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說,巴黎鐵塔正因為本身沒有意義,才可以容納多種不同的意義投射。那個時代,西方非常流行探討東方「無」的哲學。最大的禪宗運動不在中國,而在美國——數百萬的年輕人意識到存在虛無,流行離家出走到浪跡天涯,一同參禪參透人生意義,巡迴音樂就這樣應運而生。時至今日,流浪已與流浪漢畫上等號,彼得不會放下漁網,不再有這一種門徒式的闖蕩。
使用中文的人理應得天獨厚才是,可惜人們對異文化的興趣往往高於同文化,故禮失必求諸野,我們喜歡聽一個外國人講老莊多於自己人講。聽他們用英文將文言翻過來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把這些英文翻回中文就會知道並不是同一回事,比方說,Air和Breathe分別指「空氣」和「呼吸」,但前文後語他想講的是「氣」。「神」是God-like還是Spirit?但將Spirit翻回來的時候,「精神」又是否等同「神」?
到頭來反是我們的中文用語被英文影響了,有些東西被丟失了也不自知。
英文單字講求捕捉個別的意思,是「實」的;中文單字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巴黎鐵塔,極力避免受到個別意思所局限,所以是「虛」的——但虛就是Empty嗎?正是它虛,才有包羅萬有的效果。於是乎中文詞彙產生一種很奇妙的特性,有些單字本身很難解釋它是甚麼意思,你必須結合成雙字詞方能解釋。比方說「意思」——它是「意」和「思」的總和嗎?可是,當你嘗試解釋這兩個字分別是甚麼意思時,卻無可避免地要用到「意念」和「思考」來理解它。這是甚麼?是瞎子摸象,說「意的意思就是意念」,就像說「象的象形就是象腳」那樣,我們居然用它的衍生來解釋它的本體,用「實」解釋「虛」,用「有」解釋「無」。我們以為自己成功解釋,但其實沒有。
我們當然可以說「大象」是牠的「頭手腳身鼻耳和尾巴」的總和,「打蛋器」就是「打+蛋+器」,但正如相對論在量子領域裡面失效,這種組合的法則來到某些單字身上就不管用了,皆因單字的意含遠遠超於其雙字的總和,我們無法說「意」就是「意思+意念+意識+意見+意向+意慾……」的意思。這些雙字都將意義閉上了,偏偏單字卻將意義打開,容許眾多的組合跟它通假借,甚至假借出它本來沒有的意思。到底意難平啊。
而人係好厲害,即使我們講不出,仍可以Get得到。有些東西是不可言說的,你一說出來,它就不是那個東西。人未必說得出精、氣、神、意、志的分別,卻仍能分得清神氣、精氣、意氣和志氣的意思。想了解它們的蘊含?那就要讀《黃帝內經素問》。
作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 吳青峰〈一點點〉 作詞 吳青峰 X 作曲 林宥嘉 X 導演 陳珊妮 青峰說,「這是一隻蟬的故事。」2016年林宥嘉演唱的〈一點點〉,由林宥嘉作曲、吳青峰作詞、陳珊妮製作;其實當時青峰給出的第一版歌詞,就是現在2020年青峰版的〈一點點〉。這次的青峰版,音樂部分邀請了劉胡軼製作,編曲巧妙地...
「羅蘭巴特」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王小苗 Miao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藝術狂語錄#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 #明室#攝影...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羅蘭巴特 在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雜感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羅蘭巴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錯覺?|
巴黎家飾展因為疫情而取消了二屆,昨天總算又正式開展,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參展品牌少了不少,有些不明所以的廠商也神奇的出現,下圖是今年秋季展我的奇怪展位排名第一。
有些西方人喜歡東方文化,但卻常常不小心錯用。最常見的就是在刺青上面,很多人刺了一些無意義的字,或錯字。不過這我們不要笑人家,日本人也很愛用法文取店名、品牌名,但也常常不知所云。記得我大學時讀完羅蘭巴特的《符號禪意東洋風》之後,也默默地給我的偶像扣了點分。
在家飾展上看到這個法國品牌的展位,不禁想起幾年前的一個恐怖經歷⋯⋯
話說那年夏天我們從巴黎開了好久的車去法南的黃金海岸,抵達朋友家時已經很晚。朋友貼心的幫我們準備好乾淨的床單被單,因為太累我們倒頭就睡。隔天早上起來,我發現自己深陷蓮花燈座之中,床頭、床尾、房間的櫃子上,我整個傻了,以為自己往生還捏了自己一下。結果不意外,法國朋友不知道蓮花燈的含義,只覺得很美、很有意境,早餐時還跟我說:「昨晚睡得好嗎?真抱歉忘了幫妳開蓮花燈,蓮花燈助眠可以睡得更安穩~」媽呀~~我只知道蓮花燈能讓我更快到西方淨土啊!阿彌陀佛~~
羅蘭巴特 在 王小苗 Miao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很喜歡老王(音樂製作人 #王昱辰)的錄音室。室內有高有低的地形像一個人造山谷。我第一次去就無法自拔地覺得...很睏...zzzZZZ......
空間主人說,那個低下去的凹洞,前身是Pizza店,然後是幼兒園教室。後來我又去了幾次,偷看了一些書,在那個錄音室裡,有些關於神話和夢的典藏,讓我著迷。
人們,活過某種深度,摔落過某些深淵後,不會再懷疑夢與神話是否存在,只會習慣性地彈動冬被般厚重的防禦,將這些看不見的東西蓋起來。拍攝和錄音那天,洪佩瑜 Pei-Yu Hung站在高勢,管弦樂團從低窪處發聲,隔著一大面透明窗戶,這首歌被錄音器材吸收了進去,又從攝影機的軌道回放出來。
你向某個地方吶喊過,失聲過,然後傳回來,無法分辨記憶真偽,只剩不同眼睛去看,也無法如一描述色澤形狀溫度的失落經過。
其實那天我也坐在這個影片裡的某個角落,只是我們將工作人員的身影都巧妙遮蔽了,鏡頭來回掃視也無法定影的言外之喻,羅蘭巴特稱之為眼睛與想像的盲域。攝影機按下play的時候,我變身成為擁有讀書餘裕的安靜聽眾,聽著這首美好的作品正在發生,隨手翻到錄音室裡某本書的一頁:
辛波絲卡〈維梅爾〉
只要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裡
那位靜默而專注的女子
日復一日把牛奶從瓶子
倒進碗裡
這世界就不該有
世界末日。
羅蘭巴特 在 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 吳青峰〈一點點〉
作詞 吳青峰 X 作曲 林宥嘉 X 導演 陳珊妮
青峰說,「這是一隻蟬的故事。」2016年林宥嘉演唱的〈一點點〉,由林宥嘉作曲、吳青峰作詞、陳珊妮製作;其實當時青峰給出的第一版歌詞,就是現在2020年青峰版的〈一點點〉。這次的青峰版,音樂部分邀請了劉胡軼製作,編曲巧妙地表達出土壤內的生活,帶著一點點盼望與驚恐,以及那對出土後未知的迷惑;透過音樂刻劃出潮濕的土壤,點滴的水從外流入,跟著青峰的聲波,一起破土而出;就像所有的迷惘,都帶著無畏,隨著電吉他、鼓聲的躁動,大鳴大放。外面的世界,讓人驚惶,卻再也回不去土裡了。
MV視覺由青峰的好友陳珊妮擔任導演,而陳珊妮也正是2016年林宥嘉版本的音樂製作人。MV上,陳珊妮由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概念發展,透過視覺,表達外界對青峰這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解讀。常常,外界對這位作者有太多的解讀,也對他的作品貼上過多標籤;身為好友的珊妮,以其對青峰的理解、他受到的外界壓力、被窺探的種種,以及他的內心自我,透過視覺上那一層層的擠壓、碎裂、近乎崩塌的壓迫,像是窺探青峰的腦內世界般,將那些觀看的視界,展現在觀者眼前。
-
〈一點點〉
我睡在土壤裡面失眠
我在考慮何年何歲
追隨自然的演變
對一隻平凡的蟬而言
得要拼命讓人看見
傳達生命的熱烈
總說大鳴大放 才算活過
這樣褻瀆黑暗 又算什麼?
一點點想像你的臉
一雙眼 看見了誰 變成了誰
一點點失去你的臉
是因為 想成為誰 都不像誰
你是誰 (你蛻變 我不變)
誰能明白外面的世界
提供完美拿來摧毀
夢總是拿來幻滅
誰能明白土裡的世界
不怕表情換來誤解
不怕心換來欺騙
看來遙不可及 才是追求
其實近在身邊 反而不懂
【Song Credit】
曲|林宥嘉 @林宥嘉 Yoga Lin
詞|吳青峰
製作|劉胡軼
編曲|劉胡軼、楊穎彪
弦樂監製|劉胡軼、李朋
聲音設計|吳青峰
吉他、Bass|楊穎彪
鋼琴|劉胡軼
鼓、打擊樂|武勇恆
弦樂|國際首席愛樂樂團
合聲、合聲編寫|吳青峰
吉他(AG)錄音|李楊、邢銅@55Tec Studio
鼓、打擊樂錄音|李楊、李游@55Tec Studio
弦樂錄音|江松松@北京唱片廠錄音棚
人聲錄音|吳青峰@青Home
檔案編輯|劉胡軼
混音|李游 @55Tec Studio
母帶|全相彥 @OKmastering Studio
製作協力|周靜
【MV Credit】
導演|陳珊妮 @sandeechan
副導演|談宗藩
製片|吳容宸
現場製片助理|郝翊展、王琦凱、陳冠綺
攝影師|余靜萍
攝影大助|阿信
攝影助理|妄想機team
燈光師|林宏洋
燈光大助|許原毓
燈光助理|林盈宏、阿德
美術指導|陳韋中
執行美術|拾壹
美術協力|張維展、陳茂榮、溫左丞
選角|Lucy, Lucy team
演員|趙雨柔、范偉倫、李誦恩、吳政群、林佳瑩、黃馨、廖婕涵、劉大智、吳明德、黃璟賢、張騏凱、林倢伃、劉惠怡、劉婧蓉、郭盈伶、徐詩宇、廖茂欽、邵浩鈞、劉新民、邱楷婷
特別演出|徐千秀
造型|施筱柔 team
演員妝髮|Edna
剪接|陳珊妮
後期|談宗藩
攝影器材|妄想機影音
燈光器材|成功片場
交通|廖桑大車隊
手寫字|吳青峰
歌詞翻譯|Steve Bradbury、Hazel Chang
藝人彩妝|張婉婷
藝人髮型|Rick Lin from ZOOM Hairstyling
髮型助理|Ray Zeng from ZOOM Hairstyling
藝人造型|施筱柔
平面記錄|吳仲倫
影像紀錄|李依純
-
從你的印象深刻 到他的集結成冊
吳青峰第二張專輯《冊葉一:一與一》
收錄8首譜曲之作及8首作詞之選
🎧 實體購買/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QFCYYYYUY
#吳青峰
#一點點
#冊葉一
🎥〈一點點〉MV花絮 https://youtu.be/eBwZC3gn92w
🎧〈一點點〉數位收聽 https://umg.lnk.to/QFYDD
-
🎬 上冊MV
〈費洛蒙小姐〉https://youtu.be/2cX7SzDSA5o
〈我會我會〉https://youtu.be/VUcHG43p_2Y
〈沙灘上的佛洛一德〉https://youtu.be/UTT4x4_D3xE
〈最難的是相遇〉https://youtu.be/5sbFn-FPdAk
〈阿茲海默〉https://youtu.be/9wNkBJpzpZQ
〈穿牆人〉https://youtu.be/3TWnpeFg_wo
〈柔軟〉https://youtu.be/qjSsdOoMhcY
〈低低星垂〉https://youtu.be/7_oAVAKZsyc
🎬 下冊MV
〈寧靜海〉https://youtu.be/hEJ1LIKCbmw
〈等〉https://youtu.be/KBpkD06Yp_o
〈年輪說〉https://youtu.be/7M8GD3pHLek
〈困在〉https://youtu.be/x_4B6Gp8ar8
〈一點點〉https://youtu.be/trfYUpA369o
〈迷幻〉https://youtu.be/pR3bvNzeWJc
〈月亮河〉https://youtu.be/luQ55zDwhYE
〈極光〉https://youtu.be/-Sc8wUdPEY8
……………………………
▶ 吳青峰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qingfeng
▶ 吳青峰 FB:https://www.facebook.com/WuQingFeng
▶ 吳青峰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796164
🔔 訂閱吳青峰官方專屬頻道:http://bit.ly/qingyoutube
…………………………
羅蘭巴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羅蘭巴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花草木‧無圍籬──張國治「影畫」藝術展
訪問:張國治
人的意念及想法卻可以拓展技術,而有更多的表現形式,數年下來我在暗房用「Photogram」方法結合羅蘭.巴特的「攝影死亡論」、波爾坦斯基攝影的「二次死亡」觀點為利基點而另闢蹊徑,波爾坦斯基曾坦言:「我認為藝術是一種阻止死亡或者時光流逝的嘗試。藝術永遠是一種失敗的形式,你永遠無法成功,因為我們留不住任何東西。」
展期:2020.03.06~2020.03.28
時間:週二~週日,15:00 ~ 21:00
地址: M畫廊 / M Gallery/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7號
電話:0961-358-111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羅蘭巴特 在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雜感 - 閒聊板 | Dcard 的必吃
我超級用心要分享的看完絕對不會後悔哈哈(應該吧!? <戀人絮語>的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法國文學批評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 ... ... <看更多>
羅蘭巴特 在 藝術狂語錄#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 #明室#攝影... | Facebook 的必吃
藝術狂語錄#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 #明室#攝影「我認得各個不同的她,而非她的本質。於是攝影逼得我做一件痛苦的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在《明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