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喜怒哀樂間走走停停。
不知道會遇見什麼,只知道陽光這麼好,
不想辜負活著的每一天!
80年代的收音機,遙遠又親切的聲音,兩位重量級的主持人中廣羅小雲『知音時間』,警廣方笛的『今夜之歌』每天晚上10點一到 ,輕柔悅耳的口吻,分析出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淵源演變,『今夜方笛在這裡』。
方笛,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沒想到?代班週一到週五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沒回來,代班反成正職。
很少人知道,她年輕時夢想~舞台上歌唱家?
她特別感謝接下當年警廣當紅主持程蕙的「今夜之歌」,後來成為當時電台的招牌節目,也為她贏得兩座金鐘獎。
這些經典好歌~鳳飛飛:流水年華,羅大佑:童年, 潘安邦:外婆的澎湖湾,蘇芮:酒干倘賣否 ,梁弘志合聲版:恰似你的溫柔,
王芷蕾:台北的天空,施孝榮:俠客,金素梅:最後的戀人
從方笛準備的經典歌曲,就知道明8/22星期四,上午10~12點在FM96.3,《嘎巴輕鬆BAR》節目可聽性相當高,因為《今早方笛在這裡》~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我們為方笛錄製的影音片段~1
https://youtu.be/dyByav7WVYk
方笛的影音片段~ 2
https://youtu.be/dlvMzqh3yA4
聲 倘 音樂節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週刊編集》和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合作的特刊
在上面寫了篇文章,介紹將在這週六壓軸登台的前Talking Heads主唱David Byrne
台灣樂迷對他應該不太陌生,他的書《製造音樂》(How Music Works)前幾年出版了繁中譯本
〈David Byrne:用創意點燃現場的表演家〉
倘若西方樂壇要選出一人來定義所謂的「才子」,大衛拜恩(David Byrne)是不二人選。他的多重身分讓人眼花撩亂,而且,每一樣他都詮釋得淋漓盡致。
拜恩是作曲家、導演、作家、編舞家、攝影師,也是平面設計師,1970年代初期,他先後就讀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和馬里蘭藝術學院這兩間全美聞名的藝術學校,美學素養很早就在身體裡扎根。不過,他最為人熟知的身分,仍是紐約新浪潮樂團Talking Heads(台譯「臉部特寫樂團」)的主唱,想瞭解拜恩其人其事,得先從Talking Heads下手。
Talking Heads是拜恩就讀羅德島設計學院時和同學聯手搞出來的「音樂項目」,既是搖滾樂團,也是藝術組織,十多年的樂團生涯,不斷開發著領先時代的想法,曲風吸納了節奏藍調、放克的切分拍與非洲部落鼓擊,並融入後龐克的吉他聲線和帶有流行質感的電子琴,創造出有別於迪斯可的聰明跳舞音樂。
要知道,Talking Heads全盛的1980年代,正是迪斯可大行其道的年代,而迪斯可被當時的知識分子視為靡靡之音;Talking Heads來自學院,提供了想在音樂中尋找「身體感」的知識青年有別於迪斯可的另一種選項。是的,「身體感」,這是拜恩無論在Talking Heads時期或是後來個人發展的階段,貫穿音樂思維的標誌。
樂團成軍的首場公演是在紐約下東城惡名昭彰的搖滾俱樂部CBGB,替同樣惡名昭彰的龐克樂團Ramones開場,那是1975年的往事了。當晚,一如紐約70年代每個悶蒸騷亂的夜晚,俱樂部裡寥寥塞了為數不多的熟客,他們意外目擊了歷史的瞬間—兩組往後各成經典的樂團,在簡陋的舞台上交會。
2002年,Talking Heads和Ramones同年被奉入搖滾名人堂,給予了拜恩一個顯赫的身分:搖滾名人堂終身會員。若把時間推回三十年前他還在藝術學校低頭畫畫時,後來的發展想必是始料未及。
其實,搖滾名人堂在拜恩獲得的各種獎座和認證中,重要性可能還排不上第一。他和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及中國作曲家蘇聰合作的《末代皇帝》原聲帶,讓他一舉贏得奧斯卡、金球獎和葛萊美獎三大殊榮,難怪,Sonic Youth樂團吉他手Lee Ranaldo回憶初次和拜恩談話的經驗是:「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上天堂了!」
這樣一位深受後輩景仰的大老,行事風格卻相當親民,且一直與時俱進。拜恩是出了名的自行車愛好者,平日在紐約街頭就靠一輛自行車代步,市府因此委託他在人行道上設計有特色的自行車停靠架,他也將自己的自行車生活寫成《自行車日誌》(Bicycle Diaries)這本文集。
此外,拜恩始終走在科技的前線,他是最早撰寫Blog的音樂人之一,而在Podcast風行以前,他已在個人網站架設起網路電台(http://davidbyrne.com/radio)。綜觀他四十年的創作生涯,我們會發現,他是一位深知如何運用不同的媒介與平台,去觸及、影響甚至改變自己受眾的創作人,其中,那創意無限的現場演出便是「拜恩學」具體而豐富的呈現。
有兩個經典案例,相隔三十多年,可以看出他持久的創造力,以及對音樂事業源源不絕的熱情。1984年的音樂電影《別假正經》(Stop Making Sense)記錄了第一個案例,掌鏡者是《沉默的羔羊》名導Jonathan Demme;本質上,《別假正經》是一部「設計過」的現場電影,將1983年底Talking Heads在好萊塢的四場演出濃縮為九十分鐘的影像版本,拜恩既焦慮又神經質的舞台形象,走出擁擠的搖滾俱樂部,一舉躍上寬敞的電影院銀幕。
那系列演出運用實驗劇場的手法,並融入大量的舞蹈動作,把舞台當成暗藏玄機的遊樂場,配合自由的鏡頭運動,創造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某些橋段拜恩將自己塞入一件特大號的白西裝,看似滑稽古怪,卻恰恰符合他所設計的舞台效果。
時鐘往現在撥,今年三月,為了宣傳久違的新專輯《American Utopia》,拜恩在深夜脫口秀《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演出專輯內的〈Everybody's Coming To My House〉,短短四分鐘,完全再現了《別假正經》的精髓,從燈光、走位、運鏡乃至樂手的服裝造型,無一不是精心測量的結果。
身穿灰西裝的拜恩赤腳站在攝影棚內,圍繞他的是一支十多人的伴奏樂隊,每人同樣身穿灰西裝,也同樣赤著腳。拜恩戴著無線耳麥,一邊唱著,一邊輕輕律動自己的身體,他身旁的隊員也用整齊劃一的動作加入唱跳的行列,最終,連觀眾和主持人都成為演出的道具。
這就是大衛拜恩的現場魔力,你無法預期這回他會帶來哪些驚人的創意,可以確定的是,那肯定不會無聊。相信嗎?他曾穿著女芭蕾舞者的蓬蓬裙上台呢!
#Clockenflap2018 #週刊編集
聲 倘 音樂節 在 AllyTse 謝文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曾經
為著一些突如其來的煩惱,
縈繞不斷的不安感,
心搖如懸旌
於回家的路上,
一邊駕着車,
一邊把音樂的音量調大聲,
希望能暫且沉緬於另一時空中,
蓋過一些煩心事,
好讓自己好過點
*
往往抱着一種態度,
今天的事今天了,
倘若是控制範圍內的事,
釋懷得了,轉眼就了,
也許是關乎先天性格問題,
總會把思緒周璇於某死胡同,
需經過一番消化,
一輪沉淟
才得漸漸釋懷,
慢慢釋懷,
自以為釋懷
*
終於
慢慢地
由僅是淚凝於睫的局面,
隨着音樂節奏的起動,
潸然淚下
*
到底
那一天,
我是如何釋懷?
.
文欣
2018年五月二十四日
傍晚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