姊妹形象,其實只會是一種沉重負累。偏偏他們用十二少和如花的身分抱在一起,就可建構成那扣人心弦的情節。
張國榮固然俊秀,在整個促成《胭脂扣》的過程,可以說梅艷芳在開拍前已經跟如花連結在一起,她堅守這角色的固執程度,就像如花守候十二少般赴湯蹈火義無反顧。《胭脂扣》本來由唐基明導演執導,主要演員包括鄭少秋、劉德華、鍾楚紅,因為原著作者李碧華對電影故事的改動不滿,劇本初稿遲遲沒有落實,大部分演員因為再遷就不了檔期相繼辭演,最後唐基明也辭去導演一職,只有梅艷芳死守如花一角。她愛死這角色的情燥難能可貴,結果她演得比誰都出神入化。
威禾電影公司也找來關錦鵬接導演棒,沒有鄭少秋也好在沒換上吳啟華,梅艷芳該更慶幸,她支持關錦鵬的改編劇本,相對原著改動不小,萬梓良和朱寶意淪為配角,成就了如花十二少。梅艷芳押上自己自由,從新藝城換張國榮來演十二少,她演技好眼光也鋭利,她知道自己重要,也知道別人重要,造就了今生今世不可能取替的經典。她單薄,也有江湖兒女那陣風塵味道,演如花和女鬼是不二人選。事實上梅艷芳在拍攝期間身體一般,她的一臉病容倒不是演出來。她試過兩次因為宿醉失場。
梅艷芳最厲害是把自己看得好透,她知道自己不算漂亮,嘴唇厚得來不算生得好四正,在戲中十二少有取笑她的嘴有些歪,所以必須要有讓十二少瘋狂愛上如花的理由。於是百變梅艷芳也成了百變如花,她不夠漂亮但有好多面貌,這段由邱剛健加上的對白連原著也沒有,他寫出男性對女性靈魂肉身之所以不厭倦,不是因為她美若天仙,是因為這妓女有很多面。
十二少形容如花好淫,他喜歡握著她的乳房,邊抽鴉片邊享受醉生夢死。這是張國榮主動加的動作,關錦鵬當時想,如果換上其他男演員,梅艷芳大概也不會介意,就是她投入了如花這份墮落糜爛,讓十二少在情志上癡迷不已。從第一次初會,女扮男的如花之風度翩翩不在他之下。又在初遇挑情時,張國榮較佻皮,在口頭佔了上風。打後一切如花主宰,迫他學戲,迫他找生活,脅迫他共赴黃泉。當年強悍的如花,認為兩個人愛到這地步再沒有退路,只有死才可以解決一切難題。
但沒有成功,被落了重藥的張國榮死不掉,失了共赴黃泉的約定,但他至少願意喝下。可惜奈何橋前沒碰上他,如花跑回來成了鬼魂。在關錦鵬處理下,這女鬼像個人,沒有成龍心目中滿面猙獰會飛天遁地。她有禮貌,會登報尋人,會找算命先生。她沒有錢,仍會考量使出天賦本錢,訂個價,摸手或摸耳珠,五百元,仍是想當年的舊價。本來尋覓和等待才最是煎熬,她一直等,一直盼望一直失望。鬼比人更孤獨更可憐,感動萬梓良和朱寶意幫忙,然後如花參悟了,貪生怕死的人果然沒這麼易死!終於找到活了大半世紀的人,可以當口當面說聲:「我等了你五十年,而家唔等了。」把脂粉盒交還。做人做鬼,最後都只是求個知字。
#artworkbyHarvey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