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梔子花》
*從結尾開始講一個故事,似乎頗為奇怪,但所有的結尾,亦是開端。
—陳文茜
* * 我們越認識無常,越會珍惜擁有。
你會發現活在天地間,不論親疏遠近,每一個與你相逢的人都是值得珍惜的。
可是也不要過度執著,所以要在「愛」裏面學會「忘」,在「深情」裏學會「不躭溺情」、不陷溺於感情。
不要太在意、太執著於情感的形式,同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心」和「身」上。—陳文茜
* 《為什麼昨夜我夢見了你》
為什麼昨夜我夢見了你?
此刻清晨灰光推拂著鬢髪,
記憶正中要害,像耳光打在臉上;
用肘撐起,我凝視窗上的白霧。
這麼多我以為已經忘掉的事,
重回我心中,卻帶著陌生的味道
像信件到達,而收信人很多年前,已離開這個房屋。—-菲利普·拉金
* 寂靜把夕陽伸入了大樹,然後我們的夢,在此相逢。
此刻喧囂的世界隨夢飄散,山居樹下如置身一座天堂,美不勝收。
夢中醒來,四周無人,卻如畫。—陳文茜
* 請給我一滴淚水,輕輕流過我的臉。
我想學習憂傷,我不想長大才驚覺這個世界原來那麼薄涼。
如果我已學會了也習慣了淡淡的流淚,或許有一天免不了傷心的時候,就把它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流下淚水,輕輕地釋放,輕輕地走過。未來我早已知道人生傷心本難免,而我已學會如何把它當平常。—-陳文茜
*我見過荒原澤地和多風山岡的破曉和黃昏,
那種莊嚴和絢麗,像古老悠緩的西班牙旋律;
我見過給我們帶來了盛開水仙的四月女神,
她帶來蓬勃滋生的草和輕柔溫暖的四月雨。
我聽過花開時節的歌唱和古老的海上歌謠,
曾在飽孕海風的白帆下眺望過奇島和異鄉;
上帝允諾我欣賞的佳音和美色中,最數嬌嬈是她的聲音、秀髮、眼睛和彎彎紅唇的俏模樣。
—-John Masefield,1878—1967英國詩人、作家。
* 影子其實是實體
夢境才是人生
左邊其實是右邊
黑夜才是白晝
黑黝的天空
星辰整夜醒著
此時,海洋深邃
我把若隱若有的情感
偷偷藏在波淘洶湧的浪中
它那麼巨大
我的愛因此可以奔放
不為人知
隨著潮水
湧上海灘
淡淡的
留下一道㾗跡
白天
它再度變身
偽裝成祝福
—陳文茜
* 世界的約定
[日]谷川俊太郎
晃動在淚水深處的微笑
是亙古以來世界的約定
即便現在孤身一人
今天也是從兩個人的昨天中誕生
仿若初次的相逢
回憶中沒有你的蹤影
你化作微風輕撫我的面頰
世界的約定
在陽光斑駁的下午分別後
並沒有終結
即便現在孤身一人
明天也沒有盡頭
你讓我懂得
潛伏在夜裡的溫柔
回憶中沒有你的蹤影
你永遠活在
溪流的歌唱
天空的蔚藍和花朵的馨香中
*《水邊》—普呂多姆
坐在那流淌的水波旁邊,他們倆人
看著河水流過;
如果天上飄過一朵雲彩,
他們倆人
看著雲彩飄過;
天際的茅屋上要是炊煙冒起,
看著炊煙裊裊;
周圍若有幾朵鮮花芬芳撲鼻,
聞著芬芳繚繞;
蜜蜂品嘗的果子如誘人嘗新,
那就嘗嘗滋味;
如果鳥兒鳴囀,樹林靜靜傾聽,
便聽鳥語歡悅……
垂柳樹下水聲潺潺,悅耳美妙,
傾聽流水細語;
只要這夢幻在綿延,就不感到
時間還在延續;
如果只對互相愛慕抱著滿腔激情,
這樣的愛,多麼深沈;
對世間的爭吵煩囂他們毫不掛心,
也就充耳不聞;
面對可厭事物,唯有他們幸福,
互不感到厭棄;
面對萬物逝去,感到愛情如故,
絲毫沒有消逝!
蘇利· 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1907)
* 字在畫中,畫在字中,一本書延伸太多的回憶及友情。
一幅畫裱框起來,是紀念,也是昔日的惆悵。
框得住的是我們早已知道的結局,框不禁的是你命運中早已註定的恆長嘆息。—-陳文茜
*在我成為灰燼之前,我想擁抱你,如擁抱滿天星斗。
願我走的時候,往事如星空,心也如星空。
最後我看到的光,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你的眼⋯⋯閃閃發亮的星斗。—-陳文茜
* 對於生病的我,此時生命倒數的鐘聲,已響起!
它輕輕地,落在我的身上,肩上,臉上,一分一秒,滴滴答答。鐘聲像是同情,像是嘲諷生命,每一次到點的敲打聲,都是提醒。
我的一生已如擱淺的小舟,快被吹近岸邊,那裡遠望似乎沒有等待之人,似乎又有個恍忽的身影。此時我會怕――怕潮近時看清真相,也怕潮來時又把我送回那失去彼此的大河 。
於是與其執著思困憂傷,不如淡忘於孤獨的航行,於風浪的隱喻,於戰地鐘聲下的純情。
等再相逢時,有了一點驚喜。
花謝,不必悲。浪止,沒有痛。—-陳文茜
* 生活中有一些事確實沈重,但你可以讓它變得輕一點。—陳文茜
* 當世界停了,別忘了,還有自己的小日子。—-陳文茜
* 突然,已四十八歲的邱吉爾一再落選。二十六歲莫名其妙已是政治明星,順利當選國會議員的他,四十歲遭遇人生第一次軍事挫折,四十八歲時又被老百姓正式拋棄。當時邱吉爾已重返保守黨,但仍然再一次落選。直到五十歲時,工黨政府倒台,那一次選舉保守黨正式提名了他,他才又當選,回到議會,並被任命為財政大臣。
但擔任財政大臣的角色,他不只不出色,而且差點因為他的固執把英國搞垮。經濟學裡有一段歷史非常有名,就是「我不承認英國不行, 自然也不承認英鎊不行」。這是邱吉爾頑強的拿英國的外匯存底與全世界的錢對抗,尤其美元,只為了維持住英鎊的地位,結果英鎊像自由落體般跌落。
其實英國在一次大戰之後,本來就已經沒有經濟實力,但邱吉爾還要硬撐面子:不承認美國徹底超越英國了。
當時,美國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已著手建造,美國在經濟上所向無敵,邱吉爾還想鞏固英鎊做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當然他失敗了。英國因此損失非常多的外匯存底和黃金,皆因這位固執的財政大臣。
後來,英國再大選,邱吉爾自然失去財政大臣的職位。
從這件事我們得到的經驗是什麼?一個人不擅長的事最好不要去做,儘管你的名字叫邱吉爾。
人的命運可能從幸運開始,到了中年在挫折中結束。邱吉爾五十五歲的時候財政大臣當得很糟,從此離開政府長達十年之久,而且一直都坐在下議院最後一排。那時候不只英國經濟大蕭條,極端混亂,二次世界大戰也即將到來。
邱吉爾到美國旅行,本來想去散散心,不料在美國又遇到一場大車禍。
所以英國歷史學家約翰• 泰勒John Tyler說:「一九三五年的邱吉爾,怎麼看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人。」
但是,當人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是做準備的時候。當時的邱吉爾比任何人都認真研究德國,認真看待大蕭條,認真看待希特勒的崛起,了解什麼是納粹主義。
所以後來當上英國首相,領導英國在二戰中面對希特勒時,他頑強的絕不參與「綏靖方案」因為他太了解什麼叫做希特勒主義。—-《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得果東法師四字教誨:平安自在。雨前剪下滿花園的梔子花,置於室內。香氣撲鼻,自在安詳。換了一個心情,也換下牆上的書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羅比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黑暗的時刻》影評 Darkest Hour【羅比】黑暗對峙/港譯 金球獎影帝奧斯卡大熱門,歷史不是羅曼史 訂閱者募集中👉 http://goo.gl/4YzOjF 我的IG帳號👉 robbie_ins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obbielintw/ 不知...
「約翰 邱吉爾 二戰」的推薦目錄: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羅比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心得] 敦克爾克後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誰會帶着冷兵器參加二戰?【小約翰可汗】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Zass17 - 邱吉爾除了愛走路的約翰之外最好的朋友:Rufus 上色版 的評價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ost Cause與Lost Empire 特朗普約翰遜站歷史錯誤一方
今天6月19日,美國稱為Juneteenth,是紀念黑奴在1865年終被全面解放的一天。這麼重要的紀念日,但竟然仍未列入全國法定假期。本來今天美國總統特朗普準備在Tulsa舉行疫情以來首場大型競選集會(白宮首席傳染病顧問Dr. Fauci反對無效),他對Juneteenth毫無認識,但被提醒後把集會改到明天。願意改期似乎是好事,但想清楚就知道未必是。如果集會主題之一是支持BLM,那麼在Juneteeth舉行非常適合,所以改期反而顯得此地無銀三百両。
近日在巨大政治壓力下,他簽署了所謂警察改革行政命令,將成立一個跟進警暴的資料庫,是否有效假以時日才知道。但他堅拒Defund(減少經費)警隊,重申Law and Order(法律與秩序)的重要性,反而建議增加維持治安預算案。其實我也非常同情警察的處境,當然警隊中也有個別種族主義者和慣性濫暴的「壞蘋果」,如犯了罪一視同仁,理當受罰。但相信大多數警察都是只想做好每天工作,然後每天安全回家的普通人。職責所在,他們必須執法維持治安,只有在迫不得已,才會使用武力。
不過,美國的情况特殊,暫且不討論社會和歷史背景,事實上黑人犯暴力罪行和坐牢比例都遠比白人高。黑人只佔美國人口13.4%,但囚犯人口中高達37%,比白人的32%還要高!黑人坐監的比例是白人的5倍,在某些州份,差距更高達10倍!
再加上民間實在擁有太多槍械,比例上超過一人一支,誇張地恐怖!美國警察平均每年殺死1100個懷疑罪犯,當然是不可接受的多,且毫不意外,約300個是黑人。但值得指出的是超過90%案件,疑犯是有攜帶武器(有否事後插贜是另一回事)。這些警察的殺人動機,有多少是出於種族主義?有多少是出於恐懼對方攜帶槍械?相信在大多數案件中,極難把兩個因素分開,找出真正答案。
黑人相對收入1978年至今毫無寸進
如要解決種族歧視問題,其實亦要同時解決槍械,和更重要的貧窮、社會及家庭問題。1960年代的civil rights movement(人權運動)有助提升黑人權益和收入,到了1978年,黑人平均收入升至白人的59%,但可惜就此停頓下來,至今毫無寸進。黑人平均財產更僅約1萬美元,比白人少九成!大部分黑人出生於單親家庭,爸爸不負責任,媽媽需同時兼顧工作家庭,結果經常兩樣都做得不好,不少都需靠社會福利來過日子。貧民區教育水平不夠好,學生競爭力相對較弱,更難改善生活,結果一代又一代被困於這個貧窮惡夢循環。
今次BLM運動非常認真,最少將持續至11月大選,甚至更長,亦將對今次總統和國會選舉有頗大影響。近日特朗普被Fox新聞的女黑人主播Harris Faulkner訪問,驚人地竟說他對黑人權益的貢獻比任何總統都要大,甚至超過林肯!連支持他的Faulkner都不禁要插一句「But we are free!」但特朗普變本加厲,說「you know」(即眾所周知),林肯的「功過」,是個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問題!這說法與白種人優先甚至3K黨人無異,簡直是對黑人和林肯的最大侮辱!亦完全顯露特朗普的病態自大狂嚴重程度!
怎可能連林肯的功過都質疑?其實這是一套故意誤導歷史的醜陋邪惡歪論(似曾相識),The Lost Cause的基本腔調。美國內戰在1865年完結後,南部經歷一段十多年的「Reconstruction」重建年代,由北方打勝仗的Republicans掌權(林肯是第一任共和黨總統),不少黑人亦被提拔為各州官員。南部白人對這些北方「Carpetbaggers」,到富庶南部撈油水的北方人極度反感(也似曾相識),尤其認為北軍General Sherman火燒Atlanta太過霸道,所以輸了仗仍一直不服氣。
到了大概1877年,北方人開始退出南部,南部的白人優先主義開始死灰復燃。他們逐漸在南部各州通過了一系列Jim Crow Laws,重建歧視黑人的種族隔離政策,包括不准通婚,分隔教育、交通、餐廳,甚至公共廁所都要分開,一直維持至1960年代,才被人權運動所推翻。
白人優先主義者美化蓄奴史
同時他們開始編織一個羅曼蒂克的美麗謊言,解釋南北內戰的主因並非真的為了正義,為解放黑奴。「真正」原因是人口較多,但較貧窮的北部,妒忌內戰前「Antebellum」年代,屬全世界最富庶的美國南部(請看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所以「人多蝦人少」的「無恥」手段,欺壓搶掠代表正義和「chivalry」(維護女士尊嚴的騎士精神)的南部。他們更歪曲憲法,堅持「state rights」,每個州份應有獨立自主權,包括奴隸政策,甚至脫離聯邦(更似曾相識?)。
這些Lost Cause鼓吹者更虛偽地解釋他們善待黑奴,幾乎把他們當作家人。更無恥的說法是把這些黑人從原始非洲帶到文明的美國簡直是善舉,黑人應該感激他們這些白人主人才對(亦有點似曾相識)。這個說法當然是卑鄙無恥,黑人男女小孩,在非洲如動物般被捕捉,妻離子散,只在運送途中已犧牲三成以上無辜生命。到了美國後,世世代代為奴為婢,被人隨意虐待、勞役、販賣、強姦,甚至謀殺!
當然有些主人對部分黑奴的待遇會稍為好些,主要分為House slaves(家奴)和Field slaves(田奴)。「乖一點」,斯文一點,可能樣貌娟好一點的就留在屋內工作,粗魯一點,身形健碩的就當然留在田中幹活。
早在1852年,白人女作家Harriet Beecher Stowe已出版《Uncle Tom's Cabin》,描述黑奴的慘况,是推動解放黑奴的最重要著作。書中主角Uncle Tom本來是個逆來順受的家奴,但仍是個有骨氣的人,最後因不願意供出兩個出走黑奴的資料,而被毒打至死。書內亦有其他矮化黑人女性「mammy」和黑人小孩「pickaninny」的名詞。Quaker Oats剛宣布將把老牌Aunt Jemima班㦸粉改名,正因形象取材於「mammy」。約翰遜更曾以「pickaninny」形容歡迎他的黑人學童!
Uncle Tom現象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麻煩
本來Uncle Tom是個正面人物,但到了後來,廣泛被黑人認為過於懦弱,奉承白人的不良示範,所以已演變成一個極具侮辱性的名稱。近年的一個經典演繹可說是Tarantino翻拍《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電影中,Samuel Jackson飾演的Stephen Warren家奴角色,不止護主,更歧視同胞(似曾相識)。Uncle Tom現象在今天仍存在,特朗普也有少數黑人支持者,自稱保守有良好職業,且受過所謂高等教育,但歧視住在貧民窟的同胞,幫助主流社會欺壓他們。有心理學家認為Uncle Tom現象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相似但更麻煩,因為受壓迫的時間遠比綁架長,超過百年,傷害更深。
近日The Lost Cause又成為熱門話題,因為BLM的冒起,同時近年的所謂民粹主義,包含不少種族主義,結果是愈來愈多類似2017年在Charlottesville因紀念內戰南部將領銅像而引起的衝突。現在BLM支持者要求拆除所有這類歌頌南部Lost Cause的銅像和紀念碑,Virginia已決定這樣做,但有些其他南部州份仍未決定。BLM支持者亦要求把十個以南方叛軍將領命名的軍事基地改名,國防部已答應考慮,但特朗普竟仍選擇站在歷史錯誤的那一邊,拒絕考慮改名。再說一次,把軍隊政治化是一件極危險的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General Milley和國防部長Esper都已先後承認當日陪同特朗普走到白宮附近的St. John's教堂拍照是個錯誤,暗示被利用了。更離奇的是特朗普竟沒有發tweet破口大罵,不敢?
大家可能有個錯覺,以為美國南部人士尤其種族主義者,一直都是支持共和黨的,但事實非也。林肯是共和黨人,所以南方人怎可能支持共和黨,事實是大部分南方人,從內戰後一直支持歷史更長、贊成state rights的民主黨。內戰後,共和黨控制了美國政壇約70年,直至羅斯福在1933年上台,採取左傾Keynesian政策救經濟,民主黨才開始得到工人階層和黑人支持,但南方白人仍無法背叛祖宗,仍支持民主黨;等至1980年列根參選,共和黨才吸引到他們的支持,因為價值觀較接近,民主黨反而被認為已變質成為只幫黑人的政黨。
根治美種族歧視 須修憲兼改革選舉
如何根治美國種族歧視是個大難題。解鈴還須繫鈴人,必須從修憲開始。千萬不要誤會歷史跟現代政治和社會沒有關係,從美國立國之初,參議院設計和選舉人票制度,都是北方州份跟經濟倚賴黑奴的南方州份妥協下的畸胎,賦予黑奴多,白人少州份超比例話語權,今天這些州份就是特朗普的鐵粉票倉。如不能修憲或利用Interstate Pact之類手法彌補缺陷,將極難選出合人口比例的黑人代表,通過全民保健計劃,和其他保障黑人權益的法案。如不改變選舉制度,即使特朗普不能連任,也難保未來不再選出另一個種族主義者,再次嚴重損害美國的偉大基礎和制度。
BLM運動已傳到世界各地,尤其美國黑奴制度發源地──英國。BLM更已演變為反帝國主義,連邱吉爾的銅像亦被塗鴉!約翰遜亦是個懷緬The Lost Empire的保皇黨,崇拜邱吉爾,曾寫過一本低質傳記。諷刺之處當然是他本人是被大英帝國打敗的奧斯曼帝國貴族後裔。
BLM演變為反帝國主義 邱吉爾亦遭殃
如英國人需要為黑奴制度懺悔,他們更應為在亞洲製造的傷害道歉和贖罪。英國人在18世紀初到達印度時,估計印度GDP佔全球23%,20世紀中離開時,跌至只約4%!1943年二戰邱吉爾當首相時,在Bengal曾因自私分配糧餉,只集中供應給英國軍隊和支持戰事的工廠,而導致300萬平民死亡的大饑荒。著名經濟學家Utsa Patnaik估計英國從印度盜取了驚人價值45萬億美元的財富。印度政客兼作家Shashi Tharoor,多次要求英國道歉和為200年的殖民時代作賠償,象徵式一年一鎊,和交還英女皇皇冠上的Koh-i-Noor鑽石!Tharoor曾說,英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是因為連上帝都不相信入黑後的英國大賊!
違法販賣鴉片和兩次不義鴉片戰爭為中國和香港帶來的傷害,至今我們仍然感覺到。最明顯亦是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我去年討論過,香港居留權跟國籍的罕有混淆情况。(綠卡人士可在美國投票嗎?)
香港被英國搶掠回來,用作販賣鴉片的三不管entrepot(自由港)。說得好聽是華洋匯聚,難聽一點就是三教九流、龍蛇混雜。最高話事人是一班英國「毒梟」,其他的蘇格蘭銀行家、Parsi和Armenian商人等,都有一定影響力,但所有人都只是過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快錢。到了1997年,雖然香港回歸祖國,但奇怪地《基本法》仍容許各方過客,只要住滿7年(外傭除外),不論國籍,就有投票權!這即等如讓外國人保留特權,僱用外籍法官更當然有點喪權辱國的感覺。
如要改善香港政治和社會環境,弄清楚國籍和居留權的區別是首要任務。我再次建議非中國籍人士,包括擁有香港特區護照,但同時擁有BNO、美、加、澳等國護照,但不承認為中國籍人士者,仁慈點可保留居留權,甚至可享用各種福利,但絕不應有投票權!自由、簡單、明確、合情合理,亦符合中國法律精神(不准雙重國籍)和國際標準。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曹長青:十幾歲的孩子該讀什麼書
時而有讀者來信讓我推薦一些應該讀的書,還有【長青論壇】的觀眾把我十多年前的視頻背景書架放大,仔細看我書架上的書。很感動,承諾推薦,但卻一直沒做。主要是有些我非常欣賞(看過多遍)的作品裡面會有些完全無法接受的東西,如果不講清楚,擔心會產生誤導。讀錯了書是很嚴重的事情,它很有可能誤導人生。所以一直想等有時間講清楚的時候再推薦。近日有朋友讓給在美國的十幾歲的孩子推薦書籍,希望孩子們不被左派大潮給吞了。這很重要,所以趕緊列了一個最基本的書單,並點出推薦這些書的原因(這是重點),在此發表給其他讀者朋友參考。
這個書單是我和妻子康尼一起列的,因為她多讀文學書(熱衷19世紀西方文學,尤其偏愛維多利亞時代英語小說),我則偏重經典的政經類作品。我們都會強力向對方推薦自己喜歡的書,這裡推薦的都是我們共識共鳴的作品。
以我們自身的經驗和讀到的一些人物傳記資料,十幾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跟成人看同樣的文學、政治、經濟方面的書籍,跟成年人一樣思考和探討問題。把他們當大人,他們就成長得更快。
讀書的目的,首先應該是促成一個心地善良、誠實正直、人格統一的人,其次才是為事業有成。但讀書多絕不等於就可以成為一個良善的人。人有良性、惡性;有先天因素,更有後天形成。而且,人要是不善,缺乏良性(benevolence),讀書越多會越反動。
在華人中,讀書數量超過李敖的可能不多,但他卻走向了人格分裂、行為無操守的匪夷所思的歧途。可見讀書多少,跟一個人是否能正向、良性發展,並不是劃等號的。當今讀書人,越來越左傾,越來越偽善,更證明這點。所以,讀什麼書,吸收什麼價值遠比讀書數量更重要。
對於文學書,我們認為19世紀的西方作品遠比當代的更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對青少年)。不少人覺得19世紀的文學已是恐龍,沒耐心去看。那真是天上掉下的珠寶不撿。整個20世紀(尤其二戰後)到迄今為止的文學作品,統統不看,不會有多大損失,而19世紀的主要西方文學作品如果不看,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缺憾、缺陷是不可估量的。可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經濟方面的書選對了非常、非常重要,是奠定常識、信奉市場經濟價值的基礎。有了讀精華的文學和經濟作品的基礎之後,政治方面的書籍自己就很會選擇了。多數讀文科的不懂經濟、不屑經濟,這也是文人多左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學方面
19世紀文學名著汗牛充棟,我們的選擇和為什麼做這種選擇:
1.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小杜麗》(Little Dorrit)
這四部小說的主角都是青少年。故事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看完情節都忘光了也沒關係;最應該關注的是作品裡主人翁那種思維方式和講話口氣:清純善良、清澈透明。換句話說,是跟老練世故、精明狡猾、世俗功利等完全相反的東西。20世紀後,即使在西方,那種清純、單純的東西都少到快絕種了。但朝這個方向努力,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百利而無一害。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極好!雖然他的小說多數都很長,人物眾多、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且跟現在有很大時空距離,也有相當多反資本主義的東西。但我們看重的是:狄更斯的作品,不僅是主人翁,裡面還有各種各樣很美麗、純良的人物形象,非常能幫助陶冶人的情懷,增強人性程度,有助於孩子成長為心地善良的人、認真的人,絕不玩世不恭的人(玩世不恭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它幾乎可以確保一個不幸的人生,哪怕他不去毀害他人);更不是左派那種裝模作樣、只想讓別人認為他們是好人的偽善者。真正的保守派才是更有人道情懷、真正要解決問題的人。
以狄更斯為代表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多數都反對工業革命、抨擊新興的資本主義。這主要出於他們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但並不等於他們認同今天的左派。狄更斯在《荒涼山莊》中,對只「關注」非洲或他人的貧困、卻完全漠視自己家孩子和丈夫的偽善者充滿厭惡,幾乎到了認為那是惡之最的地步。狄更斯冷嘲熱諷上流社會誇誇其談「公共事務」的矯情,全然蔑視不勞而獲的寄生蟲。這些都說明,在弘揚人性、人道情懷的同時,狄更斯並不像今天的左派那樣丟掉常識。
狄更斯用他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告訴你一個簡單的常理:不是爆發了多少金錢、爬上了多高的社會地位,你就自然成了君子/紳士或淑女,而是努力追求純真、善良、正直這些價值,你才能成為君子。
狄更斯作品的另一重大特色是高度體現了中國人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警示世人:要做誠實、良善的人;害人者必遭滅頂之災。狄更斯也給人以希望:世界雖然到處充斥邪惡,但真善美終將勝利。
建議所有懂英語的人都去讀英文原版,中文翻譯差太多,最好的也是跑了味的啤酒。狄更斯的所有小說都有(英語)錄音版,多數朗讀都棒極了,推薦Simon Vance和B. J. Harrison,兩人都朗讀得非常好,好在讀出了書中主人公那種清純、那種良善。看(聽)完上述四部作品後,如果喜歡,就會去找狄更斯的其它作品了,下一步首選:《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該作品裡有純美的小女孩,有法國大革命中兇狠的惡婦(這是文學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負面角色之一),有為心愛的女人而替情敵赴刑場的救贖形象,更有狄更斯本人對殘忍的法國大革命的準確、正確的解讀。《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是狄更斯最後一部完成的作品,也是他最好、情節最複雜的小說,推薦給喜歡文學的朋友。
狄更斯的書,多數都有讓人回頭重讀幾遍的魅力。如果有時間精力,讀完全部狄更斯,絕不會後悔。而且幾乎可以肯定,能讓孩子打一個很好的做善良、正直的人的地基。
對女性青少年來說,康尼認為,除了讀狄更斯之外,必讀勃朗特姐妹(The Brontë Sisters)和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小說,否則如同沒完成女性基礎情感教育。
2.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
千萬別因為小說裡堂吉訶德幹的那些荒唐事、故事的亂七八糟而阻止你讀完這本名聲震天響的書。評論家們議論的堂吉訶德有多勇敢或多可笑,統統都不重要!這部書最令人震撼的,並不是堂吉訶德的騎士勇氣和最終失敗了的理想精神,而是(這是重點的重點):堂吉訶德是一個文學作品中(現實中就更別提了)幾乎無人可匹敵的、真正的gentleman(「紳士」或「君子」的翻譯都不能完整地表達英文gentleman所包含的內容。中文裡居然找不到準確翻譯這個簡單英文字的詞彙,背後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討)。狄更斯的很多人物可謂堂吉訶德這種gentleman的翻版。
堂吉訶德那一堆表面上的荒唐之舉,每一件都展示一顆極為良善、純美的心。那是一個被打到遍體鱗傷、慘不忍睹也永遠不會變成壞人的人,一個現實中不可企及的極品好人。堂吉訶德的侍從、沒文化的桑丘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gentleman,其善良、同情之心、對主人的忠誠、對人和事的常識判斷、評論等等,都絕對讓當今文化人歎為觀止。
這部作品的最精彩之處,主要表現在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對話上。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gentleman和一個現實主義/常識主義的gentleman的對話。要麼富有哲理、要麼俏皮智慧。總而言之,這部作品裡的「理想」和「現實」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這倆是沒有摻半點水分的gentlemen!這兩個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gentlemen,上帝造的理想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書裡就幾乎沒壞人,或者說,壞人都是抽象的,好人則是具象的。所以看這部作品,想學壞沒門。壞人看完也得認同,堂吉訶德和桑丘是兩個大好人。
我家有六個不同年代的英語譯本(原著西班牙文),每本都能清楚地看出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經典之處,唯一的楊絳中譯本,頭都看大了,仍是一團漿糊,看不出名堂。楊絳的前言表明她(和錢锺書)並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精華,她只是轉述了西方的某些評論而已。當然,楊絳的翻譯已頗具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可能有她先生錢锺書在幽默方面的幫忙(唐吉珂德和桑丘都非常幽默),有些句子也譯得相當俏和妙。公平地說,此書中文譯本的沒法讀,不是楊絳的問題,而是中文本身的問題(歡迎有專家探討)。
英譯錄音版Robert Whitfield的朗誦把兩個近乎完美的人近乎完美地展示出來。哪怕一個惡棍聽完,都起碼會變成一半好人,下輩子絕不想當壞人了。
3.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白癡》(The Idiot)
與狄更斯的小說同樣,陀氏的書也都很厚重,故事內容跟今天有十萬八千里,很難讓浮躁的當代人讀下去。但對陶冶人性、塑造人生、探討重大議題有永恆的價值。推薦《白癡》的目的,仍和推薦前面幾本書的目的同樣:看看單純、善良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英譯也都有很好的錄音版,仍推薦Robert Whitfield讀的。讀完這本,你很可能會想去找陀氏的其他作品。
《罪與罰》對十幾歲的孩子最容易讀下去,因為情節是偵探小說,讓人不得不一口氣讀完。但探討的議題卻非常重大:可否以正義的名義、正當的理由、好的目的而殺人。靈魂的懲罰和救贖。《卡拉馬佐夫兄弟》對是否有上帝、沒有上帝人類可不可以有道德地活下去有深入探討。但這裡推薦的目的,仍是因為裡面那個像《白癡》一樣單純、美好的角色:最小的兄弟阿廖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它作品太沉重,等孩子們成年之後再讀吧。
4.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的《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這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交響樂,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它雖是20世紀初的作品,卻完全是19世紀的精神,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精神傳記。主角又是一個純情、善良、激情澎湃、絕對的gentleman,一個理想主義的英雄。
5.安.蘭德(Ayn Rand)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
如果僅僅讀上述推薦的狄更斯等作家,增強了人道情懷,卻也可能增加孩子的左傾傾向。所以,在奠定了人道主義情懷的基礎上,應該讀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資本主義價值的作品。兩者的平衡非常重要,缺了哪一塊,都可能使一個人的人生、觀點走向偏頗,甚至走向極端。
《源泉》是20世紀的作品(1943年)。跟上述作品相比,離現在最近,最容易讀。這是一本最清晰展現美國左右派爭鬥的小說,值得讀無數遍。但其中情愛部分很荒唐。蘭德所有小說的最大敗筆都是愛情故事這一塊,所以可以忽略不理。只看她的個人英雄和她強烈推崇的人格統一的價值。
如果說狄更斯的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提升人道情懷,安.蘭德的作品則主要是提高思想能力、增強對當今世界左右思潮激烈搏鬥的理解和把握。
看完《源泉》,可以繼續再去看安‧蘭德的其它小說和非小說類著作。她的作品應該是推崇個體主義和資本主義價值的必讀物,也是將來跟左派辯論的強有力武器。
6.雨果(Victor Hugo)的《九三年》(Ninety-Three)
這是雨果的最後一本小說,醞釀十年,可謂其一生思考的總結。這本書的思想性遠超過《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安‧蘭德七歲時就被《九三年》的情節震撼(她聽到母親朗讀):為救三個孩子不惜被俘的老伯爵從懸梯走下來昂首就擒的場面,把蘭德聽得熱血沸騰,那一瞬間,她明白了什麼是英雄!13歲時,蘭德讀了《九三年》。後來她評價到這種高度:雨果的思想與今天有光年般的距離!
中譯本(鄭永慧譯)把全書最關鍵的點睛之句翻譯錯了。全書最精華的是結尾幾章:老伯爵被關押時與革命軍青年將領辯論,關於革命和人道主義等。最後青年將領選擇自己被處死而把老伯爵放了。獲得自由的老伯爵面對黑夜感歎道:「My faith!」中文譯成了「真有的事」。錯得離譜!直譯也應是「我的信仰」。意譯應為:「上帝顯靈了!」或者:「我信對了!」即他的信仰戰勝了革命意識形態。
這是一部把人格統一性(integrity)提到至高無上地位的經典作品!就我們看過的所有書,對人格統一性的強調,沒有一部超過它!書中的三個主人公三種意識形態,都堅守住了自己的人格統一性,其形象令人震撼,刻骨銘心。安蘭德的作品,由於深受雨果的影響,也是極為強調人格統一性。在人格分裂到處可見的華人世界,尤其應該強調閱讀雨果和安蘭德的作品。
對文學作品,請務必先別去看評論,不要讓偏頗的評論(無論中文還是外文)先入之見地影響你。一定首先親自去看原著,要首先相信自己最直覺、最本能的感受。從眾多諾貝爾文學獎的荒唐可以看出,文學評論幾乎一面倒被左派意識形態橫掃,而且攪渾一潭清水讓你看不見底、看不清他們有多淺薄的故作高深的評論者居多。
小說應該是只要識字就能看懂的東西,任何把小說解說到把你弄暈乎的「高深哲學」地步的,基本上都是偽的。再重複和強調,看小說,是好、是壞,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的感受。誰寫出你看不懂的小說,或者誰說你認字居然看不懂小說,你首先應該懷疑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很可能是偽的(二十世紀的偽高深,多到能把多數狄更斯的讀者砸死的地步)。
經濟方面
1.羅斯‧懷爾德‧萊茵(Rose Wilder Lane)的《發現自由》(The Discovery of Freedom,沒有中譯本)
這不是一本經濟理論書,而是概述人類走向自由的艱難歷史和美國這個偉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怎麼來的。書裡沒有談具體的經濟議題,而是講人類在什麼環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是最適合經濟發展的制度。這是很容易讀的一本書,也可看作是歷史書。
2.伊莎貝爾‧派特森(Isabel Paterson)《機器之神》(The God of The Machine,沒有中譯本)
安‧蘭德對這部書的評價是:《機器之神》對資本主義的意義不亞於《資本論》對共產主義的意義和《聖經》對基督教的意義。也許有點過高,但絕對是一部從政治、哲學,到經濟、社會等全方面清楚地論述為什麼資本主義才能運轉的經典著作。
3.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
這是一本簡單清晰講解什麼是市場經濟的必讀書。可以瞭解為什麼政府主導經濟、政府參與的項目必定失敗,為什麼最低工資設限反而造成更多失業等等。基本概念清晰了,就有了一個自由經濟的框架概念,再遇到經濟議題就會懂得如何去思考。
4.傅瑞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資本主義和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和《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從這兩本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主要強調經濟繁榮與自由的關係、政府干預經濟在各個領域的種種錯誤等。
5.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和《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又譯《自由秩序原理》)
對《通向奴役之路》,中文有很多介紹,但最好是看原著!與其它經濟類書籍比較,這本比較通俗易懂。看完這本經典,就可以非常清晰,為什麼絕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
如果再看《自由憲章》更好:海耶克把市場經濟的內在自發秩序的理論拓展到社會和政治領域,提出不可以像法國大革命那樣開天闢地、屠宰舊世界,更不可像列寧、毛澤東們翻天覆地,而應該像英國革命、美國革命那樣「一點一點的漸進性改進」,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強調的「零星的社會工程」,才有助於社會穩定和進步。看懂了這本書,就基本懂得了西方的左派和右派這兩大思潮的衝突所在。
如果對經濟真感興趣了,就把海耶克和傅瑞德曼的主要著作讀完。他倆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品也都通俗易懂,普通文化人都可以讀懂,絕不是只有經濟學專業領域的人才可讀。下一步就是學習市場經濟的鼻祖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了。那等孩子們再長大一點的時候吧。
僅僅是讀完上述這幾本經濟著作,真吃透了,孩子絕不可能走向左傾道路。另外,對懂英文的朋友,YouTube上有很多傅瑞德曼的視頻,聽他的演講絕對是享受。老頭風趣幽默地講述自由經濟、談笑風生地隨口就把小左派們打到瞠目結舌,相當過癮。
至於政治方面,讀偉大政治人物的傳記遠比讀探討任何政治問題的書籍更重要。推薦讀:華盛頓、林肯、邱吉爾、佘契爾夫人和雷根的傳記。而且傳記很容易讀,也很容易吸收。
書不一定要讀很多,但好書一定要反復讀。反復讀好書的重要性遠超過讀很多雜書,因為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上述推薦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讀無數遍,而且反復讀這些書,就奠定一個很好的、今後應該選擇讀什麼書的基礎。
——原載台灣《看》雜誌2019年10月號,這篇網路版稍有增加。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羅比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黑暗的時刻》影評 Darkest Hour【羅比】黑暗對峙/港譯
金球獎影帝奧斯卡大熱門,歷史不是羅曼史
訂閱者募集中👉 http://goo.gl/4YzOjF
我的IG帳號👉 robbie_ins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obbielintw/
不知道最近的電影該怎麼選?這部電影適不適合你?那就快來聽聽羅比的無雷影評怎麼說。想看羅比評其他電影嗎?歡迎在下面留言喔。
近期影片: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影評 Call Me by Your Name【羅比】初戀是第一次痛徹心扉
https://youtu.be/i1k8x9ZnMOc
《JOJO的奇妙冒險 不滅鑽石》影評【羅比】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
https://youtu.be/JAhl72QF10Q
2017十大電影佳片【羅比】Top 10 Best Moives of 2017
https://youtu.be/SYq4mJ-wuNQ
導演:
喬萊特(Joe Wright)
演員: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 、 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 、 約翰赫特(John Hurt) 、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 、 史蒂芬迪蘭(Stephen Dilla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voDKLjeNNw/hqdefault.jpg)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誰會帶着冷兵器參加二戰?【小約翰可汗】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篇為硬核狠人之傑克·丘吉爾。▷ 《硬核狠人系列》克格勃招不招酒蒙子?https://youtu.be/FxdXpwNyUaI火焰切割機應該怎麼 ... ... <看更多>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Zass17 - 邱吉爾除了愛走路的約翰之外最好的朋友:Rufus 上色版 的必吃
邱吉爾 除了愛走路的約翰之外最好的朋友:Rufus 上色版. ... 二戰時最喜歡的是這打字機吧.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yrs Report. Andy Wang,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
約翰 邱吉爾 二戰 在 [心得] 敦克爾克後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https://goo.gl/ZHjhbs
(圖)英國首相張伯倫
「我的世界在一瞬間崩塌成碎片。生活沒有快樂,未來也不會再有。」
1940年5月17日,就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十天,甫卸任英國首相大任的內維爾‧張伯倫
在家書中鬱鬱寡歡地寫下。
美國甘迺迪總統的父親、時任美國駐英大使的約瑟夫甘迺迪,在回憶前一天與張伯倫會面
的情形時寫到,張伯倫殘破的身心使他顯得面色陰沉。半年後,張伯倫因胃癌而與世長辭
,享年71歲,留下了滿身「姑息主義」與「罪人」的罵名。
胃癌。那麼,說這位仁兄是胃痛至死大概也不為過吧?
這或許也不難設想。
因為就在張伯倫下台的兩個月後,一本名為《罪人》的小冊子便迅速在英國坊間竄紅,裡
面指責張伯倫應該要為這場戰爭截至目前為止的失敗──包括敦克爾克在內,負上主要責
任。而納粹那蹂躪歐陸的鐵蹄,則彷彿要呼應書中內容似的,不斷壓迫著張伯倫老朽的身
軀。
這壓力不大才有鬼。
然而,設想雖不難,要同理卻不容易。
許多人在今天對二戰時的英國時常有一種想像,想像軟弱無能、一心只想對大獨裁者卑躬
屈膝的張伯倫,到了1940年5月的這個當口,終於被雄心勃勃、誓言抵禦納粹野心到底的
頑固約翰牛邱吉爾給取代了。從此,英國擺脫了綏靖主義的陰影,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坦途
。
彷彿,英國上下就在1940年5月10號「首相輪替」的那一天,獲得了重生。彷彿,張伯倫
與邱吉爾就像天秤的兩端,代表著截然不同且難以互相包容的極點。
這樣的想像畢竟離事實很遙遠。
如果你知道張伯倫其實沒有因為下台而離開唐寧街,甚至還繼續影響政府的決策,你對於
前述想像的敘述,會否發生動搖?
如果你知道在事實上,在張伯倫人生的最後階段,意外地和邱吉爾建立起一段短暫的、工
作上互補的夥伴關係,你對於這兩人的刻板印象,會否稍稍扭轉?
事實上,張伯倫從首相職位卸任後,仍舊住在唐寧街的辦公室,仍舊擔任樞密院院長要職
,仍舊持續參與戰時內閣決策。他是戰時內閣的五名決策領導中的一位──而且若有遇到
邱吉爾本人沒法出席開會的情況,張伯倫就會代理他主持會議。
畢竟,即便不再是首相,張伯倫仍舊是最大黨保守黨的黨魁,保守黨對他的忠誠度遠大於
對邱吉爾的支持度。邱吉爾一度想讓他當財政大臣或下院議長,但遭到工黨與自由黨的強
烈反對才作罷。
也因為張伯倫在保守黨所享有的影響力遠非一個局外人邱吉爾所能比擬,邱吉爾便非常需
要仰賴張伯倫才能確保戰時政府的運作順暢,至少在他自己根基尚不穩固之時。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需要倚重張伯倫的內政長才。
眾所皆知的是,邱吉爾本人是個軍事迷,是個喜歡搞兵推和與將領們研究軍事細節的傢伙
。於是張伯倫就協助邱吉爾處理他可能沒那麼擅長或無暇處理的部份,好讓邱吉爾專心搞
他的大戰略。
張伯倫所負責的政策包括對法國人的關係,以及對愛爾蘭人的關係,他甚至
用個人身分籲請愛爾蘭總理放棄愛爾蘭的絕對中立政策,允許英國軍艦能在必要時停靠愛
爾蘭的港口。除此之外,張伯倫仍主導英國本土大後方的戰時重要規劃,包括制定了1940
年的緊急授權法案,讓政府得以對戰爭緊急狀況下的各種民生產業做出規範與調整應對之
策。從空襲預防準備、農業、勞工就業、貨物出口到財政和經濟政策,都有張伯倫的影子
。
當然,他還記得空出時間來寫信給那些在戰場中殞命將士們的家屬,向他們致上哀悼與敬
意。
後世屢屢有人以為張伯倫至此仍是個主和派,彷彿只要他繼續當政一天,英國就遲早會和
德國達成某種和平協議。事實卻不然。張伯倫早已不再相信有可能與歐陸的侵略狂人達成
協議。
張伯倫在下台廣播中向全國人民呼籲,希望英國國民都能「團結在新首相的領導之下,靠
著我們團結的力量、無可動搖的勇氣,持續的工作與戰鬥,直到這頭在我們頭上甦醒的狂
野猛獸被徹底解除武裝和推翻為止。」其情感之真摯,據說當年年僅13歲的伊莉莎白公主
(後來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被聽他的演講感動到流淚。
言詞可以很廉價,張伯倫還需要有更具體的行動來證明他自己。
或許對後世的英國歷史來說,張伯倫在邱吉爾戰時內閣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便是在敦克
爾克大災難後加入了邱吉爾「反對和談」的陣線,替當時略顯搖擺、不知該拿甚麼態度面
對歐洲新霸主的英國政府,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當時戰時內閣中主和的是外交大臣、保守黨元老的哈利法克斯,主戰的則是邱吉爾。哈利
法克斯本想透過與義大利的關係、透過墨索里尼來調停,但邱吉爾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和
談。張伯倫在關鍵時刻支持邱吉爾的政策,英國終定調繼續抗戰。
張伯倫的重要性與工作態度,最終讓他的政敵、工黨領袖艾德禮都不得不承認,張伯倫工
作勤奮且做得很好,更不會因政治立場對立而對工黨同仁心存芥蒂。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理張伯倫。自由黨領袖、同時也是活躍於一次世界大戰時的
前首相勞和喬治就堅決主張伯倫不只必須下台,還必須徹底滾出政府。當邱吉爾試圖邀請
勞和喬治進入戰時聯合政府時,勞和喬治還擺出一副「有張伯倫就沒有我」的態度。
但是,邱吉爾最後還是選擇了張伯倫,或許也可側見此時張伯倫之於邱吉爾的重要性。
或許最能囊括張伯倫重要性與和邱吉爾的合作關係的,莫過於邱吉爾在聽到張伯倫過世時
的感嘆:
「我沒有了可憐的張伯倫該怎麼辦?我還要倚重他替我看雇大後方呀!」
(What shall I do without poor Neville? I was relying on him to look after the
Home Front for me.)
但,你也許會問說,就算張伯倫在卸任後真的「功在黨國」,這不也只是「將功贖罪」嗎
?
畢竟,難道不是他的綏靖主義讓準備不足的英國有了敦克爾克大浩劫的嗎?難道不是他姑
息養奸、放任希特勒的侵略主義嗎?對於這樣的人,豈不是死有餘辜,胃痛至死剛剛好嗎?
這端看你站在甚麼角度來說。
我們先來聽聽張伯倫的自白,他說:「如果我要為坦克和防空炮的生產不足而負責,那我
同樣也必須要為我們精良的空軍和海軍負責。」
張伯倫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自我辯解說,難道有人會以為我們在不列顛空戰所用的裝備、那
些替我們贏得勝利的飛機,都是在我下台後才生產出來的嗎?
張伯倫只差沒脫口而出:「難道,伯倫錯了嗎?」
張伯倫認為自己的政策是在替英國爭取時間,因為他認定英國的狀況實在不適合開戰。晚
年的張伯倫將自己的綏靖政策定位成一種爭取時間以重新武裝的政策。而英軍在二戰初期
的種種失利,也被他認為事證明自己戰前揣想的證據:那就是英國並沒有準備好要開戰。
但如果開戰之時真的到來,張伯倫也不會無限退縮,他仍舊會做出抉擇。
一個容易被後世淡化的記憶是,二次大戰在歐洲的起點,正是英國為了阻止德國入侵波蘭
而「對德宣戰」。
當然,急於替英國處境找尋代罪羔羊的人並不會做此設想。那些曾經因張伯倫帶回和平而
替他歡呼的人們,那些當年比他還反對將政府預算運用在國防支出上的人們,此刻只想盡
快切割與他的關係。
後見之明是強烈且難以抵擋的。在內心挫折感、輿論壓力與工作重擔的壓迫下,這位老好
人終於病倒了。
1940年7月,張伯倫因胃部劇痛而住進了醫院,醫生在手術後告知他手術很成功,「善意
的」隱瞞了他其實已瀕臨胃癌末期的事實。
「1940年始終不是我最開心的年頭之一,但對許多其他的人來說,他們這一年過得遠比我
還不幸。」
這或許是張伯倫在病榻上自我打氣的方式,但從這句書信中的文字,我們似乎也可以讀出
即便臥病在床,張伯倫仍舊關心他在政府內的工作。就在僅僅休養了短短一個月後,張伯
倫便又回到了唐寧街的辦公室。
那時正是英倫空戰最熾之時,倫敦正在遭受空襲。
衰老的張伯倫白天開會辦公,晚上仍必須忍著腹痛試圖入睡。他時常被空襲警報吵醒,拖
著疲累的身子躲進防空避難處,然後隔天早上八點再回到唐寧街辦公。他的身體終究承受
不住這樣的負擔。
1940年9月,張伯倫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邱吉爾終於不得不同意他辭去所有的職務
。10月11日,張伯倫向全國做了最後一次廣播:
「我無法想像人類文明會永遠被如此邪惡的人與事所征服,而我對大英帝國感到很驕傲。
儘管獨自奮戰,她仍舊擋在邪惡面前,屹立不搖且不可征服。」
1940年11月9日早晨,張伯倫在沉睡中離開人世。不消說,張伯倫的最後時光中仍舊是悲
觀的,是沮喪且鬱悶的。
「這就是我的命運吧,看到我所有保持和平的努力皆告失敗,而我所有能夠引領這個國家
航向平穩水域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希望,也都付之一炬。」
這是張伯倫卸任首相時、向英王喬治六世說的自白。行文至此,我已經有點難想像他要怎
麼抱持這樣的情緒走下去。但他就抱持著這樣的苦楚,盡心地替英國政府工作至最後一刻
。
閱讀至此,我已不忍再做苛責。
而且張伯倫並不後悔,儘管鬱悶,他仍沒有後悔和大獨裁者打交道與那些為了和平而做出
的「各種嘗試」。就像張伯倫的傳記史家羅伯特‧塞爾夫引用張伯倫一位朋友的話所說的
:「嘗試而失敗,總比未曾嘗試好。 」
───────────────────────────────────────
後記:
姑息主義的影子如影隨形。每當後世聯想到張伯倫,就想到慕尼黑協定,就想到姑息養奸
。
一九六二年,美國古巴飛彈危機時,鷹派將領在知道甘迺迪只想要外交禁運古巴而非採取
更積極的反制手段時,如此評論道:「這簡直就是綏靖政策的重演。」
也不過是幾年前,當歐巴馬總統在伊朗核武議題採取比較「軟性」的措施時,網路上「歐
巴馬=我們這世代的張伯倫?」的文案和圖片便已四處流竄。張伯倫這樣的主流形象連在
英美本身都如此強烈,那就不用說總是隔了一層薄霧看英美的我們了。
本篇誕生的動機,純粹只是因為本月諾蘭導演的《敦克爾克》上映後,在這幾天接連看了
不少敦克爾克的評析與心得文章。許多人在介紹本片的「前情提要」時多多少少會提到時
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先生與在臨危之時接任國政重任的邱吉爾。但或許是受到「姑息主義」
的刻板印象影響所致,張伯倫在這些敘述中總是顯得很不堪,無能、愚蠢、懦弱甚至老年
癡呆等詞如影隨形。當然,這樣的觀點有其「歷史根據」,特別是有邱吉爾這位難能可貴
的對照組存在。
只是,我總覺得後世看待這位老好人的眼光實在有些太苛刻、太過簡化了點,因此忍不住
寫了一篇短文,透過帶出他晚年的境況來略略替他「平衡報導」 。既然說是平衡,那就
難免有「矯枉過正」之處,那自是我同情心氾濫的結果,歡迎讀者提出指正。
雖說是一位老好人,但本篇首圖的那張張伯倫照片,猛一看豈不挺像憤怒鳥嗎?
───────────────────────────────────────
延伸閱讀:
Robert Self, Neville Chamberlain: A Biography。張伯倫的傳記
Robert Self, The Neville Chamberlain Diary Letters。張伯倫寫給家人的書信集共四
大冊
CATO, Guilty Man。1940年以匿名方式問世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細數英國政府幾位大員
的罪狀,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張伯倫。
R.A.C. Parker,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替張伯倫政策平反的修正主義作品。
Frank McDonough, Neville Chamberlain, Appeasement and the British Road to War
。建立在Parker修正主義之上的再平衡之作,McDonough同意當時英國除了綏靖政策外別
無他途,但他也抨擊張伯倫在執行上的諸多缺點。
───────────────────────────────────────
*本文刊載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
刊後記:
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提筆書寫此篇之時,原本僅是當作一篇臉書心得文,並沒有想過可能造成什麼迴響。
畢竟,我自認所寫的遠算不上是新聞或創見。
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這篇的主題剛好顛覆了某些非專業領域讀者們的既有認知,進而產
生了某種「翻案文」的效果,才能吸引到人們的好奇心吧。
──雖然「翻案」並非我本意。
事後想想,這是一篇還停留在「同理式理解」的故事。儘管本意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張伯
倫不為人知的一面,但透過講述張伯倫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乃至於他對自己所推行的綏靖
政策的想法,文章講述者的基調便在無形中與張伯倫自身的看法產生了重疊,從而不可避
免地導致本文變成一篇替張伯倫、乃至於他所代表的綏靖政策辯護與翻案的文章。
但在「同情式理解」之後呢?
我們知道張伯倫與當時的英國政府有他的苦衷與難處,也知道他不改初衷地相信自己的綏
靖政策,更知道他可能不是像刻板印象那樣一位愚昧軟弱的人。
然而,誰沒有苦衷與難處?本文其實並未回答張伯倫所捍衛的政策到底正不正確這個問題
,或是一九三○年代的英國是否真的沒有別的選擇?又或者就算綏靖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確
的,它在執行上是否仍有值得商榷之處?這類論述與批判的缺乏,導致本文最終或許也只
能成為某種「想想流」式的敘事,而不是某種深刻紮實的論述。
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故事,僅僅代表過往複雜歷史面向的小小一隅,而且還是對張伯倫本人
來說相對有利的一面。人的複雜性在此,歷史值得玩味的地方或也在此。
或許本文最具有建設性的一點(如果有的話),便是再次提醒讀者,看待歷史是有很多不
同角度與觀點的,那些憑藉刻板印象所形塑的人物評價很可能不如你我所想的那樣穩固與絕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203.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03106614.A.91E.html
※ 編輯: jonathan836 (61.231.203.23), 08/19/2017 09:37:47
或者他為人如何,他自然是要為慕尼黑協定和「出賣」捷克斯洛伐克負起主要責任的。
至少是道德責任。
但顯然並不是只有他該負起這個責任,許多人都推了一把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我站在後世的立場來看,拋棄捷克是道德上的錯誤。但比起譴責張伯倫好傻好天真,我
自己更好奇的,還是他當時有甚麼其他的可行選項,如果有,他為什麼不選,他到底遇到
了甚麼困難,而那些困難是否換個人來做決策就可以解決。
態度不夠強硬。
但納粹以戰養戰為什麼會是他的責任?還是我對以戰養戰這個詞有理解錯誤?
法國淪陷又怎麼會是他的責任?
把所有後面的不利事情通通算到他頭上,未免有失公允。
但早戰是否可行這個討論依舊很有意思
但以1938年慕尼黑而論,德軍已經動員,但英法卻無相應之準備,希特勒有萬一談不攏就
開打的想法,張伯倫與達拉帝等西方領袖卻期期以為不可。
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德國的準備是相對充分的,至少心理上。
蘇聯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也是蠻值得研究的。
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真的很慘很無助,沒有人想幫它。波蘭和匈牙利想瓜分它,蘇聯想赤
化它,納粹想吞併它,英法美義等列強也都不願積極干涉。
※ 編輯: jonathan836 (61.231.203.23), 08/20/2017 11:48: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