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對山神不敬了嗎?】
這年頭許多雞毛蒜皮的事都能吵,最近戰火竟然延燒到了「那些年,我在山頂做的事」。我一開始以為自己也只是旁觀看熱鬧的人,但仔細一想,不對不對,這麼說我似乎也在無意間冒犯過山神?😅😅
這讓我想起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在2012年接受訪談時所說的經典名言:「我在14歲的時候超級中二。但你看看,我14歲的時候沒有Twitter跟Facebook,所以我只有私底下中二啦。」
是吧,不管14歲、28歲或42歲,這年代只要上傳任何東西到網路都不安全,就一群人看來稀鬆平常的照片,給另外一群人看卻可以掀起軒然大波,但我這一篇想討論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民眾和媒體濫用的「山神」兩字。
比如說,有些人在山頂做了一些行徑,竟然常成為網路上的話題,最常看到的就是有批評者認為某些舉動「對山神不敬」。
.
【山神山神知多少】
我知道世界上有些地區之中,存在著傳統信仰與登山健行活動的衝突與互動,特別整理如下,讓大家在看臺灣之前有個參考基準。
⛰️〈喜馬拉雅山脈諸國與西藏〉
位於不丹的岡嘎本孫峰(Gangkhar Puensum, 7570 公尺),就因為政府從1994年出於尊重信仰的理由,禁止攀登6,000公尺以上的山峰。隨後,更在2003年再因環保因素完全禁止登山活動 (應該是看到了鄰國尼泊爾的慘況),據信使之成為現在世界上最高的未登峰。
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8586公尺)於1955年英國首登之時,兩位登山者由於尊重當地錫金人(Sikkimese)的信仰,刻意在離山頂數公尺的地方打住,保持極頂處不受凡人侵犯,這不只流為後世佳話,也成了日後攀登這座山峰的默契 (至於其他隊伍有沒有嚴格遵守,就不知道了)。類似的情況也可見於1957年的魚尾峰(Machhapuchhre, 6993公尺)英國遠征隊,在距離峰點150公尺處刻意折返,但此後就禁止攀登了。
著名的西藏健行行程「轉山」所繞的岡仁波齊峰(Mount Kailash, 6638公尺),同時是四個宗教的聖山,又鄰近幾條亞洲大河的發源地,一來尊重信仰,二來保護水源,所以禁止任何登山活動。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曾發給傳奇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攀登許可,但這位義大利人拒絕了;2001年曾有謠言指出一支西班牙隊伍申請到了許可證,引發國際輿論沸騰,當時梅斯納就表示:「如果我們登上了這座山,就等於是攻取了人們靈魂的一部分。岡仁波齊峰既不高又不難,我會建議他們去尋找別的挑戰。」隨著中國政府出面闢謠,此事不了了之。
‧ 岡嘎本孫的原意:神靈三兄弟的雪白之峰(white Peak of the Three Spiritual Brothers)
‧ 干城章嘉的原意:高山白雪的五個寶藏(the five treasures of the high snow),當地信仰中女神尤瑪‧三芒(Yuma Sammang)的居所。
‧ 岡仁波齊的原意:雪之珍寶(precious jewel of snows),印度教中是濕婆神一家的住所、佛教中他是宇宙的中心須彌山,等等 ...
※照片正是岡仁波齊峰喔!一座超美的聖山。
.
🗻〈日本的山岳信仰〉
日本有著獨特的山岳信仰,從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富士山和紀伊山地即可見一斑。自中國大陸傳入的佛教與本土神道教結合之後,僧侶不只開始將山林當成靈修的場所,足跡還進入深山蠻荒地帶,認為此舉可增進修行的效果。素有東方馬特洪峰之稱的槍岳,即是由播隆上人首度登臨,甚至為了保障信眾的安全建立了山小屋和鐵鍊。由此可知,宗教信仰並不一定會封山,反而還可能是個開山的力量。
.
🌄〈馬來西亞的神山〉
看玉山裸照的新聞中,玉管處副處長說2015年曾有外國遊客在馬來西亞神山山頂拍裸照,然後發生了大地震,就被當地居民認為是觸怒了神靈。無獨有偶,我今年去神山健行的時候,就和帶攀岩徑道活動的當地嚮導聊到此事,結果那位膚色黝黑的大哥笑著說:「這兩件事情之間從科學上來看毫無關聯啊!地震怎麼會跟山神有關哩?大概只有村裡的老人會碎碎念吧!」
整體而言,可能是年輕一輩的緣故,擁有不同的觀念與知識,讓他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再說,神山是一座徹底觀光化的山,也是當地社群的重要收入來源,怎樣對山才是不敬,他們解釋上自然會有很高的靈活性。
‧ 神山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一個的意思是受尊敬的亡者之地(the revered place of the dead)。
.
🧗〈美國的魔鬼塔案例〉
美國的情況可能是另一個極端,身為一個原住民沒什麼地位的自由國度,幾乎無人在乎他們的傳統信仰。在懷俄明州東北的魔鬼塔(Devils Tower)是個國家紀念區(national monument),同時也是個攀岩勝地,曾帶領美國隊遠征K2未果的登山家弗利茲‧威斯納(Fritz Wiessner)就在1937年以現代攀岩技術首登其高達265公尺的火成岩石壁,而且全程只用了一個岩釘。
然而,這個地標同時也是周圍數個平原部族的聖地,所以近年興盛的攀岩活動引來了原住民領袖的批評。那攀岩的人回覆是啥?答案是「誰管你」,這個地方是國有地,我們有權這麼做。(但如果是在印地安領地的話,情況就對原住民有利)
最終經過協調,攀岩群體才同意在每年6月,也就是部族舉行儀式的時候暫停活動,但這充其量也只是個無強制力的君子協議,少數人認為政府不該因宗教信仰妨礙自由,甚至對國家公園發起訴訟呢。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初步瞭解了山岳信仰的多元背景,以及與現代登山活動、體制文化的衝突。然後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看臺灣的情況。
.
【那麼,我們有山岳信仰嗎?】
讓我們將目光移回臺灣,面對一個事實:在台漢人的山岳信仰十分淺薄,或者極端一點說,還留著漢人先民對原住民的偏見殘跡。
許多人連山岳信仰都解釋不清楚,倒是很懂魔神仔、紅衣小女孩、黃色小飛俠、嘉明湖外星人。血淋淋的事實就是:沒人知道山神是什麼,鬼故事懂得還比神多,大家操持著「老佛爺要放在心裡尊敬」概念,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相較之下,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擁有與山林緊密結合的泛靈信仰,跟人們口中的山神較有關連,但將其名號掛在嘴邊的傢伙,又瞭解原住民的信仰系統嗎?多半不是,或根本99%不是,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版本的山神,才是真相。看到別人的行為不順眼,看到人人都在罵,就也跟風抬出神的名號,搏扶搖而直上到一個空虛的道德制高點。
所以說,在山上發生了何事,就以公共場合的禮儀與公德心面相視之,所謂的「山神」對在台的漢文化圈來說,只是個虛無飄渺的概念,不似他國的聖山,是真的有個完整的信仰系統在其後撐腰。
三角點的基石亦同,比起大肆宣稱踩上去會觸怒山神,不如就單純當成一個公物或遺跡來看待。莫忘了,在日、台政府接力搬運各式石柱上山之前,那裡什麼都沒有喔。
.
【凡事講個尊重】
在我的觀念中,我們入山就只是講究個「尊重」兩字,尊重彼此、尊重環境、尊重他人信仰。山下應是如此,山上也無不同。
我本身無宗教信仰,先祖更不住在臺灣,但我知道這是原住民的老家,我願意跟著你一起在香菸、米酒之前默禱,向祖靈打聲招呼,助我們行程順利;我知道你的獵場也是我所關懷的環境,所以願意付出一份心力共同守護他。
公共場合講究的是禮貌,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玉山這種熙來攘往的健行熱點,想要赤身露體拍照留念,就必須考慮到社會觀感如何。很麻煩我知道,但在公共場合就是如此。
當然,信仰是個人自由,但假如信仰只是建立在以一己好惡為準的口舌之快,那麼還有值得尊重的價值嗎?見仁見智。或者哪一天,我們的社會真會出現個「拜山教」或「基石派」宗教團體,發展屬於漢人的山岳信仰,統數十萬教眾號令江湖,那我想倒是值得 ... 期待?
🤔🤔
-------
Photo Credit: wallpapercave.com. Original author unknown. N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intended
聖槍哥名字由來 在 Hanahana Tou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冬末四國巡禮I https://goo.gl/f8Wdhn
首先呢,四國到底在哪裡?
日本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島列地形,由北到南依序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各自包含了不同的區域,而今天我們所要講的四國,則是由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個大縣所組成,雖然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大概不算非常的有名的觀光城市,但是只要有看過日本戰國時代漫畫的人大概都會對四國的古名稱,南海道(就是相對北海道沒錯!)的讚岐國、阿波國、土佐國、伊予國覺得有些耳熟吧~👅
而既然相對於北海道,可以想見,四國真的就是一個四處都環繞著海的地方,這樣的地方除了無敵海景之外,新鮮的海產當然也是非常誘人(對不起,吃飯對我真的很重要🙈)這一趟旅行S除了四國本土之外,也去了鄰近的離島像是直島、小豆島上旅行,這些島現在都已經開始為四五月即將來臨的瀨戶內海藝術節開始做準備了,這個三年一度的盛會在春天、夏天還有秋天各自有為期一個月不同的展出,有興趣參加的大家記得提早做功課喔💪🏻
由於天氣的關係跳過了相對強調自然風光的高知縣,那關於四國的這兩篇,基本上就要獻給這兩個禮拜S去過的幾個好地方了,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喜歡,請多指教啦!
🏯香川高松市。玉藻公園=高松城跡
📌地址:香川縣高松市玉藻町2-1
📌門票:成人200日圓,學生100日圓
📌營業時間好複雜,總之8:30到17:00一定營業,大家挑這中間去吧🙈
自古以來就有「不論何時從哪裡都可以看到的,在水上的高松城」的稱號。當初的海水其實是淹沒到城牆之外,由豐臣秀吉在1587年發起,和當時的國主生駒親正一同創建,引進了瀨戶內海的海水,是日本自古以來有名的三大水城之一。一路作為藩主們(生駒家四代加上松平家十一代)的居住地將近三百年,高松也因此而繁榮昌盛了起來~以前整個城跡大約有二十萬坪左右,但目前所開放的玉藻公園大概是24,000坪,光是現在靠走路就大概要走一個小時左右,裡面還可以泛舟,卻只是以前整個城跡大約八分之一的面積,只能說有錢有勢的程度真是讓人咋舌啊 ˊ_>ˋ
他們的第五代藩主松平賴恭號稱從小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特別擅長的,就是游泳。後來呢,他的游泳技巧從1979年開始成為了高松市的無形文化財產第一號指定紀念,所以每年的1月3號大家都會在大的場(おおまとば)海岸開始新春的初泳大會🏊♂️,大家一起愉快地在海裡開啟這個新的年度,說真的想起來還是挺開心又健康的對吧(但是一月的時候明明就很冷🤣🤣🤣
S個人覺得玉藻公園其實跟栗林公園一樣都是有非常多松樹的地方,大盆栽小盆栽種在土裡的,彎腰的,直挺挺的,奇形怪狀古色古香的,他們甚至還設置了好幾個松果收集桶,讓大家自動自發收集松果以利每一年松果聖誕樹的搭建(笑)基本上整個高松城跡放眼過盡是綠意,雖然佔地沒有栗林公園遼闊也沒有那麼多的山水擺飾庭園造景,但是下午時分過來走走曬曬太陽真的是挺不錯的,公園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讓人心情平靜的存在。另外,公園方面也很貼心提供了可以退幣的置物櫃,如果準備搭渡輪或JR前還有一些悠閒時間的話,不如就過來走走看看吧,畢竟,這裡可是高松這個城市之所以繁盛起來的源頭喔~
🌊德島鳴門市。鳴門渦潮
📌地址:徳島縣鳴門市鳴門町(鳴門公園内)入場時間16:30)
📌門票:大人510日圓,中學生410日圓,小學生250日圓
📌官方網站:www.uzunomichi.jp
📌潮汐時刻表 https://www.uzunomichi.jp/tide-calendar/
之所以會出現潮汐,就是因為地球受到月亮和太陽的引力所影響而造成的海水漲落, 而由於鳴門海峽十分狹窄,所以來自太平洋經過紀伊水道的滿潮海水受到阻擋,而流回了大阪灣和明石海峽,此時由於滿潮的部分向中間低潮的部分傾瀉而下,產生了水位差,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鳴門渦潮。三月下旬一直到四月下旬是一年最好觀賞渦流的季節,但是就算是平常的月份,在新月跟滿月的時候,也會有相對巨大的水位差出現,是觀察漩渦的好時機。
不過說真的比起漩渦, S覺得更厲害的是這座橋本身的結構跟設計。真的是非常非常壯觀而且漂亮!這座吊橋其實分成兩層結構,上面是四個車道的汽車道,下面則是新幹線的鐵路(還可以增加)而渦之道就建立在橋墩上面,因此在沿著透明玻璃往外瞭望的時候,完全可以一邊走一邊聽到震耳欲聾的車聲交會風聲海潮聲,再加上底下足足45公尺高的透明玻璃地板,真是驚心動魄(我是卒仔,不太敢站在上面🙈)
從JR鳴門站到可以看到渦潮的鳴門公園其實是一段不小的距離,坐公車大約要20-30分鐘,一小時只有一班(還好車站前很貼心有免費足湯,可以一邊泡腳一邊等待)基本上能夠出海的觀覽船,很華麗的大塚美術館還有鳴門公園都是同一個路線上不同的站,大家可以依自己的熱忱自由分配~不過不是開玩笑,這裡的鯛魚茶泡飯真是好吃的不得了,有機會的話可以去二樓的景觀餐廳遠眺海景試試德島當地新鮮的海鮮食材,一個悠閒的有海相伴的旅遊日,十分美好對吧~
附帶一提鳴門這個城市真的叫做NARUTO,沿路常常可以看到漩渦的符號,忍不住就是會一直想到火影忍者啊啊啊啊🙈🙈🙈
🚠愛媛松山市。松山城
📌參觀時間:9:00 – 16:30
📌登山纜車全年無休。
📌天守在12月的第3個星期三休館喔
由距今四百多年前由戰國時代的猛將加藤嘉明所創建,依照山勢而起,易守難攻。
松山城蓋在勝山上,花了26年才蓋好,除了勝山城之外它還有一個有名的別稱,叫做金龜城。這個由來呢,就是傳說當初在蓋的時候,裡面有一座不見底的深潭,而潭裡有一隻金色的烏龜,為了表示繼承之意,就把金龜城這樣的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附帶一提金龜的日文發音是KINKI,就跟堂本剛跟堂本光一所組成的近畿小子KINKI KIDS是一樣的發音喔,所以他們寫成漢字也可以寫成金龜小子喔(大誤,粉絲請不要殺我🤣)
最早的松山城天守其實是五層樓的建築,後來在1642年又改成三層,在1784年被火燒了之後,在1854年又被愛好古文物的日本人重建,這是一座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君主入住的天守。跟大部分的天守一樣十分陡峭,階梯差很大,外面的裝飾很華麗,比較特別的是它們的地下一樓,又稱作「穴藏」,是拿來儲存大米的倉庫,那個時代,吃飽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對吧👅
日本人很厲害的地方除了他們真的非常講究歷史資料跟文物的保存之外,我覺得如何寓教於樂也是他們值得學習的理由之一~在松山城裡面除了展覽不同時代的文物盔甲刀還有畫作文書之外,還有太刀跟火繩槍的體驗角落,可以真的試著拿起來並且瞄準遠方,感受一下武器放在手中的重量。如果是戰國時代迷的大家,這裡也有免費的甲冑試穿活動,就S的觀察基本上是沒有一個男生錯過了,而女孩們的責任就是在旁邊叫著好帥呀,膨脹一下男孩們的自信心(笑)哈哈哈哈 這樣一說,510日幣的入場費是不是很值得呢🤣
雖然已經傲視整個松山市,不過其實勝山只有132公尺的標高(這也是為什麼松山城的纜車只需要2分30秒就可以到達)如果是搭乘路面電車的話,記得要在「大街道」站下車,小小走一段路就會抵達纜車站,有機會經過松山市的話,就來看看現在保存最完整的十二天守之一吧~可以隨機遇到許多穿的鎧甲的帥哥喔🙈
其實這趟四國旅行一路走來,內心真正充滿感慨。路上的店家大部分都倒閉了,連市中心的商店街正中央都有撞歪的鐵門還有直接變成停車場的店家,各個店家的老闆從60到90歲不一,大概特別是在鄉下,可以特別感覺這個國家的衰退跟高齡化的確嚴重。不過說真的,吃乾淨的東西呼吸乾淨的空氣然後隨時都想上廁所都可以上廁所是人類基本尊嚴的需求,而日本,真的做得很好。愛吃鬼小姐我每天都吃的很多,常常中午是鯛魚茶泡飯或天婦羅們,晚餐是大盛的拉麵烏龍麵加上配菜,吃完之後完全沒有反胃的油膩感就是食材新鮮優秀的證明,每天都好好吃好好睡好好大便💩~這樣,也算是一種幸福人生的證明對吧👅👅👅
—
好好吃飯好好旅行,希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過著自己喜歡的日子。xxx
📝圖文網誌 花花世界旅行趣
https://hanahanatour.wordpress.com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nahanatour/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anahanatour/
聖槍哥名字由來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返校完整解析 - 暴政下的背叛與救贖
#終究會等到自由的那一天
《返校》上映至今票房已經破億,將躍居今年國片票房冠軍,也再次引起社會對於中國國民黨恐怖統治時期的回憶。也因為《返校》的高人氣,在政壇上甚至出現了國家暴力的被害者與不曾反省的加害者都一致好評的古怪現象。小編上映之初便進場觀影,花了一點時間,這邊把把片中的象徵元素與影片結構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返校》並不是一個單純控訴國家暴力的故事,而是一個探討人心在國家暴力下變化的故事,這是這部電影的「普世性」,世界上,無數的國家與民族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創傷,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共鳴。然而,返校作為本土電影,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喚醒那些「害怕想起來」的人,要治療我們的社會,便需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嘗試掩蓋或輕易遺忘。過了這麼久,台灣終於有了一部對過去發起正面挑戰的主流電影,這則是這部電影連結彼時此刻的「本土性」。
為了了解《返校》的世界,我們將以時間、空間象徵,以及登場人物的心理機轉三個部分,來介紹電影的結構。當然,以下會有大量爆雷,請小心!
第一部:#時間
在電影一開始,明確地告訴觀眾,時代背景為民國51(1962)年,然而,從一些細膩的暗示,和整個劇情的氛圍來講,時間卻可能更早。譬如說,方芮欣的學號為493856,代表1949年起的戒嚴,持續38年56天;魏仲庭的學號501014,則是「光明報事件」中,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被槍決的日期1950年10月14日。49和50,依台灣學校常見慣例,當然是指民國49年與50年入學,然而,就其象徵而言,指的卻是1949年與1950年,也就是說,暗示著本片的「政治年代」為1951年。
1950年代時由於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仍未穩固,在擔心共黨滲透同時,也是大量濫殺無辜,破獲炮製眾多「讀書會」冤案,並用誇張理由查禁書刊的年代。例如片中被禁的泰戈爾《漂鳥集》、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只是因為譯者附匪或有親共嫌疑,就被連累;屠格涅夫《父與子》,則因作者是俄國人,又描繪反抗舊有規則的年輕人,而被查禁。相形之下,1960年代的政治氣氛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根基站穩,而略有放鬆,部分禁書也只要換掉作者譯者名字,就可出「海盜版」,警總轉而更注意查緝仍寫作中的當代作家與政治運動。
但本作並非「歷史劇」,重點不在年代的考究,而在描繪「白色恐佈年代」的速寫。因此,片中也反映了1960年代查禁台語歌曲,1970年代打壓布袋戲等「文化殖民迫害」。民國51年/1962年,更像是增加現實感的定錨,同時也呼應當時柏林圍牆建立,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對峙下的「冷戰高峰期」氛圍,便於從「世界史」的認識去切入這部作品。
電影背景中時代的模糊,更進一步對應到戲中大量運用的交叉倒敘。
電影分為三段,「惡夢」、「告密者」、「活下來的人」。在「惡夢」之前還有一小段片頭,告訴我們在這個肅殺年代中,學校讀書會的存在,並預示觀眾,讀書會之後被查獲,魏仲廷被捕刑求。之後進入「惡夢」此章的起頭,方芮欣就在深夜無人的教室中醒來,帶著觀眾嘗試填補這兩個時間點中的空白。
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回憶的完整劇情都發生在同一天(以下稱 X-Day),其他的只是後續支離破碎的片段。
在這天中發生的事大概是這樣的:
一早,天氣晴。方家酗酒的父親對懷疑他有外遇的母親家暴,方芮欣發現母親沈浸於求神問卜中,放棄安慰母親而出門上學。上學時,阿聖攜帶的禁書差點在門口被白教官發現,魏仲廷為其掩護成功。 升旗典禮時,憲兵闖入,同樣收藏禁書的黃老師被抓走,升旗後,白教官為了塗鴉的惡作劇叫住方芮欣,張老師幫她解圍,把方芮欣帶到辦公室用筆談心。放學後,讀書會在儲藏室秘密集會讀泰戈爾,成員擔心黃老師被捕的後續效應,提出由學生輪流傳遞禁書的方案。
晚上,方芮欣和張老師在半山腰的佛寺外相會,老師重複畫著水仙,方芮欣教老師彈「雨夜花」。方芮欣回家時發現方父因涉嫌貪污被憲兵逮捕,並驚見方母就是找出帳本的告密者。受到打擊後,方芮欣在雨中跑到張老師家,張老師面對女學生顯得窘迫,給她自己的衣物,幫她燙衣晾乾,方芮欣不想離開,老師為她戴上白鹿項鍊,方喃喃唸著「不要跟他們一樣離開我」,就趴在桌上睡著。
X-Day為何重要呢?
在這天中,讀書會險遭破獲,埋下伏筆;我們見到了「國家機器」除了單純的恐怖外,更可透過「密告」被庶民利用來對付仇人;同時,儘管是處在恐怖統治中,人仍有追求心靈自由、追求愛情的渴望,因此這天中也有方芮欣與魏仲庭在肅殺氣氛中,最後的快樂回憶,這樣的人性,在陰暗的「惡夢」中,再也無處可覓。也讓我們看到獨裁政權的可怕。
那麼,為什麼方芮欣與魏仲庭的「惡夢」會是「返校」呢? 接著,我們就要來探究《返校》中的校園世界。
第二部:#空間
進入「惡夢」章節後,方芮欣在教室中醒來,不久後遇到魏仲庭,很快的,觀眾便意會到,這個世界中,似乎只有這兩個「活人」,而其他人都消失了......或已都不是完整的「人」。
一開始,兩人直覺地要離開學校回家,然而,在暴雨中,學校聯外道路被洪水沖毀,兩人只好回到教室。在洪流之中,小小的學校,猶如當時這個島國一樣孤立無援(片中多次重複暗示:學校=國家),可怕的不是走不出去,而是潛藏在學校中的黑暗。
《返校》的場景選擇在校園中,原因之一自然是校園呈現出的權力規訓,在這個學校中,沒有什麼校長、主任登場,只有「白教官」象徵著統治校園的權力者。從學生每日的行軍列隊、升旗典禮,讓校園和軍隊幾無差別。
原因之二呢,則是學校必須如此嚴格控制的起因:在白色恐怖年代初期,有許多大案,都是以學校師生為整肅對象,例如1940年代末以師大和台大學生為主要受害者的「四六事件」、基隆中學「光明報案」、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的「澎湖七一三事件」,標誌了白色恐怖年代的開始。「七一三」事件中,估計有300多人遇害,數千學生被強逼充軍,更有外省人的228之稱。
為何中國國民黨政權需要這樣強力鎮壓校園? 那是因為,包含蔣介石、陳誠等人,均把中國內戰失利的原因,怪罪在「共產黨滲透校園」、「宣傳失利」,把「學運」當作洪水猛獸,因此,管他是不是共產黨,只要讀左派書籍、甚至連左派思想都算不上的文學禁書,都要嚴加查辦;「民主自由」只能掛在口中,若要求實踐,或是比照美國等「盟邦」的標準,也都是該死。
在害怕「思想會顛覆國家」之下,教育體制被嚴加看管,教員要做身家調查,檔案列管;教官直接進駐校園,由軍事管理取代教育體系的行為輔導。現代化國家的教育體系,是要把人培養成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生產大軍」,而中國國民黨的教育體系,除了產能,更要負擔對外作戰、對內糾察的雙效合一功用,讓這個「失去祖國」的殖民政權得以用少數殖民者,壓制多數被殖民者。莫怪乎,魏仲庭認為:「返校」的惡夢,比遭受刑求還要難受,在這邊,學校這個場所,就是監獄與國家的延伸。
有人說,《返校》「美化」白色恐怖,許多案件中,人是在一夜間人間蒸發,連大喊「國家殺人」的機會都沒有。與之對比,《返校》中師生的逮捕,均發生在白天的操場;而夜晚的禮堂,則是「國家」譴責叛徒的場景。將恐怖赤裸裸地放在檯面上,或許減弱了懸疑感,但在這裡強調的卻是「被迫觀看」。
給誰看呢,在片中,逮捕是表演給所有的學生看,因為這是「教育」的一環,在這座學校,即使在回憶中我們也沒有看見任何正式上課的場景,公開處刑的「行為教育」,和私下流傳的「自由知識」形成對比。另一方面,學生的「被迫觀看」,也呼應在自身的「被監看」,這是個秘密有罪的世界。凡是秘密被發現,就要被拿出來「公審」,在這個世界中,終究無處可躲,結局從一開始已被預先告知。
於是,學校成為了學生的惡夢,自由與生命,在這座學校中被吞噬。但有個問題是:這是誰的「惡夢」? 是誰建構出來的空間?
第三部:#人心
《返校》的英文片名叫做Detention(留校查看),後者更接近影片的「被迫」意義。
從魏仲庭被刑求時的獨白,一開始我們以為這是他的夢;然而,在電影中,更多的是以方芮欣為視角的敘事過程。在校園中出現墓碑的鏡頭中,我們則發現了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出現在同一個世界中,但兩人看到的事物並不完全相同。
在不同心理學派中,對「夢」的理解有微妙的差異,例如佛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動機或需要,透過偽裝的形式而以夢呈現。然而,《返校》中對這場「夢」的了解,較偏向完形治療學派,例如該派大師Perls便認為,夢中的每個部分都是代表著當事人部分自我的投射,代表做夢者未完成的情境,而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
完形學派主張,要把夢境帶到現實生活中重現,夢和現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矛盾和不一致的層面,需要讓夢境表現出來,透過這些矛盾間的對話,做夢者才能體認的自己情感表現出的世界。
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恰巧有著共同潛意識投射出的夢,但兩人有著不同的自我矛盾,有著不同的未竟事宜,因此,在兩人共同逃離「國家暴力」的攻擊後,兩人在校園中分道揚鑣,各自尋找夢境的解答。
在大魔王白教官出現後,他直接說出:「這是負罪的死者的世界」,又對魏仲庭說,你很快會加入他們。
因為這解釋實在太白話了,對於白教官神來一筆的提醒,自然讓觀眾也不用再去推理。但看完全片後,可以理解魏仲庭的罪在因為暗戀學姊而違背原則,害讀書會被查獲。而方芮欣的罪當然是因為嫉妒而陷害他人,進而也害死了自己的愛人。
問題是,其他那些有夠衰的人有什麼罪呢? 而真正犯罪的國家,怎麼還是維持大魔王狀態,繼續懲罰負罪的死者呢?
合理的解釋是,這世界其實就是這群衰人的潛意識集合,長期的恐怖統治,除了對個人的外在壓迫外,也造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外在的肉體禁不住嚴刑銬打,內在的心靈也難以維持正常,而活在恐懼的重現中,自己嚇死自己。
方芮欣的情況則是,她長於一個屬於當權階級,但卻是父親酗酒家暴,母親逃避現實的家庭。缺乏愛,讓她渴望愛,無法處理家中的狀況,讓她學習母親(用國家的恐怖對抗丈夫的恐怖),引進國家的力量(用國家打擊情敵,順便幫忙父親早日釋放)來干涉私人領域。
在「惡夢」世界中,有三個角色曾經殺人,一個是鬼差、一個是白教官,而另一個就是方芮欣。
白教官將手槍交給方芮欣這段,其象徵明顯的幾近刻意,就像是黑幫電影中也常見大哥把槍交給新入行的小弟或外人,吩咐他殺人,表示「從此以後我們就是一夥的了」。國家利用人性的種種弱點,讓人出於愛而互相殘殺,讓每個人都成為國家的耳目,這是極權政權最可怕的「借刀殺人」控制手段。
當她因害怕「被拋棄」而費盡心思做出種種操作時,她卻發現自己傷害了更多人,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這是方芮欣的重大「創傷」,就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常見的解離症狀,這也是她「失憶」的合理原因。
和魏仲庭與方芮欣相反,有個角色,沒有真的出現在惡夢中,那就是只有方芮欣看得見背影的張明暉老師。
在一開始,張老師的背影是方芮欣四處探索的動機,一通來自張老師的模糊神秘電話,只聽得到「快離開」,意思是:快離開這個你們建構出來的世界。
在方芮欣終於想起來之後,在回憶的場景中,張老師告訴身邊的方芮欣,她雖然犯了錯,但「不是妳殺人,是國家殺人」。張老師是「讀書會案」八名受害者中,唯一在片中寬恕「抓耙子」的,也因此他不被這個世界所限制。
在張老師的啟發下,方芮欣解決了自己的矛盾,毀滅這個由自身罪責構成的世界,幫助魏仲廷有勇氣活下去講述事實。而魏仲廷也「想起來」老師的遺言,決定要不計代價活下去。
當魏仲廷把自己的夢境帶回現實中,有點諷刺的是,他也「克服」了自尊,表示「我什麼都招」,換取活下去的機會,完成老師沒能完成的事。
大家會好奇的另一個點是,在現實中,方芮欣死了沒有? 從影片中的墓碑,鬼影這些符號,似乎暗示著方芮欣已經成為無法離開學校的幽靈,然而,方芮欣又是在惡夢中具有自主意識,能夠結束這場惡夢,卻選擇與這個世界共同毀滅的人。筆者姑且如此解釋,方芮欣就算活著,但她靈魂的某一部份,已經隨著愛人的消逝永遠埋葬。她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肉體是生或死已經不那麼重要。
結語:#當自由來臨的那刻。
隨著《返校》的觀影人數日益上升,從各種角度分析的影評也越來越多,確實,在電影藝術上《返校》仍存在許多不成熟之處,主要角色魏仲廷刻畫太過單薄,白教官的邪惡僅流露在表面上(還好把演員的造型也弄得很像邪惡的某人),不少劇情表達缺乏懸疑太過直接。然而,《返校》仍會影史留名的原因,在於填補了社會長久的期待,德國有無數描述納粹罪行的電影、韓國近年也拍出多部以軍政府極權統治時期為題材的賣座大片,但台灣對於四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歷史,鮮少有電影作為題材,就算有,也是當作「背景」為多。
《返校》以懸疑片的方式,呈現了極權政府的恐怖統治特徵,僅管沒有明確的說出「誰是兇手」,但時間背景與採納的符號,和過去已經有了突破。片中幾句反覆被引述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不好嗎?」 更有著對台灣電影界陳述的畫外之音。我們期待,更多以台灣本土史為背景的電影,能持續超越,進軍國際。
《返校》也提醒了我們,就算在「自由來臨」以後,還存在著只強調政府鼓勵拍片,卻絕口不提影片內容的市長;還存在著把殺人當作保衛政權的必要之惡,甚至就像年金一樣理所當然的「白教官們」。有了自由,卻有人不想要,寧可擁抱沒有自由的外國政權。
許許多多,沒能等到自由來臨,但相信那一刻總會到來的人,如果他們地下有知會如何是想?
這應該是這部沒有很恐怖的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