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緣:Snapchat時代的新廣告模式】
Snapchat,對很多40歲以上人士來說,是謎一樣的傳訊軟件。它的主要特色,是訊後即焚,即訊息被閱後會自動消失,不能回味翻看,睇漏眼聽不清閣下自理。這個看似不方便的功能,卻吸引了每天 1.6 億(2017年Q1數據)的活躍用戶,日日發出30億條圖像或影片訊息,而Snapchat最厲害之處,是34歲以下用家高達71%,45%用家年齡介乎18-24 歲,美國的新生代「千禧BB」中,有三成常用Snapchat。其母公司Snap Inc.於2017年頭上市,首天公司市值直衝 280 億美金。
影畫取代語言 食正新生代
Snapchat大受年輕人愛戴的關鍵,在於其年輕CEO Evan Spiegel的視野。他看到圖片與影像的功能演進,上一代將之用作記錄生命重要時刻,但新一代則事無大小頻密日拍夜拍,因為影畫取代了語言,成為他們日常溝通最重要的表達工具。結合Snap與Chat,讓年輕人能更即時更形象化地表達自我。相對於Facebook,Snapchat的私隱度更高,這是取悅年輕人的另一要點。我在中大任教時,很喜歡問學生平時用甚麼軟件,發覺fb使用度急降,原因就是私隱問題,尤其阿媽一輩開始玩fb後,新生代覺得網絡空間受侵佔。
Snapchat除了訊後即焚外,亦加入了Stories模式,讓每個人可以拍攝一條訴說自己生活故事的短片,在24小時內讓人瀏覽。Snapchat巧妙地將此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功能所募集的短片,集合精選作策展,變成各類Live Stories主題式故事。例如早前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國合法,Snapchat便衍生名為Marriage Equality的Live Story,將大眾分享這歷史一刻的不同慶祝短片,結合成一條同志平權主題的影像大雜燴。Stories模式亦應用到其他各類主題,例如NBA、MLB等運動聯賽,將球迷拍攝的賽事精華及花絮集成主題故事。
除UGC內容外,Snapchat亦與CNN、Cosmopolitan等內容生產者合作推出Discover 頻道,著它們製作配合Snapchat全屏介面的精選影片及短文。Speigel曾向公眾分享他心目中的Snapchat廣告思維,其對網上廣告的觀點,我認為對經營網上媒體或廣告業者均有重要啟示。他認為絕大多數科網生意人會將廣告視為必要之惡,網上廣告猶如使用網上服務的稅收徵費。但他則將廣告看成自身產品的一部分。Spiegel聲言自己深明年輕人的想法,覺得傳統按用戶分類派發的Banner與Pre-roll Ad都是擾民之物,那Snapchat還有甚麼收廣告空間?以Context為核心Snapchat的廣告理念,是重視Context,而非Targeting。Targeting的廣告訊息或許適合觀看者,但內容卻與觀看者刻下所看的主題不符,影響了觀賞體驗,況且觀看者心思都集中在那刻關注的主題時,對與主題無關的廣告內容接收更差。
故此Spiegel建議的廣告模式,是在各主題故事或Discover頻道中,插入與主題相關的廣告,例如在中學校園畢業主題故事裡的可口可樂廣告,其廣告訊息便圍繞恭賀畢業學生。另一類廣告處理,是將廣告內容化為主題故事本身,有點像網媒的Sponsored Content手法。P&G的洗衣粉品牌Tide,就曾創作一條迎合父親節的故事,當中全是不同爸爸處理各樣粗重功夫的短片,過程固然會弄髒衫褲,讓人聯想到洗衫,短片再內滲品牌名與其主訊息‘#getsitout’的Hashtag。
Spiegel將其Snapchat廣告取名「3V Advertising」,以強調它們的表達形態。3V分別是Vertical、Video與Views。Vertical指Snapchat廣告片全是直度;Video指內容配合主題的短片;Views指廣告皆全屏顯示。直度全屏的處理,讓用家不需把手機轉橫,據Snapchat的統計數據,這個安排能讓用家的觀看廣告完成度提升9倍。細想一下,橫屏影像是承襲於電視的產物,沒有考慮用家轉動手機的不便,Spiegel一開始便以手機作媒介思考,從手機用家角度做設計。廣告商專登要為Snapchat改廣告格式並不方便,但Spiegel認為這才是手機的理想廣告形態。
想知道推行數碼營銷還有甚麼秘密要訣,及如何高效增加網站產品銷售與利潤?
徐緣(Vincent Tsui)將於12月13日夥拍數碼行銷公司Fimmick 聯合創辦人及業務總監Willy,共同開班 - 「180分鐘精通內容行銷 x 電子商務實戰策略」! 名額有限,請即報名 http://bit.ly/2imcrWR
======================================
想知更多理財投資智慧,立刻like「WealtHub睿富」專頁,並瀏覽「睿富」網頁:http://www.wealthub.hk/
各位如果在投資方面有任何心得,歡迎留言互相交流一下。
「精選集廣告格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WealtHub睿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Rudi Leung 廣告風涼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Collection Ads: Create Ads to Increase Purchases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推出新素材- 精選集格式(Collection ad format) 全解析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2022 Facebook 廣告尺寸全攻略,讓你的FB 廣告設計不NG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使用精選集格式銷售產品-facebook廣告投放策略教學 - 模法雲端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廣告格式 - 專業的社群行銷服務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廣告格式指南】社群重點筆記:Facebook 篇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廣告為什麼我們要用精選集廣告帶動購買? — 高青國際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廣告格式、版位類型總整理,一次掌握適合投資的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經驗豐富的行銷人員才懂的Facebook廣告投放指南 - AsiaPac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沒時間製做facebook 廣告素材?還有這4 大廣告格式能夠做A/B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 Instagram 4 大廣告投放策略立刻掌握夏季商機!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2023 Facebook封面尺寸全攻略!社群圖片這樣調整就對了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 CPAS 是什麼?】3分鐘帶你了解協作廣告操作|Accucrazy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專業知識大講堂』Facebook 最常見的4 種廣告素材格式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官方認證夥伴-打造優質廣告投放服務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B廣告從0開始學!功能教學、投放技巧、費用大公開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動態廣告是什麼?運作基本概念與設定教學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營銷貼士】善用Facebook廣告,令你的光棍節雙11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Search Ads 360 中的Facebook 和Instagram 相關功能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動態廣告運作基本概念 - 歐斯瑞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社交平台攻略】5 大Facebook 廣告投放技巧,讓你獲得最佳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廣告格式再進化,3 大廣告格式讓你找到專屬客群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廣告新手法】Facebook 廣告新功能、即時體驗廣告,你/妳試過 ...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動態廣告是什麼?FB動態廣告運作基本概念與設定教學 的評價
- 關於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母親節線上指南l Facebook 電商產業線上分享 - AkoCommerce 的評價
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日有人Tag我問:《果籽》溝《黑紙》做《墨子》有冇得諗?
Um...我覺得功夫加足球溝埋嚟做瀨尿牛丸會比較彈牙。
【散播果籽 栽種品味 - 徐緣】
果籽 網站:as.appledaily.com
「怎樣才是一份好副刊?」
自三個月前受命執掌《蘋果日報》副刊,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溯本求源,我嘗試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說華文報紙的副刊源於光緒十二年的《字林滬報》,當時為與競爭對手《申報》抗衡,編纂副刊《玉琯鐫新》,收錄古詩文詞,開中國報業文藝副刊之先河,業界爭相仿效。早年副刊不受重視,曾有「報尾巴」、「報屁股」等衊稱,寓意無甚內容、無關重要。但一場五四運動,改變了副刊的社會地位。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晨報》的〈晨報副鎸〉、《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的〈京報副刊〉及《時事新報》的〈學燈〉,成為新思想的孕育地,致力宣揚反封建思維,提倡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李大釗等人倡導馬克思主義,引發公民對社會及政體的反思。啟發政治覺醒外,副刊亦推進新文學發展,刊載各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並透過繙譯西方文學及自然人文科學著述,向國民介紹海外的新知識、新觀點,擴闊讀者視野。
鑑古思今,我認為一份優質的副刊,應該能啟發大眾思維,弘揚新知,推動社會文化上的議題設定。當中的選材與取態反映其品味,進而影響整份報紙的形象。以此為目標,蘋果全新副刊追求內容上有「質」與「格」的提升,我相信有深度的題材不一定趕客,透過深入淺出的處理,加上趣味包裝,深刻議題也能廣論,專門知識亦可普及。
《蘋果日報》以本地為根,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一直站在雞蛋一方,固守香港正被收窄的言論空間,故其副刊亦應循此方向,捍衞文化多元,讓各界別的弱勢族群,能借《蘋果》的龐大平台發聲,抗衡各路文化霸權。本土關懷題材當不能缺,但我更重視內容如何連繫世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惟現今特區政府太強調認識及懷抱祖國,忽略鼓勵大眾放眼世界,我認為是錯誤一着。曾幾何時香港藉着東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城市定位,在軟實力上領導亞洲。環球視野,是重要競爭優勢之一。我心目中的副刊,正是要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文化橋樑。
今天誕生的全新蘋果副刊,取名「果籽」,寓意蘋果內藏的新生命,由副刊仝人在過去三個月嘔心瀝血細意培植,冀能孕育知識、栽種品味。〈果籽〉的欄目種類比以往更廣,每日輪替刊出,各版有清晰信念與定位,接通普世價值。
旅遊籽
推廣深度旅行,從外國與本地遊蹤體驗文化;追源尋味,往原產地探究各類商品食材的物種起源與演變,也會介紹義工之旅、生態旅遊等新興潮流。
扮靚籽
以宣揚美麗真義為本,報道各類美容時尚資訊。用求真精神、科學角度研究化妝護膚用品,不鼓吹整容文化,找正常身高的素人作示範模特兒,破除坊間對美的曲解與誤導。相信真正的美,源於內心。
飲食籽
介紹美食珍味,亦論淡食素餚;培養識食文化,分享煮食技巧;推廣惜食精神,精製搵食地圖。舌尖上的品味,由閱讀開始培養。
汽車籽
內容設計以愛車人導向,在傳統車訊介紹與新車試駕外,另設駕駛相關的專題報道,訪問車壇的核心人物與無名英雄,評論政府運輸署制度,深研引入外國技術的限制,研究智能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座駕的事,一籽無遺。
科技籽
緊貼科技最新資訊,火速分享試用心得。為增添報道趣味,資深科技版記者組成Gadget Guy特別評論團,代入不同用家心態,提供最直接最抵死的評測意見,或作針鋒相對的矛盾對決辯論。
男潮籽
搜羅各類男士潮流訊息,培養一眾型男宅男潮男頹男的生活品味。
親子籽
反對怪獸家長文化,推動健康親子互動,每周介紹一家大小周末好去處、優質童書與精選玩具。養兒育女,不是起跑線的爭奪,而是賽道上的支援與打氣。
寵物籽
宣示動物生命的可貴,探討其應有權利,介紹大小奇趣動物,報道棄置領養的悲喜個案,訴說人寵之間的真情故事。至善無分大小,人與動物皆應以同理心共處。
文化籽
涵蓋本地與國際藝術文化題材,藉藝術家、文化人、收藏家的故事,體現世間美學與人文善道。推廣閱讀,為讀者在浩瀚書海領航。另外,不少男性好友知道我改革副刊,都笑問我會否復活風月版。今天我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風月版確會重現副刊,但壞消息是新版並無甚麼肥龍骨精強,取而代之是以文化角度探討情色議題及藝文作品,亦設風月科普,情挑大眾的科學好奇心。
科健籽
藉過癮題材引發大眾對科普的興趣,並增強對養生食療、運動健康的認識。
專題籽
設「舖仔小店」、「音樂入魂」、「一樓一故」三個當然專題。「舖仔小店」專研香港特色小舖,剖析小店背後的人與情,推動港人幫襯弱勢商戶;「音樂入魂」向有理想有熱誠的音樂人致敬,採訪對象未必是當紅歌手樂人,但從他們對音樂的投入與奉獻,可感受到夢想所發出的生命光芒。「一樓一故」則以不同建築物作導引,重溫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反思空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專題以外,亦有每周的浮動題材「胚芽故事」,探討社會各類有意義有深度的專題,果籽面世頭炮的故事,由記者遠赴紐約,帶大家了解及見證美國環保達人Lauren Singer,如何在現今的物質世界,以自創技術與用品實現零垃圾生活,並將此發展為一門環保事業。記者回港後再將所見所聞親身實踐,體驗零垃圾生活在港的施行難易。
在各式內容籽之外,名釆專欄續由名筆坐陣,議論時政,風花說月。〈果籽〉同時開設純網上版的「奇聞」與「Prism」。「奇聞」網羅全球趣味新聞及古怪新知;「Prism」則是網絡相集畫廊,讓攝影及美術愛好者有一個作品分享平台,或將以圖像構建的專題故事公諸同好。
今次的副刊革新不單文字內容作變更,連版面及網頁的設計,也改用全新的簡約風格。影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並加強不同動畫種類的應用,更催生果籽吉祥物:周遊列國知識淵博的智者「看透鳥」,以及好奇的「Seed」與「粉果」,配合動畫報道以增添觀賞趣味。〈果籽〉也會開設facebook專頁,主動與讀者互動交流,並收集改善意見和有趣內容。
〈果籽〉的面世,亦是開拓一項嶄新廣告類型的契機。傳統副刊向為廣告集中地,由於牽涉題材多與消費相關,故此內含不少分類廣告與鱔稿。今天香港副刊隨各大報紙走向網上化,廣告形式亦轉為網絡互動,但類型還是跳不出分類廣告與鱔稿的框架,分別以Banner Ad與假扮網上新聞報道的形態呈現。惟這兩類廣告的成效漸受質疑,因為現今消費者都習慣迴避廣告,識破假新聞真宣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股趨勢,引發近年外國傳媒一種新生網絡廣告類型Native Advertising的興起。
Native Ad與傳統鱔稿近似,在呈現手法上講求視覺設計與傳媒報道的格式盡量相近,猶如報紙內容的一部份。但鱔稿的廣告客戶一般要求盡量隱藏廣告痕迹,亦着緊產品名稱與功能有否在報道內提及。Native Ad則反其道而行,重視內容對讀者的價值多於一切,但會明確標示品牌作為內容贊助者的身份,當中沒有太多的產品介紹,卻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大有助力。簡而言之,Native Ad不怕廣告迴避,因為其邏輯是將廣告化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IBM在外國傳媒一系列介紹大數據的專題報道,便是良好一例。大數據是商界趨之若鶩的營運新概念,IBM的相關專才向合作傳媒提供資料,撰寫成不同應用案例,內容中不用多提及IBM的產品與業務,但藉着欄目上一句清晰的「Presented by IBM」,讀者透過文章了解大數據而想找合作夥伴,IBM必然是其第一印象之選。
媒體代理與策劃公司 IPG Mediabrands 於2013年作了一個Native Ad與傳統Banner Ad的成效比對研究,從近五千名受訪者中得出結論,前者廣告效果明顯較佳,觀看Native Ad的人數比Banner Ad多出52%,最重要的品牌好感度和所引發之購買意欲,分別高出9%與18%。鑑於Native Ad功效顯著,外國客戶與廣告公司紛紛研究其相關應用,引致較為保守的傳媒巨擘《紐約時報》,在2014年也引入這廣告類型以拓展收入。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與Netflix合作,以一則探究美國女子監獄狀況的深度專題,推廣題材相同的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這則專題引發社會對女子監獄狀況的關注與討論,是《紐約時報》和Netflix的一場雙贏之作。
Native Ad講求品牌與合作媒體形象的搭配,我冀望〈果籽〉的形象改造,以及題材的多元開發,能為香港締造一個引入Native Ad的傳媒選擇。以《蘋果》的龐大讀者群,加上新聞影片與動畫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內容吸引度,我相信Native Ad的功效在〈果籽〉的平台上可以大放異彩。優良廣告與優質內容可以融合共生,廣告以往給人那些欺騙與負面的形象,我希望能藉Native Ad的普及得以平反。
〈果籽〉,蘊含着我對改善傳媒與廣告生態的理想使命:為香港人孕育更有質素的報紙媒體,倡導文化知識普及;為廣告業開拓更合人心的宣傳形態,推動網絡廣告發展。感激每位為〈果籽〉誕生出心出力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抱歉讓捱更抵夜,成為你們過去三個月的生活常態。
2015年3月9日,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剛過,進入傳統春耕季節,我們選在此時散播〈果籽〉,盼能為香港這片土壤,種滿品味與文化的果實。
文章連結:http://bit.ly/1FxsF2J
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Rudi Leung 廣告風涼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學畢業後,我搵工搵了幾個月都未搵到,幸好當時《經濟日報》的石鏡泉先生收留了我,那個時候,有一個叫專題組的小隊,是現今U-Magazine、e-Zone、i-Money等等的雛形,換另一種說法,那其實亦是副刊。
入得行做報紙,總有點使命感,又總覺得副刊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對於副刊,難免看扁。
但石Sir對我們整組人循循善誘,教導我們一份報紙如何透過副刊傳遞報章的核心價值,與此同時,也可以透過不同專題報道(並非收了錢的鱔稿),吸引到不同的讀者群,同時亦間接吸引不同的廣告客戶(我們都並非不吃人間煙火)。
《蘋果日報》副刊今天改版了,《果籽》是一個很大的變革,同時亦為該報注入一股新動力。
如果你問我,感覺上,《果籽》是與近年愈來愈嘩眾取寵的《蘋果日報》或《蘋果動新聞》格格不入的,但我相信,這亦是《果籽》可貴之處。
今個早上,一邊閱讀《果籽》,我想起20多年前剛剛畢業的自己,那個時候,我還是《經濟日報》副刊的小記者,我希望這個世界,會有多幾把善良的聲音。
【散播果籽 栽種品味 - 徐緣】
果籽 網站:as.appledaily.com
「怎樣才是一份好副刊?」
自三個月前受命執掌《蘋果日報》副刊,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溯本求源,我嘗試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說華文報紙的副刊源於光緒十二年的《字林滬報》,當時為與競爭對手《申報》抗衡,編纂副刊《玉琯鐫新》,收錄古詩文詞,開中國報業文藝副刊之先河,業界爭相仿效。早年副刊不受重視,曾有「報尾巴」、「報屁股」等衊稱,寓意無甚內容、無關重要。但一場五四運動,改變了副刊的社會地位。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晨報》的〈晨報副鎸〉、《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的〈京報副刊〉及《時事新報》的〈學燈〉,成為新思想的孕育地,致力宣揚反封建思維,提倡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李大釗等人倡導馬克思主義,引發公民對社會及政體的反思。啟發政治覺醒外,副刊亦推進新文學發展,刊載各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並透過繙譯西方文學及自然人文科學著述,向國民介紹海外的新知識、新觀點,擴闊讀者視野。
鑑古思今,我認為一份優質的副刊,應該能啟發大眾思維,弘揚新知,推動社會文化上的議題設定。當中的選材與取態反映其品味,進而影響整份報紙的形象。以此為目標,蘋果全新副刊追求內容上有「質」與「格」的提升,我相信有深度的題材不一定趕客,透過深入淺出的處理,加上趣味包裝,深刻議題也能廣論,專門知識亦可普及。
《蘋果日報》以本地為根,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一直站在雞蛋一方,固守香港正被收窄的言論空間,故其副刊亦應循此方向,捍衞文化多元,讓各界別的弱勢族群,能借《蘋果》的龐大平台發聲,抗衡各路文化霸權。本土關懷題材當不能缺,但我更重視內容如何連繫世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惟現今特區政府太強調認識及懷抱祖國,忽略鼓勵大眾放眼世界,我認為是錯誤一着。曾幾何時香港藉着東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城市定位,在軟實力上領導亞洲。環球視野,是重要競爭優勢之一。我心目中的副刊,正是要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文化橋樑。
今天誕生的全新蘋果副刊,取名「果籽」,寓意蘋果內藏的新生命,由副刊仝人在過去三個月嘔心瀝血細意培植,冀能孕育知識、栽種品味。〈果籽〉的欄目種類比以往更廣,每日輪替刊出,各版有清晰信念與定位,接通普世價值。
旅遊籽
推廣深度旅行,從外國與本地遊蹤體驗文化;追源尋味,往原產地探究各類商品食材的物種起源與演變,也會介紹義工之旅、生態旅遊等新興潮流。
扮靚籽
以宣揚美麗真義為本,報道各類美容時尚資訊。用求真精神、科學角度研究化妝護膚用品,不鼓吹整容文化,找正常身高的素人作示範模特兒,破除坊間對美的曲解與誤導。相信真正的美,源於內心。
飲食籽
介紹美食珍味,亦論淡食素餚;培養識食文化,分享煮食技巧;推廣惜食精神,精製搵食地圖。舌尖上的品味,由閱讀開始培養。
汽車籽
內容設計以愛車人導向,在傳統車訊介紹與新車試駕外,另設駕駛相關的專題報道,訪問車壇的核心人物與無名英雄,評論政府運輸署制度,深研引入外國技術的限制,研究智能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座駕的事,一籽無遺。
科技籽
緊貼科技最新資訊,火速分享試用心得。為增添報道趣味,資深科技版記者組成Gadget Guy特別評論團,代入不同用家心態,提供最直接最抵死的評測意見,或作針鋒相對的矛盾對決辯論。
男潮籽
搜羅各類男士潮流訊息,培養一眾型男宅男潮男頹男的生活品味。
親子籽
反對怪獸家長文化,推動健康親子互動,每周介紹一家大小周末好去處、優質童書與精選玩具。養兒育女,不是起跑線的爭奪,而是賽道上的支援與打氣。
寵物籽
宣示動物生命的可貴,探討其應有權利,介紹大小奇趣動物,報道棄置領養的悲喜個案,訴說人寵之間的真情故事。至善無分大小,人與動物皆應以同理心共處。
文化籽
涵蓋本地與國際藝術文化題材,藉藝術家、文化人、收藏家的故事,體現世間美學與人文善道。推廣閱讀,為讀者在浩瀚書海領航。另外,不少男性好友知道我改革副刊,都笑問我會否復活風月版。今天我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風月版確會重現副刊,但壞消息是新版並無甚麼肥龍骨精強,取而代之是以文化角度探討情色議題及藝文作品,亦設風月科普,情挑大眾的科學好奇心。
科健籽
藉過癮題材引發大眾對科普的興趣,並增強對養生食療、運動健康的認識。
專題籽
設「舖仔小店」、「音樂入魂」、「一樓一故」三個當然專題。「舖仔小店」專研香港特色小舖,剖析小店背後的人與情,推動港人幫襯弱勢商戶;「音樂入魂」向有理想有熱誠的音樂人致敬,採訪對象未必是當紅歌手樂人,但從他們對音樂的投入與奉獻,可感受到夢想所發出的生命光芒。「一樓一故」則以不同建築物作導引,重溫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反思空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專題以外,亦有每周的浮動題材「胚芽故事」,探討社會各類有意義有深度的專題,果籽面世頭炮的故事,由記者遠赴紐約,帶大家了解及見證美國環保達人Lauren Singer,如何在現今的物質世界,以自創技術與用品實現零垃圾生活,並將此發展為一門環保事業。記者回港後再將所見所聞親身實踐,體驗零垃圾生活在港的施行難易。
在各式內容籽之外,名釆專欄續由名筆坐陣,議論時政,風花說月。〈果籽〉同時開設純網上版的「奇聞」與「Prism」。「奇聞」網羅全球趣味新聞及古怪新知;「Prism」則是網絡相集畫廊,讓攝影及美術愛好者有一個作品分享平台,或將以圖像構建的專題故事公諸同好。
今次的副刊革新不單文字內容作變更,連版面及網頁的設計,也改用全新的簡約風格。影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並加強不同動畫種類的應用,更催生果籽吉祥物:周遊列國知識淵博的智者「看透鳥」,以及好奇的「Seed」與「粉果」,配合動畫報道以增添觀賞趣味。〈果籽〉也會開設facebook專頁,主動與讀者互動交流,並收集改善意見和有趣內容。
〈果籽〉的面世,亦是開拓一項嶄新廣告類型的契機。傳統副刊向為廣告集中地,由於牽涉題材多與消費相關,故此內含不少分類廣告與鱔稿。今天香港副刊隨各大報紙走向網上化,廣告形式亦轉為網絡互動,但類型還是跳不出分類廣告與鱔稿的框架,分別以Banner Ad與假扮網上新聞報道的形態呈現。惟這兩類廣告的成效漸受質疑,因為現今消費者都習慣迴避廣告,識破假新聞真宣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股趨勢,引發近年外國傳媒一種新生網絡廣告類型Native Advertising的興起。
Native Ad與傳統鱔稿近似,在呈現手法上講求視覺設計與傳媒報道的格式盡量相近,猶如報紙內容的一部份。但鱔稿的廣告客戶一般要求盡量隱藏廣告痕迹,亦着緊產品名稱與功能有否在報道內提及。Native Ad則反其道而行,重視內容對讀者的價值多於一切,但會明確標示品牌作為內容贊助者的身份,當中沒有太多的產品介紹,卻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大有助力。簡而言之,Native Ad不怕廣告迴避,因為其邏輯是將廣告化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IBM在外國傳媒一系列介紹大數據的專題報道,便是良好一例。大數據是商界趨之若鶩的營運新概念,IBM的相關專才向合作傳媒提供資料,撰寫成不同應用案例,內容中不用多提及IBM的產品與業務,但藉着欄目上一句清晰的「Presented by IBM」,讀者透過文章了解大數據而想找合作夥伴,IBM必然是其第一印象之選。
媒體代理與策劃公司 IPG Mediabrands 於2013年作了一個Native Ad與傳統Banner Ad的成效比對研究,從近五千名受訪者中得出結論,前者廣告效果明顯較佳,觀看Native Ad的人數比Banner Ad多出52%,最重要的品牌好感度和所引發之購買意欲,分別高出9%與18%。鑑於Native Ad功效顯著,外國客戶與廣告公司紛紛研究其相關應用,引致較為保守的傳媒巨擘《紐約時報》,在2014年也引入這廣告類型以拓展收入。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與Netflix合作,以一則探究美國女子監獄狀況的深度專題,推廣題材相同的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這則專題引發社會對女子監獄狀況的關注與討論,是《紐約時報》和Netflix的一場雙贏之作。
Native Ad講求品牌與合作媒體形象的搭配,我冀望〈果籽〉的形象改造,以及題材的多元開發,能為香港締造一個引入Native Ad的傳媒選擇。以《蘋果》的龐大讀者群,加上新聞影片與動畫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內容吸引度,我相信Native Ad的功效在〈果籽〉的平台上可以大放異彩。優良廣告與優質內容可以融合共生,廣告以往給人那些欺騙與負面的形象,我希望能藉Native Ad的普及得以平反。
〈果籽〉,蘊含着我對改善傳媒與廣告生態的理想使命:為香港人孕育更有質素的報紙媒體,倡導文化知識普及;為廣告業開拓更合人心的宣傳形態,推動網絡廣告發展。感激每位為〈果籽〉誕生出心出力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抱歉讓捱更抵夜,成為你們過去三個月的生活常態。
2015年3月9日,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剛過,進入傳統春耕季節,我們選在此時散播〈果籽〉,盼能為香港這片土壤,種滿品味與文化的果實。
文章連結:http://bit.ly/1FxsF2J
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推出新素材- 精選集格式(Collection ad format) 全解析 ... 的必吃
Product Update | Facebook推出新素材– 精選集格式(Collection ad format) 全解析(2018/1/23更新版) · 1. 單一圖片 建議尺寸: 1,200 x 628 像素 建議長寬比 ... ... <看更多>
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2022 Facebook 廣告尺寸全攻略,讓你的FB 廣告設計不NG 的必吃
FB廣告尺寸格式全攻略,一篇了解Facebook 廣告有哪些素材格式、設計要點, ... 針對個別用戶顯示您產品目錄中的商品,亦可自選精選集的圖片或影片,此類廣告格式的重點 ... ... <看更多>
精選集廣告格式 在 Facebook Collection Ads: Create Ads to Increase Purchases 的必吃
Collection ads format lets marketers pair video or imagery with relevant products to increase purchases in a smooth & immersive way. ✓ Discover more. ... <看更多>