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不論有多正當的理由,分離課稅必然破壞原本累進稅率的結構,降低所得重分配效果,甚至讓整個稅制分崩離析。而台灣稅制中的分離課稅項目,顯然是越來越多,而且,幾無例外,都是可歸類為資本利得部份,從公債、公司債到各種金融商品的利息所得、「意外之財」的中獎所得、再到房地產交易中的土增稅、4年前上路的房地合一稅、2年前稅改的股利所得,都已屬可分離課稅項目,這次又要增加藝術品拍賣所得,下次又不知道要增加那個所得項目,原本該包含工作所得(包括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等等)與各種屬於資本利得的綜所稅,越來越像是一種「工資稅」而非「綜所稅」,因為來自勞動所得的稅,占比從過去的7成升高到8成了─「綜所稅」其實接近名存實亡了。』
結構型商品課稅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名人堂
金融業財富管理2.0方案 有效嗎?
葉銀華
金管會認為境外資金回台現象,是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機會,因此去年九月宣布研擬財富管理新方案,並自今年開放實施。報系資料照。記者戴瑞瑤/攝影
由於香港的反送中活動、港版國安法的實施,以及台商境外資金在「共同申報準則」的壓力下,政府提出「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吸引資金回台運用與管理。而金管會認為境外資金回台的現象,也是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機會,因此自二○一九年九月宣布研擬財富管理新方案,稱為「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新方案」或財管2.0方案,並自二○二○年開放實施。我們不一定要以建立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為號召,重點在於提升金融業者提供服務的能力,比較實在!
就銀行財富管理新方案,七月底金管會完成法規修正預告,允許銀行可對資產逾一億元的高資產客戶,提供八項新金融商品及服務,預期可吸引三大市場資金,包括:響應政府政策回流台灣的台商資金、獲利了結不想留在海外的資金、以及原先便在台灣之資產逾億元規模的客戶資金。首波申請可在九月中向金管會遞件,金管會預計第四季公布審查結果。
新方案放寬銀行可對高資產客戶提供的新商品及服務,例如:開放銀行發行結構型債券,有助於商品開發和管控能力;再者,過去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客戶買的商品,這次DBU(國內金融業務分行)客戶也可以買到這些商品。上述開放措施,希望讓銀行不要只是扮演通路商角色,而要能依照客戶需求,開發多元化的商品,提高金融商品研發能力。再者,亦納入鼓勵銀行引資攬才的機制。
金管會新增相關監理措施,規定要承辦此項業務者,需符合五大條件,包括:財業務健全、守法性、內控、經營業務能力和資源投入狀況等,若以今年六月底試算,有十八家銀行合乎規定。而且,新方案要求銀行應建立商品適合度制度與風險揭露、商品審查與監控、對境外金融商品發行機構責任、數位金融服務內控與資安措施、風控與行為規範等五項機制,並導入資深經理人問責制度,在業務執行上建立責任制度。
就證券商財富管理新方案,今年四月底,金管會提出三大開放,包括:放寬境外結構型商品之審查程序、放寬發行境外結構型商品、放寬外國債信信評等級;這項財管新方案符合條件資格有十一家券商,最快八月開放申請。
金管會研議修正相關法規,亦僅針對「高資產客戶」開放,而要承辦財管新方案的券商,需要符合三大條件,包括:淨值百億以上、資本適足率達二百%以上,且未受警告以上之處分。
業務開放有三大方向,首先,證券商接受高資產客戶委託買賣,或將其信託財產運用於境外結構型商品者,如果是相同發行機構且相同商品風險等級,可採自訂審查。其次,國內符合資格條件的證券商,或銀行業海外轉投資子公司發行的境外結構型商品,由母公司擔任境內代理人並負連帶責任,可以透過證券商接受高資產客戶委託買賣。再者,開放證券商接受高資產客戶委託買賣或委託投資外國債券之信用評等,不受目前規定之限制。
綜合而言,上述開放只是初步,重點還是在於金融業者是否有能力,可以提供如同香港、新加坡業者之商品與服務,不僅是商品的提供,還包括全套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期盼金融業者提升人力、系統與資源投入,建構能滿足高資產客戶需求的服務,並做好風險管理、法規遵循,以做為向主管機關申請進一步開放的基礎。(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結構型商品課稅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我17歲領22k時很羨慕主管50k的薪水,
現在50k且非業務性質的工作,大多還是管理階級;50k還是漂亮的數字,只是如果生活在臺北,要儲蓄與投資,還是得思考必要與想要,儉約過生活。
從工業革命以後的這兩百年,除了人口急劇增長(非護家盟擔心的人類不生會滅絕),從農業結構轉型成工業化,當生產線24小時不停製造,這些商品一定要有人買,不然工廠倒閉,勞工失業,顧主破產,政府無法課稅建設與執行福利措拖,社會就開始動盪不安。
要避免這悲劇發生,於是公關、行銷、廣告公司焉然而生。
他們創造你沒想過甚至你根本不必要的需求;於是你覺得自己什麼都缺,什麼都想升等,沒有享受到這些,就是不懂過生活,沒有生活品質。
如果正在讀我文章的朋友,恰巧也這樣想,那恭喜你已落入商人精心佈的局,你也跟風崇拜了21世紀全球人類的共同宗教「消費主義」。
到過大賣場就能驚訝婆媽的瘋狂採買,
逛任何品牌的商品店面,都有不同價位供大家選擇;連出國體驗都是貧富問題,萊C鄙視搭經濟艙,而有的人除了只能搭廉航,還得搭紅眼班機。
「鑽石」在早期歷史上從來不是帝國爭取的經濟礦產,靠一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成了永恆愛情的證明。
但你們知道這是透過廣告製造出來的人類共同想像嗎?!
如果無法想通這些道理,即使你月收入百萬,也不夠花;花了你也不會開心,因為你根本不認識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致富是很多人的願望,
但我跟不少人一樣,
要先努力的是「脫貧」,
打破自己所在的階級。
「人人平等」只是生而為人的基本價值平等,但現實生活很難真平等。
我朋友不用工作,每月家人給的零用錢就比我每天工作12小時還多。
財富會世襲就與貧窮一樣,
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
而要改變這困局也非努力幾年就有用。
人生最有體力且能增長見聞知識的,
就是20~40歲,不在這個階段努力累積,40歲過後要再找工作或創業只會更辛苦更難脫貧(不用想致富了)。
在現在資本社會的架構下,金錢是唯一能保障生活品質的工具;而錢不會從天而降,得靠你的時間、專業、生活品質去換。
法規保障下,勞方做好做滿本份內的事就好;只是相對的資方也付該付的薪資即可,要更多的福利與待遇,就得靠自己努力,因為資方同樣也得在自由市場內競爭才能獲利付薪水。
問問自己,假如我是員工,會去像我一樣的老闆公司工作嗎?
或假如我是老闆,會聘僱和我一樣工作方式與態度的人嗎?
如果又要錢多假多且不要太累的工作,
那期待有這樣夢想抱負的人去創業,
保證不用透過HR和人力銀行,
大家鐵定拿著履歷排隊面試,
逆著資本市場與違背人性的管理經營,
不可能活得了。
共產主義最後為什麼會被資本主義打敗,一部份就是資本家滿足了人類自私自利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