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所場地勁度縮 政府檢討檢碌竹】
粉嶺哥爾夫球場的爭議,在政府宣布收回極少部分(172公頃當中的32公頃)用地興建公營房屋後「告一段落」。大家以為政府終於「硬起來」,但一班私人體育會負責人和尊貴會員們其實笑不攏嘴:區區32公頃,只佔408公頃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不足十份一,就換來繼續「馬照跑、舞照跳」的富豪生活,簡直「濕濕碎」!
餘下376公頃、超過半個油尖旺區面積的會所地,將繼續以優惠或象徵式地價存在。當中以27幅私人體育會持有的土地最具爭議。為合理化優待私人會所的政策,政府在2011年開始要求享受優惠地價的會所向「合資格外間團體」開放,例如學校、制服團體和體育總會開放會所設施。但這些設施究竟有多少開放給公眾,政府一直拒絕公佈。
在公眾和議員的壓力下,政府終於肯低調公佈數字,原來2018年外間團體實際使用率,普遍只有約10-30%(註1)!是宣傳不足,還是私人體育會故意阻撓、務求公帑資助的私人體育會繼續由會員獨享?其實不少會所開放給「外間團體」的時段極不吸引,難怪使用率極低:例如粉嶺哥爾夫球場18洞球場,只對公眾開放星期一、二、四和五的早上9:30-11:30,一般「打工仔」已經難以參與,就算請了假,兩個小時怎樣夠打18洞?位於深水灣尊貴地段的香港鄉村俱樂部網球場,則只在烈日當空的中午12:00-15:00 和晚上9:00-10:00開放,請問哪有人願意在炙熱的網球場或晚飯後劇烈運動?到了週六、日和公眾假期,絕大多數的私人體育會都由會員獨享。或許有人會問,買了會籍當然應該有權獨享設施;但不要忘記,大部份私人體育會只是以象徵式地價(如$1000)獲得市值上億元的地皮,地租亦是象徵式或優惠價。換句話說,這些都是公帑高額資助的私人體育會,會員所繳交的會籍費用,理論上亦是公帑補貼,若然會籍費用仍十分昂貴(粉嶺哥爾夫球場會籍達數百萬),會員就應該問問私人體育會管理層把錢花到了哪兒。
我們翻查資料,發現各私人體育會向政府匯報會所狀況的「季度報告」中,公眾使用率普遍極低,某些私人體育會在去年中粉嶺哥爾夫球場去留成為爭議後,不再向政府提供數字(神奇的是,政府又收貨),某些私人體育會甚至完全拒絕提供數字,那麼這些私人體育會如何向公眾證明他們值得大額公帑資助呢?
公眾使用率有多低,我們一同看看:
【最惡clubhouse】得獎者為「香港渣甸山居民協會」,在2018年連續三季拒絕向政府交代公眾使用率。據報導指,「香港渣甸山居民協會」的部分設施,在2016-2017年的使用率為所有私人體育會同類設施中最低(註2);
【最「縮骨」clubhouse】得獎者為「香港哥爾夫球會」,球會名下的粉嶺哥爾夫球場,2018年首兩季公眾使用率為9%-12%,2018年中成為全城關注焦點後,即時不再提供第三季的數據;
【最「私人」clubhouse】得獎者為「九龍印度會」,2018年第一季公眾使用率為0.7%,三個月內只有6位公眾人士有幸試用尊貴會所設施,未知是否使用率低得過份,會方在第二和第三季再沒向政府提供數字。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公開數據的方法極為狡猾,在「承諾開放予合資格外界團體使用設施的時數」一欄是以「月份」作單位,但在「實際使用時數」一欄,則用「季度」(三個月為一季)作單位,一個不留神就會被欺騙,以為會員人數只有140人的菲律賓會,使用率頗高——菲律賓會每月承諾開放320個時數,而2018年第一、二、三季的實質使用時數分別為348、215、206,使用率不是108%、67%和64%,而是36%、22%和21%。
剛剛過去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檢討和公眾諮詢」,政府認為私人體育會「長久以來,透過提供訓練和比賽設施,支持香港的體育發展」、「開放體育及康樂設施供外界團體使用,提供價格低廉的會籍予青少年運動員」、「不少私人體育會主辦或提供場地舉辦本地和國際體育賽事」,然而私人體育會的對外開放時間如此不方便,容易引人質疑他們是否真的能在「會員利益」和「發展體育」這兩個矛盾的目標中間取得平衡。
而且,這些私人體育會有否培育大量精英運動員?答案顯而易見。例如,香港傑出哥爾夫球手陳芷澄並非由香港哥爾夫球會接觸哥爾夫球的,而是在屯門的康文署訓練場被教練發掘,走上職業球手之路,其後才被香港哥爾夫球會邀請入會。由此可見,私人體育會在發掘和培訓明日之星方面極為乏力,在體育發展方面表現不彰,然而它們在發展私人會所「吃喝玩樂」方面表現出色,例如香港粉嶺哥爾夫球會,2016年在發展高爾夫球運動的開支為6200萬,但會所、餐廳開支高達1億零900萬,接近前者兩倍(註3),而且不少私人體育會屢次傳出醜聞,如聞名於開設「富豪飯堂」的「九龍仔業主會」、會員人數90%皆為餐飲會員的「香港渣甸山居民協會」(註2),以及在跑馬地尊貴地段開設餐廳收取回佣、沒有木球場的「紀利華木球會」(註4),實質上他們已成為公帑資助的餐廳。
政府在今年初公布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檢討」公眾諮詢報告中,並沒著眼於改革私人體育會的亂象,只建議私人體育會在未來續租時「增加開放時數」和繳交市價三份一的地租。然而,這政策本質上的矛盾如「會員利益」和「公眾利益」的衝突、「公帑資助會所」的爭議,依然無意解決。公眾極需要持續監察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的執行狀況,推動政策改革,或要求政府在租約到期時不再續租、由康文署接管設施,並全面對外開放,使公帑和土地用得其所、香港運動員亦毋須再苦於尋找訓練設施。
註1:審核2019-20年度開支預算 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HAB005)
註2:HK01【貴族俱樂部】設施無人用 餐飲收入逾億 業主會所都算體育會?
https://bit.ly/2ZtB0oQ
註3:Hong Kong Golf Club Annual Report 2016
註4:《明報》出租餐廳再遭投訴 「三C會」收回自營 信件批外判商一年收入數千萬 會方決定不續約
https://bit.ly/2GrmeX0
—-
🎥 【舊片重溫】粉嶺高球場不務正業
https://bit.ly/2DwA5ui
💪 繼續支持我們 踢爆特權制度: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