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理論
你要怎麼讓誓不兩立的敵人和解?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懷抱這個問題,於一九五六年春天出發前往南非。此時南非已經施行了種族隔離制度。跨族婚姻遭到禁止,而該年稍晚,官方還會通過一條法律,把更好的工作保留給白人。
這位心理學家的名字是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而他一輩子思索的就是兩個基本問題:一、偏見是哪邊來的,二、我們怎麼預防它?經過多年研究,他找到了一種神奇解藥。或者至少他自認為找到了。
那是什麼呢?
接觸。不多不少,就是這樣。這位美國學者懷疑,偏見、仇恨和種族主義起源自缺乏接觸。我們大幅將陌生人概括而論,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所以解方看起來就很明顯了:更多接觸。
.
研究團隊蒐集分析了三十八個國家的五百一十五項研究。結論是:接觸是「有用」的。不只如此,社會科學裡很少有哪個發現有這麼多證據在支持。
接觸產生更多信任、更多團結和更多相互善意。它幫助你透過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此外,它會整個改變你的為人,因為一個人若有多元的朋友圈,就比較能包容陌生人。而接觸還會傳染:當你看到一個鄰居和別人友好相處,這情況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偏見。
但這些研究也發現,一個負面經驗(好比說一場衝突或者一次怒目相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會比一個笑話或一次伸出援手來得更深刻。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一開始,這讓佩蒂格魯和同事們一頭霧水。因為如果我們對不良互動的記憶比較深,那接觸怎麼可能還讓我們更親密?到頭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不愉快的事件若遇到一次,愉快的互動就會遇到非常非常多次。
壞事或許比較深刻,但好事會以量取勝。
.
如果說有誰最了解接觸的力量,那人就是納爾遜.曼德拉。
曼德拉認清科學家日後會證明的事情:非暴力反抗比暴力有效太多。就以艾莉卡.錢諾維斯(Erica Chenoweth)最近的研究成果為例。這位美國社會學家本來認為「曼德拉方法」太天真。她覺得在真實世界裡,權力是透過槍桿子行使的。為了證明這點,她建立了一個巨大資料庫,涵蓋了從一九○○年以來的反抗運動。
「接著我就跑了這些數字,」她在二○一四年寫道,「結果非常震驚。」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非暴力運動都成功,相較之下軍事行動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錢諾維斯證實,最主要的理由是更多人加入非暴力運動。平均起來是多了「十一倍」。而且不只是睪固酮太多的男人如此,女人和孩童、長者和障礙人士也是。政權就是沒本事承受這種人海戰術。這就是善壓過惡的方式—以量取勝。
在非暴力運動中,有一個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自制。關在監獄時,曼德拉成了冷靜大師。他決定研究他的敵人,大量閱讀阿非利卡人文化和歷史的書籍。他看橄欖球賽。他學習他們的語言。「如果你用某人懂的語言跟他說話,」曼德拉解釋,「他會聽進腦袋裡。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跟他說話,那他會聽進心裡。」
曼德拉試著讓他的牢友看穿獄卒也是人,只是被體制所毒害。多年後,曼德拉也是這麼看康斯坦德.維爾容:看作一位正直、忠誠又勇敢,一輩子為所相信的政權戰鬥的人。
獲釋後,曼德拉能夠為了目標召集百分之九十的南非黑人。接著他把工夫下在贏取阿非利卡白人的心。當曼德拉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四日穿著白人橄欖球隊的隊服踏入約翰尼斯堡球場,被成千上萬一度認為他是恐怖分子的男男女女以「納爾遜、納爾遜!」的歡呼聲歡迎時,堪稱是一大成功。
記者約翰.卡林(John Carlin)觀察到,讓曼德拉成為世界歷史上一位最偉大領袖的因素,是「他能夠在某個一百人裡九十九個人判定無可救藥的人身上,看出好的一面」。
曾經有人要曼德拉最親近的一位好友瓦特.西蘇魯(Walter Sisulu)講幾個曼德拉的缺點。「當他信任一個人的時候,」西蘇魯開口,「他就會竭盡全力……」接著他猶豫了一下。
「但這或許不算缺點……」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比較片段,看原文會更精采。尤其曼德拉的故事還有很多細節,能讓我們清楚看見:非暴力很給力!
他對待政敵良善,並且使用對方的語言,盡可能去理解對方。這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表現,理解相對於爭辯,更能帶來和解。
不過,就研究數據來說,非暴力運動並非百分百有效,這點我們也要放在心裡。就像我們表達善意,願意理解,對方也不一定會領情。
祝願您,能先接觸自己的恐懼,之後才能談藉著理解慢慢消解對對方的抗拒!
索 摘 資料庫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 沖刷了一切,AI 也沖刷不了一切
今年的美網沒有線審,全部的球場都使用鷹眼系統(Hawk-Eye)來判斷球的路徑。繼澳網之後,這是第二個不再有人類線審的大滿貫賽事。
在這次東京奧運的競技體操項目也首次使用了 AI 人工智慧擔任評審。據 NHK 的報導,這個「體操評分支援系統」(体操採点支援システム)“是透過向選手身體及周邊的二百個點,投射遠紅外線以追蹤體操選手的動作軌跡,並且立刻轉換成 3D 立體圖像。AI 根據圖像對選手做出的翻滾、轉體等動作作分析,結合資料庫的數據,參照國際體操總會所訂定的評分標準,判斷技術的完成度,提供裁判評分做參考。”(摘錄自《東京奧運634》)
「裁判」的角色,從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兼任教練的有錢貴族,穿著國王專屬的紫衣,可以對希臘各邦下達休戰命令,在場上場下享有極高的榮譽與權力,到現在的鷹眼系統 AI 人工智慧,決定比賽中多數的判決。
隨著智慧機器的發展,機器和人之間的能力落差逐漸縮小,使用智慧機器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廉。今年開始,美國許多網球賽事也都紛紛決定全面使用鷹眼系統,不再僱請人類線審。網球場上的線審陸續謝幕,可以想像主審們的心情也將難以安穩。或許有一天電腦會成為競技場上的皇帝,評判人類和人類之間的比賽。
東奧體操評分支援系統的開發團隊在接受採訪時說到:「 AI 讓人類進化成更有創造力的生物,那些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就交給 AI 來吧!」
.........
小時候我的姑姑送過我一本《邊城》。《邊城》是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也許是整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一部小說。最近看到它的作者沈從文的一段故事,或許對我們,對在技術的自動化中落敗的群體們,都有啟發。
沈從文在中年時據說因文學圈的政治,被定上反動派的標籤,迫使他不得不在創作最鼎盛的時期擱筆,在之後的 40 年不再、也不能再寫小說。然而,沈從文在那之後的選擇是進了歷史博物館,改做文物研究(而且是學術界不關注的雜項和小件器物),做了 10 年的解說員。別人覺得可惜,他自己興致勃勃,他說:「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都能使我這個以鑑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象為生的鄉下人,繼續領會人類智慧。」
沒有抱怨和消沈,在自己的生命裡繼續尋找可能性。不能用創作表達人性的真,就去探索文化中的美。沈從文繼續用他的天真去愛世界,點亮身邊的人。
成為更有創造力的人,去探索和過去不一樣的生活方式。AI 或許沖刷了一切,但 AI 也沖刷不了一切。沒有任何藉口能讓我們熄滅心中那顆的火種,不要停止對熱愛的熱愛。
------------------------------------
* 這篇的標題是來自《邊城》裡的一句話:「大雨沖刷了一切,大雨也沖刷不了一切。」
索 摘 資料庫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渾沌描述——民族性與系統性種族歧視】
系統性種族歧視在學術界的實況更像是制度性暴力。第一是藉由簡化跟省略原住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獲得既得利益/學術credit的剝奪,再者透過學術研究成果滲透到學術市場去宰制沒有話語權的原住民族人;對天性/樂觀等善意族群歧視去營造兩面評價分化族人,同時在漢語中心/漢族中心影響下排斥原住民族地位。剝奪,滲透,分化,排斥,正是Johan Galtung提及制度性暴力/結構性暴力的四種表現。制度性暴力不一定是積極主動的,在由龐大權力與資源結構起來的學術市場,善意族群歧視成為常態代表這種論述的典範化已經形成,在關鍵字背後其實是眾多大學教授、期刊審查委員、學術補助計劃、升等壓力...等等被默許而不被撼動的結構,進而鞏固了這種歧視的詮釋與發展空間。
典範轉移往往是緩慢而艱難的過程;不過也就是因為這種緩慢推移的潛移默化,一旦善意族群歧視繼續不被重視,那麼它是否將跟著新理論與觀點的發明結合繼續殘害下一個原住民族世代呢?我想用這篇論文來舉例,大家應該也會更明白公開譴責並抵抗學術界系統性種族歧視的重要性:這篇論文是王雅玄在2008年於台東大學教育學報提交的〈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論文。我們摘要一下,這篇研究的目的是:
引導基層教師進入社會情境及其成長過程中族群經驗之歷史片段,從中瞭解在社會脈絡下,對多元文化素養內涵的理解與實踐策略。
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原住民中小學教師在認知、情意與技能面的多元文化素養內涵。
二、 瞭解原住民中小學教師在文化、族群與語言面如何實踐多元文化素養。
而它的研究立場是:
本研究從原住民教師及其文化背景來探索其所理解、所實踐的多元文化素養,並挪用人類學研究觀點,認為族群有其共通特性,可以在個別的個人身上找到屬於這族群的共通特性。假設個別的原住民身上有與其社群相類似的族群文化觀(Benedict, 1935),故不蒐集大量樣本進行調查,亦不預設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因為在每一個民族許多不盡相同的個人中總可找出所謂的民族性(李亦園,1992),所以應深入個別訪問原住民教師,以掌握教師觀點的多元文化素養內涵與實踐。
全文大家就自己去查詢,我們建議大家去找2005年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National Character Does Not Reflect Mean Personality Trait Levels in 49 Cultures〉,針對49個文化進行調查,發現其文化人群並沒有所謂平均的人格特質。2005年的實證研究。而王雅玄在2008年,引用1935年及1992年的論述來做為立場,結果是甚麼?就是在結論的部分,持續用錯誤描述誤導大家:「但私底下面對不同族群學生則採取積極性差別待遇,例如在生活輔導方面依學生不同『民族性』與之相處」,所以是遇到布農族學生就找其他七個學生來唱「八部合音」嗎,還是遇到阿美族學生問他們今天怎麼不跳舞?這篇論文連同台東大學教育學報,收錄在TSSCI期刊(科技部補助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資料庫),你沒看錯,這就是一個種族歧視典範化的過程。研究者用過時/錯誤研究作為立場,一路進到國家級期刊的學術殿堂裡。我們閱讀論文好幾次,仍然想不通為何需要用民族性作為立場支撐自己的多元文化素養研究,難道不覺得矛盾嗎,這種充滿渾沌的描述過程,真的可以作為學術界、教育界的參考嗎?
是時候重新檢視學術界的陋習。雖然我們無法及時改變制度性暴力,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現在開始學會辨認它們的面孔:一起關注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支持你所在的學術領域去進行尊重族群差異的批判性思考,支持從原住民族主體性出發的研究。
索 摘 資料庫 在 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 的必吃
【試用資料庫】 ProQuest Central全球最完整跨學科研究資源資料庫旗艦級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ProQuest Central 資料庫涵蓋47個ProQuest資料庫,收錄約31280種出版物索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