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痘痘位置,真的與器官有關?】
這個應該可以榮列門診十大常見問題之一。
大家在門診都很喜歡問:
「醫師,我臉上某某位置長痘痘,是不是人家說的某某功能不好才導致的?」
猜想是因為網路上有很多罐頭文章,會用這些「看似有理的理論」去寫作。
像是長在額頭痘,常被說是壓力痘、失眠痘,或解釋為中醫說的心火旺體質。
臉頰痘,有人借用中醫經典解釋說「左肝右肺」,左側臉頰長痘是跟肝火旺、肝臟毒素代謝不好有關,右側長痘則是與呼吸道過敏、肺熱旺盛相關。
鼻子痘,被解釋與腸胃消化有關,被認為是排便不好、便秘、消化不良、脹氣的朋友可能發生。
嘴邊、下巴痘,常被說是月經痘、婦科痘,被認為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大家會這樣去解讀痘痘生長位置是否與身體變化有所相關,其實有幾個常見情況:
1. 被錯誤理解的因果關係
2. 被二次解讀的錯誤引用
3. 確實有根據的相關理論
▎ 被錯誤理解的因果關係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類的例子,假設A、B兩個事件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前後發生,大腦就會直觀的認為它們有所因果關係。
像是最近壓力大、睡眠少,額頭開始長痘痘,於是就覺得是壓力導致的額頭痘。
確實壓力大跟睡眠少可能會導致皮脂腺出油量增加、提高長痘痘的機率。
但是其實不一定會在額頭發生,會長在哪裡還是與個人臉部的皮脂腺分佈位置、角質層型態有相關。
皮脂腺大量分泌、同時角質層阻塞,才是主要導致痘痘發生的原因。
只能說,在統計學上,或許額頭是有比較高機率長痘的地方(比較會出油與頭髮髒污刺激),所以第一時間會聯想想相關性,但是我們一定找的到有些人的壓力痘是長在其他位置。
因此並不能說額頭痘一定是壓力痘,
或是壓力痘一定長在額頭上。
▎ 被二次解讀的錯誤引用
這部分就跟「中醫學理論」常常被抓來背鍋有關了。
像是上面提到,左邊長痘是肝不好,右邊長痘是肺不好,這個「左肝右肺長痘理論」,其實是與中醫理論脫節的。
「左肝右肺」這個名詞,的確是源自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刺論篇》,但是並不是跟疾病、長痘痘的位置有關。
原文是寫「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巿。」
這部分的肝跟肺,其實對應到的是中醫臟象(器官功能而非解剖)。
左肝右肺,也不是實質上的「左右邊」,而是「氣機升降」的意思(古代中醫說左為升、右為降⋯下面300字略😂)。
(另外,也有解釋認為左肝右肺,指的其實就是當時古人認為肝在左邊、肺在右邊,但是這個解讀脫離正確解剖太遠,所以在此不做討論)
簡單白話來說,痘痘長在左臉還是右臉,跟肝臟、肺藏,可以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左肝右肺這個名詞,其實並不能使用來解釋長痘痘的原因。
那可能就有人說,「可是我吃了清肝火、退肺火的藥,痘痘就消掉了耶?」
這是因為許多「清熱、解毒、退火」的中藥物,多有抗發炎、抗菌或是減少皮脂腺分泌的效果,因此可以達到減少痘瘡的目的。
但是跟所謂「清掉特定臟腑的火氣」,並不一定有直接的相關性。
▎ 確實有根據的相關理論
大家可能會說,難不成所有痘痘位置真的跟身體器官狀態完全沒關係嗎?
其實上面有一個痘痘位置,還是稍微有講中一些的,那就是所謂的生理痘、月經痘。
生理痘跟月經痘,經常被發現在月經前、月經延遲、月經失調的女性朋友身上,大多常見到在下巴、唇週圍發生。
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相關的科學根據的。
一般來說,這類的生理痘,與皮膚對雄性激素反應增加有關。
因為女性在月經前、月經失調,這幾種情況之下,身體的雄性激素濃度可能上升或是反應明顯。
月經前因為雌激素的濃度下降,導致雄激素雖然沒有上升,但是反應相對較為明顯,因此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增加產生痘瘡的機率。
月經失調來說,以比較極端的情況-多囊性卵巢為例,因為沒有規律排卵,身體累積的雄性激素較多,進而刺激皮脂腺大量分泌,於是增加痘瘡產生。
那為什麼生理痘大多長在下巴呢?
原因是唇週、下巴區的皮膚毛囊,對於雄性激素的敏感性比較高(也就是男生的鬍區),因此最容易受到雄性激素的刺激產生痤瘡問題。
但是一但雄性激素濃度高到一個程度以上,一樣也可能刺激臉上其他部位的皮脂腺分泌。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月經失調非常嚴重的患者,臉上的痘瘡有可能不只在下巴唇週區域,額頭、臉頰、甚至是軀幹都可能出現。
但是雄激素高,也不是100%會有致痘問題,主要還是要看皮脂腺被刺激的情況。
有些人天生皮脂腺不發達,可能就不會受到影響,因此多囊性卵巢患者也有可能會完全沒有痘痘問題。
所以其實我們也沒辦法從是否有「月經生理痘」來反推這位患者的身體狀況。
#痘痘問題還是要一一頗析原因
#不是看哪裡長痘就能判斷問題
-
#有痘痘問題不一定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也不一定會長痘痘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胃脹氣科學中藥 在 篠舞醫師的s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術兼修的中醫好友 An-bin Cheng寫的好文章
中藥會不會很難吃?中藥有沒有副作用?中藥有沒有療效?
適合病患和醫療工作者釐清迷思
中醫服藥二三事
今天在等捷運時想到的,趁記憶新鮮趕快記錄下來。
--
以下是筆者在臨床上常對患者說明的用藥注意事項,供各位讀者參考。
當筆者開立中藥給患者之後,通常會說明以下事項:
吃中藥要觀察的三件事:
一、藥會不會很難吃?
根據師長前輩的經驗,就算是難吃的中藥,開在適當的患者身上,應該也是「不好吃但可以接受」,不至於是「難以下嚥快吐出來」。這是筆者用來評估中藥是否對證的第一個方法。
二、有沒有副作用?
現在健保給付下的科學中藥,效價的確不如以往水煎劑的威猛十足。古人說「一劑知,二劑已。」在急性病中,往往一、兩帖中藥就能有顯著的改善。可是筆者與許多同道或患者交流的經驗,科學中藥要達到那麼明確的效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筆者通常是建議患者先觀察有無以下的兩個副作用:一、腸胃不適。包括吃了藥之後腹瀉,或者脹氣、胃不適等。二、上火:包括臉上長痘痘、失眠、舌頭破、咽喉痛等俗稱「上火」的症狀。如果有這兩種狀況,下次回診時,應向醫師說明,請醫師調整處方。
三、有沒有療效?
每位中醫師的處方模式不盡相同。有的醫師喜歡出手兇猛,直搗病所。有的醫師喜歡平和用藥,平穩建功。所以服中藥後,療效的發生也不一定是患者的主訴。有的患者希望治療濕疹,但吃了藥之後,先改善排便,之後改善睡眠,最後才是皮膚變好,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療效要觀察的,不一定是來就診的原因,而是對於身體的全面性觀察。
以上三點,供各位參考。也請前輩同道不吝指教。
胃脹氣科學中藥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
胃脹氣科學中藥 在 雲玥中醫診所- 【❤溫馨的#代煎服務】 ✔飲用更方便✔保存更容易 的必吃
醫師依個人體質量身打造中藥處方 ✓湯劑好吸收、療效快 ... 科學中藥與水煎劑是相輔相成的, ... 腸胃脹氣五原因│ 中醫五證型解救一肚子悶氣‼ ... <看更多>
胃脹氣科學中藥 在 這味中藥打成粉,堪稱健脾養胃第一方 的必吃
這味中藥打成粉,堪稱健脾養胃第一方,乾隆都吃了40年! ... 胃疼、胃胀气不用怕,养好脾胃有“4件宝”,常喝它,脾胃慢慢好起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