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小戴
回想起第一次看戴資穎打球,應該是在 2016 年的里約奧運,那時候沒在看球,也根本不知道這號厲害人物,只記得有一位被寄與奪牌厚望的女選手因為球鞋事件上了新聞,後來在16強賽輸球了,可能就像這屆許多沒有無緣奪牌的選手,奧運過了就被遺忘。但小戴沒有立刻被大眾遺忘,她的排名積分在同年極速竄升,11月一舉攻頂成為球后而再度受到關注。說來很現實,但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看她打球的,算一算快五年了。更因為看她球而跑去學羽毛球,迷上這項運動(雖然天份很差)。
五年的時間應該夠格稱作半資深球迷了吧,從那時開始幾乎每場都追,甚至設鬧鐘半夜起床看球。如果你夠熟悉小戴,就會知道 2017 是小戴很明確的上升期,然後 2018 是宰制力極強的巔峰期,那時候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年拿了 8 個大賽冠軍,締造女單 30 連勝的高牆(這記錄連現今男單球王桃田賢斗都無法超越)。那時候小戴是所有選手研究和想破解的對象,尤其是作為羽球強國的中國。因為她的球風太特別,有點男孩子打球,而且有女單或幾乎所有選手通常不拿手的反手拍,有人封她是女版的印尼前球王陶菲克。因為擅長使用反手、假動作和時間差出手,使得小戴打球的觀賞性很高,如果再對上風格類似的選手(例如本屆八強賽的泰國選手依瑟濃),可說像變魔術般的神仙打架。這種打法雖然華麗,而且能有效克敵,但失誤率也極高,小戴在羽球迷中有個綽號叫做「戴浪」,她浪起來的時候,球迷就等著暈船嘔吐。
2019 年小戴在女單的統治力些微下滑,幾度失去世界第一的寶座又奪回,但對於大多數來說,世界第一的頭銜不完全代表什麼,許多人只在乎的大賽成績,最重要的就是 #羽球世錦賽 和 #奧運羽球賽,如果攤開成績來看,小戴一個都沒拿過,兩屆奧運止步 16 強,五屆世錦賽止步 8 強,比較能拿來說嘴的大賽冠軍只有亞運,其實在當今能獲得亞運金牌幾乎等同世界冠軍,畢竟羽球強國大多集中在亞洲,歐洲唯一能打(而且很強)的女選手只有西班牙的馬琳(註:馬琳本屆因傷未參賽)。因此小戴常被酸民戲稱是無冕球后,大賽手軟。但那些酸民可能不知道,羽球的最高殿堂除了世錦和奧運,還有歷史悠久的「全英公開賽」,英國是羽球的發源地,全英賽事自然成為所有羽球選手最重視的巡迴賽,小戴曾經拿過三屆巡迴賽冠軍,也是該項賽事的紀錄保持人之一(最近一次是 2019 打敗今天的對手陳雨菲,但 2018 年也是被她中斷紀錄的)。
說到今天的對手陳雨菲,她早期其實拿小戴完全沒辦法,記得初期是 11 連敗吧,直到第 12 次對戰才取得勝利,從那之後陳雨菲就蛻變了,變成一個非常穩定的對手,幾乎每次循環賽都打進四強或決賽,積分也一度超越小戴坐上球后寶座。所以今晚她心中的陰影面絕對不小於戴,況且還有國家機器的龐大壓力。
常有人說現在是羽球女單的黃金年代,八位天才少女捉對廝殺,有日本的女王奧原希望、電動馬達山口茜、泰國的奶茶一姐依瑟儂、印度網美辛度(大賽變身鋅鍍)、中國何冰嬌、大帝陳雨菲、西班牙吼叫女王瑪琳,以及我們台灣的小戴。如果再加上近一年橫空出世的少女殺手韓國安洗瑩,檯面上就有九位高手。她們各自球風迥異,但又互相有點彼此的影子,真要比的話沒有誰有把握鐵定奪冠,爆冷是常有的事。每一場些微的狀態落差都可能決定輸贏。但這也是女單好看的地方,沒有一面倒的局面。
說了這麼多,回到今晚的奧運決賽。比賽就是這樣,雖然身為球迷看見小戴最後一球沒翻過網而跪地沮喪的樣子真的很難過,但比賽真的就是這樣。可能少一點點的失誤,多一點點的球運,或者多一點點的氣勢,比賽就逆轉了,可惜以上都沒發生。對手很成功地運用策略一再逼出小戴失誤,前面說了,小戴的球風就是容易失誤(她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說實在,今天的小戴已經算是失誤少的了,我反倒覺得是後段的體力下滑,控球開始變得不精準。體力這件事,就是運動員的硬傷,如果這屆奧運是辦在 2020 就好了,最好是 2018 小戴的巔峰時期就好了,那時候小戴滿場追球的速度跟現在真的有差,而且打三局也臉不紅氣不喘。可是現實就是這樣。雖然遺憾,但至少我們見證過那個美好年代,而且知道她是怎樣努力過來的。真的很棒!能夠有這麼多球迷為她加油。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真的很短,所以也希望這篇文可以讓大家多理解羽球比賽這件事,以及不要隨便認為球員們代言很多就誤了本業,她們能賺錢的時間很短,而且少數有人氣的才有那種機會,如果你支持那位球員,就應該樂見她在生命最輝煌的時期,用各種方式發光發熱。聽說今天街頭巷尾好多人在電視前面吶喊,而我們都記住了這一場心碎但經典的比賽,小戴本人都說她盡力了,所以球迷也要慢慢放下。
謝謝小戴,妳早已拿過無數的金牌。
--
圖片出處: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0539998115039&id=1385922825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羽毛球 拍 過網 在 Michelle 米雪兒奇幻樂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還記得國中高中的時候體育課可以自己挑選想學的球類
一直以來我都是選羽毛球或是田徑
有一個學期選了排球
但從來都沒有學過網球。
這幾年入住不少度假村風格的飯店
都會有網球場可以使用
還會提供免費球拍跟球可以使用。
不過無奈不太會打
每次去都只能打到一開始發出去的球
後來怎麼接都接不到
二十分鐘之後就失去興趣。
最近決定平時先去舊金山的網球場練習一下
於是就上 Amazon 購入網球拍與網球。
Teloon 網球拍兩入:https://amzn.to/3dy2DG2
挑了這款網球拍
這款針對初學者設計
球拍的寬度有 102 平方英吋
是中等偏大的設計 (Midplus)
長度為 27 英吋。
現在這款是白色天藍色的雙入組合
上週我們買的粉紅色與黑色組合已經沒有了。
球拍會附上兩顆球以及袋子
還有可以自己纏繞在握把上的帶子。
目前已經去打過兩次
重量與大小以初學者來說感覺還算好掌握。
我們買了這款 Tourna Mesh 網球 18 入組:https://amzn.to/3x7D46g
其實本來想買這種粉紅色的網球:https://amzn.to/3jrHiBO
不過上個星期買的時候粉紅色的要等到六月底才會出貨
想要趁上週收到球拍就可以去打球
就先買了一般的黃色網球。
在舊金山可以透過 San Francisco Recreation & Parks 免費預定網球場地
這樣避免去到現場沒有位置。
上週去過了 Sunset Rec Tennis Court 以及 Presidio Wall Playground Court
前者可以免費路邊停車在球場旁邊
後者停車要付費不過可以看到海
景色更美。
羽毛球 拍 過網 在 Denise 蔡心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天一篇ntv7 之我們向葉錦福學過球。
在ntv7 華語新聞組上班,體壇知識要足、運動條件也要好(重點是我們不是體育組耶)因為當時的老闆是體育迷,記者主播不只是要能寫,還要能上場殺敵。
那時候,媒體圈每一年都會舉辦羽毛球賽,各大媒體機構無論是報館、電視台或電台都會派出「最強」陣容。老闆於是召了我們這些記者主播去打球面試,從裡頭勉強(退而求其次😁)選出球技「還可以」的球員去應戰,我是其中一個,因為還算是接得到球🤣🏸️
第一次參賽不知天高地厚,比賽前一個月我們還在零零散散的練習,想說媒體界前輩們球技應該也沒那麼厲害啦~不過練習了幾次後,老闆開始意識到情況好像不太妙喔,趕緊發散人手找外援...
我的女雙搭檔是胡曉萍,比賽那天,我們開開心心上場去。還記得第一場女雙比賽,忘了是星洲還是南洋,對手安娣穿了一身好像莎拉波娃準備去打網球賽的運動衣配短裙的全白裝扮,氣場滿分。天真爛漫的我和曉萍開始發現人家是來真的,我們是來玩的...
每次我準備開球,安娣就會壓低上半身,手上已經準備好的球拍不停揮動,莎拉波娃的眼神直視我,一副「你來我就smash你」的樣子。
「唔好怯,怯就輸成世」,這是真的。由於對手氣場過度強烈震攝了弱小的我,那時候要是有10次發球(也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多發球機會)應該有4次球都不過網,被人家的氣場彈回來🤣🤣
不過,那些年的七台雖然球技不如人,但勝在鬥志高😄 每年9支球隊參賽,我們的排名都在7-9的行列,成為了各大球隊最想要抽到的對手😅 每次「慘敗」後,我們都會士氣高昂,決心今天起每星期練球,明年再殺過。
於是,我們甚至在夜裏下班後,直接登上公司天台的球場練球。但是這種知恥而後勇的動力,通常在比賽結束一星期後就消散無影...
於是隔年隔年再隔年,我們每年都忠心守在原本的位置上,繼續領便當~倒是可惜了外援們,每次看到老闆帶來的外援實力超強,我們都樂觀地以為,ntv7華語新聞組今年有希望了,偏偏外援場上殺到歡呼聲四起的得分,七台人下一場就送分了。
有一年我打混雙,搭配強實力外援典武大哥,原以為會有勝算,但打完後我覺得還是打回女雙好了。因為全場下來,對手無論什麼球都往我這個方向殺過來不停拿分(策略來說這是奏效的)搭檔只能看著我愛莫能助🤣
偏偏我們有一個很相信奇蹟的老闆,有一年竟然還請來了湯杯前國手葉錦福來教球。葉錦福人很nice,很耐心地一個個糾正我們這班業餘小傢伙的手勢,如何吊網前球、殺球、調整前後場的步伐(因為我們不是步伐打結,就是小花步😆)
而事實是,奇蹟是不會隨便降臨的😄 我還是不明白,為何媒體前輩們的羽毛球技那麼厲害的?我們明明每年比賽「前一個月」就開始練球了啊~偏偏年年這樣,相信奇蹟的老闆還是會派記者去採訪,我們每次都要叮嚀記者,不要把摔倒、接不到球、閃到腰、輸球的畫面剪進去,可想而知畫面選擇有多少~不過這些年雖然沒沾到獎杯,但大家樂此不疲的,這是團隊的凝聚力,志在參與,把ntv7 feel good的歡樂帶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